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史闻趣话

京剧史闻趣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宜仁 编
图书标签:
  • 京剧
  • 戏曲
  • 历史
  • 文化
  • 传统艺术
  • 表演艺术
  • 中国戏曲
  • 京剧文化
  • 戏曲史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64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561536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8
字数:14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京剧史闻趣话》介绍了京剧历史常识和历史上的京剧人物,对历史名票的有趣经历和故事做了精辟介绍,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国粹艺术的博大精深,享受京剧带来的欢乐,受到艺术熏陶和启迪。
《京剧史闻趣话》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适合京剧演员、票友以及京剧、戏剧爱好者阅读,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是一份不错的参考资料。

目录

第一篇 历史上的京剧
第一章 京剧历史拾零
1.1 京剧历史常识
1.1.1 京剧的形成
1.1.2 京剧的艺术风格
1.2 京剧历史人物和流派
1.2.1 不同历史时代的京剧历史人物和流派
1.2.2 不同冠名称谓的京剧历史人物和流派
1.3 京剧“四大名旦”
1.3.1 “四大名旦”产生的历史背景
1.3.2 “四大名旦”的胜出过程
1.3.3 “四大名旦”在竞技中更显璀璨
1.4 京剧“四大须生”
1.5 京剧“四小名旦”
1.6 京剧“新四小名旦”
1.7 京剧别名和“京剧之乡”
1.7.1 戏曲界为什么又称为“梨园”
1.7.2 “菊部”、“菊坛”的由来
1.7.3 “梨园行”、“梨园界”的由来
1.7.4 “子弟班”、“子弟戏”的由来
1.7.5 京剧“西皮”由来的传说
1.7.6 皮黄腔的由来
1.7.7 “京剧之乡”
1.8 旗人的戏缘

