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心所欲: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

纵心所欲: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辛德勇 著
图书标签:
  • 阅读体验
  • 书评
  • 文化随笔
  • 个人成长
  • 阅读方法
  • 书籍推荐
  • 文学鉴赏
  • 书香生活
  • 知识探索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63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25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中国史丛刊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纵心所欲: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所收文章都是作者辛德勇收藏和阅读古代典籍的心得。一部分内容是谈论人所熟知的常见书,还有一部分是讲述作者独具特色的收藏品,但后者也是立足于常见基本典籍来阐释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作者认为,只有尽可能熟知常见典籍,才能把握历史的背景和文献自身的源流,以此为基点,更好地认识乃至发掘利用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反过来看,只有尽量拓展对文献史料的视野,充分了解各种类别和形式的典籍,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摆正常见史籍的基础地位。

目录

自序
与书相随
念书非易
行走在读书与藏书之间——回答《藏书报》记者采访的谈话

翻自己的稀见书
题孙人和旧藏初印本《禹贡本义》
薛季宣的《未央宫记》与汉长安城未央宫
述钱塘汪氏自存本振绮堂重刻《湖船录》
从《西教纪略》到《教务纪略》
题嘉庆初刻两卷本黄钺《壹斋集》

读通行的常见书
《周礼》地域职官训释——附论上古时期王官之学中的地理学体系
《汉书》赵佗“处粤四十九年”说订讹
释“白田”
准望释义——兼谈裴秀制图诸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谓沈括制图六体问题
隋大兴城坊考稿
《冥报记》报应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
太原的异名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关于《水经注图》
记百万塔陀罗尼清末传入中国的一条史料

精彩书摘

庚子事变后,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奉命出任和议大臣,当即奏请朝廷,转调周馥继任直隶布政使一职。在担任四川布政使之前,周馥曾在直隶总督李鸿章属下效力多年,并且出任直隶按察使长达八年之久。不过,李文忠公向朝廷举荐周馥出任直隶布政使一职,却并不仅仅是看重他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他在荐疏中除了讲述周馥“前在直久任藩臬,情形极熟”之外,还特别赏识周氏“洋务、军务均有历练”,所谓“洋务”,自然要包括他在四川处理教案的经历。也正因为如此,朝廷且命周馥“先随鸿章入都,理京畿教案”,故周馥协助李鸿章办理教案数月,及至相关涉外教务问题大体安定之后,“始赴保定受布政使印”。周馥自己讲述说庚子事变后与列强和议,其“最急迫繁杂者,莫如京内教案及顺直通省教案”,而实际上竟是完全由他一人独任其事。据记载,当周馥进入保定直隶布政使署履任时,法国士兵尚且盘踞在衙门之内,气焰相当嚣张,“及闻公来,法兵郊迎入署,观其设施无间言,乃徐引去”。当时洋人之棘手与周馥之敏于应付处置,于此可见一斑。
周馥在四川撰述的《安辑民教示》虽然只有寥寥六条,但刊布这一文告所获得的良好功效,以及来到畿辅后处理洋教问题的实际体会,应该是他拟议撰述《教务纪略》的一个重要触动因素。然而,更为直接的原因,是在处理所谓顺直教案的过程当中,周馥还曾“奉旨派议民教永远相安章程”,并为此“屡商各国教士及洋官”,可是,这些洋人却“皆言各国无此章程”,因而纷纷表示“难出意见”,故直至办理完结教案,“迄无端绪”。因洋人不予配合而没有能够实现朝廷这一旨意,周馥显然颇感遗憾,同时也很不甘心,所以,他才会如下文所述,随后即去组织人编著《教务纪略》这样的书籍,以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这种“民教永远相安章程”的作用。事实上,也正是这一基本出发点,决定了《教务纪略》一书的性质。
同时,上述这些经历也促使周馥更为关注西洋宗教的状况,并尽可能收集了当时所能找到的所有有关基督教的著述,传教士李提摩太称周氏是“第一个对基督教产生兴趣的清政府高官”。若是对比一下二十馀年前,当曾纪泽在光绪四年奉旨出使英、法两国的时候,友人金和作诗送别,尚且以“羶酪窥文教,将无在此时”这样的诗句,来妄自臆想要用儒家文化去训育开化红毛番夷,便能够更具体地体会到在对待西洋文化方面周馥意识观念进步和开明的一面。
周馥虽然没有在《教务纪略》书中题署自己的姓名,但光绪三十年刻书事竣时撰写的跋文,乃自言“《教务纪略》编次既定”;光绪三十一年增辑重订此书时所附识语,亦谓之日正是由他本人,“遂约同志,纂《教务纪略》一书,刊印流布”;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两江学务处在他直接指使下印行此书时,有杨文鼎等撰写跋文叙述刊刻缘起,也记作“两江督宪建德尚书……以前在东省(案指周馥在山东巡抚任上)曾辑刊《教务纪略》一书”。凡此,均足以证明周馥本来一直是将此书视作他自己组织编纂的书籍,而在马其昶为他撰写的碑文里,也是径称《教务纪略》一书为周馥本人的著述。
……

