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資本全球化與科技創新

知識資本全球化與科技創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國屏等 著
圖書標籤:
  • 知識資本
  • 全球化
  • 科技創新
  • 創新經濟
  • 知識經濟
  • 國際貿易
  • 技術轉移
  • 産業升級
  • 區域發展
  • 智力資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333722
商品編碼:1079827177
齣版時間:2013-10-01

具體描述

作  者:曾國屏 等 著作 定  價:48 齣 版 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年10月01日 頁  數:255 裝  幀:平裝 ISBN:9787302333722 篇 知識經濟與知識資本
第1章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3
 從曆史發展審視知識3
第二節 由“知識産業”到“知識社會”6
第三節 古典經濟增長到新經濟增長10
第四節 知識經濟成為社會共識13
第2章 資本與知識資本17
 知識類型及其隱顯互動17
第二節 從資本到提齣知識資本23
第三節 知識産權與知識資本化30
第四節 究竟如何看知識資本34
第3章 科技和創新的全球化42
 知識流與國傢創新體係42
第二節 科技和創新的全球化47
第三節 全球價值鏈和生産網絡50
第四節 全球化生産方式的演進54
第4章 知識與追趕:新階段和新挑戰60
 知識視野中的追趕與跨越60
第二節 知識差距與投資於知識66
第三節 新階段和新挑戰71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知識資本優選化與科技創新》作為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的結題成果,旨在從知識與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關係視角來審視知識問題。探討瞭當代知識經濟與知識資本的關係,知識資本的優選化及其引發的科技創新、價值鏈和生産網絡,以及生産方式優選化等的變化;進而分析瞭我國科技創新中的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創新與創業型大學,以及“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以來的“新政”等理論和現實議題;很後,著力於我國國情,大尺度地討論瞭縱嚮(中央與地方)與橫嚮(東中西部)協調,城市與整個作為社會的協調發展,以及為瞭實現協同創新而在建設創新型國傢中所必須努力的方嚮等重要構想。
《知識資本優選化與科技創新》由曾國屏等編著。

文藝復興的餘暉:中世紀晚期歐洲手抄本藝術與文化變遷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世紀晚期(約13世紀末至15世紀)歐洲手抄本藝術的黃金時代,聚焦於這一特殊媒介如何反映和塑造瞭當時的社會、宗教、政治及文化思潮的深刻變遷。我們旨在超越單純的藝術風格分析,將手抄本視為活態的曆史文獻,解析其製作過程、物質構成、裝飾母題及其在精英階層與新興市民階層中的傳播與接受情況。 第一部分:物質的聖化與世俗的萌芽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手抄本的物質基礎。中世紀晚期的羊皮紙(Parchment)與更晚期齣現的紙張(Paper)在成本、可及性及象徵意義上的差異,直接影響瞭書籍的用途和受眾群體。我們將詳細分析這些媒介的來源、準備過程,以及顔料、金屬箔(尤其是金箔)的使用,如何賦予書籍以物質上的神聖光環。 隨後,我們將深入研究手工藝人的世界。抄寫員(Scribes)、插畫師(Illuminators)和裝訂匠(Bookbinders)構成瞭復雜的製作網絡。不同於早期修道院內相對封閉的生産模式,晚期手抄本的製作日益商業化,齣現瞭如巴黎、佛蘭德斯和意大利北部等地的專業作坊。這些作坊的組織結構、對藝術傢的雇傭方式以及他們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構成瞭我們考察的核心議題。例如,我們探討瞭“工坊閤同”的齣現,以及藝術傢們如何開始在作品中署名,這標誌著從中世紀集體創作嚮文藝復興個人英雄主義轉變的早期跡象。 第二部分:圖像的敘事與符號的重構 手抄本的視覺語言是理解中世紀晚期世界觀的關鍵。本部分將分主題剖析不同類型手抄本中的圖像學特徵。 宗教文本的演變: 盡管《聖經》、贊美詩集和日課經(Books of Hours)仍是主流,但其圖像敘事已悄然發生變化。我們觀察到聖像的“人性化”傾嚮,例如聖母瑪利亞形象中母性的增強,以及對基督受難場麵中情感張力的細膩描繪。這與當時民間宗教運動的興起,以及對個人靈性體驗的強調緊密相關。我們特彆分析瞭晚期哥特式風格中對自然主義光影和空間深度的初步嘗試,這些元素預示瞭即將到來的文藝復興透視法。 世俗文學與騎士精神的黃昏: 浪漫史詩(Romances)、曆史著作(如利奧波德·馮·迪特馬爾的編年史)和寓言文學在中世紀晚期獲得瞭新的生命力。手抄本的插圖不再僅僅服務於神學教義,而是開始熱衷於描繪宮廷生活、騎士比武、異域探險乃至奇幻生物。這些插圖不僅是對文本的注釋,更是對貴族身份認同的視覺強化。我們將審視“微縮畫”如何被用作展示財富與權力的工具,以及在這些圖像中,騎士的理想形象是如何與現實政治的復雜性進行博弈的。 社會風俗的鏡鑒: 極具代錶性的例子是“時禱書”(Book of Hours)中插入的“月份圖”(Calendar Miniatures)。這些圖畫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對農耕社會一年四季具體勞作的精細寫照。通過對這些圖像中農民、工匠、貴族日常活動的描繪,我們可以窺見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動、服飾的變化以及對季節更替的實用性認知。 第三部分:權力、財富與知識的地理分布 手抄本的收藏和使用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本部分關注地理差異和資助人的角色。 勃艮第的輝煌與“精美藝術”: 勃艮第公國的手抄本作坊,尤其是受菲利普二世和約翰公爵資助的作品,代錶瞭哥特式藝術的巔峰。我們分析瞭林堡兄弟(Limbourg Brothers)等大師如何將對自然光綫的敏銳觀察融入到微縮畫中,創造齣兼具細節的精確性和夢幻般的抒情性。這些作品是早期歐洲精英階層如何通過藝術品來確立其文化霸權的最佳例證。 意大利的人文主義先聲: 與北方追求細節的自然主義不同,意大利,特彆是佛羅倫薩和威尼斯,的手抄本在15世紀開始受到早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我們考察瞭古希臘羅馬經典文本(如李維的《羅馬史》)的抄寫和裝飾,這些手抄本通常采用更清晰的拉丁字體,並嘗試在邊飾中融入古典建築元素,反映齣學者們對“復古”和“人本”價值觀的追求。 新興市民階層的需求: 隨著貿易的繁榮和城市中産階級的崛起,對可負擔得起、功能性強的書籍的需求增加。這導緻瞭文本的縮寫、插圖的簡化以及紙張的普及。這些“平民化”的手抄本雖然在藝術價值上可能不如宮廷藏品,卻更真實地反映瞭當時歐洲知識傳播的廣度。 結語:通往印刷術的橋梁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探討手抄本藝術在15世紀末期如何與新興的活字印刷術並存和競爭。印刷術的衝擊並非一蹴而就,手抄本製作的技藝和審美趣味被大量吸收和轉化到早期的印本書籍中。最終,手抄本藝術的式微,標誌著中世紀文化形態的終結,以及一個更加知識普及化和世俗化的新時代的到來。本書力求通過對手抄本這一精美而復雜的藝術形式的細緻解讀,勾勒齣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和審美趣味的全麵圖景。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迷上瞭一些關於世界經濟格局演變的書籍,而“知識資本全球化與科技創新”這個名字,恰好觸碰到瞭我最感興趣的點。我總是覺得,一個國傢的實力,越來越體現在其知識産齣的能力和知識資源的整閤能力上。科技創新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知識資本的全球化,意味著這種創新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處於一個互相連接、互相促進的網絡之中。我猜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跨國科技巨頭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吸納頂尖人纔,整閤研發資源,從而實現指數級的技術突破的。又或者是,一些新興經濟體是如何通過引進、消化、再創新,成功躋身科技強國行列的。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提供一些實操性的見解,讓我能夠理解知識資本的流動是如何影響到具體的商業決策和國傢戰略的。它可能會揭示一些我們平常看不到的“潛規則”,讓我對知識的價值和保護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瞭我,那種深邃的藍色搭配金色的抽象綫條,仿佛預示著某種宏大而又精妙的內在聯係。我最開始是被它的書名所吸引的,“知識資本全球化與科技創新”,光是聽著就覺得內容會相當有料。我一直對知識如何跨越國界流動,以及這種流動如何驅動科技的飛躍發展充滿瞭好奇。畢竟,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信息傳播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一個國傢的科研突破,可能幾天之內就能在世界範圍內引起漣漪。我尤其想知道,在這個過程中,知識資本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不僅僅是專利、技術,更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重塑産業格局,甚至改變全球的力量對比。這本書似乎能夠為我解答這些疑問,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去理解當今世界的科技版圖是如何形成的。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能更清晰地認識到,在這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裏,知識的價值和傳播路徑是多麼重要。或許,它能幫助我洞察到一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深層邏輯,讓我對未來的科技發展趨勢有更準確的判斷。

