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的語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徵符號解讀

女神的語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徵符號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馬麗加·金芭塔絲 著,蘇永前,吳亞娟 譯
圖書標籤:
  • 西方文明
  • 象徵符號
  • 早期文化
  • 神話學
  • 文化史
  • 藝術史
  • 宗教研究
  • 古典文化
  • 符號學
  • 文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7744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056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文明起源的神話學研究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41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英文版麵世於1989年,是馬麗加·金芭塔絲神話考古學領域的代錶性著作。書中綜閤運用考古學證據以及比較神話學、民俗學乃至語言學知識,通過對歐洲史前遺存中大量象徵符號的解讀,對前印歐時代“古歐洲”女神文明進行瞭重構。在這種以女性為中心的文明中,人與周圍世界和諧統一;女神不僅是死亡的主宰者,更是生命的賦予者與維護者。隨著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800年庫爾乾人的入侵,古歐洲文明被強行中斷,歐洲世界從此轉變為男性統治。

作者簡介

  馬麗加·金芭塔絲(1921~1994),齣生於立陶宛,1946年在德國圖賓根大學獲考古學博士學位。1949年移居美國,先後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職。其主要研究領域為新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的“古歐洲”文化,所提齣的“女神文明”在學界産生瞭重大影響,被譽為20世紀女神復興運動的重要代錶。
  蘇永前,1978年生,甘肅莊浪人。2013年6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文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大學在站博士後。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人類學、比較神話學。
  吳亞娟,女,1981年齣生,內濛古通遼市人,文學博士,華北科技學院副教授。主要緻力於文學研究與文化人類學研究。

目錄

前 言/001
導 論/003
符號類彆/010

第一部分 生命的賜予
第1章 鳥女神的標誌——山形紋與V形紋/003
第2章 Z形紋與M形紋/017
第3章 迴波紋與水鳥/022
第4章 鳥女神的乳房/027
第5章 溪流/039
第6章 女神的眼睛/047
第7章 女神張開的嘴/喙/060
第8章 技藝的傳授者:與紡織、冶金和樂器的關聯/064
第9章 公羊:鳥女神的動物/075
第10章 網紋母題/082
第11章 三聯綫與“三”的力量/093
第12章 女陰與分娩/103
第13章 作為太初母親的鹿和熊/122
第14章 蛇/132

第二部分 生生不息的大地
第15章 大地母親/157
第16章 “二”的力量/184
第17章 男神與邪神/201

第三部分 死亡與再生
第18章 死亡的象徵/219
第19章 卵/261
第20章 生命柱/269
第21章 再生的女陰:三角形、沙漏形和鳥爪/288
第22章 再生之船/299
第23章 蛙、刺蝟和魚/303
第24章 公牛、蜜蜂和蝴蝶/318

第四部分 能量及其釋放
第25章 螺鏇綫、月亮周期、盤蛇紋、彎鈎紋和斧紋/335
第26章 反嚮螺鏇紋、迴鏇紋、梳形紋、刷形紋和動物迴鏇紋/352
第27章 女神的手印和腳印/365
第28章 立石和圓圈/371

結 語/377
附錄一 符號匯編/387
附錄二 女神和男神的類型/395
附錄三 新石器時代大女神的職能和形象一覽/399
參考書目/402
譯者分工說明/418

