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内外交困局面的形成、英国发动首次鸦片战争、道光皇帝与首批不平等条约、“斩邪留正解民悬”——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汉族军阀的兴起、“将以巡幸之备,作为亲征之举”——咸丰皇帝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趁火打劫、坐收渔利、那拉氏上台和“同治中兴、“自强”不强,“求富”不富——同治、光绪时期的洋务运动等等。
作者简介
夏家餕,1937年生于桂林,土家族,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1963年南开大学明清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原任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现任本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纸老虎现形记》、《清代中叶的白莲教起义》、《中国人与酒》、《廉海钩沉》等;合著有《黑龙江沿革史》、《东北近百年史讲话》、《中国官制史》、《清朝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大辞书》;译著有《石勒苗去华沙》等,另有学术论文百余篇。
特邀顾问简介:
白幼蒂,北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教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编委,《中国考试》杂志学科组特约编委。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新课标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
特邀编辑简介: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历史高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极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晚清史话》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目录
第一章 内外交困局面的形成
一、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
二、道光皇帝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三、“斩邪留正解民悬”——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
四、汉族军阀的兴起
五、“将以巡幸之备,作为亲征之举”——咸丰皇帝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六、沙俄趁火打劫、坐收渔利
七、那拉氏上台和“同治中兴
八、“自强”不强,“求富”不富——同治、光绪时期的洋务运动
第二章 列强宰割下的清朝
一、慈禧太后与中法战争
二、后党专权与中日甲午战争
三、“百日维新”与帝党的彻底失败
四、借刀杀人——慈禧太后与义和团运动
五、“暂行巡幸太原”——慈禧太后的逃跑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三章 清朝的苟延残喘和灭亡
一、“慈禧新政”——清朝的进一步买办化、独裁化
二、“恢复中华”——孙中山等的革命活动
三、武昌起义
四、袁世凯的东山再起和清帝的逊位
第四章 清朝衰亡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一、封禁政策的破产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汪洋大海中的小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
三、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改良与革命思想的出现
四、五色杂陈的文学界——清末小说的大盛
五、从《老残游记》到《铁云藏龟》——清末甲骨文字的发现与研究
六、“苟无成,毋宁死!”——冯如和其他自然科学家
第五章 清代主要民族的风俗习惯
一、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
二、满族和东北的少数民族
三、粗犷豪放的蒙古族
四、回族和西北的少数民族
五、藏族和西南的少数民族
六、黎族、畲族和高山族
附录一 晚清大事年表
附录二 清朝帝系表
后记
精彩书摘
英、法攻占广州后,四国公使联名致书朝廷要求扩大侵略特权。咸丰皇帝命大学士裕诚答复:英、法、美三国之事与两广总督洽谈,俄国有事与黑龙江将军洽商。侵略者未能实现初衷。决定北犯。咸丰皇帝还以为它们是为了伸“冤”乞恩、交城还叶哩!直隶总督谭廷襄,也是个反应迟钝的废物。咸丰八年(1858)4月,英、法舰队闯到大沽口外,他只是幻想谈判退兵;5月,英、法武装进攻的企图已很明显,他的随身布政使钱忻和,竟对大沽守将、提督张殿元说: “你还欲真打仗?不过摆列军器以威吓之耳!”结果,英、法侵略军于5月下旬攻占大沽炮台,随即进犯天津,并于6月强迫清朝签订了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迫使清朝谈判代表答应:各国公使驻京;增开牛庄①、登州②、台南、淡水、潮州①、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十处为通商口岸;各国人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修改税则,取消常关税,减收内地子口税;赔款等等。各国想捞到的种种特权,都记人这个条约,只候各国政府的正式批准了。
《天津条约》是一个比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更不平等的条约,其中,公使驻京、赔款等项,尤其使咸丰皇帝感到有损龙颜。他于是又决定在大沽口秘密备战,以对付外国武装的再次入侵并“聚而歼之”。为此,他下令垫拨银款、购置木桩、添兵调船,派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赶修大沽炮台,严阵以待。但对和平换约,则表示“决不食言”,允许使节从北塘上岸进京,并派大学士桂良前往天津迎接他们,还下令在京城预备下七八十间房间为换约使节下榻。
前言/序言
