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正義研究

五經正義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寶三 著
圖書標籤:
  • 五經
  • 經學
  • 儒學
  • 傳統文化
  • 注釋
  • 研究
  • 古籍
  • 經典
  • 文化
  • 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1781555
版次:1
商品編碼:10845946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53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唐孔穎達等,於太宗貞觀年間奉敕修撰《五經正義》,初成之後,曆經兩次刊定,始於高宗永徽四年正式頒行。《五經正義》在中國經學史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然因其篇幅浩繁,探討不易,迄今尚乏整體之研究。本書作者,積數年之功,撰成本書,對《五經正義》作較全麵、深入之探討。《五經正義研究》共分十二章,都五十餘萬言。所論包括:《五經正義》之修撰與版本、《五經正義》修撰之依據、《五經正義》之體式與內涵特性、《五經正義》論考之內容、《五經正義》對注文之補充與修正、《五經正義》之校勘、《五經正義》之字義訓詁、《五經正義》之修辭觀、《五經正義》之思想觀念、《五經正義》之得失與價值等內容。《五經正義研究》內容豐富,論證詳實,洵為欲研究《五經正義》相關問題者便利之梯航。

作者簡介

張寶三,颱灣省雲林縣人,一九五六年生。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碩士、博士。曾任颱灣大學中文係助教、講師、副教授,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8—1997.7)、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2001.6—2001.9)、芝加哥大學東亞研究中心(2002.8—2003.7)等校訪問學人。現任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著有:《東亞詩經學論集》(2009)、《唐代經學及日本近代京都學派中國學研究論集》(1998);編有:《颱灣大學圖書館藏珍本東亞文獻目錄一一日本漢籍篇》(2008)、《颱灣大學圖書館藏珍本東亞文獻目錄一一日文颱灣資料篇》(2005)、《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思想文化篇》(2005,與楊儒賓閤編)、《東亞傳世漢籍文獻譯解方法初探》(2005,與鄭吉雄閤編)、《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2004,與徐興慶閤編)、《日本漢學研究初探》(2002,與楊儒賓閤編)等書。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五經正義之修撰與版本
第一節 正義修撰之經過及撰者
一、正義修撰之過程
(一)正義之初撰
(二)正義之刊定
二、正義之修撰者
第二節 正義之版本
一、單疏本
二、八行本
……
第三章 五經正義修撰之依據
第四章 五經正義之體式與內涵特性
第五章 五經正義論考之內容
第六章 五經正義對注文補充與修正
第七章 五經正義之校勘
第八章 五經正義之字義訓詁
第九章 五經正義之修辭觀
第十章 五經正義之思想觀念
第十一章 五經正義之得失價值
第十二章 結論
參考書目舉要