前言/序言







尘封之页:探寻古籍善本的秘密与魅力 导言: 翻开泛黄的书页,指尖拂过时间的痕迹,我们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岁月,与那些沉睡在书架深处的灵魂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本书《尘封之页:探寻古籍善本的秘密与魅力》,并非追逐当下的热门新知,而是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廊,深入探究那些承载着文化重量的古籍、善本的独特世界。它是一场献给所有热爱文字、敬畏历史的阅读者和收藏家的深度田野考察。 第一部分:古籍的生命脉络——从抄本到刻本的演变 本书的开篇,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观的视角,理解“古籍”这一概念的复杂内涵及其流变历程。我们不满足于简单的年代划分,而是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载体的技术革新如何反作用于知识的传播与保存。 第一章:手抄时代的记忆碎片 在印刷术尚未成熟的年代,知识的流传主要依赖人力。本章将详尽描摹早期抄本的制作工艺,从纸张的筛选(如麻纸、皮纸的特性)到墨汁的调配(松烟、乌金的比例),再到抄写者的誊录规范。我们将重点剖析“抄本特有”的错误与衍变,这些“不完美”恰恰是鉴定其年代和流传谱系的珍贵线索。我们还会探讨古代藏书楼的温湿度控制,以及由此衍生的虫蛀、霉变等自然损耗,这些都是古籍“生命”的一部分。 第二章: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雕版印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本章将详细解析雕版印刷的流程:选材(梨木、枣木的优劣)、雕刻技法(阴刻与阳刻)、覆纸与刷墨的艺术。特别之处在于,我们将聚焦于不同朝代、地域的雕版风格差异,例如宋代的“宋体”的端庄秀丽,元代的“楷体”的雄浑有力,以及明清时期坊刻本的商业化特征。通过对版框、鱼尾、朱边的精细对比,读者可以学习如何“阅读”版式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第三章:活字印刷的突破与局限 活字印刷(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但它在古籍收藏领域却有着复杂的地位。本章将分析活字排版中常见的“错字”、“移位”现象,并探讨活字印刷未能完全取代雕版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汉字的庞大数量和复杂结构对排版校对带来的巨大挑战。我们将选取几部标志性的活字本作为案例,分析其在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上的独特权衡。 第二部分:善本的鉴赏密码——内证与外证的交织 “善本”并非仅仅意味着年代久远,它融合了文献价值、版本价值和文物价值。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旨在提供一套系统、严谨的鉴赏方法论。 第四章:版本学的基本功:考异与校勘 版本学是研究古籍的“骨骼”。本章将阐释如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异文来重建原始文本。我们将介绍“校勘学”的基本术语,如“互见法”、“校异摘要”,并以《史记》或某部经典诗文集的不同刻本为例,演示校勘的实际操作过程,展示如何通过细微的文字差异判断哪个版本更接近底本,或哪个版本更具流传价值。 第五章:装帧的艺术——从卷轴到册页的变迁 装帧形制是判断古籍年代的重要“外证”。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演变史: 1. 卷轴装(汉至六朝): 描绘其展开与收卷的方式,以及在图书馆管理中的不便。 2. 经折装(隋唐至宋初): 介绍其由卷轴演变而来的独特折叠方式,以及在宋代流行背后的社会需求。 3. 蝴蝶装(宋代鼎盛): 深入分析蝴蝶装的“糊口”技术,以及在元明时期被“拍扁”为册页装的过渡。 4. 线装(明清主流): 详述线装的结构(包背装、筒子法的区别),以及其在方便翻阅和保护书页方面的优势。 第六章:纸张、墨色与钤印的密语 鉴别古籍的真伪与年代,需要依赖物理证据。本章将聚焦于这些“辅助材料”所传递的信息: 纸张的“肌理”: 分析皮纸、竹纸、道林纸的纤维结构,以及在特定光线下观察到的“帘目”。 墨色的“层次”: 探讨不同时期墨锭的成分(如乌金墨、徽墨),以及陈旧墨色氧化后呈现出的“枣皮红”或“深黑”的层次感。 藏书印的“家族谱系”: 钤印不仅是收藏者的标记,更是古籍流转史的证据。我们将分析不同官印、私印的篆刻风格、印泥的颜色和拓印的轻重,帮助读者分辨是“入藏”之印还是“后加”之印。 第三部分:稀见与珍本的背后故事 “稀见”往往意味着其存世量极少,或因特殊的历史事件而中断流传。本部分将通过精选的案例,揭示这些珍本的“命运”。 第七章:禁毁之书与重见天日 历代统治者对书籍的管控,造就了一批“禁书”。本章将探讨官方修书(如《四库全书》的编纂)对民间藏书的冲击,以及那些因政治敏感性而被迫绝版的书籍是如何在民间以“抄本”形式秘密流传的。我们将讨论如何从书名、内容上的“避讳”和“删改”来推断其被禁毁的历史背景。 第八章:地域性孤本的地理学考察 许多珍贵的古籍并非集中于京师或江南大藏家手中,而是散落在偏远地区的寺庙、士绅家族或私人书坊。本章将以几次重要的古籍普查经历为线索,探究特定地域(如西南边陲、闽浙山区)因地理阻隔而保存下来的独特地方志、家谱和地方文学的价值,这些往往是研究地方史的不可替代的材料。 第九章:从藏家到图书馆:古籍的保护与传承 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古籍的“未来”。我们将讨论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在古籍修复中的应用,如无酸装裱、微环境控制。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数字化浪潮下,传统善本的价值如何被重新定义:实体书的文物属性与数字资源的知识普及性之间的平衡点何在。我们呼吁读者不仅要做一个鉴赏者,更要做一个知识的守护者。 结语:阅读,一场跨越时空的朝圣 《尘封之页》引导读者走入的,是一片充满敬畏与发现的领域。每一本古籍都是一个微缩的历史场景,它们的褶皱、墨痕和残缺,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的风雨。理解古籍,就是理解我们从何而来。本书旨在点亮这盏灯,让更多人愿意走进这片尘封却又熠熠生辉的文字宝库。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度的思考。我花了比预期更长的时间来消化其中一些关于版本学和文化符号学的论述。起初,我略感吃力,尤其是在涉及一些早期文献的引用和考据部分,感觉就像是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上。但坚持下来之后,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文笔极具力量感,即便是探讨相对枯燥的学术问题,也能写出一种磅礴的气势。它不是那种用来消遣的读物,更像是一场需要全神贯注参与的智力探险。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像是攀登到了一个新的山顶,视野随之开阔,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本书真正考验的是读者的专注度和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初次捧读时,那厚实的纸张和温润的触感就让人心生敬意。封面上采用的深邃墨绿色调,配以烫金的书名,在光线下折射出一种低调而又奢华的质感。内页的排版极为讲究,字体大小和行间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作者似乎对面料和工艺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匠心。我特别喜欢它在配图上的选择,那些高清的、富有历史感的照片,不仅仅是图片的堆砌,更像是在无声地讲述着关于“稀有”与“寻常”的物性哲学。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仿佛每一次指尖的滑动,都在与历史进行着某种轻柔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

