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考研学习研究搭配地图册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考研学习研究搭配地图册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图出版社 著,谭其骧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地图集
  • 中国历史
  • 地图册
  • 考研
  • 谭其骧
  • 中国地图出版社
  • 历史地理
  • 简明中国历史
  • 历史研究
  • 学习工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和禾地图书店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10155
商品编码:1052678004
包装:精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书号: ISBN 9787503110155
主编: 谭其骧
版次: 1991年10月第1版 
印次: 1996年6月河北第2次印刷
页数 126页
开本: 16开
语种: 中文
成品规格: 18.5cm*26cm
净重: 约0.68kg
定价: 48元

编辑推荐

        邓广铭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古代史的四把钥匙,即年代,版本,职官以及历史地理,确为不刊之论。年代学方面有陈垣先生所编撰的年表,嘉惠学人;讲究版本以及职官制度的书,自来也不缺乏;唯独历史地理方面,因为国史浩繁,记载各异,往往需要多加查考,特别是地名的历史变迁及其定位,没有一个很直观的概念的话,确实对学习和研究工作有所不便。谭其骧先生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撰上面,地图实乃建国后历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这本书即为之精华.


   此书裨益甚大。否则许多史实无法解释,如为何部分 战争选择的长江渡口为历史地址,而不是现今认为的更宜地址。



内容简介

       本图集由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以及上自原始社会下迄中华民国的各历史时期地图共36幅组成,并有包括序图在内的约7万字的图说及地名索引。读者从中可以了解到我国各历史时期疆域政区设置、部族分布的概貌和我国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情况,供广大的史地工作者、大中学校的史地教师、大学文科学生参考用。

作者简介

      谭其骧(1911年2月25—1992年8月28)字季龙、笔名禾子,浙江嘉善人。1930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起在复旦大学任教,建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后升级为研究所,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八届政协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研究和中国历史地图的绘编。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家,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图书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
原始社会遗址图
夏时期全图
安邑、帝丘附近
商时期全图
商时期中心区域
西周时期全图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
春秋时期全图
战国时期全图
秦时期全图
西汉时期全图
东汉时期全图
三国时期全图
西晋时期全图
...
  













