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城市化进程正面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资源短缺不断扩大和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的压力,加快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近10年来,城市森林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开始受到中央和地方决策者的重视。
作者简介
张颖,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富布赖特学者。首届林业经济博士,回国的林业经济博士后。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环境经济学会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
l98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后留校任教;1994年考取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1999年获农学博士学位(硕博连读),并在韩国Korea university行博士后研究,2000年回国。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在台湾大学作访问教授。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在美国耶鲁大学作访问教授和富布赖特学者,主要从事森林资源核算、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价及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7部,教材2部,担任副主编、参编著作16部,发表论文90多篇。参加和主持科研项目16项,获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4项,国际奖2项,优秀论文奖2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评价概要
1.1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评价在城市发展中的意义、作用
1.1.1 意义
1.1.2 作用
1.2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范畴
1.2.1 城市森林的概念
1.2.2 城市森林的范围
1.2.3 城市森林与一般森林和林业的关系
1.2.4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范畴
1.3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情况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前景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前景
第2章 城市森林现状调查与评价
2.1 我国城市森林基本现状
2.1.1 城市森林覆盖率
2.1.2 城市森林面积
2.1.3 城市森林蓄积
2.2 城市森林绿化投资情况
2.3 城市森林管理
2.4 城市森林发展
第3章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的界定
3.1.1 环境的定义
3.1.2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
3.2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识别的目标、原则
3.2.1 目标
3.2.2 原则
3.3 环境影响识别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3.4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的识别
3.4.1 基本原理和步骤
3.4.2 环境影响的识别
3.5 基本结论和分析
第4章 城市森林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4.1 对林业产业产值的影响
4.1.1 对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影响
4.1.2 对林业第一、二、三产业产值的影响
4.2 城市森林资产价值
4.2.1 存量、流量
4.2.2 城市森林资源的价格
4.2.3 我国城市森林的存量、流量价值
第5章 城市森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1 保护生物多样性
5.1.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5.1.2 生物多样性评价的理论、方法
5.1.3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5.2 固定CO2的价值
5.2.1 林木固碳能力的计算
5.2.2 林地固碳能力的计算
5.2.3 固碳价格的计算
5.2.4 我国城市森林固碳效益的计算
5.3 净化空气价值
5.3.1 净化SO2
5.3.2 滞尘
5.4 对所在地局部降温的价值
5.5 增加水量、改善水质的价值
5.6 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价值汇总
第6章 城市森林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6.1 城市森林对就业机会的影响
6.1.1 影响就业机会的评价方法
6.1.2 我国城市森林提供就业机会价值的评价
6.2 城市森林游憩价值
6.2.1 森林游憩价值的评价方法
6.2.2 我国城市森林游憩价值评价
6.3 城市森林的科学、文化、历史价值
6.3.1 科学、文化、历史价值评价方法
6.3.2 城市森林科学、文化、历史价值的评价
6.4 增加所在地商业销售额的价值
第7章 城市森林对居民发展的影响
7.1 城市森林与GDP
7.2 城市森林与恩格尔系数
7.3 城市森林与居民生活环境
7.3.1 城市森林与环境的相关分析
7.3.2 城市森林与环境的因子分析
7.3.3 城市森林与城市环境关系的聚类分析
7.4 城市森林对科技水平的影响
第8章 城市森林生态风险损失评价及其管理
8.1 城市森林火灾的风险损失
8.1.1 火灾发生频次、损失统计
8.1.2 火灾风险损失评价
8.2 城市森林病虫鼠害的风险损失
8.2.1 病虫鼠害发生面积及防治投资统计
8.2.2 病虫鼠害风险损失评价
8.3 城市森林征占用地和乱砍滥伐等损失
8.4 城市森林生态风险损失汇总及风险管理
第9章 城市森林发展政策
9.1 我国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评价结果
9.2 城市森林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重点分析
9.2.1 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聚类分析
9.2.2 评价结果的最优尺度回归分析
9.3 城市森林发展的公众教育政策
9.4 城市森林发展的所有者政策
9.4.1 购买土地使用权,进行造林和再造林
