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起源於中國到底有哪些“確切的證據”呢?《圖說中國古代足球》迴答瞭這一問題。
《圖說中國古代足球》收集瞭七十幅反映足球在中國古代産生、流傳以及發展的珍貴圖片,上至遠古的新石器時期,下至明清各代。中國是詩的國度,自漢代以來,歌詠足球的詩詞麯賦眾體皆備,名作甚多,其中不乏齣自李白、杜甫等大傢的作品。《圖說中國古代足球》選收瞭一百餘首與中國古代足球相關的文學作品。《圖說中國古代足球》圖文並茂、雅俗共賞。讀者既可把書中的圖片、資料當做研究和考證足球曆史的史料運用,也可將其作為文學、藝術作品,品讀和欣賞。
“足球起源於中國,並從那裏傳給瞭埃及,而後又從埃及傳到希臘、羅馬、法國,*後纔傳到瞭英國。”
——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
“研究國際足球的曆史學傢有確切的證據錶明,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國際足聯副秘書長項帕涅
前言
圖說中國古代足球
圖1 西安半坡新石器時期原始村落女童棺內石球位置圖
圖2 西安半坡新石器時期四人閤葬(女)
圖3 西安半坡新石器時期二人閤葬(男)
圖4 石球
圖5 新石器時期紅陶球
圖6 新石器時期舞蹈紋彩陶盆
圖7 殷商時代甲骨文(鞠)字圖影
圖8 司馬遷畫像
圖9 漢代《舞樂百戲》畫像石(局部1)
圖10 漢代《舞樂百戲》畫像石(局部2)
圖11 漢代《鼓舞》畫像石
圖12 漢代《蹴鞠》畫像石(局部)
圖13 漢代河南登封嵩山少室闕石刻畫《進謁蹴鞠圖》
圖14 漢代《擊鼓蹴鞠圖》
圖15 漢代《伎人異獸》畫像石
圖16 漢代《舞樂》畫像石
圖17 漢代蹴鞠紋肖形印
圖18 漢代蹴鞠場地及競賽圖
圖19 唐代足球俑
圖20 唐代大明宮含光殿石誌
圖21 唐代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馬球圖》
圖22 唐代打馬球紋銅鏡
圖23 唐代馬球俑
圖24 唐代打馬球俑
圖25 宋代蹴鞠紋銅鏡
圖26 宋代蹴鞠紋陶枕
圖27 宋代牙雕蹴鞠圖筆筒
圖28 宋代《長春百子圖捲》(局部)
圖29 宋代《明皇擊鞠圖》(局部)
圖30 宋代打馬球圖磚雕
圖31 宋代《蕉蔭擊球圖》
圖32 金代少女蹴鞠圖白瓷枕
圖33 元代錢選臨摹《宋太祖蹴鞠圖》
圖34 元代山西洪洞縣水神廟壁畫《步打》
圖35 元代寜誌老人《丸經》書影
圖36 元刊本《事林廣記?戊集》首頁
圖37 元刊本《事林廣記?戊集》插圖
圖38 元刊本《事林廣記?戊集?白打社規》書影
圖39 明代杜堇《仕女圖捲》(局部1)
圖40 明代杜堇《仕女圖捲》(局部2)
圖4l 明代仇英臨摹《清明上河圖》
圖42 明代文徵明題跋仇英臨摹《清明上河圖》末段手跡
圖43 明代《蹴鞠圖譜?一人場戶》
圖44 明代《蹴鞠圖譜?二人場戶》
圖45 明代《蹴鞠圖譜?三人場戶》
圖46 明代商喜《宣宗行樂圖捲》(局部)
圖47 明代商喜《宣宗行樂圖捲?打馬球》
圖48 明代灑綫綉蹙金龍百子戲女夾衣圖案(局部)
圖49 明代黑漆彩螺鈿仕女遊藝圖屏風
圖50 明代圖繪二人蹴鞠藍花瓷殘片
圖51 明刊本《三纔圖會?蹴鞠圖》
圖52 明刊本《忠義水滸傳》插圖
圖53 崇禎本《金瓶梅》插圖
圖54 清代蹴鞠圖五彩瓷壇蓋
圖55 清代五彩蹴鞠圖高足瓷碗
圖56 清代童子蹴鞠紋青花瓷盤
圖57 清代《蹴鞠圖》(冊頁)
圖58 清代漆繪蹴鞠圖銅牌
圖59 清代王翠等《康熙南巡圖?手球》
圖60 清刊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書影
圖61 清刊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藝術典?蹴鞠》首頁
圖62 清刊本《隋唐演義》插圖
圖63 清刊本《增萬寶全書?戲球場科範》首頁
圖64 《玄覽堂叢書?蹴鞠譜》首頁
圖65 《蹴鞠圖》
……
與中國古代足球相關的文學作品
附錄
足球起源於中國。足球的齣現可以追溯到距今約四韆年至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
2000年12月,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在伊朗“文明杯”足球比賽的新聞發布會上說:“足球起源於中國,並從那裏傳給瞭埃及,而後又從埃及傳到希臘、羅馬、法國,*後纔傳到英國。”2004年2月,國際足聯副秘書長項帕涅在倫敦齣席國際足聯百年華誕慶典活動時指齣:“研究國際足球的曆史學傢有確切的證據錶明,足球*早起源於中國——中國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
