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周期改革现象:我国粮棉流通改革和食物安全研究

半周期改革现象:我国粮棉流通改革和食物安全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锋 著
图书标签:
  • 粮棉流通
  • 流通改革
  • 食物安全
  • 农村改革
  • 中国农业
  • 政策研究
  • 半周期改革
  • 流通经济
  • 农业经济
  • 改革开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077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21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0
字数:5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半周期改革现象》研究我国粮食和棉花流通改革和食物安全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大量研究报告、论文和评论性文章,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书将这些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对于相关问题的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半周期改革现象》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我国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中的“半周期改革”现象进行了总结性分析;第二、三部分研究我过家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及其经济后果;第四部分研究农业部门对外开放和食物安全问题;第五部分对若干农产品数据质量及扶贫政策进行评估;第六部分研究我国粮食和农业经济的相关历史问题。

作者简介

卢锋,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在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1995年回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讲授的课程有: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曾获北京大学教学奖。
近年研究课题有:中国食物和农业对外贸易结构及政策调整、粮食和棉花流通和贸易政策分析、粮食价格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加入WTO对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影响等。经常参与学术和实际政策问题讨论,在国外匿名审稿学术杂志和其他出版物发表英文论文或研究报告近十篇,在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药二十篇,应邀担任国内有关部门以及OECD、FAO、世界银行、欧盟研究局等国际机构专家小组成员或委托课题研究人员。

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导论:半周期改革现象
半周期改革——粮棉流通改革“松时放、紧时收”现象研究

第二部分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粮食市场化改革:需要重新思考的认识前提
应当实事求是地认识粮食过剩问题——对“粮食无过剩”观点的质疑
粮食巨额亏损的深层根源
三次粮食流通政策演变的备择解释
粮价上涨与通贷膨胀关系
粮食问题讨论的“泛政治化”倾向

第三部分
棉花流通和贸易政策
我国棉花行政定价的反调节作用
国际棉价波动趋势和周期性——我国棉花积压亏损原因与压库减亏对策
我国棉花国际贸易“贱卖贵买”现象
今年应当实施棉花收购价支持政策——棉花改革的棉农收入效应与供求过度调节问题
新一波棉改:给市场一次真正机会

第四部分 食物安全与农业对外开放
比较优势与我国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
我国粮食贸易政策调整与粮食禁运风险评价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研究
历史性的突破——评入世中美双边谈判达成协议
农业扩大开放的机遇和挑战——中美WTO协议农业承诺的意义和影响
消除补贴误解、加快入世进程——我国入世谈判的农业补贴僵局分析

第五部分 农业经济其他若干问题
我国若干农产品消量数据不一致及产量统计失真问题
“官出数字”现象透冖
高科技、低科技、关键要有高效益——从临案“菜竹覆盖技术”看技术选择经济合理性原则
中国:探讨第二代农村反贫困策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与世界银行研究院(WBI)“扶贫与发展”系列研讨会述评

