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87-200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Code for Hydropowe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87-200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Code for Hydropowe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编
图书标签:
  • 水力发电
  • 地质勘察
  • 工程地质
  • 国家标准
  • GB50287-2006
  • 规范
  • 水电工程
  • 地质调查
  • 勘探规范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158017711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92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Code for Hydropower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3
字数:17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87-200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87-200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反馈给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北小街2号,邮政编码:10001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4 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4.1 一般规定
4.2 区域地质和地震
4.3 水库
4.4 坝址
4.5 长引水线路
4.6 勘察报告
5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5.1 -般规定
5.2 区域构造稳定性
5.3 水库
5.4 坝址
5.5 引水线路
5.6 厂址
5.7 泄洪建筑物
5.8 天然建筑材料
5.9 勘察报告
6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6.1 一般规定
6.2 水库
6.3 土石坝
6.4 混凝土重力坝
6.5 混凝土拱坝
6.6 隧洞
6.7 渠道
6.8 地下厂房系统
6.9 地面厂房系统
6.10 溢洪道
6.11 通航建筑物
6.12 主要临时建筑物
6.13 天然建筑材料
6.14 勘察报告
7 招标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7.1 一般规定
7.2 工程地质复核
7.3 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
7.4 临时(辅助)建筑物
7.5 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区与专项复建工程
7.6 天然建筑材料
7.7 勘察报告
8 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8.1 -般规定
8.2 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勘察
8.3 施工地质
9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地质勘察
9.1 一般规定
9.2 选点规划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9.3 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前言/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50287-2006):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系列:现代桥梁结构设计与应用 本书籍聚焦于现代桥梁工程的前沿理论、先进技术与工程实践,全面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应用的各个层面,旨在为桥梁工程师、结构设计师以及相关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一本权威、详尽的参考手册。 第一部分:现代桥梁结构理论基础 本书开篇深入探讨了桥梁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非线性分析、动力学响应及可靠性理论等现代结构工程的基石。 1. 结构力学与材料本构关系 详细阐述了材料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本构关系,包括钢材、混凝土及新型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特性。重点分析了材料的疲劳、蠕变和老化效应,并介绍了如何将这些效应纳入结构分析模型中。引入了塑性铰理论和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为评估结构的最终安全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2. 结构动力学与抗震设计 现代桥梁必须具备应对地震、风振等动态荷载的能力。本部分详细介绍了结构动力学的基础方程,包括自由振动、强迫振动和随机振动分析。对桥梁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抗震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国内外重大工程案例,讲解了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在复杂地质条件和高烈度地震区桥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特别关注了超高桥墩和长大跨度斜拉桥、悬索桥的抗风与抗震耦合效应分析。 3. 几何非线性和稳定性分析 对于大跨度桥梁,几何非线性效应(如P-Delta效应、大变形效应)至关重要。本书系统介绍了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几何非线性分析的数值技巧,包括弧长法、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的具体实施。同时,深入分析了桥梁结构(特别是拱桥和拱承式桥梁)的屈曲失稳机理,提供了多种稳定性验算方法和加固技术。 第二部分:桥梁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结构形式的设计实践中,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桥梁体系的设计规范、构造细节和优化策略。 1.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设计 系统阐述了预应力混凝土的理论基础、张拉技术和损失计算。详细介绍了后张法和先张法的施工控制要点。针对箱梁、T梁等常见结构形式,给出了详细的配筋、预应力钢束布置和节段预制拼装的设计指南,特别强调了疲劳荷载作用下预应力体系的耐久性设计。 2. 钢结构桥梁与组合结构 涵盖了焊接钢梁、铆接结构以及现代钢桁架的设计规范。