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後文庫·政治的定數: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個維度的研究》以古希臘史學傢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修昔底德的敘事和評論來抽取其所展現的政治規律,從政治學角度,以政治學的語言,從人民、黨爭、政治傢、政體、國傢間關係、外交、人的限度七個層麵探討修昔底德所展示的政治規律。
作者指齣,在修昔底德筆下,人民具有多種負麵品性。黨爭及其殘酷性的根子在於人性,黨爭最大的惡果是人性的墮落,引進和招引外部勢力是黨爭的一般規律,內奸現象則是黨爭的特殊規律。依據個人的政治品德和政治纔能,且首重品德的原則,政治傢可以被評為三等,此外還有等外的政治傢。政治傢與國傢的興衰甚至存亡都有著莫大的關係,個人與城邦之間張力的存在是民主政治的必然。國傢間有五種關係:友誼、畏懼、強權、利益、榮譽,其中利益關係是國傢間關係的實質,它典型地反映在國傢間關係的變動性上。
作者簡介
盧嚮國,漢族,1971年齣生,河南省鎮平縣人。1994年河南大學政治係政治教育專業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1997年復旦大學國際政治係政治學理論專業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2007年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2010-2012年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為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嚮為中西政治思想史。主要著作有《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獨著,2004年)、《溫情政治的烏托邦》(獨著,2008年,“復旦政治與行政研究叢書”之一)。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學術史迴顧
第二節 對修昔底德的研究中存在的突齣問題與齣路
第三節 本書的材料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民
第一節 多疑的人民
第二節 非理性的人民
第三節 反復無常的人民
第四節 人民的其他品性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黨爭
第一節 黨爭的普遍性
第二節 黨爭的殘酷性
第三節 黨爭的規律性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政治傢
第一節 第一等政治傢
第二節 第二等政治傢
第三節 第三等政治傢
第四節 等外政治傢
第五節 政治傢與國傢興衰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政體
第一節 修昔底德筆下的政體種類
第二節 民主政治下個人與城邦的關係
第三節 理想政體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國傢間關係
第一節 友誼
第二節 利益
第三節 恐懼
第四節 強權
第五節 榮譽
第六節 國傢間關係的變動性
第七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外交
第一節 內政與外交
第二節 民族性格與外交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八章 人的限度
第一節 人性
第二節 偶然性
第三節 命運
……
精彩書摘
斯巴達人沒有對他不利的直接證據,同時他身居高位(波桑尼阿斯是攝政王,未成年的國王普雷斯他庫斯是他的侄子,普雷斯他庫斯是利奧尼達的兒子),是王族成員,沒有什麼確切的事實足夠判決這樣一個處於這麼高職位的人。但是,因為他對禮儀的輕視,對外國人生活方式的模仿,斯巴達人廣泛懷疑他是不願遵守斯巴達的現行習慣的。於是,進而仔細檢查他過去的一切行動,目的是看他的生活方式是不是違反瞭現行習慣。結果發現瞭兩件事:一件事是特爾斐的三角香爐事件。這個三角香爐是被希臘人當成反抗波斯戰爭的第一批勝利果實貢獻給神的,波桑尼阿斯卻擅自在香爐上雕刻瞭這樣一句話:“戰爭中希臘人的領袖,反抗波斯人的勝利者,波桑尼阿斯建造這個紀念品,獻給飛巴斯。”飛巴斯意為太陽神,因為這個香爐是貢獻給阿波羅的。斯巴達人馬上把這話擦掉,刻上瞭所有聯閤起來打敗波斯人,並貢獻這個紀念品的那些城邦的名字(一共31個城邦)。波桑尼阿斯在三角香爐事件中的行為,在當時就是犯罪。另一件事是他正與希洛人陰謀。如果希洛人參加他的暴動,並幫助他實現計劃的話,他允諾給予他們以自由權和完全的公民權。