9.4.2 支持或鼓励非营利性土地信托种植
9.4.3 促进道路、人行道等公共用地的森林的发展
9.5 城市森林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
9.5.1 制定有关树木保护和造林条例
9.5.2 增加法律、法规的灵活性,补充相关条例
9.5.3 纳入整体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第10章 北京市森林风险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
10.1 北京市森林资源概况
10.1.1 林种结构
10.1.2 林龄结构
10.1.3 树种结构
10.1.4 森林资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10.2 森林风险影响因素识别的指标体系
10.2.1 主要风险影响因素识别
10.2.2 风险影响因素识别框架
10.3 北京市森林风险影响因素权重的计算
10.4 森林风险影响的定量分析
10.4.1 数学模型及方法
10.4.2 北京森林火灾概率模型
10.4.3 北京森林病虫鼠害概率模型
10.5 结论及建议
第11章 井冈山市森林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11.1 井冈山市森林游憩概况
11.2 森林游憩价值评价模型的选择
11.2.1 CVM评价的步骤
11.2.2 评价的模型
11.3 问卷设计及抽样调查
11.3.1 问卷设计
11.3.2 抽样调查
11.4 数据分析及游憩价值计算
11.4.1 游客基本情况统计
11.4.2 游憩价值的计算
11.5 敏感性分析
11.5.1 利用价值敏感性分析
11.5.2 选择/遗产价值敏感性分析
11.5.3 存在价值敏感性分析
11.6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3.2.2原则
环境影响识别是评价的基础,它遵循的原则主要有:
3.2.2.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指环境影响识别应建立在科学的系统基础之上,以研究目标为指导,进行主要影响因素的识别,并设计有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所选指标要进行检验,以保证识别指标设置和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3.2.2.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识别和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城市森林环境影响的主要特征和状况,涵盖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等各主要领域,全面反映环境影响的内涵。
3.2.2.3代表性原则
尽管环境的内容几乎涉及了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等各个领域,但是指标体系却不可能包罗万象,指标选择应强调代表性和典型性,避免意义相近或重复的指标。
3.2.2.4可比性原则
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是跨时空的研究活动。因此,识别和评价指标设计与处理应在不同城市、在不同时期上具有可比性,以便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前言/序言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加速期,城市化率已由1993年的28%提高到2008年的45.6 8%。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何改变城市环境恶化、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加剧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所必需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我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30个百分点。因此,我国的城市化率会进一步提高,城市环境问题也会更加突出。根据统计,全国有400座城市缺水,其中110座严重缺水,人口在100万以上的32个大城市则普遍缺水;全国城市大气污染物中粉尘和颗粒物的数量比郊区高10倍,硫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等有害气体比郊区高5~20倍,一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2007年,全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5.3 %,人均绿地面积9m。,但不断受到城市建设的挤占。因此,城市化进程正面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资源短缺不断扩大和环境负荷不断加重的压力,加快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改善城市的生存与发展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近10年来,城市森林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开始受到中央和地方决策者的重视,1994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要强化城市的绿化、美化工作,此后通过的“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进一步确定了“建设布局合理的城市森林环境,到2000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m2,以上,2050年达到25~50m2,的行动目标,从而有力推动了绿化、美化城市的浪潮。
绿意勃发的城市肌理:生态价值的计量与实践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进程中,城市的面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钢筋水泥丛林,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压力的剧增。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中,一股绿色力量正悄然崛起,重塑着城市的生态格局——它们是城市中的森林,是隐藏在高密度建设区域内,却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绿色生命体。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森林所蕴含的多元化生态效益,并提出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评价体系,以期提升社会各界对城市森林生态价值的认识,并指导未来的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实践,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第一章:城市森林的定义与边界——重新审视城市的“绿色肺叶” 城市森林,并非仅仅是指零散的公园绿地或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其范畴更为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具有森林生态功能的乔木、灌木以及其他植被群落。