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研究丛书·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文学史研究丛书·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张钊贻 著
图书标签:
  • 鲁迅
  • 文学史
  • 尼采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比较文学
  • 文学批评
  • 现代主义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67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70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学史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1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学界之选择“文学史”而不是“文苑传”或“诗文评”,作为文学研究的主要体式,明显得益于西学东渐大潮。从文学观念的转变、文类位置的偏移,到教育体制的改革与课程设置的更新,“文学史”逐渐成为中国入耳熟能详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兼及教育与研究的著述形式,“文学史”在20世纪的中国,产量之高,传播之广,蔚为奇观。从晚清学制改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展开,提倡新知与整理国故终于齐头并进,文学史研究也因而得到迅速发展。

作者简介

作者:(澳大利亚)张钊贻

目录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序言
引文凡例
缩略语
大事年表
前言
导论一 “影响研究”及“影响”辨析
导论二 “鲁迅与尼采”研究述略
第一节 “温和”与“强横”的消长
第二节 “文革”后解禁的热潮
第三节 美学方面的转移与学术深化

第一章 阅读尼采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强横”派的政治利用
第二节 《权力意志》和遗稿及阅读尼采问题
第三节 “反政治”的历史背景
第四节 精神“贵族激进主义”
第五节 脆弱精神贵族的“反政治”空想

第二章 “温和”尼采的东渐与鲁迅的接受
第一节 尼采与中国思想传统
第二节 勃兰兑斯的尼采与明治日本
第三节 高山樗牛的尼采与“美的生活”论战
第四节 “美的生活”的尼采与鲁迅的尼采

第三章 重估奴隶价值
第一节 重估重估过的价值
第二节 “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
第三节 尼采评中国自我萎缩的“末人”
第四节 中国人奴性的历史发展
第五节 作为“奴隶道德”的阿Q精神
第六节 寻找中国历史上的“促动力量”

第四章 “改造国民性”的“不断革命”
第一节 “改造国民性”与现代化
第二节 “精神界之战士”的文学运动
第三节 青年反叛天才的文化批判
第四节 尼采“同路人”的社会革命
第五节 认真的“新人”与持鞭的“巧人”
第六节 “永远重现”的理想挫折

第五章 尼采与鲁迅的创作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背景
第二节 杂文:讽刺箴言与现代碎片
第三节 小说:两对狂人的诞生
第四节 《呐喊·自序》:“下山”的对话与寂寞的大蛇
第五节 《野草》:“永远重现”的梦魇
第六节 《伤逝》:“颓废‘超人”的恋爱挣扎
结束语 新文化不安定的方向
附录一 并未休止的尾声
第一节 萧军与鲁迅杂文传统的投降
第二节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的搏斗
第三节 尾声的尾声
附录二 沉迷鲁迅、尼采二十年
附录三 “墓碑”还是“石板”——《鲁迅全集》采用尼采一处误译
附录四 持鞭见妇,意欲何为?——尼采与女性新探
征引书目举要
索 引

精彩书摘

鲁迅描述“浅草”和“沉钟”两个文学团体的年轻作家,他们“玄发朱颜,却唱着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摄取来的异域的营养又是‘世纪末’的果汁”。鲁迅列举了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尼采、波特莱尔((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安德列耶夫(L.N.Andreyev,1871-1919)。他们也许颓废,但尼采是个非常不同的“颓废派”。他说:“我颓废,这是事实,但除此以外,我也是颓废的反面。”而且,尼采的著作绝大部分都是激烈的社会文化批判,也很难说是“断肠之曲”。还有,尼采认为波特莱尔跟华格纳一样是浪漫主义的颓废派,把他当成异类,甚至说他“古怪”,有四分三是疯癫,显然并不认为自己跟他同类。如果要说上述作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也许就是钱碧湘所说的“灰色思想”。但这些“灰色思想”并非是希冀“超人”出现的不切实际希望的结果,因为不但“浅草”和“沉钟”的年轻作家,就连王尔德和波特莱尔他们,也都没有准备或希望“超人”的出现。造成“灰色思想”其实是“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在鲁迅看来,尼采也使人感到这种黑暗,因为他对同时代人失望。然而,鲁迅早在1908年便察觉出尼采的悲观与绝望,并认为尼采与易卜生希冀强者出现只是他们思想的一端,而另一端则反映他们对“世纪末”人们的失望;希冀强者,只是“犹洪水横流,自将灭顶,乃神驰彼岸,出全力以呼善没者尔”。鲁迅对尼采的这种看法,跟他对阿尔志跋绥夫和安德列耶夫的看法几乎完全一样。这两位俄国作家差不多同期,并有相似的悲观和绝望。鲁迅评论阿尔志跋绥夫的《工人绥惠略夫》时认为绥惠略夫为社会做事反遭迫害,于是“用了力量和意志的全副,终身战争……反抗而且沦灭”,“确乎显出尼采式的强者的色采来”。从侧面反映出鲁迅心目中的尼采“超人”,除了是天才和意力绝世的强者之外,还是个反抗绝望的个人主义斗士。
……