前言/序言



《五經正義研究》 捲一:經學淵流與早期辨析 《五經正義研究》並非一本孤立的學術著作,它深深植根於中國數韆年綿延不絕的經學傳統。本書的緣起,正是為瞭梳理和探究這一傳統中最具代錶性、也最為關鍵的“正義”環節。在正式展開具體文本的辨析之前,有必要先迴顧經學發展的漫長曆史,理解“正義”概念的生成背景與演變軌跡。 一、 經學之根:先秦諸子與文本初成 中國學術的源頭,可以追溯至春鞦戰國時期。彼時,禮崩樂壞,百傢爭鳴,士人階層為瞭應對社會變革,紛紛提齣自己的學說,其中不少學者以古代經典為依憑,闡發其義理。此時的“經”尚未完全固定,內容也相對自由,學者們更多是在解讀、發揮,而非後世意義上的“正義”。例如,《論語》中的言行記錄,固然是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精華,但其形式並非嚴格的“經”,內容也更側重於道德倫理的實踐。老子的《道德經》,以其深刻的哲學思辨,開啓瞭道傢思想的先河,其文本的簡潔與含蓄,也為後來的解讀留下瞭廣闊空間。墨子的《墨子》,則以其務實的邏輯和兼愛的倫理,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瞭批判與重塑。 然而,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浩劫,對先秦的學術文獻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雖然事後有所搜集,但許多經典已失傳,流傳下來的文本也可能經過不同程度的損毀和增刪。即便如此,漢代儒學逐漸占據統治地位,並對早期經典進行瞭係統性的整理和詮釋,這為“正義”的産生奠定瞭基礎。 二、 漢代經學:經學的初步定型與訓詁的興盛 漢代是經學大發展的重要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得儒傢經典成為官方推崇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此背景下,對經典的研讀和闡釋變得尤為重要。漢代的經學傢們,一方麵緻力於搜集、整理、校勘已經流傳下來的先秦文獻,另一方麵則投入瞭巨大的精力進行“訓詁”。 訓詁,即通過解釋字詞來理解經文含義的方法,是漢代經學研究的重中之重。《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鞦》等經典,在流傳過程中,許多字詞的古義已經不被時人所理解,因此,通過對字詞的本義、引申義、假藉義等進行詳細的考證和解釋,成為解讀經文的關鍵。例如,許慎的《說文解字》,雖然並非專門針對經學,但其對漢字字源、字義的梳理,為訓詁學的發展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漢代經學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傳”的繁榮。學者們在解讀經文的同時,會寫下大量的“傳”,以闡發經文的意義。這些“傳”往往篇幅宏大,內容駁雜,包含瞭訓詁、義理、考證等多個層麵。不同的學者,對同一部經書,可能會有不同的“傳”,這些“傳”的差異,也為後來的“正義”的産生埋下瞭伏筆。例如,《尚書》在漢代就有《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之爭,這不僅是文本的差異,更涉及到思想和解釋方法的不同。 三、 “正義”的誕生: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學術分歧 “正義”一詞,在漢代已經齣現,但尚未形成獨立的、係統的學術範疇。真正標誌著“正義”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命題,並開始走嚮成熟的時期,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政治動蕩,思想活躍,學術領域也呈現齣多元化的格局。 隨著漢代經學的發展,各種“傳”之間的分歧日益顯露。同一部經書,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者,其解釋往往南轅北轍。這種分歧,有時源於對字詞理解的不同,有時源於對經義的價值判斷,有時則源於政治或宗派的立場。例如,對於《春鞦》經義的解讀,就有“三傳”(《左傳》、《公羊傳》、《榖梁傳》)之爭,三傢各有側重,對曆史事件的評價和政治意涵的解讀也大相徑庭。 在這樣的背景下,學者們開始嘗試對已有的“傳”進行評判、辨析,甚至提齣自己更為“正當”的解釋。這種“辨析”與“評判”,便是“正義”的早期形態。例如,魏晉時期的許多學者,如何晏、王弼等,雖然其思想更偏嚮玄學,但他們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解讀,也包含著對傳統解釋的批判與重塑。到瞭南朝,劉焯的《義疏》、皇侃的《疏義》等,已經開始齣現瞭對經文、經注進行係統性梳理和論證的著作,其目的就是為瞭確立一種“正當”的解釋,以解決諸傢“傳”的紛爭。 然而,這一時期的“正義”仍然處於一個相對零散和不成熟的階段。學者的論述可能局限於某部經書的某個部分,或者僅僅是對已有“傳”的某個觀點進行駁斥。尚未齣現一個統一的、權威的、涵蓋“五經”整體的“正義”體係。 四、 官方的呼喚:隋唐的經學整閤與“正義”的確立 隋唐時期,中國曆史進入瞭一個大一統的時代,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文化也呈現齣包容與融閤的特點。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對於經典的統一解讀和官方認可的“正義”的呼聲日益高漲。 隋朝,文帝楊堅就曾下令編纂《三藏》,意圖統一經義,但尚未完成。真正將“正義”推嚮曆史舞颱中央的,是唐朝。唐朝統治者深知,統一的經學思想是鞏固統治、教化民眾的重要工具。因此,他們大力推動對經典進行官方認可的統一解釋。 唐太宗時期,開始命人編纂《五經疏義》。這一舉措,標誌著“正義”作為一種獨立的學術形式,開始走嚮係統化和權威化。在編纂過程中,召集瞭當時最優秀的經學傢,對《易》、《書》、《詩》、《禮》、《春鞦》這五部經典,以及其漢代以來的重要“傳”和“疏”,進行梳理、匯集、辨析,最終形成瞭一套官方認定的、具有權威性的解釋體係。 這一時期的“正義”,其特點是: 係統性: 針對“五經”這一整體,而非零散的某個部分。 權威性: 由官方組織編纂,得到朝廷的認可,具有法律效力,成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材。 整閤性: 在吸取曆代經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各種不同的解釋進行取捨、融閤,形成一個相對統一的體係。 辨析性: 強調對曆代“傳”、“疏”的優劣進行辨析,去僞存真,確立“正當”之義。 唐朝編纂的《五經疏義》,如《周易正義》、《尚書正義》、《毛詩正義》、《禮記正義》、《春鞦正義》,正是這一時期經學整閤的輝煌成果。它們不僅是對經典義理的闡釋,更是對曆代經學爭鳴的迴應,是對學術秩序的一種重塑。 《五經正義研究》一書,正是將目光聚焦於唐朝這一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正義”的形成過程。本書將深入剖析《五經疏義》的編纂背景、編纂過程、編纂宗旨,以及其對曆代經學思想的繼承與創新。通過對《五經疏義》的細緻解讀,我們將得以窺見古代士人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學術爭鳴中,尋求對經典意義的“正當”闡釋,並最終形成影響深遠的經學權威。本書的研究,旨在呈現“正義”這一概念從萌芽到成熟的曆史軌跡,揭示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學術智慧與文化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或許會顯得有些“高冷”,但其內在的魅力在於它所呈現齣的那種對待知識的虔誠。作者在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古人智慧的敬畏之心,是任何華麗辭藻都無法替代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中艱難跋涉的艱辛,那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是會感染讀者的。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引入某些復雜概念時所做的那些貼切的、雖然是古意的但卻極富啓發性的比喻。這些比喻如同黑暗中的燈塔,幫助我短暫地理解瞭那些深奧的理論核心。它不是那種讀完可以隨便和人聊幾句的“快餐知識”,而是需要你投入時間去“消化”和“吸收”的營養品,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看待舊有事物的方式,似乎也多瞭一層新的濾鏡。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說實話,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專注力。它不像通俗讀物那樣能讓你一口氣讀完,裏麵的內容密度極高,每一個段落都可能包含著數個典故和復雜的引證鏈條。我發現自己必須放慢速度,甚至需要藉助熒光筆和筆記本來梳理其中的脈絡。初讀時,可能會感到有些吃力,仿佛置身於一片茂密的古籍叢林之中,但一旦理清瞭作者的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非常震撼的。它強迫你進行深度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信息。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韆年來爭議不斷的學派分歧時的那種平衡和剋製,沒有盲目偏袒任何一方,而是以一種近乎法官的姿態,梳理各傢觀點的閤理性與局限性。這需要深厚的學養和超然的物外之觀。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展現瞭令人驚嘆的文獻功底和跨學科的視野。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停留在某一特定學派的內部討論,而是巧妙地將曆史學、文獻學乃至一些相關的哲學流派都熔鑄一爐。他不僅展示瞭對核心文本的精湛掌握,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將這些古典的文本置於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審視和定位。這種宏大敘事的能力,使得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考據工作,煥發齣勃勃生機。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思想演變的部分,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時期注疏的細微差異,勾勒齣瞭社會思潮變遷的軌跡,其洞察之深遠,令人拍案叫絕。這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濃縮的學術史。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十分雅緻,封麵選用瞭那種帶著歲月痕跡的仿古紙張,觸感溫潤,邊緣的處理也很精細,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拿到手裏,沉甸甸的感覺,厚實的內頁紙張,印刷的字體清晰銳利,閱讀體驗極佳。尤其是版式設計,在保持傳統文集風格的同時,又做瞭現代化的排版優化,使得閱讀長篇的考據文字時,眼睛不容易疲勞。隨書附贈的綫裝書簽,也透露著一絲古樸的書捲氣,讓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能有一刻沉浸於典籍的寜靜之中。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看著它擺在書架上,就仿佛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學術的嚴謹性,是那種值得珍藏和反復摩挲的實體書典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工藝品,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用心。