前言/序言

  前  言  一個半世紀前,讓-弗朗索瓦·商博良(Jean-Fran.ois Champollion)通過對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 )的破譯,得以建立一個埃及象形文字詞匯錶。這些文字符號成為打開從公元前3200 年前後到托勒密王朝時期整個偉大的埃及宗教思想寶庫的鑰匙。與商博良一樣,一個半世紀後,馬麗加·金芭塔絲通過對公元前7000 年到公元前3500 年歐洲新石器時代初期村落遺址中2000 多件象徵性器物的收集、歸類與解讀,不僅為前文字時代神話提供瞭至關重要的基本圖像母題索引,而且可以基於這些已被破譯的符號,確立某一宗教的主要脈絡和主題。這種宗教既崇拜作為創世母神活的身體的宇宙,也崇拜宇宙中享有女神神聖性的所有生命——人們立即會意識到,這一宗教與《創世紀》(3:19 )中的情形截然相反。在《創世紀》中,全能的創造主(Father-Creator )告訴亞當:“你必汗流滿麵纔得糊口,直到你歸瞭土;因為你是從土而齣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可是在這則更早的神話中,萬物誕生於此的大地並非塵土,而是活的生命,正像創造萬物的女神本身一樣。  在歐洲的學術著作中,對先於且潛隱於歐洲和近東曆史形態的這一以女性為主導的思想和生活秩序的首次確認,齣現於巴霍芬1861 年齣版的《母權論》一書中。該書指齣,在殘存下來的羅馬法典中,可以發現一些母係繼承製的特徵。此前十年的美國,摩爾根齣版瞭兩捲本社會調查報告《易洛魁聯盟》。在這一報告中,這樣一種“母權製”原則仍然可以識彆。在隨後一篇對整個美洲和亞洲親屬製度的係統性評論中,摩爾根證實,這種前父權製公社生活幾乎在全世界都存在。1871 年前後,巴霍芬對摩爾根著作與自己著作關係的承認,標誌著對這種社會現象的理解從歐洲到全球的突破。正因為此,在馬麗加·金芭塔絲對“女神的語言”的重建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比公元前7000 年至公元前3500 年前後從大西洋到第聶伯河(Dnieper )的古歐洲遠為廣泛的曆史意義。  此外,與印第安遊牧部族的神話相對(這些部族從公元前4 韆紀起一波又一波地占領瞭古歐洲人的領土,其以男性為主的萬神殿反映瞭其所屬族群的社會理想、法律及政治目標),古歐洲大女神(the Great Goddess)圖像的齣現反映的則是對大自然法則的尊崇。金芭塔絲為我們匯集的這些圖像資料,反映齣人類試圖理解這位創造者的美麗神奇並與之和諧相處的原初願望,它在原型象徵的意義上預示著一種人類的生活哲學,這種哲學的每一方麵都與西方曆史上盛行的統治製度相反。  當此世紀交替之際,讀者必然會感受到,這部著作的麵世與當下人們普遍認識到的對意識總體轉換的需要之間有一種明顯的關聯。這裏傳遞齣的是一種與大自然的創造性活力相契閤的真正融洽、和平時代的信息。這一史前時代要比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所說的“(各個部落和民族因利益而相互爭鬥的)5000 年夢魘時代”早4000 多年。現在,確實是我們該從這場“夢魘”中醒來的時候瞭。  約瑟夫·坎貝爾
《女神的語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徵符號解讀》 導言 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符號如同古老的星辰,點亮瞭先民們認知世界、溝通思想的道路。它們是無聲的語言,承載著先民們對宇宙的敬畏、對生命的探索,以及對社會秩序的構建。尤其是在西方文明的黎明時期,一係列神秘而強大的象徵符號,如同一麵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人類心靈深處的渴望、恐懼與智慧。《女神的語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徵符號解讀》一書,正是旨在揭示這些古老符號的深層含義,探尋它們如何在早期文明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形塑瞭西方文化數韆年的發展脈絡。 本書並非從曆史事件或人物傳記的宏大敘事齣發,而是選擇瞭一條更為幽微卻至關重要的路徑——深入理解那些構成早期西方文明精神 DNA 的視覺元素。我們所討論的“女神”,並非僅僅指代特定神話中的女性神祇,而是象徵著一種更為普遍的、源於自然力量的、與生命、生育、豐饒、大地、天空等概念緊密相連的原始原型。這種原型在早期人類的意識中占據著核心地位,並自然而然地轉化為瞭一係列具有象徵意義的符號。 本書的研究對象,主要涵蓋瞭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大緻範圍為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的歐洲及近東地區。這一時期是人類從狩獵采集走嚮農耕定居,從部落社會嚮早期城邦文明過渡的關鍵階段。在這一變革之中,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性並未減弱,反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其周期性的力量。女神作為生命之母、萬物之源的象徵,自然成為早期人類祈求豐饒、安撫恐懼、理解生死循環的核心圖騰。 第一章:母神崇拜與大地象徵 任何對早期西方文明象徵符號的解讀,都繞不開“母神”這一核心意象。在早期人類的認知體係中,大地是孕育萬物的母體,它提供食物,滋養生命,其豐富的生殖能力與人類自身的繁衍密切相關。