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儒学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新人生论
第二节 打倒孔家店
第三节 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第二章 梁漱溟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由佛入儒、儒佛并重的思想历程
第二节 文化三路向说
第三节 儒家直觉主义精神
第四节 儒家的理性至上主义
第五节 未来世界文化的展望
第三章 熊十力的新唯识论
第一节 会通儒佛、直探本体的学思历程
第二节 体用不二
第三节 翕辟成变
第四章 冯友兰的新理学
第一节 《新理学》的形上学
第二节 新理学的共相理论
最后一卷关于“儒学与全球化”的论述,更是将全书的思考引向了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高地。作者并未陷入盲目乐观或过度悲观的情绪中,而是非常审慎地探讨了当代儒学如何参与全球价值体系的对话。他对比了西方对中国哲学“普世价值”潜能的挖掘,以及中国本土对“文化自信”的反思,清晰地勾勒出了两者之间的张力与互文性。我尤其欣赏作者没有给出最终答案,而是将问题抛回给读者。他通过梳理近年国际学界关于“亚洲价值”的辩论,让我们看到,现代儒学已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领域,而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全球性议题的提供者。这种开放式的收尾,让我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思想的余震,而不是满足于一个被框定的结论。这种激发后续思考的写作手法,是真正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之一。这本书对现代性的理解是动态的、多维的,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儒学史”的初始预期。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充满了挑战,但也充满了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所谓的“现代卷”,无非是重复讲述康有为、梁启超那套老生常谈的变法图强逻辑,再带过一笔新文化运动的浪潮。然而,我错了。作者的视角明显更高,他没有满足于仅仅叙述事件的发生,而是致力于挖掘深层的结构性变化。比如,他对当代新儒家思潮的梳理,尤其精彩。他没有停留在介绍几位大师的代表作,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流派之间的对话与龃龉,通过对特定概念(如“仁”、“天理”、“主体性”)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漂移来进行比对分析。这种概念史的方法论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争辩,变得充满了张力和层次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对照着工具书来理解某些术语在特定历史阶段被赋予的新内涵。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虽然耗费精力,但读完后的知识盈余感是巨大的。它迫使读者跳出我们对儒家“固定”的刻板印象,去观察它如何像生命体一样,在现代化的压力下不断自我重塑和适应。
评分老实说,我对哲学史的耐心有限,很多宏大叙事常常让我感到审美疲劳。然而,这本《现代卷》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知识分子“个体命运”的关怀。书中穿插了大量学者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甚至是他们与政治力量周旋的隐秘记录。例如,某个二流学者的边缘思想如何在特定历史节点被主流话语重新激活或彻底湮没,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冰冷的思想史瞬间有了人性的温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学者们,他们的彷徨、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妥协。这种将宏大理论变焦到个体生命经验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之音,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史侧影。作者在叙事节奏上拿捏得非常好,在高潮处的理论推演后,总会插入这样一小段个体叙事作为缓冲,让读者的情绪得以调整,这非常高明,显示出作者不仅是史学家,更是一位懂得如何讲故事的叙事大师。
评分这部《中国儒学史·现代卷》的出版,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我作为一个常年关注思想史变迁的爱好者,拿到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扎实的文献梳理工作,作者似乎将近现代以来所有重要的儒学论著、报刊文章乃至一些鲜为人知的学人手稿都进行了细致的爬梳。读起来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历着儒学在冲击与反思中艰难转型的过程。特别是在探讨“五四”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激进批判与重估时,作者展现了极高的史料驾驭能力,不仅罗列了正反两方的观点,更深入剖析了这些论战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内在矛盾。这种处理方式避免了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复杂的思想场域中进行立体呈现。虽然某些章节在阐述复杂哲学概念时略显晦涩,但总体而言,它为我们理解现代中国思想的根脉提供了一把极其精密的钥匙。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现代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带有强烈研究者个人印记的深度考察报告。
评分作为一名关注区域文化与国家认同的读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战后(二战后)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儒学发展脉络时的细腻笔触。这部分内容往往在大陆学者的研究中被边缘化,或被简单归类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残余。但本书却以平实的笔调,展现了这些文化飞地如何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发展出了既有传统根基又具现代关怀的“应用型儒学”。比如,作者对台湾学界如何将儒家伦理与现代企业管理、公共治理相结合的案例分析,非常具体且具有启发性。这让我意识到,儒学在现代性的挑战面前,并非只有被扬弃或被僵化两种命运。它在不同地理空间,以不同的方式“活”了下来,并贡献了独特的现代性诠释资源。这种跨地域、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儒学”边界的认知。行文风格上,这段尤其显得沉稳、带有社会学调查的意味,少了早先章节的哲学辩论色彩,更注重田野观察和实证印证。
评分质量上乘,送货很快,服务周到!
评分“现代儒学”中“现代”不只是一个历史的分期,更是对此段历史时期性质的断定。所以,本书所说的“现代”也就进一步有了“现代化”或“现代性”的含义。为了挖掘“现代”的含义,本书对陈独秀、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人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将视野延伸到1949年以后。本书并不是对这一时期内思想家个案研究的累积,而是致力于揭示传统儒学思想现代化的必要性,并研究那一段时间内思想家们的努力及其带来的社会效应;同时也注重分析了他们思想努力的得与失。
评分汤一介先生主编的中国儒学史系列
评分当你看到这些文字,说明商品还是可以的,不然就会单独说明~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时间有限 只读好书 金钱有限 只买好书
评分好书到手,心里高兴。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胡军是西方哲学出身的,偏重西方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