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标准汇编(上)

压缩机标准汇编(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三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压缩机
  • 制冷
  • 空调
  • 机械工程
  • 标准
  • 汇编
  • 技术手册
  • 工业设备
  • 工程技术
  • 设备维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7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457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4
字数:110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压缩机标准汇编(上)》收录了截至2009年12月底批准发布的现行的压缩机国家标准和机械行业标准91项,分上、下册出版。上册内容为基础标准、 安全要求、噪声限值、产品标准;下册内容为检测方法、压缩机零部件、压缩机用油及材料。

目录

基础标准
GB/T 4974—2005 空压机、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 优先压力
GB/T 4975—1995 容积式压缩机术语总则
GB/T 4976—1985 压缩机分类
GB/T 13277—1991 一般用压缩空气质量等级
JB/T 2589—1999 容积式压缩机型号编制方法
JB/T 6432—1992 压缩空气净化设备型号编制方法
JB/T 7664—1995 压缩空气净化术语
JB/T 9107—1999 往复压缩机术语
JB/T 8685—1998 工艺流程用往复压缩机设计结构规范及数据表
安全要求、噪声限值
GB/T 4980—2003 容积式压缩机噪声的测定
GB 10892—2005 固定的空气压缩机 安全规则和操作规程
GB 19153—2009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22207—2008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安全要求
JB 8935—1999 工艺流程用压缩机安全要求
JB/T 8541—1997 往复活塞压缩机机械振动分级
产品标准
GB/T 13279—2002 一般用固定的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
GB/T 13280—1991 工艺流程用螺杆压缩机 技术条件
GB/T 13928—2002 微型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
GB/T 19410—2008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
GB/T 20322—2006 石油及天然气工业用往复压缩机
GB/T 22068—2008 汽车空调用电动压缩机总成
GB/T 21360—2008 汽车空调用制冷压缩机
JB/T 2902—1993 一般往复活塞高压氧气压缩机技术条件
JB/T 5297—1991 石油工业用容积式天然气压缩机基本参数
JB/T 6428—2000 无润滑往复活塞高纯氮气压缩机
JB/T 6893—1993 往复活塞中压氧气压缩机技术条件
JB/T 8052—1996 无润滑液化石油气循环压缩机
JB/T 8933—1999 全无油润滑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
JB/T 8934—1999 直联便携式往复活塞空气压缩机
JB/T 9075—1999 无润滑往复活塞式高压氧气压缩机技术条件
JB/T 9103.1—1999 往复活塞乙炔压缩机技术条件
JB/T 9105—1999 大型往复活塞压缩机技术条件
JB/T 10298—2001 汽车加气站用天然气压缩机
GB/T 12928—2008 船用中低压活塞空气压缩机
GB/T 12929—2008 船用高压活塞空气压缩机
GB/T 12930—1991 潜水装具用高压活塞式空气压缩机技术条件
GB/T 12934—1991 船舶控制设备用无油空气压缩机技术条件

