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标准4

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标准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 编
图书标签:
  • 建设工程
  • 施工技术
  • 标准
  • 规范
  • 工程建设
  • 建筑工程
  • 施工工艺
  • 质量控制
  • 技术标准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4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793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67
字数:13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标准4》是中国建筑工程七局结合多年施工经验精心编写而成的企业标准。包括房屋建筑、公路、桥梁、隧道、智能工程,基本涵盖建设工程常用的施工技术标准。内容广泛、具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系统性:凡是国家验收规范内有的分部、分项工程,标准中均有相应的施工工艺与之对应;
二、科学先进性: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并将建筑业多年总结出的先进工程管理技术和创优细部做法编入标准;
三、直观实用性:采用示意图、数据、表格、图片等比较直观的方式来表述相关内容,做到通俗化、图解化。
《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标准4》内容包括:工程质量创优技术标准、公路路面施工技术标准、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标准、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标准6个标准,为广大施工技术人中提供了施工借鉴和参考。

目录

工程质量创优技术标准
编制说明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3.1 创优工程评价基础
3.2 优良工程评价框架体系
3.3 优良工程评价规定
3.4 优良工程评价内容
3.5 优良工程基本评价方法
3.6 优质工程评价标准与方法

4 质量保证条件评价与工程创优
4.1 施工现场质量保证条件评价
4.2 工程创优与策划
4.3 工程检查要点
4.4 工程检查中的常见问题

5 地基及桩基工程
5.1 工程质量评价
5.2 地基与桩基工程

6 结构工程
6.1 结构工程质量评价
6.2 结构工程质量及效果图

7 屋面工程
7.1 屋面工程质量评价
7.2 屋面工程质量及效果图
7.3 屋面效果图例

8 装饰装修工程
8.1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评价
8.2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与效果图

