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New Zealand]

新西兰史 [A Concise History of New Zealan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密斯 著,傅有强 译
图书标签:
  • 新西兰历史
  • 新西兰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政治
  • 殖民地
  • 毛利人
  • 太平洋岛国
  • 大洋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8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5451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历史文库
外文名称:A Concise History of New Zealand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球化是《新西兰史》的核心主题。《新西兰史》将新西兰置于整个全球和太平洋的背景之中,探讨新西兰短暂历史中国内政治与全球性及地方性压力间持续的紧张、考察小国特性和孤立所产生影响的重要性,人口、防务以及经济问题是《新西兰史》讨论的一些重要内容。

目录

致谢
序言

第一章 横渡汪洋大海的独木船
人类出现之前
南十字星座下的航海者
传说故事
欧洲人对起源的探寻
“未来的进食者”
创建土著文化

第二章 海滩跨越者(1769-1839年)
库克船长
法国探险家
澳大利亚人的各种联系
火枪战
背离“最低程度之干预”的举动

第三章 索要土地(1840-1860年)
奠基性文献
系统化的殖民
直辖殖民地

第四章 更为偏远的大洋洲(1861-1890年)
第五章 应付全球化(1891-1913年)
第六章 “肉身如青草”(1914-1929年)
第七章 缔造新西兰(1930-1940年)
第八章 黄金时光(1950-1973年)
第九章 最近的试验(1974-1996年)
第十章 条约的复苏(1974-2003年)
结语
毛利词语总汇
大事记年代表
资料来源
阅读指南
索引

精彩书摘

亚人平常的食物椰子、面包果和香蕉。丰衣足食和缺吃少穿这两种情况的周期出现要求人们发挥创造性,以便将热带作物改造来适应温带气候。库马拉在南岛东海岸的班克斯半岛(Banks:Peninsula)以南便不能生长,只有在北方的经济中,它才占有突出的地位;相反,芋头(taro)和薯蓣(yam)在北方却仅能勉强生产。
正如在夏威夷的情况一样,库马拉因技术上的改造而成为了人们的主食。这种甘薯最初产自秘鲁,在引种的热带作物歉收而恐鸟和海狮等大型猎物又不见影踪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便成为了成功定居的关键。后来成为毛利人的人们发明了储藏食物的独特方法,他们修建起隔热的地窖,他们将库马拉储藏起来作为冬天的食物和供春天种植的薯种。为了种植库马拉,他们依靠向土壤中增加砾石层的办法来增加其温度;为了能够让甘薯吸收热量,他们将其种植在覆盖着烟灰的石块之下。他们将鱼、石莼、野菜和卡拉卡(karaka)浆果这样的野果子晾干并储存起来,他们在鱼和鸟肥美鲜嫩之际进行捕捉,并将它们储存在油脂中,这样便可以供他们渡过丰歉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前言/序言