前言/序言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前沿探讨 本书聚焦于现代机械工程领域中,特别是面向精密制造和高性能应用的材料科学、结构设计与先进加工技术的前沿进展。 本书旨在为机械工程师、材料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掌握当代复杂机械系统设计与制造挑战的平台。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多个关键层面,特别强调了创新材料的应用、拓扑优化设计方法以及下一代智能制造技术。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的性能与应用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适应极端工作环境和特殊功能需求的现代工程材料。我们探讨了新型合金体系,如高熵合金(HEAs)在高温、高应力条件下的微观结构演变及其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这些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转换设备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及其服役性能评估方法。 1.1 超高强度钢与轻质合金 详细阐述了马氏体时效钢(Maraging Steels)在提升强度和韧性方面的突破,以及其热处理工艺对晶界结构和相变的影响。在轻质合金方面,重点介绍了下一代铝锂合金(Al-Li Alloys)在密度降低和刚度提升方面的优势,并对比了其在不同制造工艺(如增材制造与传统铸轧)下的性能差异。 1.2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的失效分析 CMCs因其卓越的耐热性和抗氧化性,成为燃气轮机和航天热防护系统的关键材料。本章深入研究了纤维/基体界面设计对材料整体断裂韧性的控制作用,并详细介绍了在热循环载荷下陶瓷基体与增强纤维之间的热膨胀失配所导致的微裂纹萌生与扩展机制。同时,探讨了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C扫描与X射线层析成像)在评估CMCs内部缺陷和残余应力方面的应用。 1.3 智能材料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集成 讨论了压电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MAs)等智能材料如何被集成到机械结构中,实现主动控制和状态监测。重点分析了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DFOS)技术对大型复杂结构内部应力场和温度梯度的实时、高精度测量方法,为预测性维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二部分:结构拓扑优化与多物理场耦合设计 本部分侧重于利用计算工具和先进算法,实现结构设计向着轻量化、高效率和多功能集成的方向发展。 2.1 基于密度的拓扑优化算法进展 详细介绍了SIMP(Solid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Penalization)和Level Set方法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效率的比较。强调了如何将制造约束(如最小特征尺寸、拔模方向)有效地嵌入到优化目标函数中,以确保优化结果的实际可制造性。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拓扑优化应用于传力路径的重新设计,以应对复杂载荷工况。 2.2 多物理场耦合分析在设计验证中的应用 现代机械系统往往涉及热、流、固的强耦合作用。本章重点探讨了有限元分析(FEA)中如何精确耦合传热、流体力学(CFD)和结构力学模块。讨论了瞬态热冲击、流致振动(Fluid-Induced Vibration)等复杂问题的数值模拟技术,并对比了不同网格策略和求解器对计算精度和收敛性的影响。 2.3 可靠性驱动的设计(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 RBDO) 超越传统的确定性设计,RBDO方法将材料性能的随机性、载荷的不确定性以及制造公差纳入设计循环。本节介绍了概率密度函数(PDF)的建立,以及基于一次或二次可靠性指标(如FORM/SORM)的优化流程,旨在设计出具有预定安全裕度的结构。 第三部分:增材制造(AM)的工艺控制与后处理 增材制造正成为制造复杂几何结构和定制化部件的关键技术。本部分深入研究了从材料粉末到最终部件的全流程质量控制。 3.1 选择性激光熔化(SLM)过程的熔池动力学 深入分析了激光与金属粉末相互作用时,熔池内部的物理过程,包括液态金属的流动、孔隙的形成与闭合机制。通过高频红外成像技术,实时监测熔池的温度分布,并建立了工艺参数(如扫描速度、激光功率和粉末粒径)与最终的微观组织和缺陷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 3.2 增材制造部件的残余应力和变形控制 AM过程中的快速加热与冷却导致显著的温度梯度,进而产生高水平的残余应力,这是导致部件翘曲和疲劳开裂的主要原因。本章详细介绍了基于有限元模型的应力预测方法,并提出了有效的后处理策略,如热等静压(HIP)和定向应力消除退火,以优化内部应力状态。 3.3 增材制造金属的后处理与机械性能提升 探讨了增材制造金属部件的机械性能往往弱于锻造或铸造件的原因——主要是未完全熔合的粉末边界和晶粒结构异常。本节详细介绍了针对特定AM合金(如Ti-6Al-4V和Inconel 718)的定制化热处理方案,包括固溶处理、时效强化以及梯度热处理技术,用以细化晶粒结构、消除微孔隙并提高疲劳寿命。 --- 本书的特点: 深度融合: 将材料科学、计算力学和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展现当代机械工程的综合性。 面向实践: 案例分析贴近工业界当前面临的挑战,如极端环境下的服役寿命评估和复杂零部件的定制化生产。 前沿视野: 涵盖了目前研究热点,如高熵合金的计算设计和智能传感器的结构集成。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及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教材,同时也是从事高性能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工程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宝贵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汇编”类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可能只是把一堆旧文件堆砌起来,缺乏深入的洞察和现代化的解读。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压缩机标准汇编(上)》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它的编排逻辑实在是太精妙了。它不是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是按照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进行了高度的模块化划分。比如,在“材料选用与腐蚀控制”这一章,它不仅罗列了标准的金属和密封件要求,还结合了当前环保法规对制冷剂替换的趋势,给出了针对新型工质(如R410A、R32等)的材料兼容性推荐。这种前瞻性的内容整合,远超出了我预期的“标准汇编”的范畴。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的故障诊断标准和维护周期建议,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这对于我们一线维修技术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战指导手册。它不仅仅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更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了“如何做”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本书的厚度足以说明其内容的深度,但阅读起来却丝毫没有晦涩感,非常适合作为技术培训的教材。

