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基罗艺术全集

米开朗基罗艺术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米开朗基罗 著,林瑜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文艺复兴
  • 米开朗基罗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作品
  • 艺术大师
  • 西方艺术
  • 艺术全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8025199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838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34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米开朗基罗艺术全集》通过他亲密的朋友所著的授权出版的传记,以及他的亲笔书信与诗歌创作,一次为我们揭示了这位佛罗伦萨之子的独特人生与鲜明个性,全书分为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选;米开朗基罗书信集三章内容。

内容简介

米开朗基罗,一个“同时拿着刷子与凿子”的人,在壁画、雕刻与建筑领域都创造出无人可及的成就。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已经被世人过度阅读。然而,《米开朗基罗艺术全集》通过他亲密的朋友所著的授权出版的传记,以及他的亲笔书信与诗歌创作,一次为我们揭示了这位佛罗伦萨之子的独特人生与鲜明个性。
《米开朗基罗艺术全集》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米开朗基罗的一生
少年时期(1475—1495)
青年时期(1495—1512)
中年时期(1513—1534)
暮年时期(1535—1564)
第二章 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选
第三章 米开朗基罗书信集

前言/序言


《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秘密世界:从工匠到天才的蜕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列奥纳多·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时期最耀眼、也最神秘的巨匠的一生、思想与艺术成就。我们不仅仅关注他那些传世的画作,更着眼于他作为一名工程师、解剖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所展现出的惊人广度与深度。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大量珍贵的手稿复刻图、实验记录和未完成项目的考证,旨在揭示达·芬奇如何将艺术的感性直觉与科学的理性探究完美融合,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一切藩篱,成为“文艺复兴人”的终极典范。 第一部分:佛罗伦萨的学徒生涯与萌芽的野心 (1452-1476) 达·芬奇的早年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他生于芬奇镇郊外的非婚生子身份,这既是他的局限,也是他日后摆脱传统束缚的起点。本章详细考察了他在安德烈亚·德尔·委罗基奥工作室的学徒经历。我们对比分析了委罗基奥的雕塑技法对他早期作品的影响,特别是《基督受洗》中,人们普遍认为那双天使的绘制标志着一个超越了导师的年轻天才的诞生。 重点章节: 光学与晕染法的初探: 探讨达·芬奇如何从早期对光线和阴影的敏感捕捉,发展出他标志性的“晕染法”(Sfumato),这种技法如何赋予人物面容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心理深度。 机械思维的萌芽: 查阅他早期笔记本中关于水利工程、飞行器的草图,分析这些与艺术创作看似无关的探索,如何奠定了他整体的、系统性的观察世界的方式。 第二部分:米兰的宫廷生涯与科学的深耕 (1482-1499) 1482年,达·芬奇以“军事工程师”的身份投身于米兰的斯福尔扎公爵卢多维科·伊尔·莫罗麾下。这二十年是他作为全职艺术家之外,最为活跃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的黄金时期。 本部分着重解析了他在米兰时期的多重身份: 军事建筑与防御工事的设计: 展示他如何设计复杂的攻城器械、多层防御体系,以及他对弹道学的初步研究。 人体解剖学的里程碑: 详细描述他与解剖学家马可·托雷扎诺的合作,以及他亲自在医院进行尸体解剖的经历。我们审视了那些令人惊叹的骨骼、肌肉和循环系统的图解,这些知识极大地丰富了他对人物动态和表情的描绘能力。 《最后的晚餐》的革新与悲剧: 对这幅壁画的创作过程进行细致的考古分析,探讨他为何选择使用非传统的蛋彩和油画混合媒介,以及这一技术选择如何导致了作品的快速腐朽,反映了他对材料和持久性的探索与妥协。 第三部分:辗转与沉思:罗马、佛罗伦萨的回归与未完成的抱负 (1500-1513) 政治动荡迫使达·芬奇离开米兰,开启了他职业生涯中一段漂泊不定的时期。然而,正是这段时期,他创作出了最具人情味和心理深度的肖像画。 《蒙娜·丽莎》的永恒之谜: 深入探讨该肖像画的技术细节,特别是光线如何被处理在人物嘴角的微妙笑意上,以及背景地貌的神秘处理,如何体现了“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哲学关联。本章试图从他同期手稿中寻找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以解释这种超越性的微笑。 《岩间圣母》的两种版本比较: 通过比较卢浮宫版和伦敦国家美术馆版,分析达·芬奇在构图和光影处理上的细微调整,揭示他不断完善自己美学理想的过程。 飞行梦的终极尝试: 详尽分析他在这一时期对手稿中“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螺旋桨”和“翅膀”的设计,虽然大多未能实现,但其原理的超前性令人震惊。 第四部分:法国的晚年与遗嘱:知识的集大成 (1513-1519) 晚年的达·芬奇接受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请,移居昂布瓦斯,享有“国王的首席画家、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崇高地位。这段时期,他主要致力于整理和编纂他数十年积累下的巨量手稿。 手稿的分类与结构: 本章试图重构达·芬奇的知识体系,分析他如何试图将关于水流、植物学、几何学和人体结构的不同笔记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知识框架。 对后世的影响力: 考察在达·芬奇逝世后,他的笔记如何分散流传,以及它们对十七世纪科学革命(如伽利略)产生的间接或直接影响。我们探讨了为什么这位天才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被完全理解,直到现代科技对其进行深入扫描和解读。 总结:达·芬奇的“非完成性”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强调,达·芬奇最伟大的贡献或许是他那种永不满足于现状、持续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论。他的“不完成”并非失败,而是人类智力探索边界的生动写照。通过对他跨学科思维的还原,读者将理解,他不仅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试图理解宇宙万物运作规律的先驱哲人。本书旨在让读者体验到一种宏大而精微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至今仍是人类创新的灯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书时,最先留意的是它的索引和附录部分,因为这往往能体现一本艺术全集的严谨程度。这本书的索引做得极其详尽,不仅按作品名称编排,还细致到手稿、素描、甚至私人信件的引用部分都有清晰的页码标注,这对于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或快速查阅特定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收录了一份详尽的“米开朗基罗家族谱系图”和一份“重要赞助人时间线”,这些看似边缘的资料,实际上是构建艺术家创作背景的坚实地基。我发现书中对一些争议性作品的归属问题也进行了中立且充分的论证,列举了正反双方的观点,然后提出作者倾向性的推测,这种坦诚和严谨的态度,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权威性,让人相信它所呈现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反复考证的。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阅读的流畅度和可读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平衡。它的文字叙述极富感染力,丝毫没有学术著作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峻感。叙述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穿插在大量的精美插图之间,使得冗长的历史和技法介绍也变得引人入胜。举个例子,当描述《摩西》雕像时,文字描绘了人物眼中即将喷薄而出的怒火和紧绷的肌肉线条,紧接着就是一张全幅的、光线角度经过精确计算的特写图,这种视听结合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它没有故作高深地堆砌生僻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像“明暗对照法”或“浑圆雕塑法”这样的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加以解释,让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其思路,这一点对提升大众的艺术鉴赏水平功不可没。