史海拾遗:近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图景与思想嬗变 本书并非聚焦于晚清这一特定时段的政治风云或帝制瓦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自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下所经历的深层结构调整、生活方式的重塑,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前的彷徨与探索。我们试图描摹一幅更为宏大且细致的近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图景,重点关注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民间生活、地域差异、以及技术革新对日常伦理的冲击。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以多重视角解读近代中国的复杂性。 --- 第一部分:地域与生计——被遗忘的“场域”中的生存逻辑 本部分重点考察了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差异化反应,摒弃了将晚清视为铁板一块的认知。我们深入研究了江南士绅阶层在金融资本与传统土地兼并之间的博弈,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创办近代实业和投资新式金融工具,在维护家族荣耀的同时,悄然完成了财富结构的转型。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宗族制度并未如想象中迅速崩塌,而是与新式教育和职业产生了复杂的混合形态。例如,对某个徽州商帮在上海滩的商业档案进行细致梳理,我们发现其早期投资的方向并非完全追逐新潮,而是巧妙地利用传统的人情网络(如“帮派”)来规避新式法律和合同的风险,这体现了一种“旧瓶装新酒”的生存智慧。 相比之下,华北地区的社会结构则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在黄河泛滥与旱灾频发的背景下,基层社会的分化加剧。本书通过地方志和民间口述材料,重现了“流民潮”背后的经济驱动力,而非仅仅归咎于天灾。我们关注了乡村中的放贷关系、土地兼并的隐性形式,以及地方绅士如何利用其传统权力,在中央权力衰弱时,扮演了事实上的地方稳定器,其手段往往是模糊法律与人情的灰色地带。此外,本书也关注了西南边陲省份,探讨了近代化对少数族群文化和生计模式产生的独特影响,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国家权力渗透与地方自治的微妙平衡。 --- 第二部分:物质文明的渗入——日用之器与生活重构 近代中国的变革并非只发生在朝堂或战场,它更深刻地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本部分聚焦于近代物质文明的“日常化”过程,即那些从海外或沿海通商口岸进入内地的小物件如何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取向。 我们详细考察了洋货的“本土化”路径。例如,煤油的引入如何改变了夜晚的活动范围和时间安排,使得夜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火柴的普及如何削弱了传统“打火引”匠人的地位,并催生了新的公共取暖习惯。 服饰的变迁是一个重点。我们对比了清末城市中“长衫马褂”与“西装革履”的共存状态,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对新式服装的接纳程度及其背后的社会意涵。新式西装在士绅和知识分子中的流行,并非单纯模仿,而是一种宣告身份、区别于传统官僚的符号策略。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女性服饰的细微变化,比如旗袍的早期形态及其在城市女性群体中的扩散,这关乎着身体界限的重新定义。 饮食方面,茶叶的贸易变动、咖啡馆和西餐厅在沿海大城市的出现,以及玻璃镜子、新式钟表的普及,都构成了生活节奏和个人观念的重塑。本书试图说明,在宏大的政治变革之外,这些物质层面的细微调整,构成了社会心理变化的基础。 --- 第三部分:知识的边界与“格致”的传播 本部分脱离了对新式教育体系的传统研究,而是深入探究了知识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和民间对科学观念的接纳过程。 我们重点考察了报刊杂志作为知识载体的作用。这些刊物不仅传播了政治理念,更重要的是,它们是“新概念”进入大众视野的主要窗口。我们分析了诸如“文明”、“科学”、“进化”等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语意漂移和误读,揭示了知识的“祛魅”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此外,本书对“格致”——即科学知识在民间社会的落地进行了考察。我们研究了义和团运动中对“法术”和“洋术”的混淆与排斥,将其视为传统世界观与新传入的自然观激烈碰撞的体现。同时,我们也关注了在城市中出现的“科学游艺场”和民间发明家群体,他们常常以一种混合了传统匠人技艺与西方机械原理的方式,创造出既本土化又具有新意的产品。这种知识的混合与再创造,是理解近代中国“学习”过程的关键。 --- 第四部分:伦理的张力——家庭、婚姻与代际冲突 晚清的社会动荡也深刻地反映在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伦理重塑上。本书关注了家庭作为最小社会单元所承受的压力。 传统儒家“孝”的观念在面对新式教育和西方个人主义思潮时,显现出内在的张力。我们通过对民国初年法律实践和私人信件的分析,探讨了“孝”的边界如何被拓展或收缩——例如,子女接受新式教育后,其对家庭财务决策的影响力增加,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城市中产家庭中的瓦解迹象。 婚姻方面,本书着重描述了不同社会阶层对“自由恋爱”的不同理解。对于底层社会而言,婚姻更多是经济生存的结合;而对于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婚姻开始被赋予“情感契合”的理想色彩,这导致了更为激烈的代际冲突。我们分析了晚清小说和家庭教育手册中对理想配偶的描绘,揭示了社会对两性角色的模糊期待。 总体而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多维度的近代中国视角,关注转型期社会细微之处的结构性变化,揭示了在宏大历史叙事之下,无数普通人如何艰难地适应、抵抗或巧妙地融入一个正在重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