这既包括了传统的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也涵盖了城市绿道、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滨水绿带、工业区绿地、居民区绿化,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城市角落里自然生长的林地。理解城市森林的内涵,关键在于其生态功能的体现,即其作为生态系统的能力。 本章将首先厘清“城市森林”的科学定义,区分其与普通城市绿化的概念差异。我们将探讨城市森林的构成要素,包括乔木、灌木、地被植物、草本植物以及藤本植物等,并分析不同植物种类在城市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们将考察城市森林的空间尺度,从微观的“微森林”到宏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强调其连续性与网络化构建的重要性。通过对城市森林边界的清晰界定,为后续的效益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城市规划者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 第二章:城市森林的多重效益——从“看不见”到“可计量”的价值凸显 城市森林的价值,远非简单的视觉美化。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态过程,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章将系统梳理城市森林的各项生态效益,并着重探讨如何将其“隐性”价值“显性化”,转化为可量化、可衡量的指标。 2.1 生态服务功能:城市的“绿色呼吸机”与“天然空调” 空气净化与改善: 城市森林是天然的空气过滤器。其叶片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同时,植物叶片表面的绒毛和黏性物质能够吸附空气中的颗粒物(PM2.5、PM10等),减少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本章将分析不同类型城市森林在颗粒物吸附、气体污染物(如SO2、NO2、O3)吸收方面的效率,并尝试量化其对城市空气质量的贡献。 气候调节与舒适度提升: 城市森林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蒸气,能够显著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茂密的树冠层还能遮挡阳光直射,减少地面吸收的热量,为城市居民提供凉爽的休憩空间。本章将探讨不同森林结构、树种和覆盖度对降温效果的影响,并量化其对城市微气候的调节能力,例如分析其对夏季室外温度、湿度以及人体舒适度的改善。 噪声衰减与隔音屏障: 茂密的植被,尤其是乔木与灌木结合的复合型城市森林,能够有效地阻挡和吸收城市交通、工业生产等产生的噪声,为居民创造更加宁静的生活环境。本章将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密度和距离对噪声衰减的贡献,并尝试量化其作为天然隔音屏障的效用。 雨水管理与洪水控制: 城市森林的植被能够有效吸收雨水,延缓地表径流的产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降低内涝发生的风险。树冠层可以拦截部分降雨,土壤层则能充分吸收水分,形成一道天然的“海绵体”。本章将研究不同植被覆盖度和土壤条件对雨水径流量和渗透率的影响,并尝试量化其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作用。 2.2 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中的“生命绿洲” 生境提供与物种栖息: 城市森林为城市中的鸟类、昆虫、小型哺乳动物等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食物来源和繁殖场所,是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本章将调查不同城市森林类型中的物种组成、数量与多样性,并分析其作为迁徙鸟类停歇点、昆虫传粉廊道等的功能。 生态廊道建设: 连续的城市森林带能够连接分散的绿地斑块,形成生态廊道,促进物种的迁移与基因交流,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韧性。本章将探讨城市绿道、滨水绿带等在构建生态廊道中的作用,并评估其对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网络的重要性。 2.3 土壤保持与水土流失防治:城市“绿色盾牌” 固土固根: 城市森林的根系能够紧密地抓住土壤,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尤其是在坡地或易受侵蚀的区域。 土壤质量提升: 枯枝落叶的分解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转提供了基础。本章将研究城市森林对土壤侵蚀速率的影响,以及其在提升城市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质量方面的作用。 2.4 心理健康与社会效益:滋养心灵的“城市绿肺” 缓解压力与提升幸福感: 研究表明,接触自然环境能够显著降低人们的压力水平,提升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城市森林为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机会,成为城市生活中重要的“绿色疗愈”场所。本章将探讨城市森林的“疗愈”功能,如其对人们压力的缓解、情绪的改善以及整体幸福感的提升。 促进休闲娱乐与社交活动: 城市森林是居民进行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家庭聚会和社交互动的理想场所,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本章将分析城市森林在提供休闲娱乐空间、促进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增强社区互动方面的作用。 教育与科普基地: 城市森林是重要的自然教育和科普基地,可以引导公众了解生态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提升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和尊重。本章将探讨城市森林作为生态教育和环境意识培养场所的潜力。 第三章:城市森林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科学量化的基石 为了有效地发挥城市森林的生态效益,并将其价值转化为更直观的决策依据,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本章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城市森林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3.1 评价理念与原则: 多维度、综合性: 评价体系应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反映城市森林的综合效益。 