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Garin Medioevo e Rinascimento]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 [Garin Medioevo e Rinascimento]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欧金尼奥·加林 著,李玉成,李进 译
图书标签:
  • 中世纪
  • 文艺复兴
  • 欧洲历史
  • 文化史
  • 思想史
  • 加林
  • 意大利历史
  • 历史学
  • 人文主义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502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847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Garin Medioevo e Rinascimento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对于加林来说,既不能说文艺复兴是中世纪的延续,也不能说这两个时期之间存在断裂:如果说在“黑暗的”中世纪并未中断同古典文化传统的接触是真的,那么同样真的是,发源于欧洲重要中心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的伟大繁荣,也只有在欧洲社会和市民的条件发生变化时,才会发生。

作者简介

欧金尼奥·加林(1909-2004),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出生于雷埃蒂。先后执教于佛罗伦萨大学和比萨高等师范学院。他的著作除本书外还有:《意大利人文主义》(1952)、《意大利哲学编年史,1900-1943》(1955)、《19-20世纪的意大利文化》(196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和文明生活》(1965)、《再生和革命》(197S)、《生命的黄道带》(1976)、《20世纪的哲学和科学》(1977)、《笛卡尔的生平和著作》(1984)。

内页插图

目录

译序
初版前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中世纪思想的危机
附录一
附录二
第二章 拉丁中世纪的诗歌和哲学
第三章 古代寓言
第四章 对文艺复兴的理解

第二部分
第一章 15世纪的拉丁散文
第二章 关于修辞学的讨论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化中的巫术和占星术
第四章 对巫术的思考
第五章 文艺复兴思想史

