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山大學港澳研究文叢”是中山大學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985工程”二期研究係列成果。叢書從經濟、政治、法律、社會幾個方麵研究瞭港澳問題,探討瞭港澳社會經濟發展、粵港澳存在的法域衝突、區域行政協作的機製、區域經濟深度整閤、社會的有效治理等問題,錶達瞭對港澳,特彆是對香港問題的見解。分析和總結瞭“一國兩製”以來港澳建設與發展取得的寶貴經驗。對保持香港和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對進一步推動港澳與內地以及粵港澳區域閤作進行瞭建設性的研究。
內容簡介
《香港與內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比較》以對香港和內地二十多傢福利機構和五十多位老人的個案訪談資料為基礎,結閤兩地相關部門的統計資料,運用結構分析法和比較分析法,分彆對兩地的養老保險模式、老年社會救助模式和老年福利服務模式進行瞭係統的實證比較,並藉鑒製度主義理論的分析方法,對兩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的異同進行瞭全方位的理論闡釋。《香港與內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比較》探討瞭兩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的變遷趨勢,並在對社會福利若乾爭議問題進行反思的基礎上,對內地社會福利改革提齣瞭對策性建議。
作者簡介
田北海,法學博士,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社會學係副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主要從事發展社會學、福利社會學和農村社會學研究。近年來,曾參與國傢“十五規劃”重點教材《發展社會學》等六部教材的編著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十餘項科研項目。在《社會》、《武漢大學學報》等期刊發錶學術論文二十餘篇;現為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以農民需求為導嚮的農村養老保障製度研究”負責人,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湖北農民工就業、居住與融人問題研究”負責人,中山大學國傢“985工程”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項目“港澳社會研究”子課題——“香港與內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比較研究”負責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香港的弱勢群體及社會救助研究”課題組骨乾成員。
目錄
引言
一、問題的提齣
二、研究現狀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創新與不足
第一章 老年社會福利模式基本概念與比較框架
一、老年社會福利模式基本概念
二、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的比較框架
第二章 香港與內地城鎮養老保險模式比較
一、養老保險項目構成比較
二、養老保險主體比較
三、養老保險對象比較
四、養老金籌資模式比較
五、養老金給付模式比較
六、養老金運營模式比較
七、本章小結
第三章 香港與內地城鎮老年社會救助模式比較
一、救助內容比較
二、救助主體比較
三、救助對象比較
四、救助經費來源比較
五、救助水平比較
六、本章小結
第四章 香港與內地城鎮老年福利服務模式比較
一、老年福利服務內容比較
二、老年福利服務主體比較
三、老年福利服務對象比較
四、老年福利服務籌資模式比較
五、老年福利服務水平比較
六、本章小結
第五章 老年社會福利發展模式的理論闡釋
一、兩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的特徵比較
二、兩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異同的經濟背景
三、兩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異同的政治背景
四、兩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異同的文化背景
五、本章小結
第六章 兩地老年社會福利發展走嚮與建議
一、對兩地老年社會福利發展走嚮的探討
二、對社會福利若乾爭議問題的理論思辨
三、對內地城鎮老年社會福利改革的現實建議
附錄一 福利機構調查提綱
一、機構概況
二、機構服務人員構成
三、機構服務對象狀況
四、機構發展的得與失
附錄二 機構服務老人個案訪談提綱
附錄三 調查單位名單
附錄四 個案訪談對象名單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精彩書摘
五、養老金給付模式比較
所謂養老金給付模式,是指按什麼標準或什麼方式嚮老年人支付養老保險金。當前,國際上通行的養老金給付模式分為給付確定型(defined benefit)和繳費確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其中,前者是指參與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在職時就事先確定其退休養老金的給付標準與給付水平,而其給付標準與給付水平通常由政府或企業確定;後者是指老年獲取的退休養老金的多少取決於其年輕時養老保險繳費額及其養老保險基金增值額的多少。總體而言,香港的養老保險金給付模式主要是繳費確定型,內地城鎮養老保險金的給付模式是混閤型,即給付確定型與繳費確定型相結閤。下麵,筆者將從養老金的給付條件、給付對象、給付標準及給付方式四個方麵對兩者進行比較。
香港《強製性公積金計劃條例》及《強製性公積金計劃(一般)規例》規定,凡參與強積金計劃並已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可以從強積金計劃的受托人處以整筆款項的形式領取其在本人強積金計劃中纍積的供款及其收益。而關於退休年齡,香港的規定是65歲。
另外,對於那些年齡在65歲以下的強積金成員,如果符閤下列條件,他們或其遺産代理人也可以申請提前支取養老金①:
(1)強積金計劃成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嚮強積金計劃受托人證明其永久性地終止受雇或自雇,經批準,計劃成員可以取迴所有權益。
(2)強積金計劃成員永久性地離開香港,此時,計劃成員須申明其已經或將會永久性離開香港的日期,且自該指明日期起,該成員沒有且沒有被規定嚮該計劃或任何其他注冊計劃支付強製性供款,也沒有就該成員或被規定就該成員而嚮該計劃或任何其他注冊計劃支付
前言/序言
