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好长时间才读完,合上书本时,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更像是一份详尽的艺术史年表,而非一次深入的心灵旅程。作者似乎对艺术家的“意图”比对观者的“体验”更感兴趣。大量的篇幅被用来分析艺术家的创作背景、时代思潮以及他们对前人的继承与批判。例如,书中对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发明如何改变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感知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但当我读到这里时,我更想知道的是,当我们凝视一幅具有强烈纵深感的画作时,我们的瞳孔收缩情况如何,或者我们的平衡感是否会受到微妙的影响。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就像是先搭建了一个庞大的艺术建筑模型,然后才邀请我们进去参观,但当我们进去后,却发现内部的陈设全是家具的说明书,缺少了真正的人气和温度。对于期待从心理学角度理解“美感是如何产生的”这一根本问题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很高,但连接人与艺术的神经,似乎并未被真正激活。
评分关于对“观众反应”的描述,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显得过于理想化和同质化。作者似乎预设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标准读者”,然后推导出所有人在面对某一特定作品时会产生何种“标准”的情感反应和认知过程。书中详尽地描绘了古典主义雕塑如何激发观者对“完美比例”的赞叹,但这赞叹背后的生理机制,例如多巴胺的释放或者镜像神经元的激活,却鲜有提及。更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对于那些故意挑战传统审美、引发争议的当代艺术,比如行为艺术或者装置艺术,本书的处理方法似乎是将其归类到“反叛”或“解构”的范畴,然后迅速转入对艺术家宣言的解读,回避了对实际观看者可能产生的焦虑、困惑乃至生理不适的细致探讨。一个真正的“心理学”视角,理应正视人类情感光谱的广阔和多变性,而不是提供一个整齐划一的“最佳观赏指南”。这本书更像是艺术评论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探索心灵奥秘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朴实的,没什么花哨的图案,就是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米黄色打底,配上清晰的黑色宋体字。我原本是冲着“心理学”这三个字去的,想着能对一些艺术创作背后的深层动机有所了解,比如为什么某些色彩组合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或者某种特定的构图方式能无形中引导观者的情绪。然而,读完前几章后,我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对具体艺术流派的梳理和历史演进的探讨,而非深入挖掘个体内在的心理机制。比如,关于印象派光影的处理,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了当时的技术革新和画家的生活环境,这固然重要,但对于理解“光”是如何触动人脑神经,如何形成主观感受的阐述,却显得有些蜻蜓点水。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格式塔理论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或者荣格原型理论如何解释神话主题在不同文化艺术中的反复出现。也许是篇幅所限,作者在宏观叙事上花费的精力过多,导致对微观、个体心理体验的剖析显得力度不足,这让一个原本期待“洞察人心”的读者略感意犹未尽。我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观看艺术作品时内心活动的书籍,而不是一本详尽的艺术史导论。
评分这书的排版实在是不够友好。大段的文字堆砌在一起,中间几乎没有插图或者哪怕是小小的示意图来帮助理解抽象概念。尤其是在讨论到某些复杂的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理论如何应用于现代雕塑分析时,纯文字的描述显得苍白无力,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打开手机去搜索作者提到的那些雕塑作品的图片,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这无疑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也削弱了作者试图构建的整体论证的连贯性。我理解学术著作可能受限于预算或版权问题,无法大量印刷彩色图片,但既然主题是视觉艺术,至少关键的案例分析应该有清晰的图文对照。全书几乎没有对色彩理论进行深入的心理学解析,比如RGB模型在人眼中的处理差异,或者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特定颜色的情绪联想的对比研究。它更像是在用文字的逻辑,去硬套造型艺术的规律,这种错位感贯穿了全书,让我感到作者似乎更像一位哲学家,而非一位真正沉浸在艺术创作与感知世界中的研究者。
评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学院派的严谨气息,参考文献列表冗长得令人咋舌,这无疑证明了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汗牛充栋。书中对十八世纪末期浪漫主义运动中“崇高感”(Sublime)的讨论,着实让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消化。作者引述了康德的哲学观点,并将其套用到了泰纳笔下的瀑布和特纳的暴风雨油画中,论证过程逻辑缜密,一步扣一步,完全没有给读者留下质疑的空间。然而,这种过于学术化的论述方式,却让原本应该充满情感张力的艺术体验,被硬生生地切分成一个个可以被逻辑解构的碎片。我始终没能感受到那种被艺术作品震撼到无以复加的体验,反而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艺术史概念的考试。如果说艺术是情感的表达,那么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对这些表达方式进行分类、命名和历史定位的百科全书。读完后,我能准确地说出“崇高感”的定义及其历史源头,但我反而对“为什么我会为一幅画流泪”这个问题更加迷茫了。它提供了解释的框架,却没能填充进去那些鲜活的、个人的、甚至是不可言说的情绪体验。
评分对苏联的作者总是持谨慎的态度。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从心理学角度看艺术,很有收获!
评分对苏联的作者总是持谨慎的态度。
评分作者自我简绍很有个性,评论文掌很有意思,可以看着玩。
评分书确实质量差,印刷。包装太烂。
评分人们给予教师太多的甚至是最崇高的美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确实是一项崇高的职业。过去,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为社会所尊崇,教师的“两袖清风”亦为民众所称道。
评分京东的物流太给力了。好书,接下来可以好好阅读了!
评分古人说“天地君亲师”,特别突出了“师” 的地位和作用。自古教师与“天”“地”“君”“亲”是同一地位的,可享受任何特权的。对学生,教师可以有等同于父母的权利。而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后,结果怎样呢?学生是越来越自由了,对教师也越来越不尊敬了!以前,我们在老师面前唯恐做错事的心态,恐怕现在的学生心中再也没有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老师,还算什么“灵魂的工程师”?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能用心教学吗?不用心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质的腐败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