第二章 京剧的组织与传播
2.1 京剧历史上的群众组织
2.2 历史上京剧的传播

第三章 早年京剧名票
3.1 票友“下海”开宗成名
3.2 老生名票
3.3 小生名票
3.4 旦行名票
3.5 老旦名票
3.6 净行名票
3.7 丑行名票

第二篇 京剧幽默奇闻
第四章 京剧富有幽默
4.1 京剧不乏幽默特色
4.2 教化寓于幽默之中
4.3 幽默融入于角色
第五章 京剧戏迷趣事
第六章 京剧名家奇闻
第七章 漫话京剧票友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红楼梦》:一场繁华落尽的家族挽歌与女性命运的史诗 书籍信息 书名: 红楼梦 作者: 曹雪芹、高鹗(续写部分) 成书年代: 清代中期 体裁: 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 内容详述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之一。它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一个贵族大家——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尤以贾府的兴衰为主线。小说不仅是一部家庭兴衰史,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百态、人性幽微与女性命运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一、 贾府的盛景与日常 故事的中心舞台设置在金陵望族贾府的荣国府与宁国府。开篇即以“太虚幻境”的点化和“女娲补天遗石”的下凡,奠定了全书亦真亦幻、宿命悲剧的基调。作者首先细致入微地展示了贾府鼎盛时期的奢华生活与严苛的等级制度。从元妃省亲的浩大场面,到日常的宴饮、节庆、服饰、饮食起居,无不体现出钟鸣鼎食之家的排场。 书中对园林艺术的描写达到了极致。《红楼梦》的核心场景——大观园,不仅是人物活动的物理空间,更是他们青春、梦想和最终幻灭的精神象征。这座为迎接元妃而建的园林,汇聚了中国传统建筑、诗词、园林美学的精华,园中每一处景致(如潇湘馆的竹影、蘅芜苑的清冷、怡红院的富丽)都与居住者的性格完美契合,构成了独特的“人与境”的统一体。 二、 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小说的情感核心集中在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纠葛上。 贾宝玉: 衔玉而生的贵公子,他厌恶“禄蠹”,反叛“仕途经济”,是封建礼教下的叛逆者和女性的崇拜者。他追求精神的契合与纯粹的爱,其“意淫”的哲学观,挑战了传统的伦理纲常。 林黛玉: 寄人篱下的孤女,才华横溢,敏感多思,拥有着超凡的诗情和对真挚情感的执着。她与宝玉是精神上的知己,他们的爱情建立在共同的叛逆思想和灵魂的相互理解之上。黛玉的“葬花吟”,是其孤傲、纯洁与对命运抗争的极致体现。 薛宝钗: 容貌丰美,举止娴雅,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规范,深谙世故人情,处事圆融周到。她代表了封建社会对理想女性的期待。 “木石前盟”(宝黛)与“金玉良缘”(宝钗)的冲突,构成了全书最主要的矛盾冲突线。最终,在贾府败落和家族意志的推动下,宝玉被迫娶了宝钗,黛玉泪尽而亡,宝玉最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成就了这场无可挽回的爱情悲剧。 三、 青春的挽歌与女性群像 《红楼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塑造的极其丰富、个性鲜明的女性群像。书中有名有姓的女性角色多达数百人,她们各有各的命运,共同谱写了一曲青春的挽歌。 王熙凤: 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管理者,掌握着贾府的实际经济大权,其“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性格,展现了封建大家族中女性权力的异化与残酷。 史湘云: 性格豪爽豁达,不让须眉,有独特的浪漫情怀,但命运最终也未能逃脱悲剧。 探春: 具有远见和改革精神的庶出小姐,能力远超贾府的男性继承人,却受限于身份,最终远嫁他乡。 丫鬟群体: 如忠心耿耿的平儿、心机深沉的袭人、反抗命运的晴雯、怯懦的香菱等,她们的命运折射出社会底层女性的挣扎与无奈。 这些女性角色,无论主仆,都逃脱不了封建礼教、家族利益和男权社会对她们个性的压抑与毁灭。 四、 深刻的社会批判与哲学意蕴 小说并非仅仅停留在风花雪月的描写,其批判的锋芒直指清代封建贵族的腐朽本质。通过对贾府经济上的入不敷出、道德上的败坏(如贾珍、贾琏的荒淫,以及奴仆的欺主等),曹雪芹揭示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贵族阶层,其衰败是历史的必然。 在哲学层面,《红楼梦》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色彩,探讨了“真”与“假”、“有”与“无”、“色”与“空”的终极命题。癞僧跛道的点化,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对照,以及太虚幻境的册子,无不在暗示人世间的富贵荣华不过是过眼云烟,最终都将归于“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虚无。 总结 《红楼梦》以其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深入骨髓的悲剧美学和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奠定了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它是一部关于爱、关于美、关于幻灭、关于那个“末世”贵族阶层无可挽回的挽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个人觉得非常精妙,它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铺陈,而是采取了一种“主题串联”的叙事方式,这种处理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探索性。比如说,它会用一整章的篇幅,聚焦于“髯口”或“水袖”这类看似微小的舞台道具,然后通过追踪这件道具在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中的演变,自然而然地带出了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艺术风格的流变。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让人在关注具体细节的同时,不至于迷失在宏大的历史框架中。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行当”之间相互借鉴与竞争关系的论述,作者引用了大量舞台上的“较量”实例,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书中对于特定名段的“音乐考古”部分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告诉你这出戏的唱腔是怎么形成的,更深挖了背后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是如何交织合作的,揭示了京剧艺术的多元基因。文字间那种对艺术的深厚感情和严谨的考据态度是并存的,丝毫没有因为追求“有趣”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让每一个读者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