在全球化时代,关注世界各国各地区文明发展的源流、现实和未来,不仅仅是新世纪人文学科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许多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强烈兴趣所在。甚至,关注别国热点,不亚于关注自身状况,也已经成为心态开放、视野开阔的许许多多当代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然而,至今我国尚未出版过一套相对完备的世界国别史及地区史丛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虽然陆续推出过一些国别史、地区史,但既无规划,也很分散,而且主要集中在英、法、美、俄、日、德等大国,覆盖面过于狭小,更遑论完备与权威了。为此,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通过深入调研,邀约史学界专家进行多方论证,精心策划组织出版这套《世界历史文库》。
《世界历史文库》主要选收国别史、地区史的通史性著作,以国别史为主体,适当辅以地区史。计划共出版80种,2年内出齐。文库编辑委员会特邀我国世界史学界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学术顾问,精心遴选著作。编选者和学术顾问一致认为,每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只选一种著作,因而要求此一种应是在学界已获得广泛定评的上乘之作,且最好是最新成果,作者应为著名史学专家,原出版者也应是知名的出版机构。原著使用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等,中文译者应基本上是史学专业人士或具有较高史学修养的翻译家。总之,学术性、权威性、完备性、可资借鉴性以及可读性,是《世界历史文库》编选出版工作所追求的目标。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新西兰史》(A Concise History of New Zealand)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全面概述新西兰历史的各个重要阶段,同时严格避免提及本书已有的具体内容。 --- 《新西兰史》:一部跨越千年、探寻南岛之谜的史诗 导言:远古的召唤与现代的脉动 新西兰,这个位于世界边缘、被誉为“长白云之乡”的岛屿国度,其历史并非始于欧洲人的踏足。它是一部由风、海浪、火山灰和人类的坚韧共同谱写的宏大叙事。从地质学上的隔离起源,到波利尼西亚人开辟航线抵达这片陌生的土地,再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形成,《新西兰史》致力于勾勒出一部气势恢宏、脉络清晰的民族发展史。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梭于时间的长河,深入理解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如何塑造了今日的新西兰。 第一部分:自然的遗产与原住民的到来——毛利世界的奠基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新西兰曾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被人类探索和定居的大陆之一。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在数千万年间的地质演化,阐述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如何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形成。这种隔绝,为后续人类的到来创造了一个独特而脆弱的环境。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波利尼西亚人的伟大航行。在公元13世纪左右,这些卓越的航海家,凭借对星象和洋流的深刻理解,成功跨越浩瀚的太平洋,抵达了这片被他们命名为“Aotearoa”(长白云之乡)的土地。本书将详细探讨早期定居者带来的文化、社会结构和生存策略。毛利社会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复杂的部落系统(Iwi)、强大的军事传统,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独特世界观——“毛利世界观”(Māori Worldview)。从狩猎巨型恐鸟(Moa)到发展复杂的农耕技术,再过着怎样的生活?这段早期历史为理解后续所有冲突与合作奠定了基石。 第二部分:海风带来的变革——欧洲人的接触与殖民的阴影 17世纪初,欧洲探险家如阿贝尔·塔斯曼和詹姆斯·库克,标志着新西兰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不可逆转的阶段。本书将细致描绘欧洲人最初的印象与互动。随着捕鲸者、毛皮商人、传教士的相继到来,新西兰开始被卷入全球贸易网络。然而,这种接触并非总是和平的。欧洲人带来的新物种、新疾病以及新的贸易需求,对原住民社会结构产生了剧烈而复杂的影响。 最为关键的转折点,无疑是19世纪初期的殖民化进程。随着欧洲移民的增加,土地的争夺成为核心矛盾。本书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复杂性,探讨了殖民政府的建立过程,以及殖民者与毛利人之间关系是如何日益紧张的。 第三部分:条约与冲突——《怀唐伊条约》的历史意义 任何关于新西兰历史的论述,都无法绕开《怀唐伊条约》(Treaty of Waitangi, 1840年)。本书将以审慎的态度,探究这份文件的签署背景、其在毛利语和英语文本之间存在的关键差异,以及这份条约在随后的一个半世纪中,如何成为国家认同、土地权争议和政治辩论的核心议题。 条约签署后不久爆发的土地战争(New Zealand Wars),是国家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本书将详述这些冲突的起因、主要战役的地理背景和社会影响,以及战争对毛利社会结构和人口构成的毁灭性打击。理解这场冲突,是理解现代新西兰民族和解进程的必经之路。 第四部分:从自治到独立——国家建设与世界舞台的亮相 19世纪下半叶,新西兰的政治和社会机构开始迅速发展。本书将详细阐述其如何从一个英国的殖民地,逐步走向自治。从地方政府的建立,到议会制度的逐步完善,新西兰在短短几十年内完成了快速的现代化转型。 在国际舞台上,新西兰也开始了其独特的定位。从早期的对母国(英国)的依赖,到在20世纪初,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新西兰军队如何以其独特的“新西兰精神”在海外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这些海外的经验如何反哺了国内的社会观念?本书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五部分:现代的挑战与多元化的转型 二战后,新西兰经历了社会结构性的巨大变革。本书将分析战后移民政策的调整,以及来自欧洲、亚洲乃至太平洋岛屿的人口流动,如何逐步打破了早期以英格兰和苏格兰移民为主导的社会格局,催生了日益多元的文化景观。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西兰经历了深刻的经济自由化改革,以及文化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将探讨社会运动(如女性权益、环保主义)的兴起,以及毛利复兴运动(Māori Renaissance)如何成为推动国家政治和社会议程的关键力量。我们还将审视政府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种族和解所采取的司法和行政措施。 结语:面向未来的“新西兰精神” 《新西兰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罗列,更是一部对民族性格的探究。新西兰如何在孤立的地理位置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的、融合了岛屿生存哲学、毛利智慧和欧洲法治传统的国家精神?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坚实的框架,用以理解这个南太平洋岛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这部作品深入浅出,结构严谨,为所有渴望了解新西兰复杂而迷人的历史的读者,提供了一份不可或缺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引人入胜的智力探险”。作者的文字功力毋庸置疑,他的用词精准而富有张力,即便是在论述复杂的法律或经济发展时,也绝不枯燥。令人称道的是其逻辑架构的严密性。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被梳理得极为清晰,你会清晰地看到,某一个看似偶然的决定是如何在数十年后引发连锁反应的。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历史复杂性的门槛。我发现自己常常会暂停下来,不是因为累了,而是因为被某个关键的论点或某个转折点的设计所震撼,需要时间消化。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提供一堆事实让你自己去拼凑,而是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精确地指出“看,这里的风景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引导式的阅读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让人感觉自己并非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一同解构和重建历史的真相。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表示由衷的赞叹。尽管其叙述流畅、可读性极高,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扎实的研究基础是无法掩盖的。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原始文献、口述历史以及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在处理那些争议性较大的历史议题时,作者展现出了令人信服的平衡感和批判性思维。他会清晰地呈现不同学派的观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在历史写作中是非常可贵的品质。这种对证据的尊重和对多角度阐释的包容性,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为大众普及知识,更像是一份经过深思熟虑的学术对话的成果展示。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新西兰历史底蕴和学术脉络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可靠的基石。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基于扎实学理的信心,而不是浮光掠影的片面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让我每一次从书架上取下它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墨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在历史的经纬中穿梭自如。他没有急于将所有宏大的历史节点一股脑抛出,而是用一种近乎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些关键的转折点巧妙地嵌入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时间线,而是鲜活的人与事交织的图景。这种处理手法,使得即便是对新西兰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被自然而然地吸引进去,感觉像是和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壁炉边听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的“形”与“神”是高度统一的,外在的精美包装,承载的是对历史题材应有的尊重与匠心。它摆在那里,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升华。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巧妙地平衡了宏观的政治变迁与微观的社会文化演进。通常我们读历史书,很容易陷入对战争、条约和政治人物的聚焦,但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愿意花费笔墨去描绘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的生活图景。比如,关于早期欧洲定居者如何应对全新的自然环境,那种初期的迷茫、挣扎与适应,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再比如,对毛利社会内部结构及其面对殖民冲击时的内在张力,作者也进行了深入且不失同理心的剖析。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或侧写,它们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小小的漩涡,折射出更大的时代浪潮。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让读者得以构建一个立体而非扁平的新西兰历史认知。它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去触摸那些被主流史学常常忽略的边缘地带。读完之后,你会觉得你了解的不再是某个国家的“官方历史”,而是真正属于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共同经历的“生活史”。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一点,是它对“身份构建”这一主题的探讨深度。新西兰的身份,无论是作为太平洋岛国、英联邦成员,还是原住民与定居者共存的社会,其内在的张力始终是理解其发展的核心线索。这本书没有回避这些复杂性,反而将这种身份的拉扯和融合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始终。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未完成的建构感”——新西兰的历史似乎总是在一个进行时态中,总是在对“我们是谁”进行持续的追问和重塑。从殖民初期的文化冲突,到当代社会对多元文化主义的探索,这种身份的演变轨迹被描绘得细致入微。它让我开始思考,一个年轻的国家,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地理和政治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努力塑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精神面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去观察一个国家如何通过历史的沉淀,最终找到或正在寻找它的“自我”。