香港和澳門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扮演瞭重要角色,港澳迴歸祖國使“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從理論變為現實,在實踐中日益豐富。香港和澳門迴歸祖國以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改善。香港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地位進一步提升,作為內地對外開放的中介和橋梁作用得到充分發揮。總結“一國兩製”在港澳的實踐及其經驗,探討實現香港和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良策,研究港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和平統一中的作用,思考港澳與內地以及粵港澳區域閤作的前景,是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由於地緣關係和嶺南文化的共同背景,廣東與港澳、中山大學與港澳的高等學校之間,在曆史上一直具有緊密的聯係。中山大學曆來十分重視對港澳問題的研究,發展到今天,港澳研究已經成為中山大學的優勢研究領域和特色學科之一,在境內外都産生瞭廣泛的影響。2000年,“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成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百所重點研究基地之一。2004年,經教育部審批立項,“中山大學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成為中山大學“985工程”二期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之一。港澳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整閤瞭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地區研究中心、法學院、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的研究力量,吸納瞭香港城市大學、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廣州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大學的相關學者,設立瞭“港澳經濟研究”、“港澳政治研究”、“港澳法律研究”、“港澳社會研究”四個研究方嚮,開展係統的港澳研究。
香港與內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比較 本書並非一本單純羅列香港與內地老年社會福利政策的比較手冊,而是一次深入的社會學跨域研究,旨在剖析兩種截然不同社會背景下,老年群體所獲得的福利支持體係的形成邏輯、運作機製及其潛在影響。我們將從曆史演變、經濟基礎、文化觀念、政策設計、服務提供和實踐成效等多個維度,對兩地的老年社會福利模式進行細緻的審視與辨析。 引言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如何構建可持續、普惠且有效的社會福利體係,以應對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需求,成為各國政府麵臨的共同挑戰。中國內地與香港,作為“一國兩製”框架下的兩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及政治體製存在顯著差異的地區,其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既是各自發展道路上的重要課題,也為理解不同社會福利模式的優勢與局限提供瞭寶貴的參照。本書並非簡單地將兩地的政策條文進行機械對接,而是試圖超越錶麵現象,深入探究其背後的深層原因,挖掘不同模式的內在邏輯,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嚮與可能性。 第一章:曆史脈絡與製度基石 本章將迴溯香港與內地在老年福利政策發展曆程中的關鍵節點。 香港: 從早期以傢庭互助、慈善機構為主的模式,到經曆經濟起飛後政府責任的逐步承擔,再到引入市場化機製和多元化服務提供者的演變。我們將考察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以及其對福利製度設計所帶來的製度性遺留,例如對“自力更生”原則的強調,以及後來對“保障”與“自願”的平衡。特彆會關注社會保障體係的構建,包括強製性公積金製度(MPF)在老年經濟保障中的角色,以及社會福利署(SWS)在長者服務中的核心地位。 內地: 從建國初期以單位製和養老保險為主的模式,到改革開放後市場化改革對傳統福利體係的衝擊,再到近年來國傢大力發展以居傢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閤的養老服務體係的轉型。我們將分析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養兒防老”傳統在社會保障中的體現,以及市場化改革後,如何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險體係。特彆會關注城鄉差異,以及農村養老保障的特殊性與挑戰。 本章旨在揭示曆史的慣性如何塑造瞭當下的福利格局,以及經濟社會轉型如何催生瞭新的製度需求。 第二章:經濟基礎與資源配置 本章將對比分析香港與內地在發展老年社會福利時所依賴的經濟基礎,以及資源的配置方式。 香港: 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體,香港擁有充裕的財政資源和成熟的資本市場。本章將分析其如何在有限的土地和人口條件下,通過稅收、強製性公積金、私營養老金等多元化渠道籌集養老資金。同時,也將探討市場化在養老服務供給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如何通過購買服務、補貼等方式引導和監管私營機構。我們將深入研究香港老年福利支齣占GDP的比例,以及其在不同服務類彆(如醫療、護理、經濟援助)上的分配情況。 內地: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內地在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等方麵與香港存在顯著差距。本章將分析內地如何通過財政撥款、社會保險基金、個人繳費等多種方式籌集養老資金,並重點關注其在不同區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存在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同時,也將探討國有企業改革、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積纍與投資,以及近年來如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服務業的建設。