评分

从一个设备采购和质量控制的角度来看,《压缩机标准汇编(上)》是市场上最可靠的“防坑指南”。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采购部门经常因为供应商提供的性能数据报告与实际出厂测试结果存在偏差而与供货方发生争执。自从我们部门将这本书作为内部质控的基准手册后,这类问题的发生率直线下降了。书中对压缩机出厂验收的压力测试、振动分析、噪声水平的标准限值,描述得极其细致和量化。例如,它详细规定了不同功率等级的压缩机在额定工况下,其振动加速度的允许峰值,这比仅仅看供应商的模糊承诺要可靠得多。我们现在所有的验收标准都直接对标书中的权威标准条款,大大简化了谈判流程,确保了我们采购到的是真正符合安全和性能要求的优质产品。这本书提供的“硬指标”,是任何商业合同和宣传册都无法替代的。它保障的不仅仅是设备性能,更是我们整个项目的长期稳定运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编辑团队对专业读者的尊重。作为一本工具书,它必须能够经受住高频次的翻阅和使用,这本《压缩机标准汇编(上)》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纸张的质感厚实,不易被频繁翻折弄坏,油墨清晰,即使在昏暗的机房环境中查阅,表格和图示依然清晰可辨。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内容组织上展现出的“服务意识”。它不仅包含了技术标准,还附带了大量实用的附录,比如常用的换算系数表、标准件的尺寸参考图,甚至还有针对特定标准条款的历史修订说明。这种全方位的服务,让使用者在查阅主要内容时,不必频繁地切换到其他参考资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经常在办公室和现场之间奔波的技术人员来说,一本结构紧凑、内容全面的汇编,能极大地减少信息检索的摩擦成本。这本汇编绝不是一本冰冷的资料堆砌,而是一件精心打磨过的、面向实战的精密工具。

评分

这本《压缩机标准汇编(上)》简直是工业领域的宝典!我最近在负责一个大型中央空调系统的设计和安装,涉及到好几个不同规格的涡旋式压缩机。说实话,光是去网上搜集那些零散的、不同制造商提供的技术规范和安全标准,就已经耗费了我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且信息来源五花八门的,真假难辨。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将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关于往复式、螺杆式、离心式压缩机设计、制造、测试、验收的最新标准和规范,进行了系统、权威的梳理和整合。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标准间的交叉引用和对比分析,让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标准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侧重点差异,比如对于能效比(EER/SEER)的计算方法在不同标准下的细微差别,这对于我们进行节能设计至关重要。以前我总担心自己的设计方案会不会遗漏了某个关键的国际安全认证,现在翻开这本书,感觉心里踏实多了,所有的关键参数和操作规程都有据可查,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合规性信心。这对于任何从事暖通空调、制冷工程或设备维护的工程师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强烈推荐给所有追求专业性和严谨性的同行们。

评分

我是一个刚刚步入设备研发领域的新人,面对着庞大复杂的压缩机技术体系,感到无从下手。我的导师推荐我读这本书,起初我还有点抗拒,觉得标准书肯定枯燥乏味,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图表。结果呢?我发现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教授在给我系统地讲解行业“黑话”。尤其是书中对标准术语和定义部分的梳理,清晰明了,彻底扫清了我理解上的障碍。例如,关于压缩机的“容积效率”和“等温效率”的定义,不同文献的表述常有混淆,而这本书将所有权威定义汇集一处,并通过示意图进行了直观展示,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精髓。此外,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如ASME、ISO、JIS等)在关键性能测试流程上的差异点进行了详细对比,这对于我们未来拓展国际市场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背诵条文,而在于让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工程思维框架。它为我的学习之路打下了一个坚实、规范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