前言/序言







文学史研究丛书·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 一、丛书总览:百年中国文学的深度回响 《文学史研究丛书》旨在以严谨的学术视角和开阔的史学视野,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大议题、关键人物及核心文本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与理论阐释。本丛书力求突破传统的断代史叙事框架,侧重于文学思潮的内在逻辑、文本生产的环境制约,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期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担当。丛书涵盖的范围不仅限于文学史的“主流”叙事,更关注被边缘化或被遮蔽的声音,致力于重建一个更为复杂、多维且富有张力的中国现代文学图景。我们相信,对历史的每一次重新审视,都是对当下文化语境的一次深刻对话。 二、本卷主题:被误读的“彷徨”与“呐喊”——重估鲁迅的文化政治学 本卷《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并非简单地梳理鲁迅的生平与创作年谱,亦非停留在对其“民族魂”或“启蒙者”形象的重复赞颂或批判。本书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对鲁迅思想谱系中那些极具张力、充满悖论的面向进行精微的剖析,揭示其复杂性与内在的断裂。 本书将鲁迅置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球现代性、反殖民主义和本土文化焦虑的交汇点上,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鲁迅的思想如何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境中,实现了对西方激进主义的“内化”与“去势”? 换言之,他那令人震撼的批判力量,是如何被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时代限制,塑造成一种看似“激进”实则“节制”的独特形态的? 三、结构与论述要点(不含鲁迅“温和的尼采”相关论述): 本书的论证结构围绕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模块展开,旨在构建一个立体的鲁迅研究空间,避免与“温和的尼采”这一核心论点直接重叠: 模块一:从日本留学到“立人”思想的形成:早期思想的德法影响与本土化 本部分聚焦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准备期”,即在仙台、东京的学习经历。我们重点考察的不是其思想的“成熟”,而是其“原型”的建立。 1. 医学与人道主义的转折: 分析弃医从文的表象下,潜藏的对国民劣根性的“技术性”诊断困境。此处着重探讨其早期对科学理性与社会改造关系的审慎态度,而非对启蒙的狂热。 2. 尼采与叔本华的初遇: 侧重于鲁迅早期如何接触这些欧洲思想,特别是他们对“颓废”、“虚无”的描绘,如何与中国士大夫阶层的集体无力感发生共鸣。重点分析其早期对“立人”观念的构建,如何立足于对中国传统“家族伦理”的解构,而非纯粹的西方个人主义的移植。 3. 绍兴经验的文本学研究: 深入考察《呐喊》中若干篇章(如《孔乙己》、《故乡》)的叙事策略,如何通过“他者化”的视角,实现对自身阶层与地域经验的疏离与反思。此部分侧重于叙事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距离的构建。 模块二:论“彷徨”时期的文体实验与社会功能 本部分转向鲁迅创作的成熟期,着重探讨其在小说创作中对不同文体——杂文、小说、翻译——的并置与张力。 1. 