足球起源於中國到底有哪些“確切的證據”呢?本書迴答瞭這一問題。
半個多世紀以前,人們隻能從古代典籍中十分有限的文字記載中得知,蹴鞠産生於黃帝時期。西漢學者劉嚮在《彆錄》中寫道:“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傳言”,而非有實物或文字記載等史料為佐證,當然不能被視為“確切的證據”。
插圖:
二男閤葬,似為親人,所戲石球,實物仍存。
荒坡築屋,大屋中心,小屋如棋,分布均勻。
氏族社會,母係為尊,外族男性,唯命是遵。
男女閤葬,實際不存,睹物遐想,球史尋真。
西安半坡古村落遺址的挖掘,不僅可以使後世人瞭解先民的生活及社會的特點,而且又一次發現瞭石球的存在。
石球七枚,館內收藏,打磨精緻,又圓又亮。
狩獵擊物,用途多樣,移情娛性,文化日昌。
勞動之餘,踢球心暢,時代吻閤,下啓軒黃。
從打製工具到打磨工具,是人類曆史上的一次技術革命,把人類文明從舊石器時期推嚮瞭新石器時期。舊石器曾為人類服務瞭兩百萬年,使人猿分開,而進入瞭新石器時期(約一萬年到四韆年前),正好承接著軒轅黃帝,故言時代吻閤。
四川陶球,又一奇觀,文化演進,技藝日鮮。
以陶製球,滾動賞玩,天下難得,曆史寶鑒。
小小古器,年代久遠,史前文明,可見一斑。
此陶球齣土於四川,是長江流域文化的見證,也是新石器時期的遺物。由此可以瞭解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演變的情況。
這本《圖說中國古代足球》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曆史和體育都充滿好奇心的人量身定做的!我原本對古代的蹴鞠運動瞭解得非常有限,無非就是一些教科書上的隻言片語,總覺得那玩意兒離現代足球太遠,沒什麼可說的。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想象。它的圖文並茂做得實在太齣色瞭,那些從古代壁畫、陶俑乃至齣土文物中精心挑選齣來的插圖,色彩鮮明,細節豐富,一下子就把你拉迴到瞭那個熱氣騰騰的古代賽場。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朝代蹴鞠形製變化的梳理,從最初的空心球到後來逐漸充氣的球,每一次革新都伴隨著社會背景的變遷,讓人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關於球場形製的描述,什麼“圓陣”、“方陣”,還有那些精妙的技巧動作,配上形象的圖解,即便是沒有體育功底的人也能大緻明白其中的奧妙。作者顯然是下瞭大功夫考證的,引用的史料相當紮實,但敘述方式卻非常平易近人,絕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報告。讀完後,我纔意識到,原來古代的蹴鞠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要精緻,它早已超越瞭簡單的體育活動,成為瞭一種融閤瞭軍事訓練、宮廷娛樂乃至民間風尚的文化符號。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的求知欲,更讓我對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一層的敬畏。
評分我給這本書打高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在“比較”維度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並非孤芳自賞,而是巧妙地將中國古代的蹴鞠與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希臘的Episkyros或古羅馬的Harpastum)進行瞭一些簡要的對照。這種對比並非生硬的並列,而是通過對比展示瞭中國蹴鞠在技術路綫和文化發展上的獨特性。例如,書中指齣,相較於西方古代可能更偏嚮於角力和粗野對抗的球類活動,中國蹴鞠很早就發展齣瞭強調技巧、控球和團隊配閤的特點,這與我們文化中崇尚的“中庸”和“精巧”不謀而閤,讓人讀來倍感親切和自豪。此外,書中對“女性參與蹴鞠”的記載也讓我眼前一亮,這在很多古代體育史籍中是被忽略的角落,但這本書通過壁畫和詩詞,還原瞭唐宋時期女性在球場上的颯爽英姿,這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古代社會性彆角色的認知。這本書,不僅是關於一項運動的曆史,更是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生活、藝術審美和文化精神的一部生動百科全書。
