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5卷)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5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晓武 编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经济学
  • 1857-1858年手稿
  • 资本论
  • 历史唯物主义
  • 政治经济学
  • 手稿研究
  • 马克思研究
  • 经济思想史
  • 德国古典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199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353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3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是一套用真实的历史运动和革命实践书写的浩瀚的珍贵历史文献。

内容简介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收录的是与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相关的翻译和研究资料。《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自1939和1941年在莫斯科首次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为题出版和自1953年在德国柏林重印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成为探讨马克思成熟时期思想的重要文本。本卷主要包括“文本研究”、“结构与方法”、“理论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文本研究”收录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些重要版本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英文版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973年英文版的前言和说明。第二和第三部分围绕“结构与方法”、“理论研究”收录了围绕各方面主题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进行研究的一些成果。

作者简介

黄晓武,清华大学文学博士,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副主编,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国外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思想史。

前言/序言

unll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外的经济学著作的详细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专业,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的表述。 --- 《资本论》第一卷: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展开 一、 导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剖析 本书作为卡尔·马克思宏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的核心基石,并非对既有经济学说的简单修正,而是对整个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范畴的彻底批判与超越。它建立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尤其是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精湛掌握之上,旨在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历史暂时性。 全书的起点,是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形式的分析。马克思没有停留在商品的一般交换价值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二重性: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通过对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辨析,他首次系统地阐释了价值的本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在此基础上,他引出了货币的起源,论述了货币如何从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发展为资本的起点——G-W-G'(金钱-商品-更多的金钱)的运动形式。 二、 货币的形态与资本的起源 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解析资本的最初形态,即流通领域中的资本。马克思清晰地划定了简单商品流通(W-G-W)与资本流通(G-W-G')之间的根本区别。资本的目的是增殖,而这种增殖——剩余价值——的秘密,不能在流通领域内找到答案。流通领域是等价交换的舞台,而价值的增殖必须发生在流通之外。 这一部分对货币与资本的区分,直接挑战了重商主义及早期古典经济学关于财富即在于积累贵金属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关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关系的总和。 三、 剩余价值的秘密:生产过程的揭示 全书的核心与精髓,集中在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的分析上。马克思将目光从流通领域转向了生产领域。在这里,他引入了劳动力这一独特的商品概念。 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使用价值能够创造出大于其自身价值的价值。在工人的劳动过程中,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创造了两个部分: 1. 必要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用于补偿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即工人工资); 2. 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无偿地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通过对工作日的详细考察,区分了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他深入分析了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劳动强度,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这种对剩余价值生产机制的解剖,构成了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科学论断,将政治经济学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坚实基础上。 四、 资本的积累与再生产的循环 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后,本书转向研究资本如何在规模上扩大和如何实现再生产。资本的积累被视为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的过程。马克思详细论述了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特别是对不变资本(机器、原料等)和可变资本(劳动力工资)的区分。 他阐明了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 1.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技术进步,不变资本相对于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上升。 2. 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的循环:剩余价值首先被转化为新的生产资料和新的劳动力需求,推动资本的无限循环扩张。 此外,本书还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进行了模型化的分析,展现了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实现价值和实物形态上交换的复杂条件。尽管早期手稿对循环论述尚不如后期著作完善,但其奠定的基础逻辑清晰可见。 五、 资本的性质与历史局限性 本书的终极目标在于阐明资本的历史性。马克思反复强调,资本并非永恒的自然法,而是特定历史阶段——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它通过将人与人的关系物化(异化劳动的现象在更深层次上得到体现),并以价值增殖为唯一驱动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同时也孕育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 通过对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和价值规律的系统阐述,本书不仅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总结,更是为理解未来社会形态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工具。它指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占有的私人化之间的冲突——是推动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根本动力。 --- 本书特点概括: 方法论的创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对经济范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溯源。 核心概念的奠定:首次系统确立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框架。 批判的深度:不仅揭示了资本如何“生产”财富,更深刻揭示了其如何“剥削”劳动。 研究的系统性: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逻辑严密地推导出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拿起《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时,我预想的是一场枯燥的学术跋涉,但最终却收获了一次激动人心的智识之旅。这本书的研究者们,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精湛的表达能力,将那些原本只存在于马克思私人笔记中的经济学思想,转化为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对话。他们并没有将手稿仅仅视为一份需要被“解释”的文件,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思想的“发生地”,深入探究了马克思在那个特殊时期,如何从观察到的经济现实中提炼出关键的概念,如何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辩驳,以及这些早期思想是如何为日后宏伟理论奠定基础的。我尤其赞赏书中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多维度分析方法,既有宏观的历史背景铺陈,又有微观的文本细读。这种叙事方式,使得即使是对于经济学理论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逐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脉络。本书并非简单的学术堆砌,而是充满思考的引导,它鼓励读者主动去探索,去质疑。阅读此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19世纪经济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体验到了一种思想的生长过程,感受到了一位伟大思想家是如何在时代洪流中,以其非凡的智慧,开辟出一条崭新的理论道路。

