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孔子傢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本)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孔子傢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國學
  • 儒傢
  • 孔子
  • 傢語
  • 經典
  • 中華文化
  • 傳統文化
  • 修身養性
  • 智慧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閱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60
商品編碼:10786924490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5-11-25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內容簡介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孔子傢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460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三國)王肅,整理,楊博,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目錄
 目 錄

【孔子傢語 目錄】

相魯… …………………………005

始誅… …………………………010

王言解… ………………………015

大婚解… ………………………023

儒行解… ………………………028

問禮… …………………………036

五儀解… ………………………038

緻思… …………………………047

三恕… …………………………055

好生… …………………………059

觀周… …………………………063

辯政… …………………………068

六本… …………………………075

辯物… …………………………083

哀公問政… ……………………086

在厄… …………………………091

睏誓… …………………………097

執轡… …………………………104

本命解… ………………………111

郊問… …………………………115

五刑解… ………………………115

刑政… …………………………121

冠頌… …………………………127

廟製… …………………………128

辯樂解… ………………………130

問玉… …………………………133

屈節解… ………………………136

七十二弟子解… ………………136

本姓解… ………………………149

終記解… ………………………154


  作者介紹

《孔子傢語》一書zui早著錄於《漢書?藝文誌》,凡二十七捲,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後來王肅對其進行整理,現存十捲。王肅為東海郯人,曾遍注儒傢經典,是鄭玄之後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閤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


  精彩書摘

相魯

【原文】

孔子初仕,為中都①宰②。製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

異食,強弱異任,男女彆塗,路無拾遺,器不雕僞。為四

寸之棺,五寸之槨③,因丘陵為墳,不封④、不樹。行之一

年,而西方之諸侯則焉。

定公⑤謂孔子曰:“學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

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於是二年,

定公以為司空⑥,乃彆五土之性⑦,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

鹹得厥所。

先時,季氏葬昭公於墓道之南,孔子溝而閤諸墓⑧

焉。謂季桓子⑨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閤之,

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為魯大司寇⑩,設法而不用,無奸民。

【注釋】

①中都:魯邑,在今山東省汶上縣以西。

②宰:一邑之長官。

③槨:棺木的外麵稱槨,裏麵稱棺。

④封:聚土以建墳。

⑤定公:魯國之國君,定公是謚號,名姬宋。

⑥司空:官名。掌管土地管理與工程建設等事務。

⑦五土之性:舊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澤,三曰丘

陵,四曰墳衍,五曰原隰”。

⑧閤諸墓:使得各個陵墓圈到一起。

⑨季桓子:季平子之子。

⑩大司寇:六卿之一,主管刑獄的官職。

【譯文】

孔子開始為政時,擔任中都地方長官。他製定瞭養生

送死的禮節,提倡孝敬長者,以年齡之彆享有不同食物;

幫助弱者,以身體的強弱來分配不同的任務;男女走路各

走一邊;掉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撿起據為己有;器具上

不雕刻過多的文飾。安葬死者,用厚四寸的棺木,厚五寸

的槨木;依傍丘陵而建墳;禁止聚土而成墳墓,禁止在墳

墓旁種植鬆柏。如此實施一年,西方諸侯國都爭相效仿。

魯定公對孔子說道:“用您推行的製度治理魯國,怎

麼樣?”孔子迴答說:“此製度足以治理天下,何況隻是

魯國呢!”自此之後第二年,定公任命孔子為司空。孔子

根據魯國土地的性質,將其分門彆類,以此在不同的土地

上生養不同的物産。這樣,萬物各得其所,獲得瞭適宜的

生長環境。

早先之時,季平子將魯昭公葬在魯國先君墓地的南

麵,孔子派人將魯昭公的陵墓與先君的陵墓閤在一起。孔

子對季桓子說:“貶損國君卻彰顯自己的罪過,不閤乎禮

製。如今將陵墓閤到一起,以此來掩飾令尊不守臣子之道

的行為。”

而後,孔子由司空被升任為大司寇。雖然修訂瞭法

令,卻無須使用,不侵擾百姓,秩序井然。

【原文】

定公與齊侯①會於夾榖②,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

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並齣疆,

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③司馬④。”定公從之。

至會所,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

而登。獻酢⑤既畢,齊使萊人⑥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

曆階⑦而進,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

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俘不乾盟,兵不偪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

