建設工程索賠與反索賠

建設工程索賠與反索賠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華之著 著
圖書標籤:
  • 建設工程
  • 索賠
  • 反索賠
  • 工程閤同
  • 工程管理
  • 風險管理
  • 爭議解決
  • 工程法律
  • 建設工程經濟
  • 工程實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少兒專營店
齣版社: 法律齣版社
ISBN:9787511893871
商品編碼:10498720406
齣版時間:2016-06-01

具體描述

作  者:袁華之 著 定  價:136 齣 版 社:法律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年06月01日 頁  數:662 裝  幀:平裝 ISBN:9787511893871 緒論
工程索賠的現狀
一、國際建設工程索賠的概況
二、工程索賠在中國的發展
(一)工程索賠概念的引入
(二)工程索賠失敗典型案例
(三)工程索賠理論研究情況
(四)我國建設工程索賠發展滯後的原因
(五)我國建設工程索賠的成就
第二節工程索賠的重要性與作用
一、索賠的重要性
二、索賠的作用
(一)索賠有助於保障閤同的如約履行
(二)索賠是落實和調整閤同雙方經濟責權利關係的手段
(三)索賠是受損失者享有的閤法權利
(四)索賠是國際工程承包市場中承包人比較依賴的獲利策略之一
(五)索賠對企業而言,既維護瞭企業的閤法利益,又可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六)索賠對國傢而言,既保證海外工程承包事業的發展,同時增加國傢的外匯收入
三、正確認識與運用索賠
工程索賠概述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全書緊緊圍繞如何索賠這個主題搭建框架。作者積纍瞭豐富地實踐經驗,總結工程中發包人、承包人可互相提齣索賠的項目,其中發包人可提齣索賠的項目46項、承包人可提齣索賠的項目50項,總結工程索賠中很重要的46類資料。輔助以案例,詳解工程索賠具體項目及操作技巧,詳解46類資料在工程索賠中的作用與使用技巧。作者從3000份法院判例、仲裁案例中精選瞭一百多個經典判例來構建全書的體係,從各個角度指導索賠全過程。 袁華之 著 袁華之,房地産、建設工程、礦産資源、土地法律專傢。1992年畢業韆天津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得民商法學碩士學位。現為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不錯閤夥人,房地産與建設工程部門主任。
袁華之律師現任中華律師協會建設工程與房地産專業委員會副豐任,北京市不動産法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武漢、南京、閤肥、海南、南通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律師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市律師協會申請律師執業人員集中培訓講師團授課教師(講授房地産課程),律協西部律師培訓講師團講師,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專傢委員會等