9 安装工程
9.1 安装工程质量评价
9.2 安装工程质量与效果图

10 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价
10.1 工程结构质量评价
10.2 单位工程质量评价
10.3 单位工程各项目评分汇总及分析
10.4 工程质量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公路路面施工技术标准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标准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标准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标准
公路桥涵施工标准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前沿研究》 图书简介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古籍,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且意义深远的学术与实践课题。本书《古籍修复与数字化前沿研究》,并非聚焦于现代土木工程的施工标准或技术规范,而是深入探讨了古籍这一特殊载体的保存、修复、保护及其在当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转型与发展。 本书旨在为古籍保护工作者、图书馆学专业人士、档案管理人员,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抱有热忱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知识平台。内容涵盖了从古籍的物理特性分析到最尖端的无损检测技术,从传统的手工修复技艺到现代的材料科学应用,以及跨学科的数字化策略。 第一部分:古籍的材料科学与病害诊断 本部分是理解古籍保护基础的前提。我们首先从历史文献的物质构成入手,详细解析了古代纸张(如麻纸、皮纸、宣纸等)和缣帛的纤维结构、化学成分及其在不同存储环境下的老化机制。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的纸张在酸碱度、柔韧性、吸湿性上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其脆弱程度。 接着,本书引入了现代材料科学的视角,系统阐述了古籍常见的“五损”——霉变、虫蛀、水渍、氧化、物理损伤——的微观成因。重点分析了酸性物质对纤维素的降解作用,以及微生物侵蚀导致的分子结构破坏。为了实现早期干预和精准治疗,我们详细介绍了非接触式诊断技术,例如: 1. 多光谱成像技术(MSI):如何利用不同波段的光线穿透性差异,揭示肉眼不可见的墨迹渗漏、污渍和早期霉斑。 2.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用于鉴定墨锭或颜料中金属元素(如铁、铜)的含量,推断其对纸张的催化氧化效应。 3. 热成像技术:监测古籍内部的水分分布和热力学变化,为除湿和环境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古籍修复的核心在于“抢救性保护”与“最小干预”的平衡。本部分是对传统工艺的系统梳理与现代化审视。 我们详细剖析了中国传统修复领域几大核心技术: 裱糊与衬垫技术:包括传统配制浆糊(淀粉类、蛋白质类)的工艺,以及针对不同纸张韧性所采用的“软衬”、“硬衬”的适用性。重点探讨了现代粘合剂(如PVA、甲基纤维素)在可逆性与强度上的优劣对比。 虫蛀文献的加固与回弹:针对严重脆化或缺损的书页,介绍了“通绢”和“拓印”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并结合了显微镜下的观察结果,评估修复后力学性能的恢复情况。 古籍脱酸处理:对比了非水相脱酸(如碳酸镁、碳酸钡微粒分散法)与水相脱酸的优缺点,并特别强调了针对带印泥、朱砂或重墨文献的局部脱酸方案,避免颜料扩散或褪色。 创新部分的亮点在于“仿生修复”理念。例如,利用新型纳米纤维素材料构建的补纸,其力学性能和透光性已能高度模拟宋元时期的原生纸张,这极大地拓展了对残损文献的修复边界。 第三部分:古籍的数字化转型与知识产权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的数字化已成为保存其“信息形态”的关键途径。本书超越了简单的扫描记录,深入探讨了高标准数字采集和信息管理的复杂环节。 高精度图像采集标准:定义了不同类型古籍(如写本、刻本、册页、卷轴)的最佳分辨率、色彩深度(Bit Depth)和光源要求,以确保数字图像能够准确反映原作的物理细节和历史信息。 3D建模与虚拟修复:针对三维形制(如装帧结构、经折装)的文献,介绍了结构光扫描和摄影测量技术在重建其原始形态上的应用。这对于研究古代装帧工艺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 数据管理与语义标注:重点讲解了如何将数字图像与元数据标准(如METS/ALTO)相结合,实现古籍全文检索的效率飞跃。特别关注了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在处理古朴字体、残损文字和特殊版式时的精度提升策略。 第四部分:环境控制与安全存储的国际标准 古籍的长期保存依赖于稳定的微环境。本书详尽介绍了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环境参数,并结合中国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提出了本土化的存储解决方案。 温湿度动态控制:阐述了相对湿度(RH)在50%±5%和温度在18°C±2°C的理想区间内,如何通过精密空调(HVAC)系统实现恒定。同时,讨论了在干燥或潮湿地区,如何利用吸湿剂和除湿设备进行局部微调。 光照防护与辐射监测:分析了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对纸张纤维的损伤阈值,推荐使用LED光源替代传统荧光灯,并提供了光照强度(勒克斯/Lux)的监测规程。 安全防灾体系:从火灾预警(如极早期烟雾探测)、水渍控制到害虫的非化学防治(如惰性气体熏蒸),构建了一套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 结语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前沿研究》是一部跨越历史、化学、物理学与信息科学的综合性专著。它不仅是技术操作手册,更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深刻探讨。通过整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本书致力于推动古籍保护工作迈向一个更科学、更精准、更可持续的未来。它引导我们认识到,每一次精心的修复和每一次高精度的数字化,都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学术腔”的极致体现,读起来枯燥乏味到令人发指。它似乎完全脱离了工程现场的实际语言习惯,充斥着大量生硬的、从其他文献中生搬硬套的复杂句式和书面语。