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怍,麾而避之。

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⑧侏儒⑨戲於前。孔子趨

進,曆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夫熒侮諸侯者,罪

應誅。請右司馬速刑焉!”於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

懼,有慚色。

【注釋】

①齊侯:齊國國君。

②夾榖:即今山東萊蕪境內的夾榖山。

③左右:正副。

④司馬:掌管軍事的官職。

⑤獻酢(zuò):主賓相互敬酒。

⑥萊人:少數民族萊國,在齊國之東。

⑦曆階:一步一級地登颱階。

⑧俳優:以樂舞諧戲為業的藝人。

⑨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雜技藝人。

【譯文】

魯定公與齊景公在夾榖會盟,孔子主持禮儀。在此

之前,孔子對魯定公說:“我聽說有文事時必須以武力為

後盾,有武事時也要有和平的外交準備。古時諸侯離開疆

土,必須與相應的官員同時齣行。因此,我請求您帶上徵

服司馬。”定公聽從瞭孔子的建議。

抵達會盟的地方時,盟會的高颱已經築就,且設置瞭

三級颱階,以通往高颱。定公與景公施以會遇之禮,相互

作揖謙讓著登上高颱。敬酒之後,齊國一方派萊人手持兵

器擂鼓,以此嚮魯定公示威。孔子快速登上颱階,保護定

公退避,並厲聲說道:“魯國的士兵們,拿起武器戰鬥。

我們兩國的國君在此友好會盟,夷狄邊遠之人竟然手持兵

器行暴。這jue對 不是齊國號令諸侯的方法。邊遠異國不得

圖謀中原,夷狄之族不得侵擾華夏,俘虜不得乾擾會盟。

軍隊不能威逼友好。這樣的行為於神明而言不祥,於道德

而言不義,於為人而言失禮。齊侯一定不會那樣做吧?”

孔子這一番言論讓齊景公感到羞愧,齊景公於是揮手讓萊

人軍隊撤下。

一會兒之後,齊人演奏宮廷音樂,俳優與侏儒錶演雜

技。孔子快步上前,站於中間的颱階上說道:“戲弄侮辱

諸侯國君的人,其罪當斬。請右司馬立即對他們行刑。”

因而,誅殺瞭侏儒,砍斷瞭他們的手腳。齊景公內心懼

怕,臉上有愧疚之色。

【原文】

將盟,齊人加載書①曰:“齊師齣境,而不以兵車

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茲無還②對曰:“而

不返我汶陽③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齊侯將設享禮,孔子謂梁丘據④曰:“齊魯之故,吾

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事。且犧象⑤

不齣門,嘉樂⑥不野閤⑦。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

是用秕稗⑧也。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

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齊侯歸,責其群臣曰:“魯以君子道輔其君,而子獨

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⑨及

汶陽之田。

【注釋】

①載書:即盟書,諸侯會盟時所訂的誓約文件。

②茲無還:魯國的大夫。

③汶陽:魯國汶水之北,在今泰山東南麓萊蕪市境內。

④梁丘據:齊國的大夫。

⑤犧象:飾有鳥形、鳥羽或象骨的酒器。

⑥嘉樂:鍾鼓之樂。

⑦野閤:在曠野演奏音樂。

⑧秕稗(bǐ bài):舊注,“秕,穀不成者。稗,草之

似穀者”。

⑨四邑:舊注,“鄆、 、龜、陰”。

【譯文】

在魯、齊兩國將要盟誓之時,齊人在盟書上寫瞭一

條:“齊國軍隊齣境作戰,如果魯國拒絕派齣三百輛戰車

隨從齣徵,齊國便會按照盟書中的條約懲罰魯國。”孔子

讓茲無還反擊道:“如果齊國不將侵占我們的汶陽的屬地

歸還,而讓魯國單方滿足齊國的要求,齊國也要按照盟書

的條約接受懲罰。”

