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术语学概要

音乐术语学概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经树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术语
  • 音乐理论
  • 音乐学
  • 音乐教育
  • 音乐辞典
  • 术语
  • 概要
  • 专业书籍
  • 高等教育
  • 音乐专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41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559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音乐术语学概要》不是一本音乐术语词典,而是对作曲家和音乐学家常用到的西方音乐体载、风格的词源和演变的阐述。所收录的术语不多,因而是带有研究性的导论。《音乐术语学概要》是按西文术语的字母顺序排列的,另外在最后附上中文的索引。

目录

导论
the absolute Music独立音乐
Antiphon对唱圣歌
Ballade叙事歌、叙事曲
Biedermeier比德迈尔
Camerata艺术小组
Cantata咏唱剧(旧译“康塔塔”)
Canzone歌谣曲(旧译:坎佐内)
Capriccio随想曲
Centonization合成曲
Chaconne恰空舞曲
Characteristic Piece特性乐曲
Classic古典
Clausula尾式、Cadence终止式
Collage拼贴
Concerto竞协曲、协奏曲
Conductus伴礼歌咏、宴会歌曲
Contrafactum反作、Parody and contrafactum仿作与反作、Diaphonia分部歌咏
Discantus对置歌咏
Drama per musica音乐剧
Empfindsamkeit敏锐性
Fantasia幻想曲
Fugue追逸、追逸曲(音译赋格曲)
Galanter Stil优雅风格
Hoquet切分歌
Intertextuality互文性(风格交叉影响)
Invention创意曲
Motette经文歌
Opera歌剧
Opera buffa意大利喜歌剧
Op6ra comique法国喜歌剧
Opera semise~ja半正歌剧
Operette轻歌剧
Oratorium清唱剧
Organum和音陪衬
Ostinato固定音型
Parody and Contrafactum仿作和反作
Passacaglia帕萨卡利亚
Perpetuum mobile(moto perpeto)恒动曲
Program music说明音乐
Psalm圣诗
Quotation摘引
Responsorium应唱圣歌
Rhapsody狂想曲
Rhetoric and Music修辞学与音乐
Ricercar鸣迹曲
Romantische Oper浪漫主义歌剧
Romanze浪漫曲
Romanticism浪漫主义
Rondeau回旋歌、Rondo回旋曲
Semi—opera半歌剧
Sequence续唱
Sight视唱
Sonata演奏曲、奏鸣曲
Spieloper娱乐歌剧
Symphonia谐音、和谐曲、器乐段落、序曲、Symphony交响曲
Toccata点触曲
Tropus添加段落
中文索引

