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波茂雄传

岩波茂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安倍能成 著,杨琨 译
图书标签:
  • 传记
  • 人物传记
  • 岩波茂雄
  • 日本文学
  • 出版家
  • 文化
  • 历史
  • 教育
  • 思想
  • 现代日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8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781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字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岩波书店是日本很重要的出版社,不但对文艺及学术的贡献,现在日本出版业盛行的小开本形式「新书」、「文库本」,便是由岩波书店所发明的。2013年是岩波书店创立百周年纪念,希望借此机会,向中国读者介绍日本享负盛名之一的出版社──岩波书店及其创办人岩波茂雄的发展轨迹,以此为一例,了解当今日本出版业的老字号在上一代(二十世纪初至战后)是如何建功立业的。

内容简介

  

  一九一三年,一家不起眼的舊書店在東京的書店街──神保町開業,當時誰都沒有想到,一百年後的今天,她會成為日本影響力的出版社之一,肩負起從哲學、科學、文學多角度為日本人傳播文化和知識的重任。那小小的舊書店,就是今天的「岩波書店」。
  岩波茂雄從故鄉長野來到東京求學,後來創立岩波書店,度過了波瀾壯闊的一生。他以出版名作家夏目漱石的著作為起步點嶄露頭角,又創立「文庫」和「新書」形式的叢書,為業界爭相仿效,至今仍是日本廣泛使用的書籍模式之一。他畢生追求真理和正義,即使在軍國主義盛行的戰爭年代,仍然不諱軍部的強權和壓迫,堅持立場,強烈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為幫助中國朋友盡心盡力,更希望藉着向中國的大學贈書,連繫兩國友好和文化交流。
  本書作者安倍能成是岩波「無顧忌的友人」,以溫厚的理解與毫無顧忌的批判眼光撰寫此書,不僅講述了岩波茂雄的出版事業,還毫不保留地談及他以往鮮為人知的私生活,使我們得以領略一代出版家的氣概與赤誠。

作者简介

  安倍能成(1883年12月23日-1966年6月7日)日本教育家、哲学家。爱媛县人。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期间便发表文艺评论。1920年成为成为大学教授,1926年成为京都帝国大学教授,1940年出任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安倍能成(1883年12月23日-1966年6月7日)日本教育家、哲学家。爱媛县人。在东京帝国大学读书期间便发表文艺评论。1920年成为成为大学教授,1926年成为京都帝国大学教授,1940年出任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1945年12月奉诏成为贵族院议员,随即出任币原内阁文部大臣,进行教育改革。1946年8月当选贵族院帝国宪法修改案特别委员会委员长。同年10月担任学习院大学院长,直到去世。

精彩书评

  

  对于中国人来说,岩波书店并非陌生的名字,因为在民国之初,它曾经影响了一批赴日留学的中国知识分子,鲁迅先生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而其在出版界的地位、创新的岩波文库以及岩波销售的做法,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和不断模仿。本书精彩之处是从创办人岩波茂雄经管岩波书店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丛书策划的来龙去脉、与作家的交谊、具体的销售数据、经管策略、对读者的态度,以及1913年至战争初期三十多年日本知识界的态度。

  此书与三联书店即将出版的小林勇自传(岩波的女婿,同样出色的出版人),以及大塚信一自传(在岩波书店工作四十年的资深出版人以及前社长),一窥岩波书店百年发展的概况。

目录

书店开业前(1881-1913)

在故乡的生活

一 岩波的实家

二 幼年

三 父亲之死与诹访实科中学时代

东都游学

一 日本中学的一年

二 在一高的生活

三 选科入学、结婚,与母亲之死

女校的教师时代

岩波书店(1913-1946)

