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野菜资源栽培与利用

辽宁野菜资源栽培与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景,宁伟 编
图书标签:
  • 野菜
  • 辽宁
  • 野生蔬菜
  • 食用植物
  • 资源利用
  • 栽培技术
  • 农业
  • 植物学
  • 地方志
  • 健康饮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802336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8163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辽宁野菜资源栽培与利用》主要介绍了被子植物类野菜、蕨类野菜以及真菌类野菜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与分布及采收与利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可供野菜生产人员和经营管理工作者阅读参考。我国食用野菜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已有食用野菜的相关考证,后来在《本草纲目》中,专设有“菜部”,总计32种荤菜类,对野菜的形态、食用方法、药用保健价值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所谓野菜就是指自然生长的,其根、茎、叶、花、果等器官可供食用的野生或半野生的植物。在饥荒年代,野菜又叫救荒草,挽救了许多人的性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许多食用野菜的经验及食用方法,而且也发现了许多野菜治病强身的功效。
  辽宁省野菜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常见野菜将近80种,是我国野菜生产大省,其野菜资源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包括铁岭东部、抚顺、本溪、鞍山、丹东等几个市县地区,是长白山、内蒙古和华北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之处,野菜品种繁多。

目录

第一章 被子植物类野菜
第一节 五加科
一、人参
二、短梗五加
三、辽东楤木
四、长白楤木
五、刺参
第二节 百合科
一、石刁柏
二、牛尾菜
三、东北百合
四、玉竹
五、薤白
六、野韭
七、北黄花菜
第三节 菊科
一、蒲公英
二、苣荬菜
三、山莴苣
四、萎蒿
五、东风菜
六、泽兰
七、蹄叶橐吾
八、牛蒡
九、关苍术
第四节 伞形科
一、大叶芹
二、水芹
三、东北羊角芹
四、北沙参
第五节 唇形科
一、藿香
二、薄荷
三、荆芥
四、草石蚕
五、紫苏
第六节 桔梗科
一、桔梗
二、轮叶党参
三、党参
第七节 其余科属
一、荠菜
二、马齿苋
三、车前草
四、酸模
五、紫花地丁
六、酸浆
七、薯蓣
八、芋
九、商陆
十、苋
十一、五味子
第二章 蕨类野菜
一、蕨
二、猴腿蹄盖蕨
三、桂皮紫萁
四、荚果蕨
第三章 真菌类野菜
一、灵芝
二、黑木耳
三、冬虫夏草
四、猴头菇
五、松口蘑
六、蜜环菌
七、鸡油菌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被子植物类野菜
  第一节 五加科
  五加科(Araliaceae)是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一科。五加科植物的典型特征是,多年生草本、灌木至乔木,有时攀援状,茎有时有刺;叶互生,稀对生或轮生,单叶或羽状复叶或掌状复叶;花小,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常排成伞形花序或头状花序,稀为穗状花序和总状花序;萼小,与子房合生;花瓣5~10枚,常分离,有时合生成帽状体;雄蕊与花瓣同数或2倍之或更多,着生于花盘的边缘;子房下位,1~15室,每室有胚珠1颗;果为浆果或核果。
  五加科全世界约80属900多种,主产两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少数至温带和寒温带;中国有20属180多种,除新疆外,各省区均有,但以西南,尤其云南最多(19属111种)。东北五加科植物有7种,作为野菜可以食用的有6种。
  辽宁地区五加科野菜有人参、刺参、短梗五加、刺五加、辽东楤木、长白楤木等,除了刺参之外,均已实现人工栽培和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较高,是辽宁野菜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加科野菜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例如五加科野菜的种子都存在形态休眠和生理休眠的双重休眠现象,需要变温层积才能解除种子休眠。五加科植物中均含有皂甙和多糖类成分,具有很强的保健和药用价值,然而也应该注意五加科野菜的毒性和食用方式。
  ……