精彩书摘

法国轻歌剧在第二帝国时期经历了全盛时期;自1881年奥芬巴赫死后,人们试图继续走奥芬巴赫的道路,以阿斯(Hahs)的《细香蕉》结束。
维也纳轻歌剧
18世纪末,哈布斯堡王朝遏制了上层建筑的启蒙,阻碍了法国式的中央集权制度、工业革命在奥地利的发展;同时,官方下令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拒绝德国唯心主义,试图调和黑格尔与洪堡两个体系。1848年革命以后,保守的公务员阶层出现了危机意识,梅特涅早期松动的检查制度使市民阶层强化了自我意识,对他们接受奥芬巴赫轻歌剧有利。
三月革命之前,兰纳、施特劳斯父子的乐队提高了圆舞曲的社会地位,使之成为市民阶层最喜爱的舞曲。维也纳公众接受轻歌剧的过程与特劳曼(C.Treumann)分不开。他在内斯特罗伊领导的卡尔剧院当喜剧家。1856年3月16日起,巴黎拉瓦索剧团在这家剧院连续15个晚上客串演出了奥芬巴赫的作品。这个剧团于4月26日离开卡尔剧院,特罗伊曼取而代之,以德语演出,消除了语言障碍。内斯特罗伊意识到特罗伊曼的成功所在,派他去巴黎看喜歌剧。特罗伊曼从巴黎带回奥芬巴赫最新作品《路灯杆上的婚礼》(1857年)的钢琴谱,译成德语并配器。1858年10月10日,这部轻歌剧在未获得原作者许可下,在卡尔剧院演出,可以视为维也纳轻歌剧史上的重要日子。尽管奥芬巴赫的抗议,剧院经理与他商讨演出“版权”,卡尔剧院还是保留了垄断他的作品演出的权利,直至1871年2月10日演出施特劳斯的第一部轻歌剧《印地戈与四十大盗》为止。从1858年至1871年,维也纳有四座剧院演出轻歌剧,奥芬巴赫作品占垄断地位,其中卡尔剧院、凯剧院共演出33部、1700场,维也纳剧院10部700场。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空间感知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不涉及音乐术语或任何可能与您原书名相关的概念。 --- 空间感知与现代城市规划:从现象学视角重构城市体验 导言:迷失在钢铁丛林中的感知困境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其形态和功能日益复杂化。然而,这种快速的物质扩张往往以牺牲居民的深度感知和地方感(Sense of Place)为代价。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过多依赖于宏观的统计数据、功能分区和量化指标,往往忽视了人——作为城市最核心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际体验和构建其周围的环境。 本书《空间感知与现代城市规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架起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我们摒弃纯粹的技术性描述,转而深入探讨现象学、符号学以及认知心理学如何在理解城市空间复杂性方面提供更精微的工具。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一个成功的现代城市,不仅仅是高效的交通网络和完备的基础设施的集合,更是一系列被精心编织、可供个体深度体验和意义赋予的“场景”的总和。 本书旨在引导规划师、建筑师、城市地理学家,以及所有关注城市宜居性的专业人士,重新审视“空间”这一基本概念,认识到空间不仅仅是容器,更是发生、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场所。 --- 第一部分:空间理论的转向——从客观性到主观性 本部分将追溯西方哲学思辨中空间观念的演变,重点聚焦于如何从笛卡尔式的“客观、可测量空间”转向梅洛-庞蒂和海德格尔所强调的“具身化(Embodied)”和“在场性(Presence)”空间。 第一章:柏格森的“绵延”与城市的瞬时性 本章首先解析了亨利·柏格森关于“绵延”(Duration)的概念,将其应用于分析城市节奏的变化。现代城市规划往往将时间视为离散的、可分割的时段(如通勤时间、工作时间),但居民的城市体验却是连续的、内在化的。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减缓或丰富这种“绵延感”,例如通过步行友好型街道和非线性路径设计,鼓励城市居民体验“慢速的城市时间”。 第二章:现象学视域下的“身体性”与城市尺度的重塑 这是本书的理论基石之一。我们批判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中对“标准人”的假设。在现象学视角下,空间是被身体“拥有”和“感知”的。一个过高、过大的建筑对人体的压迫感,并非源于其绝对高度的测量值,而是源于身体在面对它时所产生的关系性紧张。本章详细分析了“视野(Vista)”、“遮蔽(Occlusion)”和“邻近性(Proximity)”的心理生理学基础,并据此提出一套“以人为尺度的空间量度体系”。 第三章: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构成要素:符号学介入 地方感是规划的终极目标,但它难以被量化。本章引入了乔治·佩雷克和罗兰·巴特对符号和意义生产的研究。城市空间中的地标、纹理、色彩和声音,都是意义的载体。我们将探讨城市元素的“意义承载力”,例如,为何某些旧街道的“磨损痕迹”比全新的光滑表面更能激发社区归属感。规划师的职责不再是简单地布置功能,而是要成为意义的“组织者”。 --- 第二部分:感知失调——现代城市规划的批判性分析 本部分将运用前述的理论框架,剖析二战后大型城市改造项目和功能主义规划实践中,导致感知贫瘠化的具体案例。 第四章:功能分区与“空间的去情境化” 过度的功能分区(如将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分离)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去情境化”。居民被迫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扮演单一的角色(如通勤者、消费者)。本章深入分析了这种分离如何破坏了日常生活的连贯性和意义的自然生成,并以“卧室社区”现象为例,说明了缺乏“混合使用”对社区活力的结构性损害。 第五章:流动性至上:汽车化对步行体验的压制 本书重点关注汽车作为优先媒介对人类感知空间模式的颠覆。汽车视角下的城市是速度导向的,关注点是点对点的最短路径,而忽视了路径上的细节体验。本章将通过对比步行者与驾驶者的“认知地图”,展示道路宽度、街道立面退让距离、以及人行道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人们对安全感、探索欲和环境丰富度的感知。 