齊國將設宴款待魯定公。孔子對梁丘據說道:“齊

魯兩國之間的禮儀,閣下難道沒有聽說過?會盟已經完

成,卻又要款待我國君主,是徒然煩勞齊國群臣。而且,

犧尊、象尊等酒器不能拿齣宮門,宮廷之樂也不能在荒野

中演奏。如果荒野中舉行的宴享禮儀萬事俱備,則不閤乎

禮儀。如若禮儀簡略,則又顯得輕賤且不鄭重。宴席簡陋

則會侮辱國君,悲戚禮儀則會臭名昭著。願您好好考慮,

宴客本是為彰顯君主昭明的德行,若非如此,還不如不

做。”zui終,沒有舉行宴會。

齊景公迴去之後,責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孔子傢語(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本) 作者: (漢)王肅 輯 (其他相關注釋、校訂者可根據實際情況添加) 齣版社: (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內容簡介: 《孔子傢語》原名《孔氏談說》,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重要儒傢經典。它並非如《論語》那樣以對話為主,而是以孔子及其後代弟子講述的論辯、事跡、戒律、道德修養等內容為核心,內容更為廣泛,涉及政治、倫理、教育、修身、治傢等諸多方麵。這本書猶如一部保存瞭孔子及其學派思想精華的寶庫,展現瞭儒傢學說在當時及其後世的傳播與發展軌跡。 一、 曆史淵源與文獻價值 《孔子傢語》的成書過程頗具傳奇色彩。據史書記載,它最初由孔子的孫子子思收集整理,後經秦火焚毀,至漢代由魏國人王肅重新輯錄而成。王肅在輯錄過程中,參考瞭大量流傳下來的古籍,並加以考訂,使這部失傳已久的經典得以重現。 盡管在曆史上,《孔子傢語》的地位曾一度受到爭議,但曆代學者對其文獻價值的認識逐漸深化。它與《論語》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瞭儒傢思想的基石。如果說《論語》更側重於孔子思想的“語錄”形式,那麼《孔子傢語》則在許多方麵提供瞭更詳盡、更具條理性的論述,尤其是在對某些思想的闡發和論證上。它不僅記錄瞭孔子晚年的思想,也反映瞭早期儒傢學派在繼承和發展孔子思想過程中的一些重要觀點。 從文獻學角度來看,《孔子傢語》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許多《論語》未曾記載的史實、人物及其思想。其中許多故事和論述,對於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生活、思想以及儒傢學說的發展演變,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同時,它也是研究漢代經學、儒傢早期傳播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文獻。 二、 主要內容與思想體係 《孔子傢語》的內容極為豐富,涵蓋瞭儒傢思想的多個維度。概括而言,其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麵: 1.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跡: 書中記載瞭孔子在政治、教育、人倫等各個方麵的言論和行動,以及其弟子如顔迴、子路、子貢等人的問答和事跡。這些記載生動地展現瞭孔子“誨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誨態度,以及他“仁者愛人”的核心思想。通過這些鮮活的例子,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思想的實踐性和人文關懷。 2. 政治與治理思想: 《孔子傢語》中包含瞭大量關於政治理想、君臣之道、國傢治理的論述。孔子強調“德治”,認為統治者應以身作則,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方能達到長治久安。書中關於“政者,正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等論述,充分體現瞭其政治倫理化的傾嚮。此外,對國傢製度、禮樂刑政等方麵的探討,也展現瞭儒傢對於社會秩序構建的思考。 3. 倫理道德與修身養性: 儒傢思想的核心在於倫理道德。《孔子傢語》對此有深入的闡述。書中關於“仁”、“義”、“禮”、“智”、“信”等儒傢基本道德範疇的界定和要求,以及如何通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等途徑來實現個人品德的完善,都有詳細的論述。尤其是關於孝悌、忠恕、誠信等倫理規範的強調,構成瞭儒傢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的基礎。 4. 教育理念與方法: 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傢,孔子在《孔子傢語》中也留下瞭寶貴的教育思想。書中不僅強調瞭學習的重要性,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還提齣瞭因材施教、啓發式教學等教育原則。對於學習的內容、方法、目的,以及師生關係等,都有著深刻的見解。這些教育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5. 治傢與宗族觀念: 《孔子傢語》中也涉及瞭傢庭倫理和宗族觀念。書中關於如何“齊傢”,如何處理傢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如何培養後代,都有所闡述。這反映瞭儒傢思想中“傢國同構”的理念,認為個人的修養和社會責任,首先要從傢庭做起。 6. 禮樂製度與社會規範: 禮樂是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重要工具。書中對禮樂的起源、作用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都有所提及。孔子強調“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錶明禮樂必須建立在仁愛精神的基礎上,纔能真正發揮其教化作用。 三、 思想的現實意義與傳承價值 《孔子傢語》所蘊含的智慧,並非僅僅是古代的遺跡,而是穿越時空,至今仍能給予我們深刻的啓迪。 道德修養的指引: 在當今社會,麵對物欲橫流、價值多元的挑戰,孔子關於仁愛、誠信、責任等道德理念,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精神坐標。學習《孔子傢語》,有助於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個人品德修養,成為一個有擔當、有情懷的人。 教育智慧的藉鑒: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對於現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如何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如何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品德養成,這些都是《孔子傢語》能夠給予我們的思考。 治理理念的啓示: 孔子“為政以德”、“民本思想”的治理理念,對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提升國傢治理能力,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一個真正優秀的治理者,不僅要關注經濟發展,更要關注民生疾苦,注重道德教化,纔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實現長治久安。 文化傳承的載體: 《孔子傢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通過閱讀和研究《孔子傢語》,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中華文化的根脈,增強文化自信,並在傳承中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結語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孔子傢語》是一部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儒傢經典。它不僅為我們展現瞭孔子及其早期學派的思想全貌,更以其超越時空的智慧,為我們理解人生、社會、治國之道提供瞭深刻的啓示。閱讀此書,猶如與一位古代聖賢對話,體悟其深邃的思想,汲取其不朽的智慧,必將使人受益匪淺,在人生道路上獲得更為堅實的指引。這部精粹本的《孔子傢語》,以其嚴謹的考訂和精煉的注釋,為現代讀者提供瞭便捷而深入的閱讀體驗,是走進儒傢思想,領略中華國學魅力的絕佳選擇。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古代思想史的研究者,我對不同版本和譯注的側重點一直保持著審慎的態度。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驚喜在於其兼顧瞭文獻學上的嚴謹性和普及性上的易讀性。它在引用考據方麵做得非常紮實,能看到作者在比對不同古籍時的細緻工作,這保證瞭文本的準確性。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沒有將這些繁瑣的考據過程完全暴露齣來,而是將最精華的、最有助於理解的部分提煉齣來,用清晰的語言呈現給讀者。這種“藏器於身”的學問態度,非常值得稱贊。它讓普通讀者能獲得可靠的知識,而專業人士也能從中找到值得推敲的細節,成功架起瞭一座連接學術前沿與大眾閱讀的橋梁,這一點在我接觸過的同類讀物中,是比較少見的。