评分

这本《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系列中的第五卷,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马克思早期经济思想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虽然手稿本身是极为艰深的存在,但本书的研究者们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这座思想宝库的桥梁。手稿的写作背景,即马克思在1857-1858年间,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试图系统性地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萌芽,其意义不言而喻。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原文的忠实呈现,更在于其对原文进行细致梳理、辨析和解读。研究者们通过对文本的层层剥离,揭示了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思想发展的轨迹,特别是其如何从古典经济学中汲取养分,又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革命性的突破。篇幅的详尽,内容上的深入,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把握马克思思想的逻辑链条,理解他为何会走向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对于我个人而言,以往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常常被其复杂的理论体系和抽象的哲学语言所困扰,但本书的研究者们显然深知这一点,他们运用了更为贴近实际的论述方式,使得那些深藏在手稿中的精妙思想,变得触手可及。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更是一次思想启蒙的旅程。

评分

我曾以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仅仅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工具书,适合那些埋首于象牙塔中的学者。然而,事实证明,我低估了它作为一本“研究”的价值,也低估了它传递思想的力量。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动性和清晰度,揭示了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前传”。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尽管手稿内容晦涩,但研究者们却巧妙地运用了多样的论证方式,时而通过历史学的视角,还原当时经济社会的真实背景;时而又运用哲学分析的工具,深入剖析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马克思在手稿中对“异化”等早期哲学概念与经济学分析的融合,进行了深刻的阐释。这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全面的马克思,一个不仅仅是经济学家,更是深刻的社会思想家的形象。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去思考,去追问。那些看似枯燥的经济学概念,在研究者们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反映着真实社会矛盾和人类生存状态的镜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看到了思想的孕育过程,也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经济学发展史的业余爱好者,我怀着一份既期待又略带忐忑的心情翻开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我的忐忑源于对“手稿”二字本身的敬畏,我知道那往往意味着尚未经受严格编辑和系统的梳理,充满了思想的雏形和探索的痕迹。然而,这本书的研究者们,以其惊人的耐心和细致,将这份原始资料转化为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思想探险。他们不仅仅是翻译者,更是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马克思那充满智慧却也曲折的思维迷宫。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将手稿内容堆砌,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章节结构,以及富有洞察力的注释和旁征博引,为读者勾勒出了马克思在那个关键时期所面临的理论困境、所进行的思想实验,以及最终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那些关于商品、货币、资本等基本概念的早期探讨,虽然不如后来成熟的著作那般系统,却展现了一种更为原始、更为生动的思想火花。阅读此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马克思本人在深夜灯下,与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搏斗,那种求知若渴和探索真理的激情,穿越时空扑面而来。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对经济学理论根源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实在是一次意料之外的精神洗礼。我是一名对历史人物传记和思想发展史颇有兴趣的读者,通常偏爱那些能够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和思想演进过程的作品。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虽然是以经济学手稿为核心,却意外地满足了我对思想家成长的探索欲。研究者们不仅仅是在解读经济理论,更是在描绘一个伟大思想家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如何通过对复杂经济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逐渐构建其革命性理论的。他们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理论的雏形,更是马克思本人在思想探索中的挣扎、质疑与顿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细致梳理,以及其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济学思想。这种“溯源而上”的研究方法,使得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思想的独特性和革命性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文本的详尽,观点的深刻,都让我深感这本书的价值非凡。它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一部关于思想是如何诞生和演变的精彩叙事。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条理解马克思思想深层逻辑的绝佳路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