第六章:透明度、景观与“被观看的城市” 现代建筑推崇的过度透明度和开放性,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制造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暴露感。本章探讨了“窥视(Peeping)”与“被窥视(Being Watched)”的平衡。一个适度的遮挡、一个半私密的庭院,对于构建心理上的安全缓冲区至关重要。我们将分析玻璃幕墙如何使城市景观成为一种“商品化的展示”,而非可供居住和互动的场所。 --- 第三部分:重建体验——面向未来的规划实践 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将空间感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划策略,以应对当代城市面临的挑战,如气候变化、社会隔离和技术渗透。 第七章:路径设计与“叙事性流动” 规划师应将城市路径视为叙事链条而非简单的运输走廊。本章提出了“叙事性流动”(Narrative Flow)的概念,主张在关键节点设置具有强烈象征意义或历史记忆的结构,引导居民在移动中构建起关于城市的个人史诗。例如,通过调整材料的更迭、光影的变化,为漫步者提供节奏性的感官刺激。 第八章:微观环境中的“可感知复杂性” 成功的街道和广场需要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复杂性”。太简单会引起无聊,太复杂则导致认知超载。本章引入了“边缘度”(Edge Condition)的概念,探讨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边缘元素(如低矮的墙体、植被带、家具摆设),在公共与私密、开放与封闭之间创造出富有张力的过渡空间,以满足人类对秩序与变化的双重需求。 第九章:数字孪生时代下对“在场感”的坚守 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成熟,城市体验面临被数字层覆盖的风险。本书的总结部分强调,尽管技术提供了新的模拟工具,但规划的最终目标依然是提升物理世界中的“在场感”。我们呼吁规划师拥抱混合现实,但更要警惕虚拟体验对真实空间情感联结的削弱。真正的城市韧性,建立在居民对他们所栖居的物质环境的深刻情感投入之上。 --- 结语:规划的伦理回归 《空间感知与现代城市规划》最终落脚于规划的伦理学维度:我们有责任为下一代构建能够被他们充分感受、记忆和热爱的城市。本书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参与城市塑造的人,重新学会用身体去阅读城市,用感知去定义尺度,用意义去编织地方。只有当我们尊重城市体验的主观性,现代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其为人服务的终极目标。 --- 关键词: 现象学、空间感知、地方感、城市体验、具身性、现代主义批判、叙事性流动、城市符号学。 适用人群: 城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社会学家、对城市理论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音乐术语学概要》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术语学”这几个字听起来就有些…专业。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这类书籍的刻板印象。它没有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列举定义,而是像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们漫步在音乐概念的奇妙花园。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音乐细节,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阐释清楚。尤其是在讨论情感表达相关的术语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感染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音乐之中,感受着作曲家想要传达的情绪。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术语的对比分析,这让我意识到音乐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并存。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中那些微妙的情感起伏和结构变化。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启迪心灵的读物,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音乐的关系。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点亮”音乐世界的神奇书籍。《音乐术语学概要》的作者,拥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他能将那些听起来就让人打退堂鼓的音乐术语,变成一个个充满趣味和启发性的概念。书中充斥着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他不仅仅是介绍术语的含义,更是带领读者去探索这些术语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我们对音乐的感知。我特别喜欢他对于那些抽象的音乐理论的阐释,通过精妙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它们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音乐术语,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们更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理解音乐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为音乐爱好者准备的,即使是对音乐知之甚少的人,也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通往音乐殿堂的钥匙。它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从浅尝辄止,变成了深入骨髓。