重点解析了钢桥的疲劳寿命设计,包括焊缝的无损检测要求和疲劳裂纹扩展的评估。对于钢-混凝土组合梁,详细说明了剪力连接件的设计、界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材料配比实现结构性能的最优化。 3. 斜拉桥与悬索桥的专项设计 大跨度桥梁是现代工程的标志。本书为斜拉桥和悬索桥提供了专门的章节。 斜拉桥设计: 涵盖了索塔、主梁和锚固系统的协同分析,重点讨论了索面布置的优化、动荷载下索力分布的精确计算,以及考虑风振耦合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控制。 悬索桥设计: 深入分析了主缆的线形确定、鞍座设计、吊索布置和锚固系统的受力特性。详细介绍了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以应对极端风荷载下的失稳风险。 第三部分:施工技术、监测与评估 本书不仅关注设计阶段,更延伸至施工、运营和健康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管理。 1. 复杂施工工法的工程控制 详细介绍了高墩悬臂浇筑法、支架法、顶推法等关键施工技术的力学模型和风险控制要点。针对超高墩的浇筑,探讨了混凝土的温控、收缩裂缝控制以及模板支撑系统的设计。对于大跨度转体桥梁,提供了精确的几何线形控制与应力释放方案。 2.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SHM) 论述了基于光纤光栅(FBG)、应变片、加速度计等传感器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数据处理流程。重点讲解了如何利用监测数据对桥梁的实际承载能力进行评估,以及如何建立基于性能(Performance-Based)的桥梁评估体系,指导桥梁的维修和加固决策。 3. 既有桥梁的评估与加固技术 介绍了根据现行规范对既有桥梁进行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评估的流程。针对不同类型的病害(如混凝土开裂、钢筋锈蚀、支座老化),系统性地介绍了碳纤维布(CFRP)加固、粘钢加固、包覆法以及更换支座和伸缩缝等主流维修加固技术及其适用范围和设计参数。 第四部分:工程案例与前沿展望 本部分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桥梁工程案例,展示了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同时,对桥梁工程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包括智能材料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超高强度混凝土的应用潜力,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本书内容翔实,图文并茂,严格遵循现代土木工程的科学精神与严谨态度,是桥梁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深度学习和实践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手里翻阅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那种沉甸甸的重量感,纸张的质地是标准的工程手册用纸,耐磨,适合经常翻阅和在工地现场使用。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应该在于它对勘察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和量化管理。水力发电站的选址和基础设计,往往决定了整个电站的生命周期和安全系数,因此,规范中对于取样精度、数据报告的格式、以及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一定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不同等级水库(比如特大、大型)在工程地质风险等级划分上的具体标准,以及对应勘察工作量和投入精力的比例分配原则。这种自上而下的指导性文件,其价值就在于消除模糊地带,让所有参与方对“合格”的定义达成共识。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基础设施建设的读者,我关注的不仅是技术细节,还有规范背后的管理逻辑。地质勘察是整个水电项目投资决策链条中最前端、也最关键的一环,其成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工程造价和工期。因此,这份国家标准(GB 50287-2006)的制定,必然是经过了广泛的行业专家论证,力求在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我希望它能清晰地界定勘察单位的责任范围和成果的法律效力,为项目业主和设计方提供一个清晰的合规框架。这种制度层面的规范,远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具长远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年代(2006年)在技术规范领域是一个需要考量的因素。地质勘察技术,尤其是地球物理勘探和遥感技术,在近十几年间有了飞速发展。因此,我好奇的是,这份规范在当年定稿时,是如何平衡当时的先进技术与工程实践的成熟度?是偏向于保守但经过充分验证的传统方法,还是已经开始引入一些前沿的无损检测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一个好的规范,应该具备一定的超前性,能够引导行业向更安全、更经济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仅仅固守过去的经验。评估其有效性,关键在于看它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时,提供的指导性建议是否具有足够的弹性和深度。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套极具操作性的现场指导手册,不仅仅是“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能达到标准”。例如,在描述岩体强度评定时,规范里是否会详细对比玻氏锤、单轴抗压测试等多种手段的适用性,以及它们的数据如何进行交叉验证以确保准确性。对于大型地下厂房或高坝基处理而言,地质信息采集的密度和深度是关键。我设想书中会提供详尽的勘察网度图例,规定在特定坡度和水文条件下的最小钻孔间距要求,以及如何利用三维地质模型来优化设计。这种注重细节的工程语言,才是区分优秀规范和普通技术文件的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嗯,怎么说呢,挺“官方”的,那种一看就是国家标准发布的那种严肃感,深蓝色的底色配上金色的字体,稳重得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我原本以为《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2006)这种专业性极强的规范,内容上应该会围绕着具体的勘察技术规程、岩土分类标准、地下水文处理措施的详细图表和参数要求展开。毕竟是水力发电这种对地质稳定性要求到毫米级的工程,规范必然要极其细致地涵盖从初步的物探到最终的钻探、测试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点。我期待里面能有大量关于不同地质构造区(比如喀斯特、断裂带、软弱围岩)的特殊处理案例和设计参数的对比分析,毕竟理论结合实际才是工程规范的精髓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