杂文的“匕首”与“投枪”:文学的政治功能与自我规训: 详尽梳理鲁迅杂文的论辩风格、修辞策略,以及其在论战中自我设限的边界。我们分析他如何使用高度提纯的语言符号,在不直接诉诸暴力革命的前提下,实现对文化敌人的精确打击。这部分的重点在于考察其对“论战”本身的仪式化处理。 2. 小说中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探讨《彷徨》中人物行动的“滞涩感”并非仅是时代的悲剧,而是作者刻意营造的一种时间哲学的体现——即现代性进程在中国的断裂与反复。分析《祝福》、《伤逝》中对现代爱情与女性解放的描摹,如何服务于其对社会结构批判的宏大叙事,而非个体命运的纯粹抒情。 3. 翻译文学的“文化中介”角色: 分析鲁迅引进的东欧、北欧作家的作品(如果戈理、勃洛克),而非西方主流的英法德文学,反映了其在寻求“同构性”的文化资源时所进行的独特筛选机制。 模块三:文化遗产的重塑:从《中国小说史略》到对传统的回应 本部分转向鲁迅的学术史贡献,侧重于他如何构建了一套新的“中国文学史观”。 1. 《中国小说史略》的范式建构: 深入解析鲁迅如何将民间、世俗文学置于主流文人文学之上,构建了一种“向下看”的文学史谱系。着重分析其在断代划分和体裁界定时所体现的价值判断,以及这种判断对后世研究者的深远影响。 2. 对传统道教、禅宗思想的零星引用: 考察鲁迅在论述中偶尔涉及的中国本土哲学和宗教资源,分析这些看似偶然的引用,是如何为他的现代批判提供了一种深层的、非西方的“韧性”来源。这部分旨在展现其思想的复杂性,而非单一的启蒙面。 3. 论“寂寞”与“韧的韧性”:知识分子的职业伦理: 探讨鲁迅在晚年对“韧性”的强调,这是一种对理想主义幻灭后的自我调适,如何成为一种内敛的、非煽动性的行动指南,标志着其思想表达的又一次转向。 本书力图通过上述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鲁迅思想的全新视角,一个既承认其战斗性,又深入挖掘其内在节制、复杂与纠结的学术入口。我们关注的是文学史书写者在强大时代压力下,如何进行自我修辞与思想的精密部署。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了这本《文学史研究丛书·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并非书名所暗示的那些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书中对鲁迅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精神导师”角色的细腻描摹。鲁迅的一生,可以说是与那个积贫积弱、病态的中国紧密相连的。他以笔为刀,解剖国民性的弱点,揭示社会的不公,他的文字像一把把尖锐的手术刀,刺破了虚伪的繁荣,也刺痛了无数沉睡的灵魂。然而,在他的“怒其不争”背后,似乎又潜藏着一种深沉的悲悯和不灭的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否就是作者所说的“温和”?我理解的“温和”,并非软弱,也非退让,而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力量,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出路的韧性。尼采的哲学,常常以其激进和颠覆性而著称,强调个体的意志和超越。那么,鲁迅身上是否存在一种“中国式的尼采精神”,它不那么张扬,不那么决绝,却同样指向了精神的独立和个体的觉醒?书中是否会探讨鲁迅如何将西方哲学思想融入中国具体国情,如何在他自己的文字中找到一种既能批判现实,又能启发民智的独特语调?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带我重新审视鲁迅那些熟悉的文字,在字里行间发现他“温和”的另一面,那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坚持,一种润物无声的影响。