旧书店开业

出版事业

一 创业时代

二 关东大地震前后

三 岩波文库与罢工

四 昭和四年至卢沟桥事变

五 卢沟桥事变至太平洋战争

六 太平洋战争与投降后

七 书店后记

社会生活

于乡党的工作

一 乡土之爱

二 与乡村的合作

三 桑原山事件

四 对县级教育的协助

政治活动

一 对议会及选举的关心

二 贵族院议员

三 岩波与政界人

对时局的态度

一 国内问题

二 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同情

三 太平洋战争与岩波的欧美观

日本投降后的活动

一 感谢与期望

二 病中的斡旋与奔波

文化工作

一 慰谢金

二 风树会

三 文化勋章

私生活

兴趣喜好

一 登山、旅行

二 欧美旅行

三 骑马

四 美食

五 阅读、艺术

六 建筑

交友

家庭生活

为人与临终

一 岩波的为人

二 病况与临终

精彩书摘

  但是,岩波书店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契机,无疑是《漱石全集》的出版。大正五年(一九一六年)末漱石去世后,全集的出版由弟子们策划。但在出版《心》以前,漱石的大部分著作是由春阳堂出版的;《我是猫》、《行人》和短篇集《漾虚集》及《文学论》则由大仓书店出版;此外,漱石的选集《色鸟》一册由新潮社出版,这是新潮社的创办人佐藤义亮(橘香)亲自读过漱石全部作品后尝试出版的选集,漱石曾高兴地向岩波谈及此事,岩波却不服气地说:「那种事我也能做到。」我对此倒有些怀疑。《色鸟》原本就没有竞争力,可舍弃春阳堂、大仓书店而让岩波做出版商,还是相当困难的。当时,森田草平、铃木三重吉由于以前的私人关系,想让春阳堂出版,但岩波坚信,由自己出版无论是为日本还是为夏目家都是最好的。漱石的遗孀和小宫也赞成,因此,岩波以「漱石全集出版会」的名义,在事实上承担了出版工作。在当时,这是罕见的大型出版业务,阳春堂、大仓书店缺乏敢于冒险的胆量,也是岩波最终成为出版商的理由之一。那时,我也清楚地看到,当岩波的道义感和立功扬名的本能相吻合时,他是不顾一切的。名列全集编者的有寺田寅彦、松根东洋城、森田草平、铃木三重吉、小宫丰隆、野上丰一郎、阿部次郎、安倍能成八人。能够完成如此迄今为止最为完善的全集,还因为小宫丰隆对漱石的喜爱、以及由此付出的真挚、细致的努力。除了森田兼为生计从事校对,内田荣造(百闻)等人协助校对外,其他的人实际上没起到太大的作用。但是我在这些任性的编辑中,倒做了一点斡旋工作。森田当时承担了校对工作,这样的全集的编辑、校对是非常庞大的工作,而岩波对此仍然缺乏理解。对于全集在预定时间内没能出版,岩波对印刷公司和校对者深感不满,这种不满有时就反映到对方、特别是感性的森田身上。作为当时最好的活版印刷所,岩波选择了筑地活版所,那里的社长野村宗十郎常说岩波神经质,这确实也是岩波的一面。可在其他方面,例如《书简集》及其他书远超预定页数等等,岩波却毫不介意,并没改变预订价格,这也是岩波式的做法。

  对于岩波书店来说,这一年最重大的事件是在二月,津田左右吉着《古事记及日本书纪的研究》被禁售,进而在三月八日,以同书为首,津田的《神代史的研究》、《日本上代史的研究》和《上代日本的社会及思想》,以违反出版法第二十六条,即「出版意欲篡改政体、紊乱国宪的文件图画时」为由,对著作者、发行者予以处罚,岩波与津田一同被起诉。在此之前的一月二十一日,岩波与店长长田干雄被玉泽检察官传唤,从上午到下午五点半,就津田的著作接受了讯问。这是由于蓑田胸喜、三井甲之等「原理日本」派的弹劾。该事件给岩波以极大的打击,那时,他在热海酒店闭门不出,谁都不见,抱怨自己遭此厄难,朋友们却全不顾念,并对于偶然送来慰问的羽仁五郎的好意非常高兴。岩波并不是将大事藏于腹内而不为所动的英雄,而是个爱哭、爱沮丧、不会隐藏自己的自然之子。但他对津田的奉献却是无微不至的,津田自己也写道:「遭到牵连、一同成为被告之后,岩波又请律师,又让人做了合计一千多页的各种印刷品,提交给法庭,所有一切都被他承担下来。我从年轻时起,就受到各种各样人的各种各样的关照,但从未受到过如此的关照。这种用感谢等等常见的话语无法表达的心情,至今依然。」