评分

这本书的色彩还原度,简直是令人咋舌。我曾购入过几本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册,但很多印刷品的色彩偏差很大,尤其是红色调和肤色的表现力总是差强人意。然而,这本《米开朗基罗艺术全集》在处理油画和壁画的色彩过渡时,展现了惊人的准确性。特别是对那些经历过时间侵蚀和修复的作品,书中不仅展示了修复后的样貌,还通过小图对比了早期文献中描述的色彩方案,这种“前世今生”的对比,提供了宝贵的视觉信息。纸张的质地也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过度反光的铜版纸,而是带有微妙哑光效果的特种纸,使得颜料的厚重感和光线的反射效果都得到了完美的平衡,让书中的每一幅图像都仿佛拥有了呼吸感和立体感,我甚至能想象到颜料干燥后那种粗粝的触感。

评分

老实说,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徒有其表的“画册”,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深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作品的简单罗列,更像是一部米开朗基罗的“心灵史记”。作者在引言中对当时教廷的政治环境、美第奇家族的赞助体系以及文艺复兴盛期的人文主义思潮进行了极为扎实的背景铺陈,使得我们理解那些宏伟的雕塑和壁画时,不再是孤立地去看待它们,而是能将其置于历史的洪流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他晚期“未完成作品”的章节,那些半人半石的躯干,充满了未竟的张力与痛苦。书中对这些“残缺”的解读充满了哲学思辨,探讨了艺术家对完美追求的永恒徒劳感,这种略带悲剧色彩的分析,让我对这位巨匠的认知更加立体和人性化,而非仅仅是“神圣的”天才。