前言/序言


《山野珍馐:风味辽宁的乡野馈赠》 在中国东北腹地的辽阔土地上,自然以其慷慨的馈赠,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植物资源。它们悄然生长在山林、河畔、田埂,用鲜活的色彩和独特的风味,点缀着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本书《山野珍馐:风味辽宁的乡野馈赠》,便是一次深入辽宁大地,探寻这些被誉为“野菜”的自然馈赠的旅程。我们不旨在呈现一套科学的栽培指南或详尽的利用手册,而是希望以更具人文关怀和地域特色的视角,勾勒出辽宁野菜的生态图景、历史脉络、文化意涵,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与养生之道。 第一章:辽宁的山野画卷——野菜的栖息之地 辽宁,地处东北亚腹地,气候多样,地形复杂,这为野生植物的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巍峨的千山,到辽阔的辽河平原,从蜿蜒的鸭绿江畔,到绵延的海岸线,每一种地貌都孕育着独特的野菜种类。 千山山脉的馈赠: 在雄奇的千山,层峦叠嶂间,生长着耐寒的乔木和灌木,其下则隐藏着丰富的草本植物。这里常见的野菜,往往伴随着浓郁的山野气息,如带着微微苦涩的蒲公英,用于清热解毒;鲜嫩翠绿的蕨菜,口感滑嫩,富含膳食纤维;以及在春天悄然绽放,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野葱、野蒜,它们为山村的餐桌带来了第一抹生机。 辽河平原的恩泽: 广袤的辽河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虽然不如山区那样物种多样,却孕育着一批适应平原环境的野菜。例如,生长在河岸湿地的荠菜,是春季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其独特的香气令人回味;马齿苋,虽然常被视为“野草”,却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夏季消暑解毒的佳品;而在水田边缘,我们可以找到水芹菜,它有着清脆的口感和独特的芳香,是凉拌的绝佳选择。 海岸与湿地的交响: 辽宁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湿地,也孕育着一批独特的滨海野菜。如在海边常见的海蓬子,其独特的咸鲜味,让它成为制作海鲜料理的点睛之笔;以及在湿地中生长的蘘荷,散发着独特的辛辣香气,常用于调味,带来别样的风味。 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描绘这些野菜的生长环境,展现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它们与辽宁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并非要详尽列出所有种类,而是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辽宁地域特色的野菜,进行深入的描绘。 第二章:舌尖上的乡愁——野菜的古老记忆与地方风味 野菜,不仅仅是餐桌上的食材,它们更承载着辽宁人民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和文化记忆。从古至今,这些野生的馈赠,一直是当地居民获取营养、调剂口味、甚至药食同用的重要来源。 历史的回响: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野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食物。它们在饥荒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能量和营养,也成为了家家户户厨房里的“常客”。那些关于野菜的故事,关于母亲在野外采摘野菜的身影,关于用野菜制作的家常菜肴,都深深地烙印在辽宁人的童年记忆里。我们会追溯这些野菜在辽宁历史中的角色,讲述它们如何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地方的独特风味: 不同的野菜,有着不同的口感和风味,它们与当地的烹饪技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宁野菜菜肴。 凉拌的清雅: 鲜嫩的蕨菜焯水后,用蒜泥、醋、香油凉拌,口感爽滑,清爽开胃。蒲公英洗净后,可以凉拌,微苦的味道被麻酱的香浓中和,别有一番风味。 炒食的鲜香: 比如用野葱、野蒜爆炒各种肉类或蛋类,增添鲜味。马齿苋可以清炒,口感微酸,非常下饭。 馅料的醇厚: 荠菜是制作饺子、包子、馅饼的绝佳馅料,其独特的清香与肉馅的醇厚完美融合,是辽宁人心中最经典的春季味道。 汤羹的暖意: 在寒冷的季节,用各种野菜熬制成汤,不仅暖身,更富含维生素,如用野韭菜制作的韭菜鸡蛋汤,鲜美无比。 药食同源的智慧: 许多野菜也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例如,蒲公英清热解毒,马齿苋消炎利尿,这些传统认知,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植物的深刻认识。 本书将通过精选的食谱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辽宁野菜在烹饪中的多样化应用,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家常温情和地域饮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鲜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锅中野菜的香气,品尝到那份独特的家乡味道。 第三章:山野的活力——野菜的生态角色与可持续的采撷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自然,野菜也因此重新进入大众视野。然而,对野菜的认识,不应止于餐桌上的美味,更应包含对它们生态角色和可持续利用的理解。 野菜的生态价值: 野菜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作为初级生产者,为昆虫、鸟类等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它们的根系有助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它们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野菜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强调保护其生长环境的重要性。 可持续的采撷之道: 随着人们对野菜需求的增加,不当的采摘方式可能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损害。本书将呼吁读者采取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采摘方式。 适度采摘: 只采摘成熟的、需要的部分,避免连根拔起,为植物的再生留下机会。 保护栖息地: 避免在采摘过程中破坏植物的生长环境,如不要践踏幼苗,不随意丢弃垃圾。 了解种类: 区分可食用野菜和有毒植物,避免误食。 尊重自然: 认识到野生植物的宝贵,不进行过度商业化采集。 本书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大规模种植或开发的指南,而是强调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理性对待野菜的态度。我们希望通过对野菜生态角色和可持续采撷的探讨,引导读者建立一种更加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消费观念。 第四章:自然的低语——野菜的现代解读与未来展望 在追求健康、天然生活方式的当下,野菜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本书将在结尾部分,对野菜的现代意义和未来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健康与养生: 许多野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以及多种抗氧化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野菜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但不会过度渲染其“包治百病”的功效,而是回归理性科学的视角。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人对野菜的认知逐渐模糊。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唤醒人们对这些乡野馈赠的记忆,传承和发扬包含野菜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也鼓励在现代烹饪中对野菜进行创新应用,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自然的敬畏: 辽宁的野菜,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提醒我们,即使在现代文明的光辉下,依然存在着纯粹、自然、充满生命力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山野珍馐的描绘,能够引发读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保护这片土地的责任感。 《山野珍馐:风味辽宁的乡野馈赠》,旨在成为一本能够唤起读者对辽宁乡野自然美景的向往,对地方饮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万物深刻理解的书。它是一次对辽宁野菜的深情凝望,一次对这份乡野馈赠的温情致敬。我们将用朴实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辽宁的山野,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去品味那份来自土地最本真的鲜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专业度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毕竟“资源栽培与利用”听起来就涉及土壤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我担心它会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大杂烩”。然而,翻阅到中后部分关于特定野菜的无土栽培技术介绍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作者显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它没有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野菜对光照强度、pH值波动的耐受范围,甚至提到了营养液配比的微调对口感产生的影响。这种严谨性,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科研基础。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这一章节,作者提出的生物防治方案,既环保又高效,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传统农业防治手段的认知。对于那些希望将野菜产业化的读者来说,这部分内容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的不是模糊的建议,而是可以直接套用的技术参数和流程图,极具实操价值。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中规中矩,算不上顶级的艺术品,但对于一本专注于知识传递的书来说,这恰恰是优点。纸张选择了偏哑光的质地,即便是长时间在强光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最值得称赞的是,它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如果你想查找某一特定野菜,无论是按拉丁学名、中文俗名还是功效分类查找,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应章节。这对于需要快速检索信息的专业人士或农技人员来说,无疑节省了大量时间。另外,书末附录的资源链接和参考文献列表也相当详实,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铺平了道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深度和实用性,而非华丽的外表,它以一种沉稳、可靠的姿态,将辽宁本土的野菜知识系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是案头常备的参考佳作。

