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电镀
  • 污染物
  • 排放标准
  • GB21900-2008
  • 环保
  • 工业
  • 环境监测
  • 水污染
  • 排放控制
  • 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1380209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7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促进电镀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电镀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为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标准规定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为质量浓度。
电镀企业排放恶臭污染物、环境噪声适用相应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产生固体废物的鉴别、处理和处置适用国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电镀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不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相关规定。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中兵北方环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北京电镀协会、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4月2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5 污染物监测要求
6 实施与监督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质 铝的测定 间接火焰原子吸收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质 铝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附录C(规范性附录)废气中硫酸雾的测定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附录D(规范性附录)废气中硫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精彩书摘

GB/T11893—1989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T11894—1989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GB/T11901—1989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GB/T11907—1989水质银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CB/T11908—1989水质银的测定镉试剂2B分光光度法
GB/T11910—1989水质镍的测定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GB/T11911—1989水质铁、锰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1912—1989水质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1914—19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C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16488—1996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
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HJ/T27—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化氢的测定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HJ/T28—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氰化氢的测定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HJ/T29—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铬酸雾的测定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HJ/T42—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HJ/T43—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T67—2001大气固定污染源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HJ/T84—2001水质无机阴离子的测定离子色谱法
HJ/T195—2005水质氨氮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199—2005水质总氮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345—2007水质铁的测定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试行)
HJ/T399—2007同其它标准《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8号)《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电镀
指利用电解方法在零件表面沉积均匀、致密、结合良好的金属或合金层的过程。包括镀前处理(去油、去锈)、镀上金属层和镀后处理(钝化、去氢)。
3.2现有企业
指本标准实施之目前已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电镀企业或生产设施。
3.3新建企业
指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电镀设施建设项目。
3.4镀锌
指将零件浸在镀锌溶液中作为阴极,以锌板作为阳极,接通直流电源后,在零件表面沉积金属锌镀层的过程。
3.5镀铬
指将零件浸在镀铬溶液中作为阴极,以铅合金作为阳极,接通直流电源后,在零件表面沉积金属铬镀层的过程。
3.6镀镍
指将零件浸在金属镍盐溶液中作为阴极,以金属镍板作为阳极,接通直流电源后,在零件表面。

