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光温生态

作物光温生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斧 著
图书标签:
  • 作物生理学
  • 光合作用
  • 温度生理
  • 生态生理学
  • 植物生理生态学
  • 作物生态
  • 光温关系
  • 植物生长
  • 环境生理学
  • 农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8023373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731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物光温生态》以我国主要作物为主要对象,以我国学者近90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对作物光温生态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进行探讨。笔者在自已的试验研究中和多年搜集、研读大量有关各种作物光温生态研究的文献时发现,看似纷纭复杂的作物品种的光温生态现象,其实是有共同规律可寻的。

内容简介

《作物光温生态》以我国主要作物为主要对象,以我国学者近90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对作物发育光温生态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进行探讨。《作物光温生态》依据大量实验结果,对作物发育光温生态外在表现基本规律进行的理论创新主要有以下3点:①着重阐明了作物发育光温生态特性时空递变现象,阐明了作物光温生态型原生分布的时空递变与其原产地光周期和温周期条件时空递变的对应性,及不同作物不同光温生态型品种异地异季种植时生育期等性状的时空递变规律,提出按品种光温生态递变过程中光温生育期稳定性大小进行动态的光温生态型分类,还提出了作物品种光温生态特性和光温生态型分布的时空递变表。②研究论证了作物光温生态时空效应的叠加现象,在作物品种光温生态型形成过程中,在作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在作物异地异季引种过程中,都存在光温生态时空效应复杂的叠加。③研究论证了在作物个体发育全过程中光温生态反应随光温条件的季节性递变而发生相应的阶段性递变,指出不是只在营养生长期才存在对光周期和温周期的特定的阶段性要求。《作物光温生态》还对20世纪曾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李森科植物阶段发育理论进行了讨论和客观评价。
《作物光温生态》分为10章,前5章分别对我国有代表性的、具有不同光温生态特性的24种作物(其中突出水稻、小麦和大豆)近几十年来的光温生态研究主要成果进行简介、归纳和分析;第六章是对所有作物共同的光温生态外在表现基本规律的初步探讨;第七章进一步对作物光温生态变化的内在动因即基因调控和生化机制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简介;第八章对作物生育期的光温生态定量研究即模拟模型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简介;第九章和第十章分别对作物光温生态研究成果在我国作物育种和栽培上的应用进行讨论。前5章关于24种作物的综述都可以独立成篇;第六、七、八三章着重对一般性原理进行探讨;第九、十两章则着重联系我国的作物生产实际讨论应用。
《作物光温生态》参考并引用了一些相关文献,其中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扼要录入《作物光温生态》有关章节。为方便读者进一步查阅,还将重要文献列于文后。同时,《作物光温生态》还有5个附件,向读者提供了一些与作物发育光温生态有关的常用数据和资料,还简介了其他30种作物的光温生态特性。

作者简介

严斧:1938年出生于湖南省邵东县。1981年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水稻生态),农学硕士。吉首大学教授。 1959—1978年曾长期在湘西从事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1982年以后。曾先后任教于湖南农业大学和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原武陵大学),主讲过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旅游生态学、旅游地理学、生物专业英语等课程(本科生、研究生)。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在作物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和长江生态等应用生态学方面。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科研项目9项。发表过5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专著两部《农业生态学》,与骆世明、陈聿华合作编著。1987年出版;《旅游生态学》,2004年出版)。 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给“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证书和奖章,1993年起成为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学会旅游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西部综合开发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张家界市科协名誉主席。曾任湖南省张家界市第一、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第一、二届市科协主席。