评分

从知识增量的角度来看,《京剧史闻趣话》的价值远超其“趣话”之名所暗示的范畴。它不仅仅是关于京剧历史的“趣闻”,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如何适应社会变迁、如何进行内在生命力延续的精彩案例研究。作者对于各个流派形成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和观众群体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兴衰荣辱,都离不开它所处的时代土壤。尤其是在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将外来的或地方的戏曲元素融入京剧体系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跨学科视野,他会引用当时的建筑学、服饰文化甚至哲学思想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对京剧的解读一下子丰富立体起来。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一段看似沉重的历史,变成了一场轻松愉快的智力探险,它没有说教,只有分享。对于想要了解京剧艺术背后“人”的故事、“情”的纠葛、“艺”的传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宝藏的钥匙。

评分

这部《京剧史闻趣话》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古韵和探寻的欲望,那种仿佛能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探访京剧台前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和历史侧影的魅力,着实吸引人。我拿到这本书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典雅的书封设计,一看就知道作者在装帧上也花了不少心思,绝非那种粗制滥造的通俗读物。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充满了拗口的行话和晦涩的理论,但翻开第一页才发现,作者的笔触极其生动活泼,即便是介绍那些复杂的行当划分和历史渊源,也处理得像讲评书一样引人入胜。比如,关于“徽班进京”那段历史的叙述,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方式,而是巧妙地借用了几位早期名伶的“想象中的对话”,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艺术冲突、以及新剧种诞生的艰难险阻,描绘得栩栩如生。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有一种在老茶馆里听老先生娓娓道来当年梨园风云的感觉。特别是书中对几位早期“角儿”个性特点的刻画,那些轶闻趣事,像是给这些遥远的名字注入了鲜活的血液,让我对京剧艺术家的群像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绝不是教科书上那种脸谱化的描述。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一个对京剧了解不深的人,也能轻松地、带着好奇心踏入这个博大精深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其叙事语气的“近人”感。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的权威评论家在俯视众生,更像是一位饱读诗书、经历过世事的老友,坐在你身边,端着一壶清茶,用最朴实却又极富画面感的语言,为你徐徐展开一幅幅流动的历史画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舞台表演细节时的细腻程度,他能用文字精准地勾勒出一位武生“亮相”时的气势磅礴,或者一位花旦“蹙眉”时的万千愁绪,这种细节的捕捉,让身为非专业人士的我,也能立刻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舞台意象。书中穿插着一些手绘的示意图和老照片的注解,虽然数量不多,但选得恰到好处,起到了很好的辅助说明作用,让抽象的表演技巧变得触手可及。整本书读下来,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流畅和沉浸式的,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几乎找不到生硬的转折,仿佛一气呵成,读罢掩卷,犹觉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趣话”体裁的书抱有一丝警惕,生怕它沦为八卦大全,充斥着捕风捉影的传闻。然而,通读之后,我完全放下了心,发现作者在趣味性和学术性的平衡上把握得极为精准。那些所谓的“奇闻轶事”,都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之上的合理推演和生动呈现。比如,书中提到某位老生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巧妙地运用舞台潜规则来保护自己的剧目,那种智慧和隐忍,远比直接的正面冲突更让人震撼。书中对不同时期剧本内容的审查制度和社会思潮影响的剖析,也做得极其到位,它让我们明白,京剧的每一次唱腔、每一个身段的修改,背后都凝聚着艺术家与时代搏斗的心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将京剧视为一种静态的、完美的艺术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自我革新的历史洪流中考察。他坦率地指出了京剧在某些阶段的僵化和保守,这种批判性的眼光,恰恰体现了作者对京剧艺术真正的热爱——爱其辉煌,也敢于直面其局限。

评分

书很好,性价比高,物有所值,最喜欢京东的物流

评分

很好,很快。

评分

书很好,性价比高,物有所值,最喜欢京东的物流

评分

对于我们专业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书籍!

评分

对于我们专业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书籍!

评分

书很好,性价比高,物有所值,最喜欢京东的物流

评分

对于我们专业演员来说是很重要的书籍!

评分

书很好,性价比高,物有所值,最喜欢京东的物流

评分

学习国粹最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