評分

我最近沉迷於對古代經典文本的深入解讀,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雪中送炭。它的行文邏輯極其嚴密,作者在構建每一個論點時,都像是搭建一座精密的鍾錶結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沒有一絲一毫的含糊之處。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其他參考資料去理解作者引用的那些晦澀的古籍原文,這反而成瞭一種樂趣,促使我主動去挖掘背後的學術淵源。作者對於概念的界定和術語的梳理,更是達到瞭吹毛求疵的程度,使得原本在不同流派中定義模糊的某些核心概念,在這裏得到瞭清晰而有力的界定。這種刨根問底、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學術態度,讓人由衷地感到敬佩。對於任何一個嚴肅的、想要在相關領域有所建樹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

唐代新修五經正義,曆來評說不一,譽之者捧入雲端,毀之者納入地底,揚抑之間,已曆韆年。是書評說有理,研討有序,值得一讀。

評分

影印的效果不是很好

評分

這本書在大陸齣版,相比同類書,價格略微高瞭一些,但比灣灣還是便宜不少的

評分

專業必備,值得擁有的好書

評分

經典著作,物美價廉!

評分

希望以後多引進這些學者的書,以前都無緣得見

評分

中國,尤其是大陸,在近代以來,文化可謂遭遇瞭三次大的轉變。五四可謂是第一次,此次文化運動,為西學、民主等等西方文化在中國發展起瞭很大的作用,但五四對於傳統文化一棍子打死的態度,也為傳統文化的沒落作齣瞭巨大的“貢獻”,中學一變而為西學;建國可以說是第二次文化轉嚮,中國的文化研究,從百花齊放變成瞭眾口一言,傳統文化的研究,基本已沒有瞭;第三次,文·革,此次就是純粹變為不學瞭。經此三役,國內的傳統研究,早已斷裂。斷裂幾十年,想要恢復,談何容易。經學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從近代開始,慢慢被潑掉,到瞭現在,基本可以說是被破完瞭。子曰:禮失求諸野。在國內經學研究不能爲繼的情況下,學習颱灣學者的研究,或許正是禮失求諸野之義吧。此書的價值,讀者自有定論。

評分

高山仰止,慢慢學習吧。

評分

海峽那邊學者的著作,很紮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