目录

第一章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
第一节 中国野生稻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光温生态特性
一、稻属的野生种和栽培种
二、中国野生稻资源考察、研究与利用
三、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及其地理分布
四、普通野生稻种的光温生态特性
第二节 栽培稻种的起源、传播和分布
一、世界栽培稻种的起源和传播
二、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和传播
三、水稻生产分布和生态区划
第三节 栽培稻种的生态分化与基本生态类型
一、生态分化
二、基本生态类型
三、亚洲与非洲热带水稻品种生态型
第四节 中国水稻品种资源及其光温生态特性演变概况
一、中国水稻常规品种资源概况
二、中国水稻常规品种与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特性演变概况
第五节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历史的回顾
一、关于常规水稻品种阶段发育的研究
二、关于水稻品种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高温短日生育期)的研究
第六节 水稻常规品种的感光性
一、与水稻品种光周期感应有关的概念
二、品种感光性分级
三、品种地理纬向分布与感光性的关系
四、品种熟期性与感光性的关系
五、籼、粳品种感光性的差别
六、光温生态效应互作
七、光周期反应与稻株器官的关系
八、光周期反应的叶龄与秧龄效应‘
九、两重光周期反应
十、第一光周期反应和第二光周期反应
十一、光周期效应的可逆性
十二、日长变化趋势和日长幅度与品种光周期反应特性的关系
第七节 水稻常规品种的感温性
一、品种感温性的概念与分级
二、品种地理分布与感温性的关系
三、品种熟期性与感温性的关系
四、籼、粳品种感温性的差别
五、水稻发育与积温
六、地温与水温对水稻发育的影响
第八节 水稻常规品种的短日高温生育期(基本营养生长性)
一、概念的发展
二、短日高温生育期的分级
三、品种类型间短日高温生育期的差异
四、短日高温生育期与品种感光性和感温性的关系
第九节 中国水稻常规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
一、光温生态型(光温反应型)
二、气候生态型
三、中国区域性地方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
第十节 水稻常规品种光温生态特性的时空递变
一、地理性递变
二、季节性递变
三、从光温生态递变的观点来划分水稻品种光温生态型
第十一节 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研究
一、杂交水稻及其亲本的光温生态特性和光温生态型
二、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特性与亲本的关系
三、杂交水稻光温生态特性的时空递变

第二章 小麦光温生态研究
第三章 大豆光温生态研究
第四章 其他禾谷类作物、油料作物和棉花光温生态研究
第五章 麻类、薯类、糖料作物和烟草光温生态研究
第六章 作物光温生态基本原理探讨(一)
第七章 作物光温生态基本原理探讨(二)
第八章 作物生育期的光温生态模型
第九章 作物光温生态原理在作物育种、引种和良种繁育上的应用
第十章 作物光温生态原理在作物布局和栽培上的应用
附件1 中国106个气象台、站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和年降雨量
附件2 中国106个气象台、站记录的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附件3 北半球各纬度每月1日(月/日)日照时数(时:分)变化表
附件4 我国部分名山气温垂直递降
附件5 其他30种作物光温生态特性简介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水稻光温生态研究
水稻是人类特别是亚洲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从20世纪20年代起,80多年来,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科技工作者对水稻光温生态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水稻光温生态基本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本章将对栽培稻的起源、生态分化和生态型分类,对野生稻与栽培稻(常规品种和杂交组合)的感光性、感温性和高温短日生育期(基本营养生长性),对栽培稻的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特别是对栽培稻光温生态递变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国内研究成果为主)进行综述和析评。
第一节 中国野生稻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光温生态特性
一、稻属的野生种和栽培种
稻,属于禾本科(Gramineae)稻族(Oryzeae Damort.)稻属(Oryza L)。对于稻属有多少个种,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Roschevicz(1931)发表了19个种;Chatterjee(1948)和Sampath(1962)列举了23个种;馆同亚绪(1964)列举了24个种;闵绍楷(1987)列举了20个种;vaughan(1989)以染色体组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提出了22个种;卢宝荣等(1998)以染色体数和基因组特征为依据提出了24个种。
张德慈(1970,1976,1979,1985,1988)认为:稻属植物起源于冈瓦纳古大陆(Gondwanal.dnd),其后由于古大陆的分裂而广泛分布到非洲、中南美洲、南亚和东南亚及大洋洲,并认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祖先,以后在亚洲和非洲分别经历了平行而独立的演化过程,即从多年生野生稻→一年生野生稻→一年生栽培稻。