评分

我是一个极其挑剔的读者,尤其是在面对声称探讨“深度”的书籍时,往往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打动了我,并非因为它提供了多么惊世骇俗的“秘闻”,而是因为它展示了一种近乎虔诚的探究精神。作者对于材料的搜集和梳理,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引用的出处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交叉验证。书中那种沉静、内敛的语调,反而比那些夸张的宣传更具说服力。它没有用力过猛地去“说教”读者必须如何阅读或思考,而是以一种邀请的姿态,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由文本构筑的精致迷宫。读罢全书,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知识的厚重感所充盈的满足,如同经历了一次漫长而充实的文化朝圣之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广阔的视野和跨界的思维模式。作者似乎信手拈来,就能将文学、艺术史、社会学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琐碎观察编织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被遗忘的插图”那一部分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在讨论插画的艺术价值,而是延伸到了那个时代大众的审美变迁和社会心理投射。这种不拘一格的联想和论证方式,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它打破了传统读书评论的窠臼,没有被固定的学科边界所束缚。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和开放了,开始留意到身边那些原本被忽略的细节,并试图去探究它们背后的深层含义。这绝对是一本能激发阅读灵感的“催化剂”。

评分

我向来对那种跳脱出主流叙事框架的探讨抱有浓厚兴趣,而这本书的视角无疑是独到而深刻的。它没有陷入对某一种特定类型的盲目追捧,而是巧妙地在两个看似对立的极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我感受到作者在行文中,总是在不动声色地引导读者去重新审视“价值”的构成要素。比如,对于那些流传不广、鲜为人知的孤本,作者的分析带着一种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敬畏;而对于那些随处可见、人手一册的普及读物,笔锋一转,却又能挖掘出它们在时代洪流中扮演的微小但关键的角色。这种平衡感拿捏得极其精妙,读完后,我对于“什么是好书”这个问题,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加立体的理解。它挑战了我的既有认知,迫使我停下来思考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可能隐藏的复杂性。

评分

《汉书》赵佗“处粤四十九年”说订讹/149

评分

稀见书和常见书都是书,没有高下之分

评分

记百万塔陀罗尼清末传入中国的一条史料/291本书所收文章是都是作者收藏和阅读古代典籍的心得。一部分内容是谈论人所熟知的常见书,还有一部分是讲述作者独具特色的收藏品,但后者也是立足于常见基本典籍来阐释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作者认为,只有尽可能熟知常见典籍,才能把握历史的背景和文献自身的源流,以此为基点,更好地认识乃至发掘利用稀僻书籍的特色和价值;反过来看,只有尽量拓展对文献史料的视野,充分了解各种类别和形式的典籍,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摆正常见史籍的基础地位。

评分

买书要趁早,豚鼠正当时。

评分

东东不错,是真品!!!!!!!!!!

评分

经典好书永远流传,愿书籍带给我们更多充实和完满!

评分

辛德勇先生的名作,内容非常翔实,很好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蛤

评分

辛神的书没啥好说的,买!

评分

述钱塘汪氏自存本振绮堂重刻《湖船录》/6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