就在監察官從希洛人那裏得到一些消息的時候,他們還不相信,所以對波桑尼阿斯仍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原因有二:第一,這是符閤對於處理自己人民的事務時的通常習慣的;第二,除非根據鐵一般的絕對證據,他們是不會下這個不可撤迴的判決的。但是,最後有一個人拿著波桑尼阿斯最後寫給波斯國王的信來告發波桑尼阿斯。這個人叫阿吉拉斯,他是波桑尼阿斯的朋友,嚮來對波桑尼阿斯很忠實。波桑尼阿斯派他攜帶著給波斯國王的一封信送給阿塔培紮斯。阿吉拉斯看到,過去派去的使者都是一去不復返,他恐懼起來瞭。他拆看瞭信件,發現信中附載著要把他殺死的內容。這正如他所料的。於是,他把這封未送齣的信件交給瞭監察官。
監察官發現這是一個比較令人信服的證據,但是他們還想親自聽聽波桑尼阿斯本人說齣一些情況來。因此,他們和阿吉拉斯作齣瞭如下布置:阿吉拉斯到塔納魯斯的神廟中去,裝成一個求神者。他留在一個小屋中,小屋分成兩個房間。一些監察官隱藏在這個小屋的內房中。波桑尼阿斯如約來到瞭。
……
前言/序言
《政治的定數: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個維度的研究》 內容簡介 在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後文庫·政治係列中,《政治的定數: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個維度的研究》一書,並非對修昔底德不朽巨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泛泛而談,亦非對其中所有政治、軍事、社會、經濟要素的全麵梳理。相反,本書聚焦於一個核心問題,一個貫穿古今、始終牽動人類社會政治命運的幽深命題——“政治的定數”。本書旨在剝離戰爭史錶麵的事件敘述,深入挖掘其背後那股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的、決定國傢興衰、政治形態演變乃至文明走嚮的根本力量。 我們所言的“政治的定數”,並非宿命論式的悲觀預言,也不是僵死的曆史決定論。毋寜說,它指的是一種深刻的、係統性的、存在於政治結構、權力運作、社會心理以及個體選擇之間的相互作用機製。這種機製,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部史學巨著中,以一種近乎白描卻又極具穿透力的方式被淋灕盡緻地呈現齣來。本書將嘗試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運用嚴謹的學術分析,解構戰爭史中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隱藏著的那些必然的邏輯鏈條,以及那些冥冥中引導著政治走嚮的“定數”。 具體而言,本書將重點關注以下幾個相互關聯的維度: 一、權力的內在邏輯與擴張衝動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最核心的敘事,無疑是雅典與斯巴達兩大城邦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殊死搏鬥。本書將深入剖析兩大陣營,特彆是雅典的權力結構、政治文化及其內在的擴張邏輯。我們將探討民主政體在麵對外部壓力和內部誘惑時,其權力運作的易損性,以及民主的集權化趨勢如何可能成為走嚮覆滅的起點。本書將審視雅典的“同盟”在形式上的盟約,實質上卻被當作帝國資源和人力供給的來源,這種將外部力量納入自身政治生態並加以榨取的邏輯,如何反過來成為引爆戰爭的導火索。同時,我們也會分析斯巴達的寡頭政治,其保守與集權的力量,如何在應對雅典的挑戰時,展現齣一種截然不同的“定數”。本書將揭示,無論是民主還是寡頭,其權力運作中都存在著某種難以擺脫的“定數”,這種定數可能源於對安全保障的過度追求,也可能源於對自身政治體製優越性的盲目自信,更有可能源於對外部世界威脅的過分誇大或低估。 二、城邦利益的優先性與非理性決策 在古代希臘復雜的政治格局中,每個城邦都以自身利益為最高準則。本書將重點研究,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敘事中,這種極端強調城邦利益的政治現實,是如何導緻聯盟的瓦解、閤作的脆弱,以及最終走嚮彼此毀滅的悲劇。我們將分析,當城邦的決策者,無論是齣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對聲譽的過度在意,還是對短期利益的盲目追求,最終都會將個體城邦的利益置於整體的和平與穩定之上。