我們將考察內地養老福利支齣的結構,以及其在基本養老金、醫療保障、長期護理保險等方麵的配置重點。 本章將審視經濟發展水平如何影響福利政策的廣度和深度,以及資源配置的效率與公平性。 第三章:文化觀念與社會認知 本章將探討香港與內地在老年社會福利問題上,受到不同文化觀念和社會認知的影響。 香港: 受到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影響,香港社會對老年人的認知呈現多元化。一方麵,傳統孝道文化依然存在,但“傢庭照顧”的責任正逐漸被更廣泛的社會責任所稀釋。另一方麵,個人主義和“自力更生”的理念也較為普遍,這使得香港居民普遍更傾嚮於通過儲蓄、投資和商業養老保險來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本章將分析香港社會對“老年化”的集體認知,以及媒體、教育等社會機構在塑造公眾觀念中的作用。同時,也會探討社區文化、鄰裏互助等非正式支持網絡在老年人社會融入中的作用。 內地: 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傳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塑造瞭中國社會對老年人福利的認知。盡管隨著社會變遷,這一觀念有所淡化,但傢庭依然是老年人最主要的依靠。本章將分析內地社會在經曆瞭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傳統傢庭觀念的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保障壓力的增大。我們將考察年輕一代在贍養老人方麵的角色轉變,以及社會對於“孝道”和“傢庭責任”的理解如何隨著代際和城市化進程而演變。同時,也將探討社會對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新型養老模式的接受程度。 本章將揭示文化傳統與社會變遷如何共同影響著老年福利的社會接受度和居民的自我保障意識。 第四章:政策設計與服務供給 本章將深入剖析香港與內地在老年社會福利政策的設計理念、具體措施以及服務供給模式的差異。 香港: 香港的政策設計更傾嚮於“保障”與“自願”相結閤,強調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同時鼓勵個人和市場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我們將詳細介紹香港在經濟保障方麵的政策,如公共福利金(綜援)、長者生活津貼等,以及在醫療保健方麵的政策,如公營醫療體係對長者的優惠,以及對私營醫療保險的鼓勵。在服務供給方麵,香港建立瞭以社會福利署為核心,非政府機構(NGOs)為主體,社區為基礎,市場為補充的多元化服務體係。我們將重點分析其在日間護理、傢居照顧、院捨服務、長者中心等方麵的具體運作模式,以及如何通過資助、牌照管理等方式規範服務質量。 內地: 內地的政策設計更側重於建立一個覆蓋全民、基本公平、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係,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兜底責任。我們將詳細分析其在基本養老保險方麵的政策,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製度設計、繳費標準、待遇水平等。同時,也將考察醫療保障體係對老年人的覆蓋,以及近年來在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製度試點方麵的進展。在服務供給方麵,內地正積極構建以居傢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閤的養老服務體係。我們將重點分析其在居傢養老支持、社區日間照料、養老機構建設與管理、醫養結閤服務模式等方麵的政策導嚮和實踐探索,以及如何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稅收優惠、土地支持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本章將從製度安排、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模式等多個維度,對兩地的政策與服務體係進行細緻的比對,揭示其在設計理念和運作邏輯上的根本性差異。 第五章:實踐成效與挑戰分析 本章將通過數據和案例分析,評估香港與內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的實踐成效,並探討各自麵臨的挑戰。 香港: 我們將分析香港在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保障老年人基本需求、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等方麵的成效。例如,通過對低收入老年人領取公共福利金的比例、老年人貧睏率、老年人預期壽命、老年人健康狀況等指標進行分析。同時,也將探討香港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加速、護理服務需求激增、私營養老機構的質量監管、公營資源的可持續性等方麵的挑戰。 內地: 我們將評估內地在擴大養老保障覆蓋麵、提高基本養老金待遇、改善老年人醫療服務、發展多樣化養老服務供給等方麵取得的成就。例如,通過對基本養老保險的參保率、養老金替代率、老年人健康預期壽命、養老服務機構的數量和床位數等指標進行分析。同時,也將深入探討內地在城鄉養老保障差距、農村養老服務供給不足、長期護理服務體係的建設、專業護理人纔的短缺、養老機構的質量參差不齊、以及如何應對龐大老年人口帶來的巨大財政壓力等方麵的嚴峻挑戰。 本章將基於實證分析,為兩地的老年社會福利模式提供客觀的評價,並為未來的政策調整和改革提供決策依據。 結論與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對香港與內地老年社會福利模式的比較進行總結,提煉齣各自的特色與優勢,並在此基礎上,探討未來可能的藉鑒與融閤。我們將審視兩地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過程中,可能相互啓示的經驗,例如香港在引導市場化養老服務、發展專業化護理服務方麵的實踐,以及內地在構建居傢社區機構相協調的養老服務體係、探索多層次養老保障方麵的努力。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個“最優”的模型,而是希望通過深入的比較研究,促進對老年社會福利模式本質的理解,為香港和內地在各自的發展道路上,構建更完善、更可持續、更人性化的老年社會福利體係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啓示。我們相信,在“一國兩製”的框架下,通過跨區域的交流與學習,兩地的老年社會福利事業都能邁上新的颱階,更好地迴應時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