评分

我关注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老家那边的土地正在进行退耕还林,很多以前常见的野菜越来越难觅踪迹,我想知道我们这片土地上到底还剩下些什么宝贵的“绿色基因”。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安慰和指引。它详细记录了许多在城市化进程中几乎被遗忘的物种,甚至有些野菜,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人都从未听说过。更重要的是,它不仅记录了它们“是什么”,还详细阐述了“如何留住它们”。书中关于种子采集和保存的技术指南,充满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深切关怀。它不仅告诉我们这些野菜的经济价值,更强调了它们作为地方特有物种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这本书就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物种名录”和“保护手册”,让人深思。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逻辑性极强,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东拉西扯。它像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从辽宁地区野生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入手,过渡到具体的识别指南,再深入到人工培育的技术细节,最后落脚于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利用”层面。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读者能够非常清晰地掌握知识的脉络。我个人认为,最出彩的是最后一部分关于野菜食疗价值的梳理。它不仅引用了传统中医的药理记载,还结合了现代营养学的分析,比如某种野菜富含的特定微量元素及其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这种古今结合的论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野菜在健康饮食领域的重要性,让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对健康有更科学的认识。整体阅读体验是顺滑且充满知识增量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带着泥土气息的绿色和褐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田野间。我本来是冲着“辽宁野菜”这几个字来的,对栽培和利用的部分其实没有抱太大期望,总觉得这方面的内容可能会比较枯燥,或者太偏学术化。结果拿到书后,发现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接地气。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更像是邻家懂行的老把式在手把手教你。比如,书中对不同季节采摘野菜的最佳时机描述得极其细致,什么“清明前后,荠菜最嫩”这样的经验之谈穿插其中,读起来毫无压力。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野菜的形态描述,配图虽然不多,但文字功力深厚,即便是没见过实物的读者,也能通过文字想象出那种细微的差别。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居然还穿插了一些关于野生植物历史变迁的小故事,比如某个野菜在过去饥荒年代扮演的角色,这让这本书瞬间有了温度,不再是单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关于辽宁土地和人文历史的微型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