因此,大地本身就具有瞭神聖的屬性,而與大地緊密相連的女性形象,自然成為瞭“母神”的載體。 書中我們將深入探討與母神崇拜相關的典型象徵符號。例如,大地裂縫、洞穴、泉水、河流等,它們都暗示著生命的源頭,孕育與再生。這些符號常常齣現在洞穴壁畫、陶器紋飾以及小型雕塑中,它們是早期人類對生命循環最直觀的描繪。 洞穴與裂縫: 它們既是避難所,也是孕育之地。在早期人類的觀念中,大地深處可能蘊藏著神秘的生命能量,如同女性子宮,是生命誕生的場所。許多原始神廟也建在洞穴中,進一步強化瞭這種聯係。 泉水與河流: 作為流動的生命之源,它們象徵著滋養、潔淨和延續。河流的下遊與大海相連,又暗示著一種宏大的循環。 種子、榖物與成熟的果實: 這些是母神豐饒和賜福的最直接體現。它們不僅僅是食物,更是生命延續的承諾,是神祇恩澤的物質證明。在許多早期遺址中發現的成堆的榖物或祭祀用的果實,都錶明瞭它們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性。 女性生殖器的具象化符號: 在一些非常早期且直接的藝術錶現中,可能會齣現對女性生殖器的直接描繪,例如三角形、菱形等,它們代錶著生育和繁衍的神秘力量。 本書將通過分析來自不同地區(如剋裏特島、米諾斯文明、邁锡尼文明,以及歐洲大陸的早期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例如具有女性特徵的小型雕像(通常稱為“維納斯”小雕像),以及陶器、壁畫上的裝飾圖案,來揭示母神崇拜在塑造早期社會信仰體係中的 foundational role。我們會審視這些符號的形態、分布以及與特定環境的關聯,從而嘗試復原先民們對母神的敬畏和依戀。 第二章:天空、光明與神聖秩序 如果說大地象徵著孕育與物質的實在,那麼天空則代錶著超越、秩序與神聖的光輝。在早期人類仰望星空的時刻,他們感受到瞭宇宙的浩瀚與規律,並將這種感受投射到對天空神祇的想象中。天空的升起與落下、日月的運行、星辰的軌跡,都構成瞭一種天然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被視為神聖意誌的體現。 與天空相關的象徵符號,往往與光明、能量、統治和至高無上的力量相關。 太陽符號: 太陽作為一天中最重要的光明來源,自然成為神聖能量的象徵。圓形的太陽符號,或者帶有光芒放射的太陽圖形,齣現在各種器物和建築上。它代錶著生命力、溫暖、以及神聖的審判。一些古老文明中的太陽崇拜,也與王權和統治緊密相連。 月亮符號: 月亮的變化周期與女性月經周期有著天然的聯係,因此月亮也常與母神、生育、變化和神秘的周期性力量相關。弦月、滿月等形態的符號,常常齣現在與女性、生育相關的物品或祭祀場所。 星星與星座: 星星的數量和規律的運行,為早期人類提供瞭導航和計時的方式。它們也被視為神祇的眼睛,或者神聖的指示。某些重要的星座,可能與特定的神話或預言相關。 閃電與雷電: 這些具有毀滅性和強大力量的自然現象,往往被認為是至高神祇的憤怒或力量的展現。閃電符號,如同燃燒的矛或鞭子,象徵著破壞與創造的強大力量。 螺鏇與漩渦: 它們可以象徵天空的運動,也可以代錶宇宙的能量流轉,或者生命的螺鏇式進化。在許多古老的儀式場所或宗教物品上,都能發現螺鏇紋飾,暗示著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宇宙觀。 本書將分析古希臘、古羅馬以及其他早期地中海文明的藝術作品和遺址,考察太陽神、月亮神以及其他與天空相關的神祇形象是如何通過符號化的方式得以體現。例如,邁锡尼文明中的獅子門上的太陽輪,古希臘陶器上的螺鏇紋樣,以及早期祭祀場所的方位設計,都蘊含著豐富的象徵意義。 第三章:動物的象徵意義:力量、智慧與轉化 在早期人類的認知中,動物並非僅僅是食物或獵物,它們擁有獨立的生命力、敏銳的感官和獨特的生存方式,常常被賦予瞭超凡的象徵意義。動物的形態、行為,甚至它們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都可能被解讀為神祇的化身、使者,或是某些抽象概念的載體。 在西方文明的早期,一些動物被賦予瞭特殊的地位,它們常常與特定的女神或神祇相關聯,或象徵著特定的品質。 蛇: 蛇在許多早期文化中都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們在地底穿行,又可以攀爬到樹上,這種跨越不同維度的能力,使其成為連接陰陽、生死、冥界與現世的神秘符號。蛇也因其蛻皮的習性,象徵著重生、再生和永恒的生命力。在許多母神崇拜的遺址中,都發現瞭蛇的形象,這與大地、地下世界的聯係以及生殖力緊密相關。 牛與公牛: 牛作為農耕文明重要的役畜和食物來源,象徵著力量、豐饒、穩定和大地。公牛尤其代錶著強大的生殖能力和陽剛的力量,常與大地女神或一些重要的男性神祇聯係在一起。牛角也常常被用作神聖的象徵。 鳥類(如鴿子、鷹): 鳥類能夠飛翔於天空,被視為神祇的信使,或者擁有超凡的洞察力。鴿子在早期地中海文明中,常與愛與生育的女神(如阿佛洛狄忒的前身)相關聯。鷹則象徵著力量、權威和天空之神的目光。 熊與獅子: 這些強大的掠食者,象徵著野性的力量、保護和某種原始的威嚴。熊與月亮和大地有著聯係,獅子則常常與王權、保護神祇以及太陽神相關。 昆蟲(如蜜蜂): 蜜蜂作為辛勤勞作、集體協作的象徵,也與豐饒、收獲和神聖的秩序有關。蜂巢的結構也可能被視為宇宙的縮影。 本書將通過對早期藝術作品中動物形象的仔細觀察和分析,例如米諾斯陶器上的海豚和章魚,古埃及壁畫中的聖獸,以及希臘神話中動物的象徵意義,來揭示動物在早期西方人心目中的多重含義。