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年鉴2011(3):办公建筑

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年鉴2011(3):办公建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先慧,江锋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办公建筑
  • 建筑表现
  • 建筑年鉴
  • 中国建筑
  • 建筑工程
  • 设计参考
  • 建筑图纸
  • 建筑案例
  • 现代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384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42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9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年鉴2011(3):办公建筑》作为年度建筑设计图书巨著,收集了国内众多设计公司以及设计师关于办公建筑方面的作品,反映了当今办公建筑设计领域的新创作成就与趋势,是了解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行业的窗口。

目录

导言

商业办公
单位办公
行政办公
科研办公
广播电信
物流基地
产业园
工业厂房

前言/序言


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年鉴2011(3):办公建筑 核心内容聚焦: 本年度特刊深入剖析2011年度中国办公建筑领域的最新设计理念、实践成就与前沿技术应用。旨在为建筑师、规划师、开发商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行业观察平台,记录并展示当代中国办公空间的演进脉络。 本卷收录范畴与侧重: 本期年鉴严格围绕“办公建筑”这一主题展开,收录的案例与论述均聚焦于满足现代企业运营、提升员工体验、优化城市功能这一核心目标所进行的建筑创作。内容涵盖了从超高层甲级写字楼、企业总部基地、科技园区办公楼到小型创意办公空间等多元化类型。 一、 2011年度中国办公建筑设计思潮与趋势分析 本部分是对当年设计趋势的宏观梳理与深度解读,旨在提炼出驱动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1. 可持续性与绿色办公的深化实践: 探讨绿色建材的应用、能耗优化策略、自然采光与通风系统的整合。重点分析了LEED、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AS)等认证体系在办公项目中的实际落地情况,以及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日常办公流线设计。 2. 混合功能与复合型办公模式的探索: 记录了办公空间不再是单一的工位集合,而是与商业、零售、文化、居住功能进行垂直或水平整合的趋势。分析了如何通过中庭、裙楼、屋顶平台等公共区域设计,实现空间效益的最大化和城市活力的注入。 3. 技术赋能与智能办公环境构建: 关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办公项目设计、施工及后期运维中的应用案例。同时,探讨了智能化楼宇管理系统(IBMS)、物联网(IoT)技术如何重塑办公空间的舒适度、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4. 企业文化与空间叙事: 呈现了众多总部大楼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材料选择和室内布局,来体现企业独特的品牌形象、组织结构和创新精神。强调了空间作为“第三位老师”在塑造员工归属感和激发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二、 优秀办公建筑设计实例精选(按规模与功能分类) 本卷收辑了来自全国各地,经过严格筛选的年度代表性办公项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深度解析。 1. 超高层地标项目(Towers & Landmark Offices): 结构创新与抗风性能: 展示了在复杂地质和气候条件下的结构挑战与解决方案,如巨型桁架、核心筒外伸臂等技术应用。 垂直交通优化: 针对人流高峰期的解决方案,如分区电梯系统、目的楼层控制(Destination Control System, DCS)的布局策略。 公共空间体验: 重点呈现观景平台、空中大堂、企业专属会所等高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与界面处理。 2. 企业总部与科技园区办公(Corporate Headquarters & Tech Parks): 开放性与私密性的平衡: 剖析了大型企业如何在一座建筑内实现不同部门、层级间的有效沟通与必要的独立性。 内部景观庭院与社交空间: 关注中央庭院、下沉广场、非正式会议区的设计,这些区域如何促进跨部门交流和员工福祉。 模块化与可变性: 探讨了为适应未来业务调整,建筑内部隔墙、管线接入点等如何预留弹性接口。 3. 城市更新中的办公建筑(Adaptive Reuse & Urban Infill): 旧工业建筑改造(Loft & Studio Office): 记录了对老厂房、仓库等存量建筑进行功能置换的设计案例,重点关注如何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植入现代办公所需的采光、层高和基础设施。 高密度城市中心的办公集群: 展现了在有限地块上,通过精妙的体量切分、退台处理和邻里关系协调,实现的有机城市嵌入方案。 三、 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与人本关怀 本章节着重于微观层面的设计质量与居住/工作体验的提升。 1. 工作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探讨了家具系统、照明设计(特别是对眩光和色温的控制)如何影响员工的视觉健康和工作效率。 2. 材料的触感与氛围营造: 分析了饰面材料(木材、石材、金属、织物)的选择逻辑,如何通过材质的对比与协调,营造出或沉稳专业、或活泼创新的办公氛围。 3. 健康与福祉(Wellbeing Focus): 记录了引入室内绿化墙、声环境优化(吸音材料与降噪设计)以及休憩区域(如冥想室、健身角)的成功案例。 四、 建筑表现与可视化技术前沿 作为“设计与表现年鉴”的一部分,本卷也收录了年度优秀的建筑可视化作品和技术方法。 1. 高质量效果图与动画制作: 展示了利用先进渲染引擎和后期处理技术,力求真实还原设计意图的年度最佳表现作品。 2. 参数化设计在办公体型生成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通过算法模拟不同日照、视线条件,优化建筑外形和幕墙的复杂几何体。 3. VR/AR技术在设计沟通中的应用: 记录了设计团队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向业主和潜在租户提前“漫游”和体验尚未建成的办公空间。 总结与展望: 《中国建筑设计与表现年鉴2011(3):办公建筑》是特定年份行业实践的缩影。它不仅是对已完成项目的记录与赞赏,更是对未来办公形态的积极探索与预言。本期内容通过对技术、美学和实用性的多维度审视,为中国建筑行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富智慧、更以人为本的专业工作环境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蓝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导读和导论部分,虽然篇幅不算多,但其切入角度非常精辟和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泛泛而谈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办公建筑”这一特定主题在2011年前后的时代特征和设计思潮的微妙转变。尤其是在谈及绿色建筑标准与本土化办公需求如何在中西方设计理念的碰撞中寻求平衡时,作者的分析显得尤为深刻,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模板,而是深入探讨了中国特有的企业文化和气候环境对空间需求的影响。阅读这些文字,仿佛被引入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沙龙,众多知名建筑师的观点被巧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对话场。这种深入肌理的文本分析,极大地丰富了图例的解读维度,让那些单纯的平面图和效果图不再是冰冷的视觉符号,而是承载了特定设计哲学和时代精神的载体。对于我这种非一线建筑师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理解当代中国办公空间设计背后的驱动力,避免了仅仅停留在“漂亮”或“实用”的肤浅评价上,而是能触及到设计背后的逻辑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一下子就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封面设计上,采用了极简主义的风格,黑白灰的主色调,配上一些精致的线条和留白,透露出一种专业而内敛的气质。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厚实且有一定的纹理感,即便是印刷复杂的建筑效果图,色彩还原度和细节表现力也相当出色,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仿佛触摸到了那些建筑的实体质感。装帧的工艺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书脊的连接处平整而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容易出现散页的担忧。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作品的图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体现了出版方对建筑设计成果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不同项目的案例被巧妙地穿插排列,视觉上形成了一种有节奏的流动感,让读者在浏览过程中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是能持续保持探索的兴趣。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恰恰体现了高水准专业出版物的标准,让人在翻阅时,能感受到出版团队的专业精神和对设计艺术的敬畏之心。