评分

这真是一本让人惊艳的书!刚拿到《音乐术语学概要》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专著,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定义和理论。然而,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音乐术语,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他不仅解释了术语的字面含义,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术语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音乐风格和时期中的演变。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和声术语时,所使用的类比和比喻,它们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之旅,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世界新维度的大门。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更是在享受这个过程。那些曾经让我困惑不解的乐谱符号,现在在我眼中都变得活灵活现,仿佛有了生命。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让我对未来的音乐探索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热爱音乐的朋友,相信他们也会像我一样,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当我拿到《音乐术语学概要》时,我并没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什么“惊喜”,毕竟,音乐术语这种东西,听起来就有些…学术,枯燥。但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的认知。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书籍那样,堆砌着晦涩的理论和让人头疼的公式,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甚至可以说是“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音乐概念讲得明明白白。作者的叙述非常生动,他会用很多贴切的比喻,让你一下子就茅塞顿开。比如说,他讲到某个节奏型时,会让你联想到某种日常的动作,瞬间就理解了它的含义。而且,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风格和时期的音乐,这让我在学习术语的同时,也仿佛在进行一次精彩的音乐回顾。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听”音乐的门外汉,而是开始能够“读懂”音乐。它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但又没有失去那份纯粹的感动。

评分

我一直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像是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触及到音乐的本质。《音乐术语学概要》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那扇厚重的大门。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生动的历史故事,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音乐概念一一解构。我非常喜欢他对于不同音乐流派的术语解释,通过这些解释,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音乐术语背后,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段文化,甚至是一种哲学。它不仅仅是关于“是什么”,更是关于“为什么”和“怎么做”。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片段,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音乐欣赏中,去发现更多隐藏在旋律和节奏中的奥秘。

评分

很好很好好好好很好好好好好

评分

音乐研究参考书,值得一读

评分

音乐术语学概要书的样子有什么好独特的呢:..刘经树1.刘经树细心的读者将会注意到,这是一本几乎每页都分成上下两栏的书,因为全书没有一页下方没有脚注!扣掉前言两页、目次页、各章标题页和各章都附的参考书目,这本两百六十七页的专书每一页下面都有脚注,而且还都不只一个,至少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事实上,根据表一的统计,各章的每页平均脚注数目不一,但最少也有三个,多的还有四个以上,全书平均则是接近四个而且很不符合一般学术专书()惯例的是,这本书的每一章后面都单独附有参考书目,由表一可见,光光参考书目就占了59页,是全书的20%篇幅,而且在章与章的书目之间根本缺乏整合,重复的项目不胜枚举不仅如此,这些在各章之间被重复征引的专书或论文,在各章第一次出现在各页下方脚注的时候,其完整的时地数据还是会再被不厌其烦地注记一次。脚注加上书目,这使得单单作者、书名、时地、页码之类的讯息就占了全书没有一半、至少也有三分之一强的页面空间。往好处想,这是种对读者极端友善的作法,因为读者几乎不论何时看到一条数据被引用,都不需要再翻查很远才能得知完整出处,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同样的出处信息,也能帮助入门的读者反复学习,有加深印象的效果。不过,万一读者不如预期的那样需要被启蒙的话,只要稍微熟悉人文社会学术状况的读者,可能不难看出,这是将原先已经的期刊论文草率集结成书的结果[9],而不是一个有计划、有效率的专书契约会产生的现象,音乐术语学概要不是一本音乐术语词典,而是对作曲家和音乐学家常用到的西方音乐体载、风格的词源和演变的阐述。所收录的术语不多,因而是带有研究性的导论。音乐术语学概要是按西文术语的字母顺序排列的,另外在最后附上中文的索引。所以才会出现各章在彼此征引的时候(页13、112、118),甚至都不知道应该加注「该文现已收入本书第章」。这些格式上的紊乱与资源的浪费,社编辑和原作者只怕都难辞其咎。

评分

7213-22210434.3659

评分

357-88321243.91093

评分

音乐术语学概要,很棒的教材,质量不错,喜欢~~~~

评分

5135-16228983.51098

评分

357-88321243.91093

评分

表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