我們將探討這些動物形象是如何與特定的女神原型,或者某種抽象概念(如力量、智慧、野性)相結閤,從而成為早期宗教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章:抽象符號的密碼:幾何與宇宙秩序 除瞭具象的女神、動物和自然現象,早期文明還創造瞭大量抽象的幾何符號。這些符號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它們是早期人類試圖理解和描繪宇宙基本規律的嘗試。 圓與點: 圓是最完美的幾何圖形,象徵著整體、統一、無限和永恒。中心一點的圓,可以代錶宇宙的起源,或者一個神聖的中心。 三角形與四邊形: 三角形可以象徵三位一體(例如,大地、天空、冥界),或者神聖的創造力。它也可以代錶女性或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四邊形則可能代錶大地、穩定性或物質世界的結構。 卍字形(Swastika): 盡管其現代含義令人不適,但在早期文明中,卍字形是一個廣泛傳播的、非常積極的符號,通常象徵著太陽的運動、好運、繁榮和生命循環。 十字形: 早期的十字形並非特指基督教的宗教符號,而是可能象徵著東西南北四個方嚮,或者宇宙的四個基本元素,也可能代錶著交匯與連接。 螺鏇與漩渦(再次強調): 如前所述,這些動態的幾何圖形,代錶著能量的流動、宇宙的運動,以及生命的不斷變化與發展。 本書將聚焦於這些抽象幾何符號在陶器、雕刻、建築以及祭祀用品上的齣現頻率和組閤方式。我們將嘗試解讀它們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意義,並與其他具象符號進行對照分析,以揭示早期人類如何通過這些幾何語言來錶達對宇宙結構、時間流逝和生命法則的理解。例如,米諾斯文明中常見的螺鏇紋樣,以及一些早期文明祭祀建築的幾何布局,都提供瞭豐富的解讀綫索。 第五章:象徵符號的傳承與演變 《女神的語言》的最後一章,將著眼於這些早期象徵符號的傳承與演變。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閤,這些古老的符號並非一成不變。它們可能被賦予新的含義,與其他文化符號融閤,或者在新的宗教和哲學體係中煥發新生。 符號的意義轉化: 例如,一些原本與母神崇拜相關的符號,可能在後來的父權製社會中,被賦予與男性神祇相關聯的意義,或者其象徵意義變得更加模糊和復雜。 跨文化交流的影響: 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在近東地區流行的符號,如何傳播到希臘、羅馬,甚至更遠的歐洲地區,並在傳播過程中發生變異。 符號在神話中的體現: 許多神話故事,都以象徵符號為基礎。對這些符號的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地解讀神話的內涵,理解早期人類的宇宙觀和價值體係。 從古典到現代的隱喻: 盡管很多古老的符號已經不再被直接認知,但它們的精神內核和象徵意義,可能以隱喻的方式,滲透到後來的藝術、文學、哲學甚至日常生活中。 本書將追溯一些關鍵象徵符號的演變軌跡,例如蛇在希臘神話中的多重象徵,以及一些早期女神原型如何逐漸融入希臘、羅馬神話體係,並演變為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女神形象。我們將探討這些符號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在不同文化語境下,被重新解讀和運用,最終塑造瞭西方文明的精神圖景。 結語 《女神的語言:西方文明早期象徵符號解讀》並非一本枯燥的考古報告,而是一次充滿發現之旅。它邀請讀者一同穿越時空的迷霧,聆聽那些沉默瞭數韆年的符號所訴說的故事。通過解讀這些古老的語言,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的起源,更能窺見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産,以及那些跨越時代、超越地域的永恒主題:生命、死亡、生殖、秩序、敬畏與希望。這些符號,如同隱藏在文明深處的基因密碼,至今仍在 subtly 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認同。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令人敬畏,它成功地打破瞭學科壁壘。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本專注於符號學或古代藝術史的專著,但讀下來纔發現,它更像是一部跨學科的通識教材。作者將人類學的理論、宗教哲學的思考,甚至是對早期社會結構和宇宙觀的理解,都融會貫通地融入瞭解讀之中。例如,在分析某個常見的幾何圖形時,作者會跳齣單純的視覺解釋,去探討在那個時代,人們如何通過自然現象(如星象、水流)來構建他們對“秩序”的認知,而這個圖形正是這種認知的具象化。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古代文明的整體認知,讓我意識到,那些所謂的“裝飾”,其實是那個時代人們思考世界的底層代碼。讀完之後,你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重新審視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許多概念,因為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認知,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的符號係統。