评分

这本巨著的装帧本身就透露着一种庄重与厚实,那种沉甸甸的手感,仿佛捧着一块凝固了几个世纪的时光。初次翻阅,我立刻被那些高清的图像所震撼。我曾无数次在博物馆里面对《大卫》的真迹,那种直视的力量感是任何照片都无法完全捕捉的,但这本书做到了极致的还原。它的选材和排版极具匠心,细节的放大处理,让我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大理石的纹理,感受艺术家凿痕中的呼吸与挣扎。尤其是在“西斯廷天顶画”的部分,那种对光影和人体动态的把握,书中的注释提供了非常深入的美学解读,远超我以往阅读的任何资料。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比如早期佛罗伦萨时期的棱角分明,到罗马后期那种近乎巴洛克式的强烈情感宣泄,脉络清晰得让人叹服。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沉浸式的朝圣,每一页都充满了对“神性”与“人性”在艺术中交织的深刻思考。

评分

经典的艺术介绍书,揭示佛罗伦萨之子米开朗基罗的独特人生和鲜明个性,想了解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可以好好学习下。

评分

“辉格史”是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创造的一个编史学概念。辉格党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党派,约1679年出现,1860年以后改称自由党,该党信奉新教、支持国会抗拒国王的王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宗教信仰自由。19世纪,辉格党的历史学家站在该党的立场上,把英国政治史描写成朝着该党所主张的目标不断进步的历史,形成了有特色的辉格史(Whig History)。巴特菲尔德在1931年出版的《历史的辉格解释》一书中,把辉格史由一种特定的英国史编史学派,扩展成一般意义上的编史学概念。这种概念扩展很快赢得了历史学界的认可,并成为编史学中一个颇具修辞力量的词组。所谓的辉格史,即是从当下的眼光和立场出发,把历史描写成朝着今日目标的进步史,把历史上的人物分成推进进步的和阻碍进步的两类,通过主要选择进步的人物和事件来编成的历史,便当然会达成对今日目标和立场的认可和赞同。巴特菲尔德认为,辉格史因为过分注重现在,反而忽视了过去,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因为今天的理想和目标不一定是过去的理想和目标,历史人物和事件只有放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中,着眼于当时的理想和目标,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历史学家不应该强调过去与现在的相似之处,相反,应该着重发现不同之处,发现的不同之处越多,对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入。

评分

向不朽学习 寻找自己的艺术潜能

评分

“辉格史”是英国历史学家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创造的一个编史学概念。辉格党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党派,约1679年出现,1860年以后改称自由党,该党信奉新教、支持国会抗拒国王的王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宗教信仰自由。19世纪,辉格党的历史学家站在该党的立场上,把英国政治史描写成朝着该党所主张的目标不断进步的历史,形成了有特色的辉格史(Whig History)。巴特菲尔德在1931年出版的《历史的辉格解释》一书中,把辉格史由一种特定的英国史编史学派,扩展成一般意义上的编史学概念。这种概念扩展很快赢得了历史学界的认可,并成为编史学中一个颇具修辞力量的词组。所谓的辉格史,即是从当下的眼光和立场出发,把历史描写成朝着今日目标的进步史,把历史上的人物分成推进进步的和阻碍进步的两类,通过主要选择进步的人物和事件来编成的历史,便当然会达成对今日目标和立场的认可和赞同。巴特菲尔德认为,辉格史因为过分注重现在,反而忽视了过去,忽视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因为今天的理想和目标不一定是过去的理想和目标,历史人物和事件只有放在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中,着眼于当时的理想和目标,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因此,历史学家不应该强调过去与现在的相似之处,相反,应该着重发现不同之处,发现的不同之处越多,对历史的理解就越深入。

评分

印刷很好 内容也很好 都很好

评分

很好 可以购买 下次继续买

评分

书很不错就是有点旧了可能快递吧把那么厚的书都折断了恼火

评分

纸质一般

评分

纸质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