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

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江 编
图书标签:
  • 吴昌硕
  • 篆刻
  • 艺术史
  • 书法
  • 中国美术
  • 篆刻艺术
  • 清代篆刻
  • 艺术研究
  • 书学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
ISBN:97878051714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57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代金石、书、画大师。
  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是西冷印社的首任社长。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着很深的造诣,并能吸取古今,融会众长,破旧立新,独辟蹊径,自成面目,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他的篆刻研究专题较少,本书是这一专题研究的一大硕果。

作者简介

  吴昌硕(1844——1937田),是我国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
  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着很深的造诣,并能吸取古今,融会众长,破旧立新,独辟蹊径,自成面目,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

目录

前 言
一第一编 吴昌硕生平及艺术概况
第一章 流离奔波 名重艺坛
——吴昌硕的生平
一 青年艰辛 四处流浪
二 壮岁好学 游旅苏杭
三 晚年艺成 声名远扬
第二章 诗书画印 融会贯通
——吴昌硕的艺术概况
一 书法
二 绘画
三 篆刻
四 诗文
第三章 篆刻艺术 独领风骚
——吴昌硕篆刻艺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 发发勤学时期
二 继承借鉴时期
三 变法酝酿时期
四 风格成熟时期
第二编 吴昌硕篆刻艺术的特征
第四章 方寸之地 气势磅礴
——特征之一
一 气畅势旺 生命再现
二 气足势出 气象万千
三 方寸之间 境界恢弘
第五章 气韵生动 其味醇厚
——特征之二
一 朱白相生 其韵自成
二 节奏自然 韵律生动
三 刀笔相融 韵味醇厚
第六章 字法多变 笔墨雄浑
——特征之三
一 字体多变 复归统一
二 结字在体 笔亦随之
三 笔力雄健 墨色浑融
……

前言/序言


古韵新声: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宏大历史脉络,深入剖析了自先秦至近现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技法演变以及审美取向。它并非对某一特定艺术家的个案研究,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探讨篆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地位、其与书法的互动关系,以及它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自身的现代性转型。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上、中、下三编,层层递进,系统梳理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图景。 上编:源流溯源——先秦秦汉的石刻文脉 本编追溯了篆刻艺术的源头,从殷商的甲骨文刻辞到周代的金文契刻,探讨了早期文字符号如何逐渐孕育出印章这一艺术门类。重点分析了秦汉时期印章艺术的鼎盛及其对后世的决定性影响。 秦汉官印与私印的形制研究: 详细考察了秦“书同文”政策下的小篆在印面上的规范化处理,以及汉代印章所体现出的“庙堂气”和“古拙美”。通过对大量出土印章的摹刻与分析,揭示了“缪篆”的结构特征与布局规律。 “意在笔先”的朱白分野: 辨析了汉印中朱文与白文的审美差异。朱文的工整与白文的雄浑,不仅仅是刀法或印文选择的区别,更是汉代士人精神气质的两种外化体现。例如,对陈介祺收藏的“汉魏六朝碑刻印”的梳理,展现了古代文人在碑刻题跋中所体现的对古风的追慕。 工具与材质的革新: 讨论了战国晚期至魏晋时期,铜质、玉质印章向石质印章过渡的关键阶段。不同材质对篆刻技法提出了何种挑战与机遇,以及不同石材(如青田石、寿山石的雏形)的物理特性如何影响了刀法韵味的形成。 中编:文人主导——宋元以来的篆刻思潮与流派 进入宋代以后,印学逐渐摆脱了官方和实用色彩,文人参与的深度日益增加,印学研究和创作的理论体系开始建立。本编将重点放在“文人篆刻”的兴起及其带来的审美革命。 宋元时期的印学萌芽: 探讨了在宋代金石学的推动下,印章开始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品进行收藏和鉴赏。分析了元代文人如何将书法(尤其是行草书)的意趣引入印面布局,初步打破了汉印的典范束缚。 明清印学高峰的理论构建: 深入剖析了明代晚期以“文彭、何震”为代表的“明派”篆刻理论的形成过程。阐释了他们如何从对汉印的单纯模仿,转向以“书入印”、“意在笔先”的自觉创作。对“刀法”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刻痕的平整,而上升到对线条情感的捕捉。 流派纷呈与地域特色: 系统梳理了清代篆刻的几大重要流派,如徽派的精巧细腻、浙派的浑厚朴茂。通过对比分析邓石如、黄士陵等大师在笔法、刀法上的革新点,揭示了不同地域文人阶层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积淀如何塑造成独特的审美风格。例如,对邓派如何将篆书的“圆转”融入刀法,以追求古朴苍劲的效果进行了详细论述。 下编:现代转型——篆刻艺术的当代挑战与未来视野 本编聚焦于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和艺术观念的巨变,篆刻艺术所面临的挑战与探索。它不再仅仅是书房案头的点缀,而是介入到更宏大的现代艺术语境中。 金石学与现代学术的对接: 探讨了近现代金石学研究的规范化,以及这种学术基础如何支撑了对古代印章更深入的科学辨伪和风格断代。 对“程式化”的反思与突破: 分析了在某一时期,篆刻艺术面临陷入过度摹古、程式僵化的危险。随后,有识之士如何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结构主义思想,对印面布局、空间处理、乃至对印章的物理形态(如将印章的侧面也纳入创作考量)进行解构与重组。 当代篆刻的多元探索: 考察了当代篆刻家在材料运用(如尝试新石材、复合材料)、技法创新(如结合拓印、蚀刻等手法)以及题材选择上的大胆尝试。强调了在传承篆刻基本功的同时,如何保持其生命力,使其能够在当代审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讨论了篆刻艺术在数字化时代下,如何通过摄影、高清图像传播,拓展其观看的维度。 全书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梳理和对核心艺术问题的深入探讨,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中国篆刻艺术知识体系,理解其从实用符号到独立艺术门类的演变历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审慎的展望。全书注重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相结合,语言力求严谨而富有文人气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行文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非常“沉稳而富有洞察力”的阅读体验。它没有采用那种煽情或夸张的笔触去赞美吴昌硕的艺术成就,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态度,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文献引用,构建了一个丰满的艺术生态环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思绪,走进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滩,去理解一位海派艺术大师是如何在传统与变革的夹缝中,开创出自己独特的道路的。作者对吴昌硕的“诗、书、画、印”四绝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着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如何将书法中的“涨墨”效果和篆刻中的“残破”美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性。这种多维度的考察,让读者对吴昌硕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中国近代艺术史的大背景下去审视,颇具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规范和资料的准确性方面,给我的感觉是极为可靠的,这对于研究性读物来说是最大的优点。作者在引述和注释上的严谨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可信度,即便是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印章归属问题,书中也给出了清晰的考证脉络和合理的推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边款”的整理和研究部分,这往往是许多研究容易忽略的细节,但对于判断一枚印章的创作时间、心境乃至后续流传轨迹至关重要。作者似乎穷尽了能够获取的二手及一手资料,构建了一个扎实的研究基石。对于一个希望进行深入学术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值得信赖的起点和参照标准,它不仅仅是介绍“吴昌硕的印章是什么”,更是详尽地展示了“我们是如何知道这些印章的”,这种透明化的研究过程,令人十分敬佩。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印章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梳理上,做得相当出色,这对于理解篆刻的“文人精神”至关重要。作者没有将印章仅仅视为一种标记符号,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方闲章背后所蕴含的文人情趣、人生哲思,甚至是当时的社会风貌。那些被用作吉语或引文的铭文,在书中被逐一剖析,联系到吴昌硕本人的诗词创作或当时的文坛典故,使那些看似简单的朱白文字,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个体的悲欢。我尤其喜欢它对吴昌硕在“金石入画”过程中,印章如何反哺其绘画风格的讨论,这提供了一个逆向思维的视角,去观察艺术门类之间是如何相互滋养、相互成就的。读完后,再看那些印谱,总觉得少了些许的空泛,多了几分对内容和载体的深度对话感。

