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 [The Glory & the Dream:Tragic End of Those Elite Journalists Who Influenced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 [The Glory & the Dream:Tragic End of Those Elite Journalists Who Influenced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威 著
图书标签:
  • 新闻史
  • 中国新闻
  • 20世纪
  • 记者
  • 传记
  • 历史
  • 媒体
  • 社会
  • 文化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97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2025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Glory & the Dream:Tragic End of Those Elite Journalists Who Influenced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开本: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考察了中国现代史自民国时期以来的一些典型的中外新闻人的命运。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前后到中国来采访的外国记者、抗战前后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美国新闻记者、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中国留美新闻人,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新闻界的“五朵金花”。
  这些人物都曾满怀壮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新闻事业中,由于时代或个人因素他们均以悲剧终结。书中注重考据,截取他们记者生涯中鲜为人知的片段,试图从一个侧面重现历史细节,以丰富学界对中外新闻人物的研究。全书采用学术散文式写法,视野开阔,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张威,原《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记者,后赴澳大利亚留学,主攻西方新闻史,1996年获新闻学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山东大学(威海)环境新闻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主任。主要著作包括《比较新闻学:方法与考证》(2001)、《走过澳洲》(2002);主要译作包括《获取信息:新闻、事实与权利》(2005)、《调查记者手册:文件、数据及技巧指南》(2005)、《澳大利亚华人史》(2010)等,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其研究领域涵盖比较新闻学、外国记者与现代中国、环境新闻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群像
东风西渐:中国形象的世纪传奇(1930-2008)
“密苏里新闻帮”与中国
光荣与梦想的终结:“冷战”
阴影下的“中国通”
旧中国留美新闻人的抉择与命运
抗战时期在华美国女记者研究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对外宣传及美国记者群

第二部分 三S及其他
1936:斯诺赴红区采访的台前幕后
危机与重建:斯诺的最后30年
史沫特莱的若干历史悬疑
白修德与《时代》名人
A.L.斯特朗及其晚年思想研究
光荣的毁灭:另类新闻人伊罗生

第三部分 澳洲三杰:莫理循、端纳、田伯烈
澳大利亚新闻人在近代中国的冒险
乔治·莫理循的隐蔽战争(1899-1911)
捍卫历史:端纳回忆录与美国记者赛尔
民国第一洋顾问端纳书信解密
端纳北京佚事考(1913-1928)
抗战时期田伯烈的身份转变与心态