评分

摄影作品的选择和编排,可以说是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它几乎达到了“空间摄影的教科书”级别。很多建筑摄影师的作品,仅仅停留在记录建筑的“样子”,而这里的照片,却在讲述“人与空间的故事”。光影的运用极其到位,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如何斜射穿过格栅,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几何图形,这种动态的美感被精准地捕捉下来。此外,书中对“尺度感”的营造也颇具匠心,通过精心安排的模特的活动瞬间,或者对家具、艺术品的特写,让读者能立刻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大小和亲密度产生直观的感受。我尤其欣赏那些表现建筑材料纹理的特写镜头,比如混凝土表面的细微气泡孔、木材的年轮走向,甚至是金属饰面的拉丝痕迹,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视觉的触感。这种对摄影质量的严格把控,使得翻阅过程成为一种享受,每翻一页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质量的虚拟空间漫步。

评分

本书在收录项目的地域分布和设计风格上的平衡性做得非常出色。它并非一味追逐那些在国际上已享有盛名的“明星建筑师”项目,而是广泛地挖掘了全国各地,包括二三线城市在内的优秀设计实践。这种广阔的视野,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真正活力——它不再是单一中心化的,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百花齐放的蓬勃态势。风格上,既有对国际现代主义的精致演绎,也有对地域传统元素(如天井、院落空间)的当代转译,还有一些大胆尝试新材料和结构形式的前沿探索。这种丰富性和包容性,使得这本书成为了解2011年前后中国办公建筑设计全貌的一个可靠窗口。它既能满足资深专业人士对前沿动态的关注,也能为新入行的设计师提供一个全面的、可供学习和参考的案例库,其价值在于其所构建的这个时代设计图景的全面性与深度兼备。

评分

浏览案例部分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功能性与美学表达的张力”的处理。许多收录的办公楼项目,在处理流线组织和空间序列时,展现了极高的成熟度。我注意到,一些体量巨大的企业总部项目,是如何巧妙地通过中庭设计、错层连接以及采光天井,成功地将压迫感转化为开放性和协作性的氛围。例如,某个沿江的建筑案例,其幕墙系统不仅考虑了节能效益,更通过材质的细微变化,与周边的城市肌理产生了柔和的对话,而非突兀的对抗。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一些中小型的创新型办公空间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这些小尺度的设计往往更能体现设计师的巧思,比如灵活的隔断系统、可变的工作站布局,以及对自然光的极致利用,这些细节的展示,对于提升日常工作环境的品质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本年鉴真正做到了对不同规模和类型办公建筑的兼顾,展现了一个多元化、充满活力的设计生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