评分

乘着活动,买了很多国家的历史介绍,慢慢研究

评分

世界历史文库系列的丛书,难得的国别史书籍,整体质量不错,不过翻译偶有小瑕疵

评分

矿藏

评分

暂时没发现缺点

评分

自本世纪以来,来北岛居住的人还是多于南部,到19世纪80年代,全国人口增加到20万,并开始建设铁路和公路,定居者建立了农场已经成为新西兰经济的支柱,1893年,新西兰成为第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当时,英国仍然是新西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经常被喻为“家乡”,成千上万的新西兰人代表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18年,有一半的参战者死于战争或在战争中负伤。1935年,选出新西兰工党政府,该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其中包括每周40小时工作制以及国家拨款的卫生和福利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新西兰再次派出军队,大约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出国作战,战争结束后,对新西兰的农产品的需求增加,1950年代,全面就业迅速增长,工业空前繁荣。

评分

到1840年,新西兰估计毛利人口为10万人,大约2000名欧洲定居者(毛利人称其为 Pakeha,白人)分布在沿海地区,新西兰那时没有全国政府或全国领导人,毛利人和白人团体请求英国提供某些保护以及法律和秩序;1840年2月6日,毛利人和英国王室在岛屿湾的怀唐伊镇签署了《怀唐伊条约》,该条约使新西兰成为王室属的一个殖民地,这个条约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建国文件,该条约使早期开拓者有权在新西兰定居并允诺毛利人按其意愿继续拥有他们的土地、森林和渔业,该条约说明毛利人将对土地及生活方式自己做出决定,

评分

物美价廉,不错!物美价廉,不错!

评分

人类出现之前

评分

快递服务态度很好,送货及时,全新正版的,包裹过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