评分

作为一个对手头技术分析有较高要求的学习者,我对这本书中对于吴昌硕篆刻技法深度的剖析感到非常满意,这绝非泛泛而谈的概述。作者似乎非常深入地研究了吴昌硕所用的凿法和冲刀的运用规律,尤其是在处理边款时,那种“以书入刀”的转换逻辑被阐述得极为透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金石气”这一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解读,他们通过对不同石材受力点的分析,结合吴昌硕的个人修养,解释了为何他的印章能在厚重中透出灵动。书中收录的一些对比图例,将吴昌硕与其他同期篆刻家的刀法进行了微妙的并置,即便是不太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晰地分辨出那种独特的“苍劲”与“浑厚”是如何通过细微的刀痕差异体现出来的。这种深入骨髓的技术层面的挖掘,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艺术鉴赏读物,更像是一本操作指南和理论宝典的结合体,对于想要掌握其精髓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下了一番功夫,从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选择,到内页印刷的墨色浓淡处理,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审美的尊重与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尤其是那些作品高清图的排版,留白得恰到好处,让人在欣赏那些刀法遒劲、章法恢宏的篆刻作品时,目光不会被过多的文字干扰,真正沉浸在吴昌硕那独具一格的金石韵味之中。我注意到书中对不同时期印风变化的梳理非常细致,从早年的仿古拙朴,到中晚期那种“烂漫天真”却又力透纸背的成熟风格,作者似乎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尝试去解读每一方印章背后的心境流转。例如,有一处关于其“急就章”风格的分析,让我对篆刻中的“意在笔先”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感受到了那种一气呵成的生命力。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无疑为篆刻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觉与学术交流的平台,让人忍不住想拿起刻刀,对着那些精美的图版细细揣摩一番。

评分

给我的老婆买的,老婆非常喜欢,很不错,另外,价格太实惠了。

评分

吴昌硕是我国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是全球第一个印学团体--西冷印社的首任社长。他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着很深的造诣,并能吸取古今,融会众长,破旧立新,独辟蹊径,自成面目,为我国近代艺术史上开创一代新风的典范。但到目前为止,有关他的篆刻研究专题较少,本书是这一专题研究的一大硕果。

评分

京東配送神速,配送员态度特好!

评分

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是满意的。

评分

包装完好,质量好,送货速度快!

评分

刘江老师是研究吴昌硕比较深入的,除此之外还研究吴老的篆刻章法和刀法。

评分

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

不错的书吧,就是印刷一般,但不影响观看

评分

吴昌硕是篆刻大家,也是书画大家。他的篆刻有自己独到的风格,也影响了后辈的很多人。最近对篆刻很感兴趣,也就买了几本类似的书来翻一翻。不求能掌握多少,至少能多了解一点知识。书内容还不错,只是不够精致。希望再接再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