評分

我這次閱讀的重點是想深入瞭解古代哲人的思維方式是如何構建他們的道德體係的。這本書的翻譯和注釋部分做得相當到位,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比較順暢地跟進那些深奧的詞句。作者對原著的理解似乎非常深刻,尤其是在闡釋一些看似矛盾或者晦澀的段落時,總能提供非常精準且富有洞察力的解讀。我特彆欣賞它在保持原文古樸之美的同時,又引入瞭現代的學術視角進行對比和補充,使得經典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古董,而是可以與當代人進行對話的智慧結晶。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吸收瞭傳統思想的養分,還能夠從中反思我們當下社會的一些睏境和價值取嚮。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既尊重瞭曆史的厚重感,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接受度,非常難得。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考究,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古典的韻味。封麵采用的是傳統的水墨風格,色調沉穩大氣,隱約可見的紋理讓人聯想到古老的絲綢或宣紙。內頁的紙張選得很好,觸感溫潤,墨跡清晰,排版疏朗有緻,閱讀起來非常舒適,眼睛不容易疲勞。這種用心對待書籍本身的製作態度,本身就為閱讀體驗增色不少。在如今這個追求速度和便捷的時代,能有一本如此精美的實體書,讓人感覺像是在對待一件藝術品,而不是快消品。裝幀上的細節處理,比如燙金的書名和細緻的勒口,都體現瞭齣版方的匠心獨運。對於我這種喜歡收藏傳統文化書籍的人來說,這本書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能夠沉澱心緒的器物,每一次翻閱,都能帶來一種儀式感。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閱讀體驗非常具有沉浸感,它引導我進行瞭一種深層次的內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忽略瞭對自身動機和行為準則的反思。這本書提供的思想框架,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清晰地看到瞭自己言行的不足之處,並開始思考如何纔能更符閤一個理想的自我標準。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提問的哲學工具,鼓勵讀者去主動探索。這種由內而外的驅動力,比任何外部灌輸都來得深刻和持久。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心境變得更為平和,對世事的看法也多瞭幾分從容和包容,這種潛移默化的心性滋養,是任何一本暢銷書都難以比擬的寶貴財富。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接觸這類經典時,我有些擔心會陷入枯燥的道德訓誡中無法自拔。然而,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非常巧妙,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死闆地堆砌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場景對話和曆史軼事來串聯起核心思想。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增強瞭可讀性,讓那些抽象的“仁義禮智信”變得有血有肉,能夠被具體的情境所理解。我甚至覺得這些古代的對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關於人際交往的智慧、為官之道的權衡,甚至是修身養性的方法,都蘊含著曆久彌新的真知灼見。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與一位智慧的長者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深入交談,輕鬆自然,卻又發人深省,完全沒有那種被說教的壓迫感。

評分

可以的,就是小瞭點

評分

給力!

評分

評分

給力!

評分

做工可以。

評分

看在價格低的份上,給四星吧

評分

看在價格低的份上,給四星吧

評分

評分

內容還好。紙張太薄,行間距太密,讀起來難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