時光如梭,遙想當年,憑著無知無畏,參加通過率僅有百分之幾的97律考,幸運及第!猶豫三年終棄大型國企,投身律師業。入行後無師傅帶,更缺經驗,一切全憑摸索,每一步皆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為補法律專業知識不足、盡快入戲,為己製訂每周探討一案例、攻剋一法律問題之計劃。憑藉擠齣的業餘時間,於2005年獲人大民商法學碩士學位,友人調侃本人拉低人大顔值水平,也有慧者說以前更差。不知不覺打拼十餘年,雖略有所成,但一路之辛酸,非他人所能體會。
首次接觸房地産和建設工程業務,純屬巧閤。該案爭議標的很小,律師費更是屈指可數,但仍毫不猶豫,唯願積纍經驗、盡快提升能力。本著客戶利益至上,潛心研習相關專業知識。自學之路充滿坎坷,唯靠起早貪黑、不厭其煩一遍遍研讀法規政策、一次次琢磨案捲材料,方纔有所精進。重新擇業即意味必須接受蛻變背後之艱辛。受人之托即忠人之事,每一案無論大小均全力以赴。隻有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定名為《建設工程索賠與反索賠》的圖書的詳細簡介,但此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建設工程索賠與反索賠的實際主題。 --- 書籍簡介:《古代冶金術的演變與區域風格研究》 作者: 王景宏 / 李明德 齣版社: 華夏文明齣版社 定價: 168.00 元 開本: 16開 頁數: 680頁(含彩圖與文物拓片) --- 導言:從礦石到文明的無聲敘事 本書並非聚焦於當代契約精神與工程管理的前沿議題,而是將讀者的目光導嚮人類技術文明的漫長開端——冶金術的起源、發展及其在不同地理區域所呈現的獨特文化烙印。我們相信,每一件古代器物,無論是精美的青銅禮器還是樸素的鐵製農具,都凝聚著那個時代對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與改造智慧。本研究旨在係統梳理和比較歐亞大陸史前及古典時期冶金技術的核心突破、工藝流程的地域性變異,並將其與相應社會結構、貿易網絡及宗教信仰體係進行關聯性分析。 第一部分:新石器時代的嘗試與早期銅器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前3000年) 本部分深入探討人類首次接觸和利用金屬的初始階段。重點分析瞭安納托利亞高原、兩河流域以及中國黃河流域早期獨立發展的冶金實踐。 第一章:自然銅的采集與冷作硬化 詳細考察瞭在冶煉技術成熟之前,人類如何識彆、采集並利用天然暴露的銅礦石。討論瞭冷錘擊打(冷作硬化)技術在製作工具和裝飾品中的初步應用,以及這種技術對早期手工業組織結構的影響。 第二章:原始熔煉的偶然性與技術飛躍 聚焦於紅銅時代(Chalcolithic)的重大轉摺點:從簡單加熱到可控熔煉。通過對多處遺址齣土的坩堝殘渣和爐渣的元素分析,重建瞭早期礦石提純的溫度控製範圍與助熔劑的使用習慣。特彆對比瞭巴爾乾地區“Varna文化”與中亞“安德羅諾沃文化”早期銅器在閤金配比上的差異性。 第三章:早期閤金化的萌芽:砷青銅的興起 分析瞭在锡資源尚未普及的地區,人們如何無意或有意地將天然富含砷的礦石與銅共煉,從而産生“砷青銅”。探討瞭砷青銅在硬度、鑄造性能上的優勢與局限,以及其在特定儀式用品中的文化象徵意義。 第二部分:青銅時代的輝煌與區域化技術體係(約公元前3000年—前1200年) 青銅時代的到來標誌著人類對復雜材料科學的初步掌握。本部分側重於青銅閤金配比的係統化研究、復雜鑄造技術的發展以及青銅器在古代政治權力結構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章:锡的追尋:古代全球貿易網絡的雛形 锡(Sn)作為青銅配比的關鍵組分,其資源的稀缺性驅動瞭早期長距離貿易網絡的形成。本章通過同位素示蹤法,嘗試追蹤古代锡礦(如阿富汗、康沃爾)與地中海、中國等主要消費區域的物料流嚮,揭示冶金技術擴散與地緣政治的復雜互動。 第五章:範鑄法的極緻:中國商周青銅器群研究 詳細闡述瞭中國商周時期成熟的“塊範法”(Piece-mold casting)技術。通過對饕餮紋飾、銘文的製作工藝分析,剖析瞭復雜的器物結構如何通過分塊模具的精確組閤和灌注工藝完成。討論瞭禮器在宗法製度中的功能,及其對鑄造工藝精度(如器壁厚度均勻性)的嚴苛要求。 第六章:失模工藝的革新:地中海與近東的澆鑄藝術 對比分析瞭愛琴海文明(如米諾斯、邁锡尼)和兩河流域青銅器製造中使用的“失蠟法”(Lost-wax casting)技術。重點研究瞭如何利用蠟模精確復製復雜的人形、動物造型,以及這種技術在製造小型、精細雕塑和儀仗器具上的優勢。 第三部分:鐵的革命與冶金技術的區域特異性(約公元前1200年—公元初) 鐵器的齣現是冶金史上的又一次顛覆,它標誌著從稀有金屬到大規模工具和武器的轉變。本部分聚焦於不同文明如何解決高溫冶煉和滲碳兩大難題。 第七章:早期塊煉鐵的提純挑戰:赫梯與西亞的“鐵的黎明” 探討瞭早期人類如何處理富含雜質的鐵礦石,得到海綿狀的塊煉鐵(Bloom)。詳細描述瞭還原爐的結構、燃料消耗以及反復鍛打(Faggot welding)以排除爐渣、增加密度的過程。 第八章:滲碳與滲氮:東西方對鐵器性能的理解 對比分析瞭中國(如春鞦戰國時期的“炒鋼”技術)與歐洲(如早期的滲碳/滲氮實踐)在改進鑄鐵和熟鐵性能上的差異。闡釋瞭如何通過控製碳含量,實現從柔軟的鍛鐵到高強度鋼材的轉化,並分析瞭不同文化對“韌性”與“硬度”的偏好。 第九章:礦冶色彩學:古代顔料與玻璃的冶金副産品 冶金活動不僅生産工具,也産生瞭色彩鮮明的副産品。本章跨學科地研究瞭冶金爐渣和金屬氧化物在古代玻璃、陶瓷釉料及礦物顔料中的應用,例如銅的氧化物如何産生藍色(埃及藍)或綠色,以及鈷的使用對深色釉彩的影響。 結語:超越技術的功能性解讀 本書最終強調,古代冶金術的發展並非孤立的技術進步,而是與社會組織、宗教信仰、資源控製和貿易策略緊密交織的文化綜閤體。通過對數韆年來金屬製品形態、成分與工藝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窺見古代社會對物質世界的理解深度和創造力。本書包含數百幅高清文物圖片、微觀結構分析圖錶及考古地層學數據,是金屬考古學、材料科學史及古代技術史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書目。 --- 讀者對象: 考古學、材料科學史、古代技術史、博物館學、中外古代史研究人員及愛好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聚焦於其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麵的實用性。作為一名在工程項目一綫工作多年的從業者,我深知在實際工作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之間常常存在著鴻溝。這本書如果能真正做到“學以緻用”,那將是我案頭必備的寶典。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各種索賠和反索賠的常見情形,比如由於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工期延誤,或者由於業主提供的圖紙錯誤導緻工程返工等。針對這些情形,書中是否能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從證據收集、索賠計算,到閤同條款的解釋和適用,都給予清晰的指引?此外,對於索賠中的一些關鍵計算方法,比如誤工費、材料費、利潤等,書中是否能提供詳細的計算公式和實操案例?我更希望的是,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防患於未然”,通過優化閤同管理、加強現場簽證、及時溝通協調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免索賠的發生。畢竟,相比於解決已發生的索賠,預防索賠纔是最明智的選擇。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建設工程索賠與反索賠》本身就極具吸引力,直接點齣瞭工程領域的核心痛點之一。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也曾多次接觸到與索賠相關的問題,雖然不是直接的索賠處理者,但對其中涉及的專業性和復雜性略知一二。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係統地梳理和闡述索賠的各個要素的。例如,在判定一個索賠是否成立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法律依據、閤同條款和技術規範?又比如,在進行反索賠時,如何纔能精準地找到對方的漏洞,並形成有力的反駁?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索賠的種類進行細緻的分類,比如因工期延誤、工程變更、設計缺陷、材料質量問題等引發的索賠,並針對不同種類的索賠,提齣具體的處理思路和方法。同時,我也關注書中在反索賠方麵的策略,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拒絕,而是需要有理有據,能夠通過專業的分析和論證,讓對方認識到其索賠的不閤理性,甚至反過來承擔責任。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實用的索賠與反索賠的模闆或錶格,那就更好瞭。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其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結構所吸引。作者在開篇就對建設工程索賠與反索賠的基本概念進行瞭界定,並闡述瞭其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這一點非常關鍵,對於初學者來說,能夠快速建立起對整個體係的認知框架。隨後,書中詳細介紹瞭索賠的各個環節,從前期的證據收集、索賠意嚮書的提交,到索賠報告的編製,再到最終的談判和仲裁。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講解證據收集部分時,所強調的細節。在工程索賠中,證據的充分性往往是決定案件成敗的關鍵。書中列舉瞭多種類型的證據,並給齣瞭如何有效獲取和保存這些證據的建議,這對於在實際操作中非常有指導意義。同時,對於反索賠部分,作者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分析瞭對方可能提齣的索賠理由,並提齣瞭相應的應對策略。這不僅僅是簡單的“以牙還牙”,而是在法律框架下,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對不閤理索賠進行有力的反駁。書中若能穿插一些實際案例,並對案例中的爭議點進行深入剖析,那將是錦上添花。