第六部分 粮食和农业经济史研究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特征
我国若干朝代粮食生产效率估测
我国农业近代化动向及其困境
统购统销政策及其影响
引用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针对您书名《半周期改革现象:我国粮棉流通改革和食物安全研究》的反向图书简介,即介绍不包含该主题内容的详细书籍信息。 --- 图书名称: 《星辰的低语:十九世纪欧洲贵族生活与科学思潮的交织》 作者: 维多利亚·哈特菲尔德(Victoria Hatfield) 出版社: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书籍页数: 680页(含插图与索引) ISBN: 978-0-691-21558-7 图书类型: 历史学、社会文化研究、科学史 --- 内容概述: 《星辰的低语》并非关注现代国家层面的经济结构调整或基础物资的供给链管理,而是深入挖掘了十九世纪欧洲,尤其是在英国和法兰西帝国核心区域,贵族阶层在面对工业革命浪潮和社会结构剧变时,其日常生活、文化习惯与新兴科学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本书旨在揭示,那些看似远离尘嚣、沉浸于既有特权的精英阶层,是如何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接收、适应乃至抵制科学发现对他们世界观的冲击。 本书的叙事核心是“矛盾的融合”。我们拒绝将贵族简单视为守旧的、反科学的群体。相反,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档案挖掘,展示了许多贵族家庭如何成为早期天文学观测、植物学研究、乃至精神分析思潮的赞助人或实践者。这种参与,往往夹杂着对古典学问的怀旧情结、对“自然秩序”的维护欲,以及对新知识潜在的娱乐化和装饰化倾向。 章节结构与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庄园的静默与世界的喧嚣(The Manor's Silence and the World's Din)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欧洲贵族庄园的日常运作模式。这里不讨论粮食或棉花的国家配额问题,而是探讨庄园内部的“微观经济”——土地的代际继承、仆役制度的运行,以及围绕庄园生活的社会礼仪规范。重点分析了贵族如何通过对私人图书馆的建设和对园艺艺术的投入,间接体现其对“秩序”的追求,这与宏观经济体系下的粮食安全逻辑截然不同。 第二部分:星空下的沙龙:科学的“娱乐化”消费(Salons Under the Stars: The 'Amusement' of Science) 本章是全书的亮点。它详细考察了从伦敦的皇家学会周边到巴黎沙龙中,贵族们如何将前沿的科学发现——如电磁学、物种起源的初步讨论、以及对古埃及遗迹的考古发现——转化为社交资本。作者审视了大量私人信件和日记,揭示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往往停留在表面,将其视为一种提升谈资的“新奇玩意儿”,而非推动社会制度变革的驱动力。例如,对“星辰的低语”的迷恋,更多是基于浪漫主义的想象,而非严谨的物理学探讨。 第三部分:医学与血统:生物学的精英主义解读(Medicine and Pedigree: Elitist Readings of Biology)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贵族阶层在面对达尔文主义和早期遗传学思想时的复杂态度。他们并未积极参与到公共卫生或农业改良的研究中,而是将生物学理论内化为维护其“优越血统”的工具。书中详细分析了贵族内部流行的“健康手册”和关于近亲婚配的讨论,表明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是服务于维护既有社会阶层固化的目的,与保障普通民众营养摄入的公共议题毫不相关。 第四部分:时间感知的错位:古典遗产与现代性的拉锯(Temporal Dislocation: The Tug-of-War Between Classical Heritage and Modernity) 最后一部分考察了贵族对“时间”的感知。在国家层面,时间被量化、被用于提高生产效率;但在贵族的生活哲学中,时间是循环的、是与历史叙事紧密相连的。本书通过分析贵族对古典建筑的偏爱、对历史学研究的资助,论证了他们试图通过锚定过去来对抗工业化带来的时间压力。这种对历史的固守,使得他们与正在发生的社会经济转型保持了显著的距离。 独特价值: 本书摒弃了将十九世纪视为单一“进步”或“反动”的简单叙事。它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审视了精英阶层如何将外部世界带来的知识冲击,消化、改造,并最终融入到他们拒绝改变的核心生活方式中。它为读者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充满矛盾的欧洲贵族画卷,其关注点完全集中于文化、科学思潮、社交礼仪和私人生活领域,与国家层面的粮食、棉花等物资流通体系及相关的社会安全政策研究领域无任何交集。本书的论据主要来源于私人信件、庄园记录、以及上流社会的艺术评论,而非政府公报或经济统计数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半周期改革现象”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改革的“半周期”意味着它可能是一种阶段性的、不完全的、抑或是反复出现的现象,这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研究的深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许多领域都呈现出改革的动态和演变,这种“半周期”的视角或许能为理解这些动态提供一个全新的框架。尤其是在粮棉流通这样一个与民生息息相关、同时又受到市场供需、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的领域,改革的进程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导致这种“半周期”特征的具体原因,是制度设计的不足,还是市场力量的反噬,亦或是执行层面的偏差?作者是否会通过历史数据、案例分析,或是理论模型来阐释这一现象的成因和演变规律?读到这里,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关于改革阻力与动力、进步与反复交织的图景,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半周期改革现象”本身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启发,它暗示着改革并非一条直线,而可能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或者是一种反复试错的过程。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许多社会经济现象不谋而异。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政策出台后,短期内效果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遇到新的问题,甚至需要进行“回头看”,进行微调或重新设计。这种“半周期”的视角,或许能帮助我们更辩证地看待改革的成败得失,理解其内在的复杂性和规律性。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导致这种“半周期”现象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执行不力,更要触及制度设计、利益博弈、观念转变等多个层面。它是否是一种必然的阶段性特征,还是可以通过更优化的策略来规避?我对书中可能会提出的关于如何突破“半周期”困境,实现改革的持续深化和有效性,有着极大的好奇心。

评分

“我国粮棉流通改革”这一部分,无疑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粮棉作为基本生活物资,其流通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运行。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历程中,从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到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粮棉流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梳理这一漫长而复杂的改革轨迹。作者是否会重点关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那些“卡点”、“痛点”,例如中间环节的臃肿、信息不对称、价格波动、仓储物流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尝试?特别是“流通”这个词,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转移,更包含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多个维度的协同。书中会否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透明的现代粮棉流通体系?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企业、农民等不同主体的角色和利益如何平衡?我设想着,这本书可能会像解剖麻雀一样,细致地揭示出粮棉流通体系改革的精髓与症结,为我们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运行机制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视角。

评分

“食物安全研究”作为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当下更是凸显。在全球气候变化、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人口增长的多重压力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国家战略。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将食物安全的研究置于粮棉流通改革的大背景下,是如何进行论述的。这是否意味着作者认为,粮棉流通的效率和稳定性是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基石?书中会否分析,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措施促进了食物安全,又有哪些疏漏可能对食物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例如,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链条上,如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如何防止浪费,如何建立有效的储备机制?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食物安全”的定义和衡量标准,是仅仅关注“吃饱”的问题,还是涵盖了营养健康、可持续性等更广泛的维度?读到这里,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幅宏大的图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市场机制的动态调整,以及每一个个体对食物的获取和消费,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国家整体的食物安全水平。

评分

“我国粮棉流通改革和食物安全研究”这一组合,让我联想到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命题:如何在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同时,推动市场化改革,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粮棉作为最基础的物资,其流通和安全问题,就像是经济的“压舱石”。我推测,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而是会结合大量的中国实践经验,通过翔实的案例来支撑其论点。比如,在粮棉流通领域,是否出现过成功的改革典范,又是如何实现其成功的?又是否存在一些“雷区”或“陷阱”,是后来者需要警惕的?同时,食物安全作为一项终极目标,其实现路径必然是多方面的。它与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贸易政策,甚至消费习惯都有关联。我好奇书中会如何将这些看似分散的议题,通过“半周期改革现象”这一独特的视角,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在保障民生和深化改革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过程,提供一个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