前言/序言


逝者如斯:江户时代末期社会风貌与思想变迁 本书以江户时代末期为历史背景,聚焦于这一剧烈变革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思想图景,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生动、立体、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日本社会侧影。 第一部分:幕府的黄昏与社会肌理的松动 本书开篇,时间设定在德川幕府统治进入“化政文化”鼎盛期,但内部矛盾已如枯木逢春的细小裂痕般难以掩盖。我们将深入剖析支撑幕府统治的四大支柱——幕府直辖领、藩领、寺社领和公家领——各自在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间的微妙张力。 一、城市生活与町人阶层的崛起: 江户、大坂、京都这三大都市的繁荣,是本书着墨的重点。我们不仅描绘浮世绘中光鲜亮丽的歌舞伎町与游郭景象,更细致考察了町人阶层内部的贫富分化。那些被称为“二阶两档”的富商巨贾,如何通过金融运作渗透到武士的经济体系中,掌握了实际的财富流向。同时,我们探讨了町人文化(如人情本、洒落本、滑稽本)如何成为对僵化儒学教条的温柔反叛,它们如何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享乐主义和世俗智慧的推崇。 二、武士阶层的困境与身份焦虑: 幕府初期以来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在和平年代的延长线上开始瓦解。武士阶层面临着收入来源单一(俸禄制)的致命弱点。通过对地方藩士的案例分析,我们揭示了他们如何在经济上依附于富商,精神上却又不得不坚守“忠义”的传统叙事。这种身份与经济现实的脱节,催生了武士阶层内部强烈的焦虑感和对改革的渴望,甚至催生了“浪人”这一边缘群体的壮大,他们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三、乡村的压力与动荡: 在看似平静的乡村,土地兼并、高额赋税与自然灾害共同作用,使得农民阶层生活日益艰难。本书详述了元禄以来的货币化对传统自给自足经济模式的冲击。我们将引用史料,描摹农民“一揆”(暴动)从零星的地方反抗,到组织化、带有明确诉求的群体行动的发展轨迹,揭示幕府在维持治安方面的力不从心。 第二部分:思想的激流与传统的重塑 幕末时期,不仅是政治经济的动荡期,更是一个思想观念剧烈碰撞的熔炉。传统儒学面临挑战,新的思潮如同暗流般涌动,为未来的明治维新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一、古学与朱子学的衰微: 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开创的古学派,强调回归儒家经典的本义,批判江户中期以来僵化的朱子学解释。我们分析了古学如何为后来的“尊王论”提供了学术基础,因为它在文本中找到了“王道政治”的理想模型。同时,朱子学派内部的分化与保守,使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显得反应迟缓。 二、国学运动的兴起与“神国”意识的孕育: 本居宣长及其继承者们将国学推向高潮。他们致力于复兴古代典籍,特别是《源氏物语》和《万叶集》,旨在发掘日本本土的精神价值,并强调“纯粹的”天皇中心思想。本书详细探讨了国学如何从纯粹的文献研究,逐渐演变为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排他性”民族主义思想,为后来的“祭政一致”理念奠定了基础。 三、兰学与西方知识的渗透: 在锁国体制下,通过长崎出岛的荷兰商馆,西方的科学、医学和军事知识如同涓涓细流般流入日本。杉田玄白翻译《解体新书》的壮举,标志着西方解剖学在本土的立足。本书着重分析了兰学家群体——他们大多是武士阶层中的前沿分子——如何在这种知识的引进与本土保守思想的冲突中挣扎,以及他们对军事技术(如炮术、造船学)的强烈需求如何反映了幕府对国家安全的忧虑。 第三部分:外交的触礁与“开国”的阵痛 本书的后半部分,焦点集中在西方列强的东进,以及日本社会对外部世界的反应。 一、夷狄之患与海防思想的觉醒: 自18世纪末期开始,俄国、英国等势力在北方和南方的试探性接触,打破了幕府“万邦来朝”的自我认知。松村竹轩、高桥景保等人的海防论著,从纯粹的地理和军事角度,开始正视西方技术的绝对优势。我们考察了幕府在“异国船驱逐令”与实际海防建设之间的巨大落差。 二、黑船来航与“开国”的决断: 培里舰队的到来,是本书的高潮部分。我们力求还原当时日本社会在面对前所未有的军事力量时的集体震惊。本书细致分析了幕府内部对“攘夷”与“开国”两大路线的激烈辩论,以及最终签署《日美和亲条约》所引发的政治后果——它彻底动摇了幕府“无能御外敌”的统治合法性。 三、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 开国带来的屈辱感,迅速催生了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激进政治运动。我们将分析这场运动如何将国学思想与武士的忠诚观相结合,如何利用“朝廷”来对抗幕府的权威,以及在京都爆发的一系列政治暗杀与权力斗争,如何预示着旧体制的彻底崩溃。 结语: 《逝者如斯》试图描绘的,是一个旧秩序行将瓦解,新秩序尚未成形的“断裂带”。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政治史,而是通过社会风俗、思想流变和个体命运的交织,来展现一个古老帝国在面对全球化浪潮冲击时,其内部如何挣扎、如何自我革新,并最终走向一场深刻而痛苦的蜕变的过程。本书旨在让读者理解,1868年的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前几十年社会结构慢性病变与思想长期酝酿的必然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岩波茂雄先生,这位出版巨匠,他的形象不再是冰冷的历史人物,而是化作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我尤其欣赏他在面对困境时的那种韧性。书中关于他如何在经济压力、社会变迁中,依旧坚守出版的初心,以及如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掘并推广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作品,都让我肃然起敬。他的眼光,似乎能够穿透时间的迷雾,预见到未来。而他与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互动,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对待每一位合作者,都如同对待朋友般真诚,力求在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共同成长的关系。这种温暖的连接,在商业化日益浓厚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伟大,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对人类文明的责任感,以及与人为善的胸怀。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对理想的渴望。岩波茂雄先生的传记,与其说是在讲述他的生平,不如说是在描绘他所代表的一种精神。我被他那种对出版事业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将出版视为一项工作,更是将其看作是一种使命,一种对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书中那些关于他对书籍品质的极致追求,对内容的严格把关,以及他如何通过书籍,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描写,都让我深受启发。他是一个能够独立于时代潮流而思考的巨人,他的远见卓识,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价值,往往蕴藏在那些不被世俗所干扰的坚持之中,也让我对“出版人”这个身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段人生故事,更是一场关于坚持与远见的深刻对话。岩波茂雄先生的名字,在出版界或许不陌生,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一个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内心世界。我被他那种近乎偏执的理想主义深深打动,尤其是在那个时代,书籍的传播远不如现在便捷,内容的质量也备受质疑的情况下,他能够坚持出版那些“有分量的”、“能够启迪人心的”书籍,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信念?书中那些关于选书、编辑、推广的细节,无不展现了他对出版事业的敬畏之心。他不仅仅是将书籍视为商品,更是将它们看作思想的载体,文化的火种。每一次的决策,都凝聚着他对读者负责、对知识负责的态度。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够如此纯粹地对待知识和出版?岩波先生的坚持,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面对浮躁时的迷茫。他的故事,是关于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一份独立思考和高洁品格的教科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动荡却充满思想激荡的年代。岩波茂雄先生,他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分量。书中对我震撼最大的是他那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当周围的人都在追逐金钱和名利时,他却甘于寂寞,专注于出版那些能够提升国民精神、启迪智慧的书籍。他的坚持,是一种对时代的担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如何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依靠智慧和毅力创立了自己的出版帝国,以及他如何与那些在当时并不被看好的思想家、作家合作,并最终让他们成为时代的巨匠,都展现了他非凡的领导力和前瞻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反思自身职业与人生态度的读物。岩波茂雄先生的一生,是一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的出版理念,那种“出版是为了国家,出版是为了世界”的宏大愿景,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石破天惊的。书中对他如何挑战权威、如何引入西方先进思想、如何培育本土文化等方面的描写,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仅是一个商人,更是一位文化的播种者,一位时代的开拓者。我特别被他那种“宁缺毋滥”的选书态度所打动。他不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牺牲内容的质量,也不会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对学术价值的坚持。这种严谨和执着,是每一个从事内容行业的人都应该学习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力量,如果与坚定的信念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多么巨大的影响力。