評分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心裏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圖說”兩個字,有時候意味著內容深度不足,隻是走馬觀花。然而,《圖說中國古代足球》卻給瞭我一個巨大的驚喜。它不僅僅是羅列圖片和簡單的文字說明,而是構建瞭一個非常嚴謹且引人入勝的敘事脈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蹴鞠的社會影響時所展現齣的洞察力。書中詳細描繪瞭蹴鞠如何滲透到宋代的市井生活、如何成為文人雅士宴會上的助興之物,甚至如何被用作對士兵進行體能和團隊協作訓練的工具。比如,書中對“高俅”這個曆史人物的分析,就不僅僅停留在把他描繪成一個擅長踢球的宦官,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通過體育技能如何獲取政治資本的復雜過程。這種對曆史細節的挖掘,使得這本書的厚度遠遠超齣瞭“圖冊”的範疇。那些關於規則的演變,比如從對抗性極強的對抗賽,逐漸演變成錶演性質的雜技展示,這種文化上的“軟化”過程,被作者分析得入木三分。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寶貴的、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切入研究古代社會的參照物。
評分說實在的,我本來以為這種專注於某一小眾曆史主題的書,閱讀起來會比較枯燥乏味,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啃。但《圖說中國古代足球》完全沒有給我這種感覺,它更像是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被轉化成瞭文字和圖像的盛宴。閱讀過程中,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古代人對於“球”的想象力。書中詳細描述瞭不同材質的球體製作工藝,從皮革縫製到內部填充物(比如動物毛發和米糠)的選擇,體現瞭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藝。更令人驚嘆的是,作者還穿插介紹瞭一些古代的“球譜”和相關的口訣。這些口訣讀起來朗朗上口,充滿瞭生活哲理和運動智慧,與現代體育教材的生硬描述形成瞭鮮明對比。我仿佛能聽到古代球場上的吆喝聲和觀眾的喝彩聲。這本書成功地將“技術細節”與“人文關懷”完美地結閤在瞭一起,讓你在瞭解蹴鞠技巧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對體育精神的熱忱與追求。它成功地讓一項看似久遠的運動“活”瞭起來,充滿瞭煙火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真的沒得挑剔,這對於一本“圖說”類的書籍來說至關重要。銅版紙的質感很好,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摹本圖片,經過現代技術的修復和印刷後,依然能清晰地呈現齣古人的筆觸和神韻。我特意對比瞭書中關於唐代敦煌壁畫中蹴鞠場景的還原圖,那種飛揚的裙帶、遒勁的踢法,仿佛下一秒就要從紙麵上跳齣來一般。除瞭視覺上的享受,這本書的知識組織結構也堪稱一絕。它沒有采用簡單的“朝代順序”,而是采取瞭更具邏輯性的主題劃分,比如“蹴鞠的器具演變”、“不同階層的蹴鞠生活”、“蹴鞠與文學藝術的交融”等等。這種劃分使得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點自由切換閱讀路徑。我個人對“蹴鞠的國際傳播”那一章節特彆感興趣,書中簡略提及瞭它如何通過絲綢之路影響到周邊國傢,雖然篇幅不長,但足以引發進一步探索的興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高質量的、入門級的導論,同時又埋藏瞭足夠多的“鈎子”,引導專業研究者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