例如,一个本该用简单直接的动词描述的施工步骤,硬是被拆解成了好几个冗长的定语从句,把一个简单的“浇筑”过程写得像是一场哲学辩论。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拉低了阅读体验,更严重阻碍了知识的快速吸收。在快节奏的工程环境中,工程师需要的是直截了当、信息密度高的文本,能够迅速定位并提取所需信息。而这本书恰恰相反,你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解码”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如果将这本书拿到施工一线,让经验丰富的工长去阅读,我相信他们会笑出声来,因为书中的描述与实际操作流程完全脱节,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理想化场景。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内容深度、时效性、图文质量和可读性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它声称的“技术标准”称号相去甚远。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专业深度上存在明显的“水化”现象。很多章节似乎只是在罗列一些人人皆知的常识性操作,用非常宏大和空泛的词藻来包装,试图营造出“高深莫测”的氛围,实则内容单薄。比如,在讲解材料验收环节,它花了大量篇幅去阐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以及“严格按照合同要求执行”这类口号式的语句,却对不同材料(如特定等级的混凝土、高强度螺栓等)在现场取样检测的具体频次、标准值偏差范围以及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等核心技术环节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这种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暴露了作者对实际工程问题的理解深度不够。真正的技术标准,应该深入到每一个微小的工艺控制点,提供可量化、可追溯的执行依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面向项目管理者的理论普及读物,而非一线工程师必备的施工技术手册。对于需要解决实际施工难题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更像是“知道有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的尴尬境地。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对工程师耐心的一种考验。页边距宽得像是为了省墨水而特意留出的空白地带,字体和行距的搭配也显得非常不协调,导致阅读起来非常费劲,眼睛总是很快就感到疲劳。更让人抓狂的是,那些本应清晰明了的示意图,印刷质量差得令人发指。很多结构细节图的分层模糊不清,线条粗细不一,重要的尺寸标注常常被印刷的油墨混在一起,根本无法准确辨认。我记得有一张关于复杂节点连接的剖面图,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愣是没搞清楚哪个是主体结构,哪个是辅助支撑。这种低劣的视觉呈现,使得原本就复杂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和消化。在工程领域,图纸和示意图是至关重要的沟通工具,一本技术标准如果连最基本的图文清晰度都无法保证,那它在传递信息上的功效就已经大打折扣了。每次想查找某个具体工艺的图示时,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侦探游戏,寻找那些被模糊处理的蛛丝马迹,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效率和心情。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本书抱有挺高的期望,毕竟是“技术标准”系列的第四卷,总该有些深度和新意吧。然而,这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十年前的旧技术资料的简单汇编,内容陈旧得让人提不起精神。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技术路线,很多在当前的工程实践中都已经过时了,甚至有些已经被更先进的材料和工艺所取代。比如,对于某种新型复合材料的应用,书中仅仅是草草提及了其基本概念,却没有深入探讨其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这对于希望跟上行业前沿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在手机上搜索最新的技术动态来弥补这本书留下的知识空白,这完全违背了购买一本技术参考书的初衷——即“拿来即用”。如果它定位为历史资料尚可,但作为一本“技术标准”面向当前市场,它的知识更新速度太慢,实用性大打折扣。感觉作者要么是闭门造车,要么就是懒得去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现场反馈。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收获甚微,更像是在翻阅一本老旧的教科书,少了应有的活力和前瞻性。

评分

这本号称“建设工程施工技术标准4”的书,简直就是一本让人在浩瀚的规范海洋里迷失方向的指南。我原本以为它会像它的名字一样,提供一套系统、清晰、易于操作的施工技术标准,结果呢?翻开扉页,迎接我的是一连串的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仿佛作者故意设置了一道道门槛,将那些经验尚浅的工程师拒之门外。书中的内容组织极其混乱,章节之间的逻辑跳跃性太大,上一页还在讲基础处理,下一页突然就跳到了屋面防水,让人摸不着头脑。更别提那些所谓的“标准”了,很多描述都含糊不清,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可操作的细则,真到了施工现场,拿着这本书对照,只会让人更加困惑。比如,关于钢筋绑扎的细节,书里寥寥几笔带过,而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间距、搭接长度等关键点却只字未提,完全不具备指导意义。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不仅没有学到什么新知识,反而还被灌输了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完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对于追求实用性和效率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几乎为零,与其花时间啃这本书,不如直接去查阅最新的国家规范和行业标准,那至少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