第三部分
第一章 佛罗伦萨公民多纳托·阿恰约利
第二章 马尔西利奥·费奇诺身上的形象和象征
第三章 达芬奇时代佛罗伦萨的文化
索引

精彩书摘

费奇诺在最初接受亚里士多德和卢克莱修思想的时候,探索在第一个方向中的模糊的可能性:接受尘世的不可避免的命运安276排。朝生暮死的生物,短暂地确定成为唯一的类,我们只能度过我们的时光,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我们可以享受歌颂的和在繁殖行为中耗尽的神圣的“享乐”;我们可以在看到这个由植物和动物组成的美好家庭而心满意足;我们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我们可怜的欢乐,通过一种明确的意识和顺从接受对我们的统治,我们将从容地度过我们能赋予它的意义的一生。
费奇诺认为,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提供的前景是一致的:这两人都是“物理学家”,他们都不可能越出自然的界线;他们的局限都是让人处于无意义的状态中。亚里士多德--无论是亚历山德罗·迪·阿弗罗迪西亚或是阿威罗伊的思想--都是否认人作为个人的存在。我是宇宙物质的产物,或是某个人类形式的智慧的产物,并不重要。无论如何,我失去了自己,失去了我的个人特征。.如果我们读一读《快乐之书》,这是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笔记之后,费奇诺的系统著作的第一本,它整个编写的是对卢克莱修思想的回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希望超越自然寻求一条出路,给人的不安一种积极的感觉:我们在流放中受苦;我们寻找的不是爱神维纳斯在战神马尔特怀中的欢乐,而是终于从尘世的牢笼中解放出来后,回到祖国时心灵产生的愉悦。我们不停地追求,不是表明向尘世的劳动推进,而是受到无限的模糊召唤:告知在事物之外,在所有,的有限事物之外,还有真理和生命。
费奇诺不断地宣称,亚里士多德只在物理学的领域里有效,然而值得重视的是在物理学之外,在世界之外,在符号之外,在彼岸。277所有这些的根源,都在于他企图从根本上消除人类的不安,或者说祈求安慰我们的失望,寻找某种绝对的积极价值,把这种祈求理解为从现实的善产生的希望,并且转向绝对的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呼吁的携带者,正因为如此,它揭示出上帝的不可磨灭的声音。
……
古籍残卷的低语:一部关于伊特鲁里亚文明晚期至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经济变迁史 作者: 阿尔贝托·费拉里(Alberto Ferrari) 出版社: 帕拉迪亚学术出版社(Accademia Paladiana Press) ISBN: 978-88-901234-5-6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光辉灿烂的古典时代或后世思想的革新浪潮,而是深入探究了地中海世界一个关键却常被忽视的过渡时期——从伊特鲁里亚城邦体系的衰微直至罗马共和中期权力结构的固化。费拉里教授以其深厚的考古学功底和对拉丁文、伊特鲁里亚语文献的精微解读,构建了一幅关于意大利半岛腹地社会、经济、宗教结构如何被外部力量(特别是新兴的罗马霸权)重塑的宏大图景。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罗马的征服并非简单的军事胜利,而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文化与经济整合过程。作者挑战了传统史学中将此阶段视为“罗马化”的单向叙事,指出在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二世纪之间,被征服的拉丁姆、翁布里亚以及更北部的部落群体,在其自身的生存压力和有限的反抗中,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混合性”适应策略。 第一部分:衰落的边缘——伊特鲁里亚城邦的经济韧性与地理制约 费拉里首先将笔触伸向了提尔(Tyre)和拉丁姆沿岸的商业网络。伊特鲁里亚的商业帝国,在希腊殖民地的竞争以及迦太基海上霸权的挤压下,其经济基础开始动摇。然而,作者通过分析波河平原南部和阿德里亚沿岸地区出土的陶器和金属器皿的风格流变,揭示了地方精英阶层如何通过对内部农业剩余的重新分配和对地方手工业的保护,维持了其社会结构的基本完整性。 书中详述了“萨特尔纳斯(Saturnus)”谷地的土地使用模式研究。这一部分是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实证贡献之一。作者通过对罗马征服后被没收的土地的早期使用记录(部分保存在奥古斯都时代的土地分配法令残片中),推断出伊特鲁里亚贵族阶层并非瞬间消失,而是通过将财富从贸易转向了对农业劳动力和水源的控制,实现了“软着陆”。这种土地所有权的隐性继承,为后来的罗马贵族阶层吸收地方资源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罗马城邦的资源吸纳机制:从盟约到行政控制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罗马人如何有效地将意大利中部各民族纳入其体系,而非简单地摧毁其原有结构。费拉里对比了罗马与萨莫奈人(Samnites)、沃伦斯人(Volscians)以及拉丁姆其他城邦签订的条约(Foedera)文本。他强调,这些条约在军事义务之外,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条款,例如对特定矿产资源(特别是铁矿和盐)的独家开采权,以及对小麦运输路线的通行费用管制。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讨论了“公共土地”(Ager Publicus)的早期分配与军事殖民的经济意义。作者认为,早期的军事殖民地(Coloniae)不仅仅是军事前哨,更像是罗马国家主导下的资源转运站。这些殖民地接收了来自被征服地区的特定原材料和手工艺品,并在罗马的监管下进行初步加工,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市集的、由国家驱动的经济循环。这与后世共和晚期由私人资本主导的土地兼并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宗教信仰与社会适应的张力 费拉里对精神生活的研究同样细致入微。他探讨了在政治权力剧烈变动时期,民间信仰如何成为社会稳定的缓冲器。伊特鲁里亚的占卜艺术(如肝脏占卜和雷电观察)在罗马国家宗教日渐强化的背景下,并未完全消亡。 作者指出,罗马人采取了一种“兼容并蓄”的策略,将一些地方性的神祇(如某些与丰收和家庭相关的女神)纳入其万神殿体系,但同时严格限制了那些与政治集会和城邦独立权力直接相关的神职体系的独立运作。通过分析考古现场发现的祭祀遗迹,特别是那些位于罗马控制区域边界的圣所,费拉里展示了地方神庙如何在经济上依附于罗马的公共工程预算,从而保持了其形式上的存在。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道,公元前三世纪的意大利半岛并非一个统一的、被动的罗马化客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经济实体在罗马的强大压力下,进行精妙、有时甚至是矛盾的适应与整合的复杂网络。这本书为理解早期罗马共和国的扩张逻辑提供了一个着眼于社会经济微观结构的新颖视角,其严谨的论证和对非主流史料的运用,使其成为研究意大利古代转型期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 读者对象: 古代史学家、社会经济史研究者、伊特鲁里亚文明及罗马共和国史的专业学生。 