評分

我非常欣賞這本書的選題,在建設工程領域,索賠和反索賠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關係到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和各方的權益。我曾旁觀過一些索賠糾紛的處理過程,深感其中的復雜性和專業性。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係統學習和深入理解這些問題的機會。我期待書中能夠全麵地介紹索賠的發生原因,並對不同原因導緻的索賠,給齣相應的處理原則和策略。例如,對於因設計變更引起的索賠,書中是如何分析變更的性質、範圍,以及由此産生的費用和工期延誤的?對於因材料質量問題引起的索賠,書中又會如何指導我們進行材料鑒定、損失評估以及與供應商的溝通協調?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對於反索賠的論述,這需要非常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邏輯。如何發現對方索賠中的不閤理之處,如何找到對方的過失,並在此基礎上提齣具有說服力的反索賠意見,這將是我非常想從書中學習到的。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經典的索賠與反索賠案例,並對其進行詳細的剖析,那將極大地提升本書的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大氣,采用瞭沉穩的藍色調,配以簡潔有力的標題字體,一眼就能看齣這是一本關於專業領域的著作。我一直對建設工程領域的法律法規和實際操作很感興趣,尤其是在項目執行過程中,閤同糾紛和索賠問題是繞不開的話題。雖然我並非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但對其中涉及的邏輯和決策過程充滿瞭好奇。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這個復雜世界的大門。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索賠的起源、發展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例如,當遇到設計變更、進度延誤、材料短缺等常見問題時,如何纔能有效地提齣索賠,又如何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同時,我也想瞭解反索賠的策略,當對方提齣不閤理要求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如何用法律和事實來維護自身的權益。書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如果能詳細闡述每一個索賠或反索賠案例的背景、關鍵證據、處理過程以及最終結果,那將是對我極大的幫助。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提供理論知識,更能指導實踐,讓讀者在麵對實際問題時,能夠有理有據,從容應對。

評分

評分

一看就是處理書籍,外觀破損,店傢應聲明,不給五星

評分

內容豐富

評分

評分

內容豐富

評分

書是正版,也是好書,包裝很爛,拿到手時已經被弄的不成樣子,最可怕的是竟然有液體浸入書頁中。不會再從新華書店買書瞭。

評分

書是正版,也是好書,包裝很爛,拿到手時已經被弄的不成樣子,最可怕的是竟然有液體浸入書頁中。不會再從新華書店買書瞭。

評分

內容豐富

評分

書是正版,也是好書,包裝很爛,拿到手時已經被弄的不成樣子,最可怕的是竟然有液體浸入書頁中。不會再從新華書店買書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