第四部分 “五朵金花”与殉道者之梦
引言
杨刚之谜
浦熙修:理想的悖谬
子冈:无法无天亦无悔
戈扬:背叛者的困惑
韦君宜:最后的搏击

附录A: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B:人名中英文对照

精彩书摘

  名士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率性而为,在被打成“右派”之前,浦熙修的确是这样生活的,而她不管不顾地倾心于诸人诟病的另一名士罗隆基,64则更能彰显出她的固执。她对家庭和子女很难说是贤妻良母,为了她所追求的理想,二者皆可放弃。“好人”丈夫袁子英与浦熙修恋爱结婚时,曾抚养过浦的弟妹,有恩于浦,浦熙修红杏出墙后,为了挽留她,袁曾“要子女辈环跪浦氏膝前,苦苦泣谏,但终无法挽回”。65在战火中,浦还几次将子女托付给家人亲戚照顾,自己独身在社会中闯荡,这种豪迈与前面提到过的女侠杨刚颇为近似。其实,革命时代的女性大抵具有这种性格,否则就不是什么革命者了。后面就要提到的戈扬和韦君宜在家庭和子女方面也同样令人扼腕,只有子冈是个例外。
  浦熙修的成名主要是在重庆时期对国民党的揭露以及一些抢眼的社会新闻。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回忆中讲道,浦是“解放战争时期在蒋管区纵笔一时的人物。当时《新民报》风行大江南北,读者盛赞它的头条新闻鲜明、扼要,据说大多是出于这位女记者之手”66。抗战时期针砭时弊的暴露性消息使她在新闻界初露头角,抗战后对38名旧政协委员的专访再次为她建立了声誉。这两次报道,尽显浦熙修过人的新闻敏感和报道才能。
  1941年年初,在日本占领香港前夕,大批国民党高官和眷属乘飞机逃到重庆。浦熙修与《大公报》的子冈同去珊瑚坝机场采访,同时捕捉到一则新闻:一边是孔祥熙夫人宋霭龄带着洋狗和保姆昂然走下飞机,一边是即将出任国民党经济部长的王云五苦等其夫人而不得。当时,子冈和熙修都撰写了该消息,结果《大公报》,第二天开了天窗,消息流产,而浦所在的《新民报》却将《宋霭龄乘机到渝》、《王云五失望而归》、《喝牛奶的洋狗同机抵达》分散成三个独立的快讯,躲过了新闻审查,刊出后全城大哗,国民党显贵重狗轻人的消息不胫而走。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的图书简介,严格遵守您的要求,内容详实,不包含原书的任何信息,力求自然流畅。 --- 《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 书籍简介 一、 时代群像的恢弘画卷:追溯二十世纪的权力与理想交织 《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并非仅仅是一部关于新闻职业的书籍,它更是一幅跨越数十年、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历史画卷的缩影。本书聚焦于一个特定群体——那些在国家命运剧烈转折时期,以笔为剑、以良知为灯塔的知识精英。作者以精湛的史料挖掘和深沉的人文关怀,细致勾勒出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从理想主义的先锋,逐步走向复杂、甚至残酷的命运终点。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动荡的民国初期、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直至新中国建立初期,乃至更深远的历史变革时期。它深入剖析了在信息尚未完全透明、媒体力量被赋予极大期望的年代,新闻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与职业抉择。我们看到的不是抽象的历史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如何在报馆的油墨香中构筑对真理的信仰,如何在政治高压下试图保持独立的声音,以及当社会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时,这些曾经高举旗帜的理想主义者,是如何一步步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走向各自的“历史终结”。 二、 权力、道德与真相的艰难博弈 本书的核心张力,在于探讨“真相”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脆弱性与力量。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议程往往凌驾于新闻专业主义之上。作者通过详实的文献考证和对当事人口述的回溯,揭示了这些新闻精英们是如何在理想(追求公共利益和知情权)与现实(生存压力、意识形态审查和权力渗透)之间进行痛苦的拉锯战。 书中细致描绘了报馆老板、资深编辑、深度调查记者乃至进步的战地通讯员,他们在面对不同政权或权力中心时的策略转变。有些选择以隐晦的方式传递信息,坚守文字的微光;有些则试图在体制内寻得立足之地,期望通过内部影响来达成改良;而另一些,则因无法调和内心对真相的承诺与外部环境的压迫,选择了决绝的抗争或沉默。 《光荣与梦想》探讨了“光荣”的来源——那一代人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对社会进步的无私奉献。然而,当“梦想”的实现路径被历史的巨轮碾碎时,随之而来的“终结”是多维度的:可能是肉体生命的陨落,是社会身份的彻底剥离,更是精神世界的崩塌。 三、 叙事技巧与历史温度 本书的叙事结构匠心独运,它避免了僵硬的年代编年史,而是采用多线索并行、聚焦于关键人物命运转折点的叙事手法。作者擅长捕捉历史瞬间的戏剧张力,例如,一个决定性的编辑手记、一次秘密的会面、或是一场被严密封锁的新闻发布会。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摹,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新闻从业者的日常困境与精神重负。 引人注目的是,本书对于“精英”群体的刻画,并非脸谱化的赞美或批判。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富有同情心,他承认这些新闻人身上存在的局限性、妥协性,甚至是精英式的傲慢。正是这种复杂性,使得他们最终的命运更具震撼力。他们并非完美的殉道者,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终结”,是特定社会结构对一切试图保持独立批判精神的个体所发出的最终警告。 四、 跨越世纪的警示与回响 《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的意义,超越了对二十世纪历史的回顾。它迫使当代读者思考一个永恒的命题:在任何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媒体的职责边界在哪里?知识分子的良知应如何安放? 本书详尽记录了他们如何从“公共领域”的构建者,逐渐被边缘化、直至消亡的过程。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于独立声音的容忍度,以及构建一个健康、透明的社会环境所需要的巨大代价。当我们审视这些光荣与幻灭的交替,便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个健康的社会信息生态,需要付出何种持续的努力去捍卫。 本书对那些试图在历史十字路口坚守职业操守的人们,进行了深刻而富有敬意的铭记。它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如何被历史检验的悲壮史诗,也是对每一个珍视信息自由和真相的人士,发出的沉重警示。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述方式,令我耳目一新。它并非线性地讲述每一个新闻人的故事,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侧面,拼凑出一个宏大的时代图景。《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更像是一部群像画,将那些在20世纪中国新闻界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置于历史的巨幕之下,展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轨迹以及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上的打磨,那些泛黄的照片,那些尘封的信件,那些零散的采访片段,都在作者的妙笔下被赋予了生命,勾勒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我似乎能闻到那个年代报社办公室里油墨的香气,听到编辑们激烈的讨论声,感受到记者的脚步匆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新闻人本身,更是关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关于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关于知识分子的命运。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时空穿梭,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选择与无奈。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在读完《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一代新闻人的奋斗与牺牲,更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与困境。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报道所震撼,也对那些在巨大压力下依然坚守职业操守的新闻人肃然起敬。然而,历史的车轮碾过,个人的命运往往变得渺小而脆弱。书中那些最终的“历史终结”,让人感到一阵阵的悲凉。这并非对他们过去贡献的否定,而是对历史进程中个体命运的无奈感叹。作者的笔触,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沉哀婉,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曾经的光荣,也感受到了他们背后无法言说的辛酸。这本书让我思考,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个体究竟能有多少自由的空间,又将承受多大的历史洪流?那些曾经影响过中国新闻史的璀璨星辰,最终的陨落,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思考和深深的怅惘。