评分

二贵族院议员294

评分

四对县教育的帮助283

评分

二病中斡旋、奔走336

评分

二病情及临终423

评分

本书作者安倍能成是岩波「最无顾忌的友人」,以温厚的理解与毫无顾忌的批判眼光撰写此书,不仅讲述了岩波茂雄的出版事业,还毫不保留地谈及他以往鲜为人知的私生活,使我们得以领略一代出版家的气概与赤诚。

评分

一对议会及选举的关心288

评分

五读书、艺术375

评分

1913年他离开学校创办岩波书店,书店的招牌是岩波与安倍能成一起拜访日本文豪夏目漱石时,请夏目题写的。岩波书店原是一家旧书店,第二年开始出版新书。最初出版的是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心》(最初采取自费出版的方式)和《道草》。夏目漱石当时已是十分流行的作家。1916年夏目逝世不久,岩波茂雄把握时机,在夏目夫人和夏目的弟子小宫丰隆、安倍能成等的帮助下,率先于1917年出版了《夏目漱石全集》(共14卷)。由著名学者狩野亨吉、美学家大冢保治等任编辑顾问,由青年作家、学者寺田寅彦、阿部次郎、铃木三重吉、安倍能成、森田草平、小宫丰隆等夏目漱石的弟子担任编辑。《全集》出版后,受到文学界和社会上的重视。

评分

岩波书店出过夏目漱石全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