历史的脉络,疆域的变迁:一部跨越时空的中国历史地理探索之旅 书籍名称: 史地探微:中国古代疆域沿革与区域文化研究 作者: 王景明 著 出版社: 九州大地出版社 字数: 约 800,000 字(不含附录及图表) 定价: 188.00 元 --- 内容简介 《史地探微:中国古代疆域沿革与区域文化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核心命题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和扎实的地理分析为基石,旨在系统梳理自先秦至清代中叶,中国核心疆域的形成、拓展、收缩及其内部行政区划的演变规律。本书突破了传统历史地图集侧重于“点的罗列”和“线的勾勒”的局限,着重于分析“面域的构成”与“结构的功能性变迁”,力求揭示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深层制约与相互塑造。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八章,辅以大量详尽的文本论证和数据模型分析,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框架。 上卷:王朝更迭中的疆域重塑与边界互动 上卷聚焦于中央王朝权力对周边环境的整合与控制。作者不满足于简单地复述历代疆域的尺寸变化,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如何通过“军事防御体系”、“交通网络构建”和“人口迁徙引导”三大支柱来巩固其对特定地理区域的实际管辖权。 第一编:文明的摇篮与早期疆域的雏形(先秦至秦汉) 本编详细考察了黄河中下游平原作为中华文明核心区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夏商周三代的“方国联盟”模式与地理空间的关系。重点章节阐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郡县制对传统封建疆域模式的颠覆性影响,并对汉代对西域的初步经略,特别是对河西走廊的控制,进行了详尽的地理学解读。作者引入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分析了汉代军事屯垦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地理分界线。 第二编:多民族交融与南北方的对峙(魏晋南北朝至隋唐) 这一时期的复杂性在于,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拉锯战。本书开创性地将“长城防御体系”置于一个动态的地理演化模型中考察,分析了不同朝代因气候变化和游牧集团的兴衰而导致的实际控制线的波动。隋唐统一,特别是唐代对西域的有效控制,被视为一次成功的“地理拓扑结构优化”,作者详述了安西都护府的设置如何利用天山南北道的天然屏障,实现了对丝绸之路的有效管理。 第三编:内陆的整合与边缘的拓展(宋元明清初期) 宋代在军事上的相对被动,促使了对江南地区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深度开发。本书重点分析了宋代对巴蜀、湖湘地区的经济地理重塑,以及其与北方游牧政权(辽、金)的地理博弈。元朝的建立,首次将青藏高原、东北亚地区纳入了统一的行政体系。作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理念,重构了元代驿站系统与实际控制面积的关系,指出其疆域的特点是“广阔但治理密度不均”。明初的防御体系和郑和下西洋的地理意义,也在本编中得到了深入探讨。 下卷:区域文化的深度嵌入与地理认同的形成 下卷将研究视角从中央政权的宏观调控,转向具体区域社会对地理环境的适应、改造与文化认同的构建。它关注的不再是“谁拥有这片土地”,而是“这片土地如何塑造了居住其上的人群”。 第四编:核心区域的内生演化——中原与江南 深入剖析了黄河下游的泛滥、淤积对区域文化心理的影响,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系文明”的形成。作者特别分析了唐宋以来运河系统的开凿和维护,如何成为连接南北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的生命线,并探讨了这一基础设施对“大一统”观念的地理基础支撑作用。 第五编:边疆地带的社会地理学考察——关中、岭南与西南夷 本编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理区域进行个案研究。例如,对关中地区“易守难攻”的地理禀赋如何塑造了其“帝王之州”的政治地位,并分析了秦汉后关中人口外溢的地理动力。对于岭南地区,重点探讨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复杂水系如何催生了独特的聚落形态和地方社会结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考察,则侧重于山地、峡谷环境对政治整合的挑战,以及“土司制度”的地理适应性。 第六编:东北与西北的边疆经营与文化接触 东北地区的“山海之隔”与广袤的森林、草原地貌,如何影响了女真等民族的军事策略与生活方式。西北地区(河西走廊、河套地区)作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地带,其生态脆弱性与军事重要性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本书重要的分析主题。作者利用古气候数据,论证了特定时期气候的干湿变化如何直接影响了丝绸之路沿线绿洲聚落的兴衰。 总结与展望:地理、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尾声部分,作者总结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方法论,强调地理环境并非被动的背景,而是主动的历史塑造者。本书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疆域的描摹,更是对地理区位决定论与历史能动性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反思,为当代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地理学视角。 本书的特点: 1. 理论深度: 结合了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前沿理论,构建了多维度的分析工具。 2. 史料扎实: 大量引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正史的地理记载,并参考出土文献和碑刻资料进行交叉验证。 3. 重在“动”态分析: 拒绝静态的疆域划分,着重于区域之间的权力互动、资源流动和文化渗透过程。 本书适合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区域规划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研究人员,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史、民族史和区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历史学习的道路上摸索的人,我深知“地图”在历史学习中的关键作用,而这本图集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独运,让我深感敬佩。特别是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地理概念,比如隋唐时期的道、宋代的路、元代的行省,它能用清晰的图例和分层绘制的方式来区分,避免了初学者在信息过载时产生的混乱。我记得有一次复习某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活动范围,文字描述总是模棱两可,但对照地图上用特定色块和边界线勾勒出的核心区域、势力影响范围,以及与周边王朝的犬牙交错地带,瞬间就清晰明了,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非常畅快。这种对“空间”的精确把握,是构建完整历史框架的基石。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空间叙事的能力。对于那些习惯于死记硬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次颠覆性的体验,它强迫你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空间感的视角去重构你脑海中的历史版图。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确实对得起“考研学习研究搭配”这个定位,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通识读物,而是直指核心的学术资源。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时期划分的严谨性,以及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体现。比如在探讨丝绸之路的兴衰时,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标出路线,还会结合当时的交通条件、关隘的得失,甚至是对沿线绿洲和水源的标注,让理解变得立体化。对于那些需要构建复杂历史场景和进行区域比较研究的考生来说,这种详尽的地图数据是无可替代的。每一次对照着地图册研究某个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都会有“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迫使学习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层面,而是必须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地理坐标上进行考量,这才是真正的高阶历史思维训练。可以说,这本书是通往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地理关系的一把金钥匙,而不是简单的应试“捷径”,它要求使用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解读地图背后的信息。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就是“权威性”和“系统性”。作为考研参考资料,最怕的就是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存疑,但有这样著名的地理学家团队和专业出版社作为背书,让人在学习和记忆时能够心无旁骛。它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中国历史地理知识体系,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分布到近现代重要战役的部署,都纳入了考量范围,确保学习不会有知识盲区。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敏感或争议性疆域问题时的客观和审慎,它通常会提供不同学派的主流观点或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控制线,这对于我们形成全面、辩证的历史观非常有益。在准备论述题时,能够清晰地引用地图数据来佐证观点,无疑会大大增强说服力。可以说,这套图集不仅仅是复习的辅助工具,它本身就是一套高质量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历史地理参考标准,投资它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

坦白说,我对比过不少市面上的历史地图资料,很多要么是过于简化,缺乏研究价值;要么就是过于复杂,密密麻麻的文字标注让人望而生畏。而这本图集恰好找到了那个绝妙的平衡点。它的信息密度很高,但排版设计却非常克制和专业,使得关键信息能够被迅速捕捉。例如,在描绘秦汉大一统王朝的疆域开拓史时,它能清晰地展示不同时期的郡县设置和屯垦区域,这对于理解中央集权对边疆的有效控制程度至关重要。此外,附带的一些专题地图,比如古代的漕运路线、重要的冶铁区分布等等,更是展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历史要素多维度的考量。阅读这些专题图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地理因素是如何反作用于当时的政治决策和经济发展的。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历史发生了什么”,更是“历史为什么会在那个地方发生”,这种因果关系的探究,才是学习的精髓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了厚重与专业。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分量,就知道里面绝对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粗制滥造。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棒,即便是反复翻阅查阅,也不容易出现折痕或者磨损。更让我惊喜的是,地图的印刷质量,那些山脉走向、河流蜿蜒的线条处理得极其精细,即便是最小的聚落点标注也清晰可见,这对于我们做历史研究,尤其是考研复习时需要精准定位地理信息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看着这些地图,就能想象出古代的疆域变迁和文化传播的脉络,那种直观的冲击力,是文字描述完全无法比拟的。比如研究魏晋南北朝的分裂格局时,不同政权的势力范围、长城与防线的具体走向,只要一张图就能迅速建立起空间认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那种沉浸感和满足感,是其他辅助材料很难提供的。这套地图集,不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非常好用!大家编的地图!学习历史常用!

评分

挺好的地图册

评分

比书市便宜,值得信赖!

评分

儿子喜欢的,对照三国演义找地名

评分

还可以吧,买给小侄子的吧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很好用的

评分

不错 不错 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客服也非常周到,可惜物流损坏包装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