前言/序言


《耕耘与风雨:中国传统农耕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农耕文明如同奔腾不息的黄河,滋养了中华大地,塑造了民族性格,构筑了社会基础。从刀耕火种的远古时代,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耕,再到如今迈向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国农民始终与土地为伴,与时俱进,以勤劳和智慧书写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农耕史诗。《耕耘与风雨》正是试图穿越时空的迷雾,探寻中国传统农耕智慧的源头活水,审视其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并深入剖析其在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传承价值与发展潜力。本书不偏不倚,力求真实呈现中国农耕文明的深邃内涵,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田园画卷,感受那份根植于泥土的厚重与生机。 第一章 犁铧与星辰:古代农事与自然节律的和谐 本章将追溯中国农耕文明的源头,探讨古人如何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将天文、气象、地理等知识融入农事活动。我们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及其在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指导意义,从春耕的播种时机,到夏耘的田间管理,再到秋收的仓储之道,以及冬藏的休养生息,每个节气都蕴含着古人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智慧。 二十四节气及其农事应用: 深入剖析每个节气对应的气候特征、物候变化以及相应的农事操作,例如“春雨惊春清于雷,惊蛰至,桃李开”、“立夏栽稻,小满拔麦”、“白露秋风起,寒蝉鸣”等等,阐述节气对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环节的精准指导作用。 农时观念的形成与演变: 探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后蕴含的顺应天时的哲学思想,以及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对农时的差异化要求。 古籍中的农耕智慧: 重点解读《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古代农学经典,挖掘其中关于土壤改良、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农具制造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例如,《齐民要术》中关于“种豆必择地,豆地宜粪,粪宜草粪”的土壤肥力管理,《农政全书》中对于水利工程的详细论述,都体现了古人超前的农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农耕哲学: 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如何体现在农耕实践中,例如祭祀农神、祈求丰年的习俗,以及对土地的敬畏之心。 第二章 土地与汗水:传统农具与耕作技艺的传承 本章聚焦于中国传统农具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工艺智慧,以及世代相传的耕作技艺。我们将详细介绍犁、耙、耧、锄、镰等经典农具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并展示中国农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湛耕作技巧。 犁的演进与地域特色: 从最早的石犁、木犁,到铁犁的出现,再到曲辕犁、直辕犁的优化,探讨犁铧材质、结构设计如何适应不同土壤和耕作需求。特别介绍如江南水乡的“曲辕犁”和北方旱作区的“直辕犁”的地域性特征。 播种与灌溉的智慧: 介绍“耧车”等播种工具的发明及其提高播种效率和均匀性的作用。同时,详细阐述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的水利灌溉技术,如坎儿井、都江堰、潮州围堤等,以及简单的沟渠、水车的应用。 收割与脱粒的巧妙: 梳理从原始的石镰、铜镰到铁镰的演变,以及镰刀的弯度、锋利度如何影响收割效率。介绍打谷场上的脱粒方式,如牛踏、连枷等,以及风箱、石磨等加工工具。 精耕细作的艺术: 深入剖析“一担土,两把锹”所代表的精耕细作理念,以及“深耕、勤耙、细铲”等耕作步骤的科学依据。探讨不同作物对耕作方式的具体要求,例如稻田的“犁、耙、耖”循环,麦田的“打、耙、碌”等。 农谚中的经验总结: 收集和分析蕴含在农谚中的耕作经验,例如“谷要绿,麦要黄”、“早下种,晚收麦”等,揭示这些简练的语言背后蕴含的丰富实践智慧。 第三章 生生不息:传统农作物与多样化种植模式 本章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多元化种植模式。我们将介绍水稻、小麦、玉米、小米、薯类等主要粮食作物,以及豆类、油料、蔬菜、果品、麻类、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特点,并分析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形成的独特种植结构。 主粮作物的种植奥秘: 详细介绍水稻的育秧、插秧、分蘖、灌浆、成熟等各个生长期的管理要点,以及小麦的播种、越冬、返青、抽穗、灌浆等关键环节。探讨玉米、小米等旱作粮食事半功倍的种植策略。 经济作物的多元价值: 介绍豆类作物(如大豆、绿豆、红豆)的固氮作用及其在轮作中的重要性。分析油料作物(如油菜、花生、芝麻)的经济价值和种植技术。深入挖掘蔬菜、果品、麻类、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历史、品种特点和地方特色。 轮作、间作与套种的智慧: 阐释轮作(如“豆麦轮作”、“稻麦轮作”)对土壤肥力恢复、病虫害控制的益处。介绍间作(如玉米间作豆类)和套种(如油菜套种小麦)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地方特色种植体系: 结合具体地理区域,介绍具有代表性的种植体系,如江南的“稻麦两熟制”、华北的“夏粮秋收”、“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模式、西南的“一年一熟”以及高寒地区的种植特点。 农家品种的保育与利用: 关注那些在民间长期选育、适应性强、具有独特风味的农家品种,探讨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潜在价值。 第四章 勤勉与循环: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本章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农耕模式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审视其在土壤保持、水资源利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的可持续性,并探讨这些古老智慧在当代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农家肥的循环利用: 详细介绍人畜粪便、秸秆、绿肥等农家肥的收集、沤制、施用技术,强调其在维持土壤肥力和有机质方面的关键作用。例如,如何通过“垫圈”、“堆肥”等方式将农家废弃物转化为宝贵的肥料。 水土保持的朴素方法: 介绍梯田、等高线耕作、植树造林等措施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探讨农户如何通过修建水渠、水窖等方式合理利用水资源,应对旱涝灾害。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探讨传统农耕模式下,农田周边形成的“农林复合系统”、“农渔结合系统”如何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介绍农户如何保留部分野生植物、昆虫,以及家禽家畜的多样性。 农林牧副渔的综合经营: 介绍一些地区“男耕女织”、“粮烟结合”、“蚕桑养殖”等综合经营模式,分析其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家庭收入,并促进生态平衡。 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 梳理中国农民在面对旱、涝、风、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时积累的丰富经验,包括预警、防御、灾后恢复等方面的智慧。 第五章 传承与创新:传统农耕智慧在当代的价值与未来 本章将审视中国传统农耕智慧在现代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挑战,探讨其在当前农业发展中的价值,并展望其未来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传统智慧的现代反思: 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对传统农耕模式的冲击,如撂荒、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耕作技艺的失传等问题。 生态农业的借鉴与融合: 探讨传统农耕中的生态理念如何与现代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相结合,例如“绿肥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强调保护那些承载着传统农耕智慧的村落、农具、农谚、节庆习俗等文化遗产,并探索其在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中的发展潜力。 科技赋能与智慧传承: 探讨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如物联网、大数据、基因技术)来挖掘、整理、创新传统农耕智慧,例如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来优化传统施肥灌溉方案。 重塑农民的价值认同: 呼吁重视农民的劳动价值,传承农耕精神,鼓励年轻人回归乡村,以新的视角和技术 revitalise 传统农耕文化。 结语 《耕耘与风雨》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农耕技术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土地、关于汗水、关于智慧、关于文化的史诗。它试图唤醒我们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对农民辛勤劳作的由衷敬意,对世代相传的农耕智慧的深刻理解。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我们不应遗忘那份与土地共生的古老情怀,而应从中汲取养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探索出一条更加绿色、可持续、富有文化底蕴的农业发展之路。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热爱土地、尊重自然、珍视传统的人们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那淡雅的绿色调与烫金的书名相互映衬,透着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学术气息。初捧书卷,便能感受到纸张的质地相当不错,阅读体验很佳,即便是长时间研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布局上的匠心独运,结构清晰,逻辑递进自然流畅。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案例分析,将复杂的理论知识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深层的科学原理。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成功地勾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先描摹了一幅宏大的农业生产图景,随后引出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所在,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高明,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想要一探究竟这背后的科学支撑究竟有多么扎实。