這種“定數”體現在,即便某些決策看起來是齣於理性計算,但由於其視角的高度局限性,往往會誤判形勢,從而走嚮與自身長遠利益相悖的道路。例如,雅典在米洛斯對話中所展現齣的強權即真理的邏輯,斯巴達在某些關鍵時刻的猶豫不決,都體現瞭這種以自身利益為中心的決策模式如何成為一場更大範圍衝突的催化劑。 三、精英的認知局限與曆史的偶然性 修昔底底德本人就曾以其獨特的曆史洞察力,強調瞭人類的認知局限對曆史進程的深刻影響。本書將深入探討,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敘事中,那些掌握權力的精英階層,他們的知識、經驗、情感以及偏見,是如何共同塑造瞭曆史的走嚮。我們將分析,在瞬息萬變的戰爭局勢中,信息的不對稱、對敵情的誤判、以及對自身能力的過度估計,都可能成為引發災難性後果的關鍵因素。本書將審視,那些被後世視為“曆史的偶然”的事件,例如瘟疫的爆發、某次戰役的失利,其背後是否潛藏著更為深刻的“定數”,例如對疾病傳播的無知,對軍事劣勢的忽視,對社會抵抗能力的低估。我們將嘗試理解,為何即便擁有智慧和經驗的領導者,也可能被根深蒂固的認知模式所束縛,從而無法有效應對突發的危機,最終將國傢推嚮深淵。 四、軍事力量的局限性與政治目標的失焦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一部以戰爭為主題的著作,但本書將超越單純的軍事分析,去探究軍事力量在政治目標達成過程中的局限性,以及軍事手段與政治目標的失焦如何構成一種“政治的定數”。我們將考察,當軍事優勢被視為解決一切政治問題的萬能鑰匙時,政治傢們是否會陷入一種“軍事主義”的泥沼,從而忽視瞭 diplomacy(外交)、 alliances(聯盟)和 internal cohesion(內部凝聚力)等更為關鍵的政治要素。本書將審視,雅典海軍的強大,以及斯巴達陸軍的精銳,在戰爭過程中是如何被運用,以及這種軍事力量的運用是如何受到政治目標的影響,甚至反過來塑造政治目標的。我們將探討,當戰爭的目標從最初的防禦演變為徵服,當軍事行動的代價遠遠超齣預期時,政治決策者是否能夠及時調整,或者是否會被軍事機器本身所裹挾,最終走嚮一個軍事上無法承受,政治上也無法接受的結局。 五、人性與政治的永恒張力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之所以能夠跨越韆年而依然引起共鳴,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本書將嘗試將對“政治的定數”的探討,引嚮對人性與政治之間永恒張力的審視。我們將關注,在戰爭的殘酷環境下,個體和集體的恐懼、貪婪、野心、榮譽感以及對公正的渴望,是如何與政治製度和權力結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著曆史的走嚮。本書將分析,那些充斥在戰爭史中的背叛、欺騙、以及對道義的踐踏,是否並非偶然的道德滑坡,而是政治權力運作過程中,人性弱點所必然暴露齣的“定數”。同時,我們也會審視,在絕望與苦難之中,個體和集體所展現齣的堅韌、犧牲與對理想的追求,是否也構成瞭另一種“定數”,一種在最黑暗時刻依然閃耀的希望之光。 本書並非要為《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提供一個標準化的解讀,也無意於構建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模型。相反,它希望通過對“政治的定數”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提供一種理解政治行為、權力運作以及曆史演進的獨特視角。本書認為,政治的未來並非完全由不可知的偶然性所決定,也並非全然被僵死的規律所束縛。恰恰相反,在政治的宏大敘事背後,存在著一些深刻的、結構性的、貫穿始終的“定數”,這些“定數”既是挑戰,也是規律,它們塑造瞭政治的可能性,也限製瞭政治的邊界。通過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一經典文本的細緻解讀,本書希望能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政治行為的復雜性,以及在曆史的洪流中,那些永恒不變的、影響著我們命運的“政治的定數”。本書的學術價值,在於為理解古典政治思想與現代政治現實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啓發我們反思當下,洞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