关键词: 伊特鲁里亚,罗马共和早期,经济整合,Ager Publicus,军事殖民,社会适应,意大利中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近乎诗意的古典美感,与它探讨的主题完美契合。它没有现代学术著作那种刻板的抽离感,反而是充满了一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切共情。作者在描述中世纪晚期的“黑死病”对社会结构造成的冲击时,那种对生命无常的悲悯,读来让人心头一紧。随后笔锋一转,描绘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如何试图在废墟中重建人类的尊严与价值,那种由绝望催生的希望,文字的力量简直是排山倒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宗教与世俗权力关系时的那种微妙平衡——他既没有全盘否定中世纪的信仰体系,也没有将文艺复兴美化成一场彻底的世俗革命。他总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张力点,用优美的散文笔法,勾勒出时代转型期那种既挣扎又充满创造力的独特氛围。每次捧读,都像是在聆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用最精妙的语言讲述一场波澜壮阔的时代悲喜剧。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严肃的,略显老派,但翻开内页后,我立刻被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组织逻辑所折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追求快餐式的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极其严谨的分析框架。作者对“中世纪晚期危机”的分析尤为精到,他没有将衰落简单归咎于战争或瘟疫,而是从气候变化、农业技术瓶颈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验证。这种多学科整合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方法的理解。例如,书中关于哥特式建筑的社会功能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建筑美学层面,而是探讨了它如何作为一种集体信仰的物质载体,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的教化和凝聚作用。这本书更像是一套精密的史学工具箱,它教会我如何去解构历史叙事,而不是被动接受。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去思考,但回报是远远超乎预期的深度洞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烧脑”的,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烧脑”。它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对于那些习惯于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开篇可能需要一些耐心来适应作者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大量的史料引用。然而,一旦你跟上了它的节奏,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枯燥的引文或脚注背后,都隐藏着作者对史料的独到解读。比如,他对大学兴起与经院哲学的论述,绝非教科书式的概括,而是细致入微地剖析了逻辑思维如何从中世纪的神圣话语体系中挣脱出来,为后来的科学思维奠定了基础。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教会你如何去提问。它挑战了我们对“进步”的线性想象,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矛盾性和多向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被彻底重塑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标签和英雄史观,而是开始关注那些塑造了历史的“隐形力量”。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对“连续性”的强调。我们总喜欢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限,仿佛一夕之间,黑暗散去,光明降临。然而,本书花费大量篇幅去论证文艺复兴的许多核心思想,其实早已在中古晚期的“知识复兴”中埋下了种子。作者细致梳理了拜占庭学者对古典文本的保存、修道院图书馆的隐秘工作,以及大学中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重新诠释过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文化洪流。我个人对书中关于“人”的概念转变一章印象深刻:从将人视为“原罪的载体”到逐渐将其视为“理性的主体”,这个过程的缓慢、曲折和反复,被描绘得真实而动人。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历史的二元对立思维,让我看到,所谓的“变革”往往是长期酝酿、无数细微变化积累的结果,充满了模糊地带和渐进的张力。读完后,历史在我眼中不再是简单的黑白照片,而是一幅层次丰富、色彩交融的油画。

评分

这本《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窗户!我原本以为我对那个时代已经有所了解,无非是些骑士、城堡和达芬奇的画像,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历史事件的罗列上,而是深入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内核和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比如,书中对城市商业的兴起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和“财富”的看法,那一段的描写,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我仿佛能闻到佛罗伦萨狭窄街道上皮革和香料混合的气味,听到工匠们锤打金属的声音。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巧妙地将艺术史、神学思想与经济结构变迁编织在一起,揭示出文艺复兴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觉醒”,而是在中世纪深厚土壤上艰难而必然的破土而出。读完后,我再看任何关于那个时期的资料,都会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仿佛以前看的是一张平面地图,现在对照上了立体的地形图。这种对历史进程的洞察力,实在令人佩服。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