评分

坦率地说,我带着一丝怀疑的态度开始阅读这本书,因为市面上关于农业科技的书籍良莠不齐,很多都是在炒作概念,缺乏实质性的支撑。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不仅论述了“是什么”和“为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做”以及“未来会怎样”。书中关于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分析,处理得非常到位,它没有简单地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展现了一种多维度、动态的相互影响机制。这种对复杂性的坦然接受和深入剖析,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科学规律深刻的理解力。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农业研究人员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现有工作框架的契机,它强迫我们跳出舒适区,去思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边界条件和边缘效应。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初稿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完美平衡。作者显然在相关领域耕耘多年,对各个细分知识点的掌握炉火纯青,但更难得的是,他能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严密的理论网络。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作物在不同气候带下的生长周期模拟,那套数学模型构建得极其精妙,每一个变量的选取都经过了严谨的论证,这绝非泛泛而谈可以达到的水准。我甚至发现书中引用了许多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来自小众期刊的研究成果,这说明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文献梳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这份严谨的学术态度令人敬佩。对于那些希望从宏观理论走向微观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可以直接套用到实际的农业项目规划中去,具有极强的应用指导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又在叙述中融入了一种近乎文学般的细腻和节奏感。它避免了那种教科书式的呆板说教,而是采用了对话式的引导,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耳边低声细语,分享他的独家心得。特别是书中对于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部分,作者描绘了人类如何一步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的过程,那种时间跨度带来的沧桑感和对先贤智慧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我甚至在某些描述到植物生长细节的段落中,体会到一种近乎诗意的画面感,那些关于光合作用效率的讨论,竟然也被作者写得生动有趣,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一种阅读的愉悦。

评分

这本书的配图和图表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这在同类专业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通常,技术图示往往是为了凑页数而存在的,但这里每一个图表都经过了精心打磨,它们的功能性极强,能够直观地解释那些需要大量文字才能阐明的概念。比如,那个展示不同光照光谱对叶绿素诱导效率影响的曲线图,线条的粗细、颜色的区分都恰到好处,即便脱离文字,读者也能大致理解其核心含义。我甚至把这本书带到了田间地头,在实际观察作物反应时,随时翻阅相关的图表进行对照和印证,极大地提高了现场分析的效率。这种理论与视觉辅助工具的完美结合,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倍增,它不只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更是一件可以被经常“使用”的科学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