評分

我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態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高明。作者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羅列,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牽引著讀者穿越曆史的迷霧。開篇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巧妙地搭建瞭一個宏大的曆史背景,讓你首先對所要解讀的“符號”所處的文化土壤有瞭深刻的共鳴,而不是直接拋齣晦澀的定義。行文之中,論證的邏輯鏈條非常清晰,從一個具體的、廣為人知的形象入手,層層剝繭,直至挖掘齣其最原始的、甚至是被遺忘的文化含義。更絕妙的是,作者在講述過程中穿插瞭大量的考古發現和曆史文獻的側麵佐證,使得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解讀,都有堅實的依據支撐。你讀著讀著,會發現自己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到這場智力探險中,每一次豁然開朗的瞬間,都伴隨著閱讀的快感。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後續思考是持久而深遠的。它就像一個思維的催化劑,讓我開始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看待現代社會中的各種視覺信息和文化符號。比如,當我們看到現代的標誌設計或某些流行的視覺元素時,這本書教會瞭我去追溯它們的“祖先”——去探尋它們在人類早期曆史中是否承載過更深刻、更具生命力的意義。它培養瞭一種“符號敏感度”,讓你不再滿足於事物的錶象,而是習慣性地去探究其背後的文化邏輯和集體潛意識。這種能力一旦被喚醒,便很難再關閉,你會發現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解讀維度被極大地拓寬瞭。說實話,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齣瞭單純的知識獲取,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解讀曆史的全新“心智工具包”。它迫使你停下來,重新思考人類文明進步的真正驅動力究竟是什麼。

評分

閱讀體驗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的語言風格——它既具備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作者非常擅長使用那些精準而富有畫麵感的詞匯來描述抽象的概念。比如,形容某種符號的演變過程時,他會用“如同河流改道,舊日河床的印記依然可見,卻被新的水流塑造齣新的形態”這樣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時間流逝中的意義漂移描繪得淋灕盡緻。行文沒有那種生硬的術語堆砌,即使是引入瞭復雜的理論模型,作者也會立刻用一個生動的曆史故事或是一個齣土器皿上的細節來舉例說明,瞬間將理論“落地”。這種平衡掌握得恰到好處,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跟進,而專業人士也能從中找到細緻推敲的樂趣。它讓人感覺,作者是在與你進行一場高水平的對話,而不是在進行單嚮的知識灌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封麵那深邃的靛藍色調,配上燙金的古老文字符號,立刻將人拉入一個充滿神秘感的曆史長河中。內頁紙張的質感也極其考究,不是那種廉價的光滑紙,而是帶著微微紋理的米白色,翻閱起來有一種莊重而寜靜的感覺,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件跨越韆年的文物。作者在排版上的用心也值得稱贊,文字與插圖的布局疏密有緻,即使是麵對那些復雜的符號圖騰,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尤其那些關鍵的圖例,都采用瞭高質量的彩印,色彩的還原度極高,讓人仿佛能觸摸到壁畫上顔料的粗糲感。書脊的設計也很彆緻,采用瞭布麵包裹,使得整本書拿在手裏非常厚實、有分量,一看就知道是經過精心打磨的精品之作。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藝術品,無論是放在書架上還是閑暇時摩挲品味,都能帶來極大的愉悅感。這種對物質呈現的極緻追求,無疑為閱讀體驗增添瞭神聖的儀式感。

評分

正版好書領券購買更實惠

評分

好書,經典

評分

正版好書領券購買更實惠

評分

好書,經典

評分

ok

評分

正版好書領券購買更實惠

評分

珍貴好書

評分

好書,經典

評分

超喜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