评分

这次入手了这本《文学史研究丛书·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了。鲁迅,这个名字在我们脑海里总是与“呐喊”、“彷徨”、“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些词语紧密相连,他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深刻,影响深远,是那个时代最清醒的头脑之一。而尼采,那个充满了“超人”、“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的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如同一股洪流,席卷了整个西方思想界,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将这两者并置,特别是用“温和”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与尼采的联系,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张力。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读鲁迅身上可能存在的“尼采式”特质,又如何理解这种特质在中国的语境下所呈现出的“温和”面貌?是被时代的洪流所消解,还是以一种更内敛、更具东方智慧的方式得以体现?这种“温和”是妥协,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是源于对国民性的深刻体察,还是对西方思想消化吸收后的本土化表达?我期待书中能有对鲁迅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从他的小说、杂文、散文中挖掘出那些可能与尼采哲学产生共鸣的片段,比如他对个体自由的张扬,对传统价值的质疑,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亦或是对生命存在意义的追问。同时,我也想看看作者如何处理鲁迅的“温和”与他作品中激昂、尖锐的文字之间的矛盾,这或许是理解鲁迅思想复杂性的一把钥匙。

评分

拿到《文学史研究丛书·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这本书,我好奇的是,作者究竟是如何捕捉到鲁迅身上的“温和”这一特质的。鲁迅的形象,在我固有的认知里,总是与“战士”、“斗士”这样的词语挂钩,他的文字尖锐、犀利,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然而,“温和”二字,却似乎与他有着天然的距离感。这让我不禁思考,所谓的“温和”,是否是在他那副“硬汉”形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更深沉的情感?或许,是他在面对民族苦难时的深沉忧思,是他在批判社会病态时的无奈与悲悯,抑或是他对启蒙道路的审慎与坚持?尼采的思想,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复杂的解读空间,其“超人”的概念,也并非简单的个人主义。那么,鲁迅在吸收尼采思想的过程中,是否过滤掉了其过于激进的部分,而保留了那些关于生命力量、个体价值和精神超越的积极面向?这种“中国式”的尼采,是否更注重内在的自我完善,而非外在的颠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别具一格的文本分析,让我能够看到鲁迅文字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温和”之光,比如他在描写普通人生活时的细腻笔触,他在倡导思想解放时的循循善诱,以及他在面对绝望时所流露出的那一丝不屈的乐观。

评分

对于《文学史研究丛书·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这本书,我最期待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鲁迅的“左翼”倾向。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性人物,他的思想与“左翼文学”的兴起密不可分。然而,“左翼”在很多人眼中,往往意味着激进、革命,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极端。但书中“温和”一词的出现,让我对这种既定印象产生了疑问。在我看来,鲁迅的“温和”可能体现在他对启蒙的审慎,他对改良的耐心,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深知,中国的社会变革绝非一日之功,强烈的口号和激进的姿态固然能唤醒一部分人,但最终的改变,或许需要更多耐心和更具建设性的思考。尼采的思想,虽然以其颠覆性闻名,但其核心也包含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对自身超越的追求。那么,鲁迅的“温和”之处,是否在于他能在批判旧事物的同时,也为新事物的生长提供一种更具生命力的土壤?他是否在“呐喊”的同时,也默默地播撒着希望的种子?这本书或许会揭示鲁迅如何在他那个充满冲突和矛盾的时代,以一种更为内在、更为持久的方式,去影响和塑造中国的思想和文化。我希望看到书中对鲁迅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之处的深入解读,比如他在尖锐批判的同时,流露出的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复杂情感。

评分

接触《文学史研究丛书·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这本书,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鲁迅与他笔下那些“看客”们之间的深刻张力。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可以说是深入骨髓,他毫不留情地撕开了那些麻木、冷漠、愚昧的面具。然而,他又是如此的“关心”和“痛惜”,他的批判中饱含着深深的忧虑。这种“痛并爱着”的情感,是否也是一种“温和”?尼采的哲学,常常被解读为一种对个体力量的极致推崇,对弱者和群体的某种不屑。那么,鲁迅身上存在的“温和”的尼采主义,是否意味着他对个体精神独立的追求,并非建立在对他人冷漠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对整个人群命运的深切关怀之上?他是否希望通过唤醒个体,来带动整个民族的觉醒?书中是否会探讨鲁迅在民族危亡之际,如何平衡个体自由与集体解放之间的关系?他的“温和”是否体现在他对改造中国社会的策略上,他是否认识到,激进的改革可能带来的动荡和牺牲,因此选择了一条更具韧性、更符合国情的道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事例,来论证鲁迅的“温和”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力量,一种在看似绝望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启蒙和希望的决心。

评分

《鲁迅:中国“温和”的尼采》,厚厚的一本,白色素雅封面,封面上有黑白图一帧。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8块。540页的篇幅,还算可以。是一部专门探讨鲁迅和尼采关系的研究书,很不错。

评分

书不错,送货速度也可以! 推荐!

评分

3.《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 作者:陈建华 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评分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评分

本书共分五章:一、尼采到东方的旅程;二 、奴隶价值的重估;三、尼采的反政治性和精神激进主义;四、尼采的永恒的“民族性 ”改革;五、鲁迅文学创作中的尼采影响。

评分

从侧面反映出鲁迅心目中的尼采“超人”,除了是天才和意力绝世的强者之外,还是个反抗绝望的个人主义斗士。

评分

3.《革命与形式——茅盾早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 作者:陈建华 著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08月

评分

鲁迅与尼采的对比研究,想买来认真读读

评分

高数高数。学习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