評分

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尤其喜歡研究近代以來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史。“知識資本全球化與科技創新”這個書名,讓我眼前一亮,感覺它能串聯起我一直以來感興趣的幾個領域。我總覺得,每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伴隨著知識的傳播和融閤,而這種傳播和融閤,往往是全球性的。想想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的技術是如何從英國擴散到歐洲大陸,再到北美。又或者,二戰後,信息技術的崛起,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引發新的産業變革。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將“知識資本”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與“全球化”和“科技創新”這兩個宏大的主題聯係起來。它可能會迴顧曆史上那些重要的知識傳播節點,分析不同國傢和地區在知識資本的積纍和流動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瞭它們的科技創新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宏大的曆史視角,讓我理解科技進步並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不斷積纍和流動的知識基礎之上的。

評分

我對社會科學的各個分支都頗有涉獵,特彆是那些能夠解釋世界運作方式的理論。“知識資本全球化與科技創新”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學術嚴謹感,同時也暗示著其內容的重要性。我猜想,這本書會從經濟學、社會學、國際關係學等多個角度,來剖析知識資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演變邏輯。我尤其感興趣的是,知識資本的全球化,是否會加劇全球範圍內的“知識鴻溝”?哪些國傢和地區能夠從中受益最多?又有哪些可能會被進一步邊緣化?這本書可能會探討知識産權製度、國際閤作、人纔流動等關鍵因素,分析它們是如何影響知識資本的分布和科技創新的走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讓我理解在當今世界,知識的生産、傳播和應用,是如何成為國傢競爭力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它也許能幫助我構建一個更完整的知識框架,來理解全球化浪潮下,科技創新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評分

我是一位科技行業的從業者,每天都在和各種前沿技術打交道。“知識資本全球化與科技創新”這個書名,無疑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一盞指路明燈。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所處的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知識的更新換代速度如此之快,如何纔能保持競爭力?全球化無疑是加速知識流動和技術傳播的催化劑,但同時,它也帶來瞭新的挑戰,比如知識産權的保護、技術壁壘的構建,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進行有效的人纔配置。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這些問題。我希望它能給我提供一些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當前全球科技競爭的本質,以及知識資本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也許,它會分享一些成功的企業是如何利用全球化來推動科技創新的策略,又或者是,一些國傢是如何通過政策引導來吸引和留住高價值的知識資本。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指南,能夠幫助我在復雜的科技浪潮中找到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