前言/序言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为质量浓度。
  电镀企业排放恶臭污染物、环境噪声适用相应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产生固体废物的鉴别、处理和处置适用国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电镀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不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相关规定。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中兵北方环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石家庄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北京电镀协会、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4月2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手册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复杂废水的高效处理、资源回收与可持续利用,旨在为环保工程师、水处理设计师、企业管理者及科研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价值的技术参考。 --- 第一章 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体系与合规性管理 本章深入剖析了中国乃至国际上主要的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框架,重点阐述了标准制定背后的环境科学原理和经济社会背景。内容涵盖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GB T 18920)等基础标准,并详细对比了不同行业(如石油化工、钢铁冶金、制浆造纸、纺织印染等)在特定污染物排放限值上的差异化要求。 核心内容包括: 1. 标准层级结构分析: 从国家一级标准到地方性排放标准的衔接与适用规则。 2. 污染物监测与溯源: 讲解重金属、有机毒物、悬浮物、pH值等关键指标的在线监测技术(如TOC、COD/BOD监测)和实验室精密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3. 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合规性审计: 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环境管理体系(如ISO 14001),以及面对突发性、间歇性污染物排放时的应急响应预案制定。本章强调的是宏观的排放体系与合规操作,而非针对特定行业的电镀环节。 第二章 工业废水预处理与物化分离技术 工业废水成分复杂,预处理是后续生化处理乃至深度净化的关键前置步骤。本章系统介绍了适用于去除高浓度悬浮物、油类、油脂以及部分可沉淀重金属离子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主要技术模块: 1. 气浮技术(DAF/IAF): 针对油田回注水、乳化液废水等,详细阐述了溶气气浮、加压气浮的设备选型、运行参数优化(投药量、气水比)及污泥(浮渣)的初步减量化处理。 2. 混凝与絮凝动力学: 深入探讨了无机混凝剂(PAC、硫酸铝)与有机絮凝剂的复合应用,包括最佳pH值窗口的确定、沉降速率的预测模型,以及不同类型沉淀池(如辐流池、平流池)的设计参数。 3. 过滤与膜分离基础: 介绍砂滤、多介质滤池的维护周期与反冲洗策略。为后续章节的深度处理打下基础。本章的关注点是广谱的颗粒物和非溶解性物质的去除。 第三章 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生化处理工艺 有机污染负荷是现代工业废水处理的核心挑战。本章侧重于生物降解反应动力学、反应器设计以及抗冲击负荷能力的研究。 重点工艺解析: 1. 厌氧技术精讲: 详细对比了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和EGSB(膨胀颗粒污泥床)的结构特点、污泥特性及产甲烷效率。特别是针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如酒糟废水、制糖废水)的厌氧-好氧耦合系统设计。 2. 好氧活性污泥法的优化: 聚焦于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A/O、A2/O(厌氧/好氧/缺氧)等主流工艺的运行调控。阐述了污泥龄(SRT)、容积负荷率(F/M)与出水水质(BOD/COD去除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3. 新型生物反应器: 探讨了MBR(膜生物反应器)在提高出水水质和适应水质变化方面的优势,以及曝气生物滤池(BAF)在低能耗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潜力。 第四章 难降解、难处理污染物的深度净化与资源化 针对含有高毒性、高溶解性、生物难降解有机物(如酚类、苯系物、甲醇、染料中间体)的废水,本章提供了多种高级氧化技术和吸附/萃取分离方案。 深度处理与回收技术: 1. 高级氧化技术(AOPs): 详尽介绍了臭氧氧化、芬顿/类芬顿反应(Fe2+/H2O2)、光催化氧化(TiO2)的机理、反应器设计参数及对特定有机物的矿化效率。重点讨论了反应过程中中间产物的毒性评估与控制。 2. 吸附与离子交换: 活性炭的吸附容量、再生技术与成本效益分析。离子交换树脂在去除特定阴阳离子(如氨氮、铬酸盐)方面的选择性和再生周期管理。 3. 膜分离深度应用: 纳滤(NF)和反渗透(RO)在废水回用和盐分浓缩中的工艺集成,包括膜污染控制策略和清洗规程。 第五章 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能源优化与零排放(ZLD)策略 本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如何将废水处理系统从“成本中心”转变为“资源中心”,实现能源自持与水资源的最大化回用。 关键策略: 1. 污泥减量化与能源化: 浓缩、脱水(板框、离心机)技术的选择,以及污泥热干化、厌氧消化产沼气发电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2. 热能回收技术: 针对高温废水,介绍热交换器在热能回收中的应用,以及MVR(机械蒸汽再压缩)蒸发技术在实现高盐废水结晶和水回用中的能效优势。 3. 零液体排放(ZLD)系统集成: 讲解多效蒸发、强制循环蒸发与结晶器的集成流程,实现废水中盐类、杂质的固态化回收,确保水的闭路循环。 --- 本书特点: 实践导向: 大量引用国内外实际工程案例,配有详细的工艺流程图和设备选型指导。 技术前沿: 涵盖了近年来在废水资源化、智能化运维方面的新进展。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化学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控制等多学科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本书旨在为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工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体验更像是一场与行业前沿专家的深度对话,其文字的精准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写者在特定领域内深厚的积累。它不像很多技术文档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巧妙地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运用了大量贴合实际生产场景的案例和解释来辅助理解。比如,在阐述某些关键控制点的设定依据时,书中会穿插引用最新的环境科学研究成果,这使得标准条文的制定不再是孤立的行政命令,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我注意到其中对于监测方法的描述,细致到了采样频率、空白样的要求,甚至对特定污染物在不同基质中的干扰因素都有所提及,这种“吹毛求疵”的细致,恰恰是确保标准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读完相关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电镀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点有了更全面的预判能力,很多过去工作中凭经验处理的问题,现在都有了明确的、可查阅的规范支撑,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信心和合规意识。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一旦翻开,外界的纷扰似乎都会被那密集的专业内容所隔绝。它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因为任何一个词语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对整个技术要求的误解,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我个人是带着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目的来阅读的,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一套系统性的“问题解决框架”。例如,在处理废水深度处理单元的稳定运行问题时,书中从源头削减到末端深度处理,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相互印证的控制逻辑链条。这种环环相扣的知识结构,迫使我必须跳出单一工序的视角,去审视整个生产系统的环境影响。对于我这样的管理者来说,这本“教科书”性质的资料,已经成为了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第一参考源”,其详尽程度和权威性,是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完全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的深蓝色调配合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庄重和权威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非同一般的专业性。从目录上看,其结构严谨,逻辑脉络清晰,显然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体现出的那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思路,仿佛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制了一份详尽的入门指南,但同时,对于资深人士而言,那些深入到技术细节和管理层面的论述,又提供了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去查漏补缺,进行系统性的知识回顾。扉页上印制的标准发布单位和实施日期,让人对这份文件的法律效力和时效性有了明确的认知。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上乘,印刷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需要长时间阅读和比对其中的技术参数,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它不仅仅是一本法规汇编,更像是一件严谨的学术工具书,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态度的体现。那种厚重感和内容之间的匹配度,让人对手中的这份资料充满了信赖,期待着它能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冷静而客观”,它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语言,完全是以一种纯粹的、陈述性的口吻来呈现信息,这对于法规类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它的每一句话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打磨,力求在法律效力和技术准确性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表格和图示部分,它们并非简单的插图,而是对复杂数据和流程的精炼总结。例如,关于污染物排放限值的多级阈值划分,通过一张精心设计的矩阵图,瞬间就将复杂的层级关系可视化了,这比纯文字描述的效率高出太多。这种对视觉信息传达效率的重视,体现了编写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和用户体验关怀。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对照书中的规范去审查我们车间目前的工艺流程,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位顶级的技术审核员坐在旁边,不带任何情绪地指出每一个不符合项,客观得让人心服口服。

评分

对于经常需要在不同监管体系间周旋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什么”,更在于它“为什么是这样”。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制定这些严格标准的历史背景和技术考量。书中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思路,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合规成本的探讨,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视角。我发现,通过理解标准背后的环境治理哲学,我们团队在进行设备升级或工艺改造时,不再是被动地“应付检查”,而是能主动地向更先进、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书中对新兴污染物的关注度和前瞻性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在努力追赶甚至略微超越当前的行业平均水平,确保这份标准在未来几年内仍具有指导意义,而不是很快就被新的环境挑战所淘汰。这种“与时俱进”的编撰态度,让这本书的投资回报率显得非常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