科学性、客观性: 评价指标应基于科学原理,数据来源可靠,评价方法严谨,力求客观公正。 可操作性、可比性: 评价方法应易于实施,评价结果应具有可比性,便于不同城市、不同区域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 动态性、前瞻性: 评价体系应具备一定的动态调整能力,能够适应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并具备指导未来规划和管理的功能。 3.2 关键评价指标与方法: 空气质量改善指标: 评估城市森林吸收颗粒物、吸附有害气体、释放氧气的速率与总量。可采用模型模拟、实地监测(如空气质量传感器)等方法,并量化其对PM2.5浓度降低、O3浓度削减等方面的贡献。 气候调节效益指标: 量化城市森林对城市温度、湿度、风速等微气候因子的调节能力。可利用遥感数据(如地表温度)、气象站点数据以及城市模型进行分析,评估其降温幅度、蒸发散量以及对舒适度指数的影响。 噪声衰减指标: 测量城市森林对不同频率噪声的吸收与阻隔效果。可采用声学测量仪器,并根据植被类型、密度、宽度等参数进行量化计算。 雨水管理效益指标: 评估城市森林的雨水截留能力、土壤渗透能力以及减少地表径流的效果。可结合降雨数据、土地覆盖数据和水文模型进行模拟分析,量化其在减少内涝风险方面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指标: 采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群落结构分析等方法,评估城市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可通过野外调查、样方统计、鸟类监测、昆虫采集等手段获取数据。 土壤保持与水土流失指标: 评估城市森林的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模数等。可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以及土壤侵蚀模型进行计算。 心理健康与社会效益评估: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行为观察等方法,评估居民对城市森林的满意度、使用频率、感知效益等。可结合健康数据、休闲活动统计等进行综合分析。 3.3 评价模型与技术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与RS(遥感技术): 充分利用GIS和RS技术,实现城市森林的空间分布、覆盖度、植被类型等信息的提取与分析,为效益评价提供空间基础。 生态模型与模拟软件: 应用城市生态模型、空气扩散模型、水文模型等,对城市森林的各项生态效益进行模拟预测与量化评估。 生命周期评价(LCA): 探索将LCA方法引入城市森林效益评价,评估从规划、建设、管理到最终衰退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与效益。 经济评价方法: 结合成本效益分析、价值评估等方法,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为城市森林的保护与投入提供经济学依据。 第四章: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实践——将效益评价融入城市肌理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和优化城市森林的建设与管理。本章将探讨如何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推动城市森林的持续健康发展。 4.1 规划与设计优化: 基于效益的选址与布局: 根据评价模型预测的效益,优化城市森林的选址与布局,优先在环境敏感区域、高密度建成区、公共活动区域等设置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森林。 多样化的森林类型设计: 针对不同的环境目标,设计不同结构的城市森林,例如,在交通干道旁设置高密度的乔灌混交林以衰减噪声和吸附污染物;在滨水区域建设湿地森林以净化水质和涵养水源。 强调本土物种与生态适应性: 优先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本土树种,构建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减少病虫害发生的风险,并最大化生态效益。 4.2 精细化管理与维护: 科学的抚育管理: 根据不同类型的城市森林,采取科学的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维持森林的健康生长,保障其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 监测与预警机制: 建立常态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森林健康状况,预警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管理策略。 公众参与与社区共管: 鼓励市民参与城市森林的日常管护,开展志愿者活动,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爱护城市森林的良好氛围。 4.3 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强化法规政策: 完善城市绿化、生态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市森林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城市森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资金投入与激励机制: 加大对城市森林建设和维护的财政投入,探索建立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森林的建设与运营。 跨部门协作与信息共享: 建立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环保、水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提升。 结语: 城市森林,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绿色生命体。它们在默默地净化着我们呼吸的空气,调节着我们生活的气候,维系着城市中脆弱的生命网络,更滋养着我们疲惫的心灵。通过构建科学的城市森林环境效益评价体系,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这些绿色资产的价值,将“看不见”的生态服务转化为“看得见”的效益数据。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城市森林,更能引导城市向着更加绿色、健康、宜居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让城市真正成为我们共同的、充满生机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