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是《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作者的最新著作,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内容简介
辛亥百年,辛亥革命研究也已百年,但是,对这次革命的若干基本问题似乎还可以讨论。例如,多年来,人们将辛亥革命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其领导力量定为资产阶级革命派。但是,对此却一直缺乏认真的、充分的、强有力的论证,也很少有人要求这样的论证。似乎是一种无须论证、不言自明的真理。其实不然。《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全景式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
目录
辛亥革命的特点与领导力量(代序)
第一章 孙中山由体制内改革转向体制外革命
一 体制内改革的试探——上书李鸿章
二 “振兴中华”伟大口号的提出
三 对清廷的最初一击——广州起义
四 伦敦被囚与《伦敦蒙难记》的写作
五 交结日本朝野
第二章 体制内改革——戊戌变法运动及其失败
一 改良思潮的兴起
二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与公车上书
三 各地维新活动
四 变法高潮与“百日维新”
五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第三章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合作与破裂
一 康有为力图以武力使光绪皇帝复位
二 梁启超的文化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新趋向
三 革命、改良两派的合作与破裂
四 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五 孙中山与惠州起义
第四章 清廷的新政和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一 清廷推行新政
二 袁世凯集团的崛起
第五章 新型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国内革命团体的出现
一 新型知识阶层走上政治舞台
二 拒俄运动与革命宣传热
三 黄兴与湖南地区的华兴会
四 湖北地区的科学补习所与日知会
五 蔡元培与江浙地区的光复会
六 岳王会与其他革命小团体
第六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一 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与访问第二国际
二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三 《民报》的出版与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
四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五 革命报刊的继续发展
第七章 同盟会成立后的起义与暗杀活动
一 萍浏醴起义
二 同盟会的两广起义
三 光复会的浙皖起义
四 四川和东北的起义
五 广州新军起义与“三二九”起义
六 暗杀活动
第八章 同盟会的内部矛盾与中部总会的成立
一 同盟会内部矛盾的发生
二 社会主义讲习会的成立与无政府主义派别的出现
三 共进会
四 五 省革命协会的筹创与光复会的重建
五 东京同盟会本部的再兴
六 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
第九章 立宪运动与清廷的集权
一 五 大臣出洋与清廷预备立宪
二 立宪政团的组建
三 清廷的官制改革
四 宣统即位、载沣摄政与国会请愿运动的兴起
五 “皇族内阁”的建立
第十章 各类群众斗争的发展与保路、保界运动的发生
一 城乡人民自发斗争
二 抵制美货与收回利权运动
三 保路运动
四 保界拒约运动
第十一章 武昌起义,清朝覆灭
一 武昌起义
二 各省响应
三 南北议和
四 列强动态
五 民国建立
六 清帝退位
结语 帝制终结,专制难除
附录:
辛亥革命与共和知识分子——对一种传统观点的质疑
孙中山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师其意不用其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二题
精彩书摘
孙中山,谱名德明,幼名帝象,号日新,稍长后取名文,号逸仙, 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所狭小的泥砖屋里。翠亨村邻近澳门,背山临海,仅有六七十户人家。孙文有一兄,名孙眉(1854-1915),字德彰;一姐,名妙茜(1863- 1955)。由于孙文在日本从事革命时曾化名中山樵,辛亥革命后遂被通称为孙中山。
孙中山的祖上世代务农,父亲孙达成(1813-1888)原是贫苦农民。当过鞋匠,做过更夫。母杨氏(1828-1910)。孙中山6岁时即参加劳动,打柴、养猪、放牛。9岁才人村塾读书,所以他后来自述:“生而贫”,“某也,农家子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①孙中山出生的这一年年初,太平天国后期的“擎天一柱”、康王汪海洋在广东嘉应州战死,太平军在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被消灭。孙中山幼年时常在住屋门前的老榕树下,听参加过太平军的老农冯爽观讲故事,对洪秀全很敬慕,说是“洪秀全灭了清朝就好啦!” 孙中山的哥哥孙眉原在地主家做长工,后来到太平洋上夏威夷王国的檀香山垦荒。檀香山又名火奴鲁鲁(Honolulu),位于瓦胡岛的东南海岸。
在夏威夷语中,意为“屏蔽之地”或“屏蔽之湾”,因为早期盛产檀香木,而且大量运销中国,故被华人称为檀香山。在当地,孙眉开办牧场、商店,逐渐发展成为华侨企业家。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十三岁,随母亲离乡到檀香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当地,孙中山先人英国基督教圣公会主办的意奥兰尼(Iolani School)学校学习英文。早在1850年(道光三十年),法国就将民主制度带进夏威夷,王国开始出现议会制度。因此,孙中山能在学校里比较多地接受新思想。同学问他为何还拖着辫子,他回答: “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的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②十六岁时,孙中山毕业,改入岛上的最高学府奥阿厚书院(Oahu College)就读。这所学校为美国教会所办,比意奥兰尼学校解放,孙中山能系统地接受西方政治和自然科学教育,逐渐形成新的世界观。孙中山痛感,檀香山的教育和国内迥然不同。课余,他常向同校的中国同学倾诉衷曲,立志“改良祖国,拯救同群”。后来孙中山回忆这一段经历,自称“当时所怀,一若必使我国人皆免苦难,皆享福乐而后快者”④。1883年(光绪九年)孙中山因企图受洗,加入基督教,被孙眉责令回国。
……
前言/序言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插图本)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