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网络”或“电报”仅仅视为一种工具,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场域”和“本体论”的高度去考察。它试图揭示的,是如何随着媒介技术的更迭,人们对于“公共性”的认知边界本身也在发生形变。那种对媒介环境(Media Ecology)的深刻洞察,贯穿了全书始终。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描绘一个由特定媒介形态所塑造的“世界观”是如何建立和瓦解的。我感觉自己仿佛被邀请到了一场关于“真实性”和“可见性”的漫长辩论中,而辩论的双方,正是历史的痕迹与当下的困境。这种对媒介本体论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或传播史的范畴,触及到了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我桌上,封面上的设计线条感很强,光是掂量一下分量,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那种钻研劲儿。我本来对这个领域只是泛泛了解,觉得网络政治这块儿,无非就是点赞、转发那一套表象的东西,但这本书的序言和目录就给我狠狠地敲了一记闷棍。它似乎在暗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网络现象,其实根系深扎在更久远的、甚至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历史之中。我特别留意到它引用的那些早期文献,那种跨越世纪的对话感,让人肃然起敬。你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站在时代的尖端,但其实很多“新问题”的内核,在一百年前的语境下,早就有过类似的挣扎和讨论。这本书的价值,也许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放大镜,让我们能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去审视当下,而不是被碎片化的热点牵着鼻子走。这种宏大的叙事结构,要求读者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回报也是丰厚的,它构建了一个看待媒介与权力互动的全新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且精准,它很少使用那种煽动性的语言去迎合读者的情绪,而是像一位严谨的学者在展示他的模型和证据链。我特别欣赏它在论证过程中的那种平衡感——它既没有过度美化过去信息传播的“纯粹性”,也没有一味地将历史简化为“压迫与反抗”的二元对立。相反,它展示了信息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流转、折叠和再编码,这个过程充满了灰色地带和策略性的博弈。有时候,读到某个关键转折点,你会感觉到作者仿佛在用一种近乎冰冷的学术视角,解剖着人性在信息洪流中的反应机制。这种冷静的力量,反而比任何情绪化的表达都更具穿透力,它迫使我必须独立思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慢热”型的,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深度报告,而不是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说。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去查找一些作者提及的背景知识,这反而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体验。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知识的厚度感”,让人感觉到,每一个论点背后都堆砌着大量未被直接展示的、但支撑起整个结构的学术劳动。尤其是在探讨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和“失真性”时,作者展示的案例非常有说服力,这让我对当下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我们真的比过去更快、更准了吗?还是我们只是在更快的速度下,被更有效地分散了注意力?这种对“效率”的重新定义,是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哲学反思之一。
评分读完前三章,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挖掘简直到了偏执的地步。这绝不是那种空洞地谈论“技术进步如何改变社会”的通识读物。相反,它沉浸在具体的事件和人物的交锋中,那种如同侦探般抽丝剥茧的写作手法,让人欲罢不能。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信息发布渠道的描述,细致到连当时的邮政路线和电报站的设立频率都有涉及,这让我意识到,信息流通的物理基础,对政治动员能力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且隐蔽。每一次政治舆论的形成,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依赖于一个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低效的基础设施网络。这种对“物质性”的强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信息即代码”的刻板印象。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穿越时空的田野调查,去触摸那些早已凝固在档案深处的微小脉动。
评分·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电报与清末时政
评分泰勒的泛灵论中的“互体”与死亡崇拜以及自然崇拜学派所认为的源于被无限的自然所包围的感觉所触发的宗教经验在涂尔干看来都不足以解释宗教真正的起源,因为在这两种情况里,“宗教都必然被当成是谵妄想象的产物”[ ]。根据涂尔干如上所说的批判性检验,他已然找到了这些理论的不足,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理论,结合他所提到的研究方法,涂尔干指出,图腾制度的膜拜才应当是真正的宗教起源。在这里,涂尔干再一次清晰地界定了他的研究对象:“…既然每一种宗教都是由智识概念和仪式实践所组成的……这两个要素又息息相关,以至于无法作出彻底的区分。从原则上将,膜拜既发源于信仰,又反作用于信仰;仪式往往须通过以之为原型的生活得到说明……另一方面,信仰也只有通过表达它的仪式,才能清楚的表达出来。……必须进行分别研究。”[ ]
评分全书开宗明义:“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 ]如果说这并无甚特别之处的话,那么将涂尔干和其他庸俗的学者划分开来的就是他对于自己命题本身清晰的认识,以及对于先设条件的自省。科学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事实上必然有预先设定的公理存在,而在作出每一步推论的时候,事实上都会伴随各种假设,尽管大多数时候这些假设与常识如此相近,使得人们不需要特别言明,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科学的演进无不是建立在对某一个似乎不言自明的假设的推翻、重建之上的。而涂尔干在作出重要的演绎时,都将其假设言明,贯穿全书,莫不如此。
评分书还没有看,质量和送货都还不错的
评分书中讨论的问题很有意思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一.完美的社会科学范本
评分外国人的视角总是有启发的。
评分书中讨论的问题很有意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