评分

这本《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让我沉浸在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中。书中描绘的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新闻巨匠们,他们的名字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20世纪中国的媒体天空。我被他们身上那种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对职业的无限热爱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深深打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笔杆子敲击键盘的铿锵声,感受到他们面对压力时内心的挣扎与抉择,以及在困境中迸发出的智慧与勇气。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力量,不仅仅是记录了这些新闻人的生平事迹,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们与时代变迁之间的深刻联系,展现了新闻业在塑造社会认知、推动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那些曾经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通过作者的考证和描绘,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以及那些为之奋斗的新闻人所付出的代价与荣光。这本书让我对“新闻”二字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那些曾经影响过中国历史进程的知识分子们,生出由衷的敬意。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如此具有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新闻业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书。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其职业如何,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烙印,都经历着历史的洪流。我看到了他们对理想的坚持,对真理的渴求,以及在动荡年代里,他们如何努力维系着新闻的独立与尊严。作者的叙述充满了人性的温度,他没有将这些人神化,也没有将他们妖魔化,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又饱含同情的视角,展现了他们的闪光点和局限性。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孤独,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爱与恨。这本书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历史的塑造者。然而,我也看到了那个时代对这些追求自由表达的灵魂所施加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最终不得不面对的悲剧性结局。这本书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复杂,也照出了人性的坚韧与脆弱。

评分

我不得不说,在翻阅《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的过程中,我被一种复杂的情感深深攫住了。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与历史深处的对话,一次对人性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深刻审视。书中那些新闻人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但更令人唏嘘的是他们最终的命运。我看到了他们曾经的辉煌,他们用一支笔,一张纸,改写着公众的认知,影响着时代的走向。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个人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沉重的话题,那些艰难的选择,那些身不由己的妥协,甚至那些令人扼腕的结局。正是这种坦诚与深刻,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传记叙述,而成为了一部关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挽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在真理与生存之间抉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英雄的背后,往往是普通人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历史的无情。它引发了我对“历史的终结”这一概念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定义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什么塑造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人物?

评分

这些人物都曾满怀壮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新闻事业中,由于时代或个人因素他们均以悲剧终结。书中注重考据,截取他们记者生涯中鲜为人知的片段,试图从一个侧面重现历史细节,以丰富学界对中外新闻人物的研究。全书采用学术散文式写法,视野开阔,可读性强。《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考察了中国现代史自民国时期以来的一些典型的中外新闻人的命运。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前后到中国来采访的外国记者、抗战前后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美国新闻记者、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中国留美新闻人,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新闻界的“五朵金花”。

评分

这些人物都曾满怀壮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新闻事业中,由于时代或个人因素他们均以悲剧终结。书中注重考据,截取他们记者生涯中鲜为人知的片段,试图从一个侧面重现历史细节,以丰富学界对中外新闻人物的研究。全书采用学术散文式写法,视野开阔,可读性强。

评分

内容很好,有插图有注解,读起来很方便,但纸张未免太薄了点,感觉清华出版社不够厚道

评分

这些人物都曾满怀壮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新闻事业中,由于时代或个人因素他们均以悲剧终结。书中注重考据,截取他们记者生涯中鲜为人知的片段,试图从一个侧面重现历史细节,以丰富学界对中外新闻人物的研究。全书采用学术散文式写法,视野开阔,可读性强。《光荣与梦想:一代新闻人的历史终结》考察了中国现代史自民国时期以来的一些典型的中外新闻人的命运。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前后到中国来采访的外国记者、抗战前后活跃在中国舞台上的美国新闻记者、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中国留美新闻人,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新闻界的“五朵金花”。

评分

这些人物都曾满怀壮志,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大时代新闻事业中,由于时代或个人因素他们均以悲剧终结。书中注重考据,截取他们记者生涯中鲜为人知的片段,试图从一个侧面重现历史细节,以丰富学界对中外新闻人物的研究。全书采用学术散文式写法,视野开阔,可读性强。

评分

不錯的书籍。

评分

弗雷德里克·巴尔比耶(Frede ric Ba rbier),毕业于巴黎文献学院,获文学及人文科学博土学位。曾任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现任法国图书史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图书史》杂志主编、法兰西古籍协会会员。近年来主要作品《金融与政治》(Finance etPolitique)、《18-19世纪:宫尔家族王朝》(LadynastiedesFould,18e一19e siecle)、《图书史》(Histoiredulivre)等。

评分

很好。帮同事买的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