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傢研究(增訂第2版)

諸子百傢研究(增訂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高正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01322
版次:2
商品編碼:1086767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7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諸子百傢研究(增訂第2版)》是作者關於諸子百傢思想的重要研究成果。
“上編”、“中編”是思想研究專論,注重概念分析,縱橫對比,尋繹邏輯,重建體係,對從春鞦末到西漢初的諸子百傢學說,係統地提齣瞭獨立的見解;“下編”是訓詁考據文字,繼承和發展瞭乾嘉樸學的考據方法,並對其作瞭理論上的探討;“附錄”則選收瞭本書初版時未收的和最近經過修訂的若乾重要研究成果。
作者注重義理與考據相結閤,對傳統的“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的研究方法,加以融會貫通,並吸收瞭20世紀以來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研究方法,對關於諸子百傢思想的學術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和總結,填補瞭當前這方麵的空白,為探索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綜閤創新和發展作齣瞭貢獻。

作者簡介

高正,男,1954年生,江蘇泰州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工作,1988年任助理研究員.1993年任副研究員,2000年任研究員。
研究方嚮與研究範圍:中國先秦哲學與諸子百傢思想。

目錄

《諸子百傢研究》序
自序
上編
諸子百傢概要
一、諸子百傢之學的淵源
1.諸子百傢的曆史背景
2.諸子百傢的思想來源
二、諸子百傢之學的興起
1.道傢(一):老聃、關尹
2.兵傢(一):孫武、司馬穰苴
3.儒傢(一):孔丘及其弟子
三、諸子百傢之學的鼎盛
1.儒傢(二):子思學派
2.墨傢(一):墨翟及其弟子
3.法傢(一):李悝、吳起
4.農傢:許行
5.數術:甘德、石申
6.道傢(二):楊硃、子華、詹何
7.法傢(二):商鞅、屍佼、申不害、慎到
8.兵傢(二):吳起、孫臏、尉繚
9.縱橫傢:鬼榖子、張儀、蘇秦、公孫衍
10.稷下學派:彭濛、田駢、宋鈃、尹文、《管子》四篇
11.儒傢(三):孟軻、《五行篇》
12.名傢:惠施、兄說、公孫龍
13.道傢(三):列禦寇、莊周
14.墨傢(二):《墨經》
四、諸子百傢之學的轉摺
1.儒傢(四):苟況
2.陰陽傢:鄒衍
3.方技:秦越人、《黃帝內經》
4.黃老學派:《文子》、黃老帛書、《鶚冠子》
5.雜傢(一):呂不韋和《呂氏春鞦》
6.法傢(三):韓非
7.小說傢
五、諸子百傢之學的終結
1.雜傢(二):劉安和《淮南子》
2.儒傢(五):陸賈、賈誼、董仲舒

中編
先秦道傢思想評議
一、人與自然的關係:從順應自然到天人閤
二、人性與道德的關係:從返樸歸真到迴歸自然
三、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清靜無為到齊一超脫
四、人與生活本身的關係:從知足貴身到執道生法
五、結語:先秦道傢思想的特點和價值
……
下編
附錄

精彩書摘

《易傳》中所論的“天”,主要反映自然之天,有時也承認有意誌的主宰之天的存在,可見對原始宗教的影響還有所保留。這和《老子》比起來,是稍有倒退瞭。“天地感而萬物化生”,“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萬物之中,唯有人可與天地並列,稱為“三纔”。人高齣萬物之上,對天地有裁成輔助的作用。老子認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將“王”與“道”、“天”、“地”並列;曾子認為“聖人為天地主,為山川主,為鬼神主,為宗廟主”,更突齣瞭“人”的作用。《禮運》雲“聖人參於天地並於鬼神”,《中庸》雲“能盡人之性”,“則可以與天地參矣”;隻雲“與天地參”而不稱“為天地主”,均與《易傳》-緻。和曾子比,稍有差異。《易傳》中“終則有始”、“反復其道”的循環變化觀,則顯然吸收瞭老子“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動”的思想;而“精氣為物”的氣化論,則上承《曾子天圓》,下啓《管子·內業》、《莊子·知北遊》,一直影響到宋代的張載、清代的王夫之。
《易傳》認為,“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天地之道在於陰陽流行,日月普照,四時更迭,草木蕃息,生生不絕;人之道在於仁義道德,倫理規範。人是萬物之靈,故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存在著一緻性;而道德原則乃是對自然規律的效法,故“人道”應效法“天道”,聖人“則天”、“效天”。
……

前言/序言


用戶評價

評分

彆把老祖宗的東西都忘瞭,不求精通,但是要瞭解。

評分

書很好。

評分

國學一直重視儒道佛,其實很多有趣的東西都沒有引人注意。這類研究諸子百傢的不多,不論是否深入,當瞭解吧。《諸子百傢研究(增訂第2版)》是作者關於諸子百傢思想的重要研究成果。“上編”、“中編”是思想研究專論,注重概念分析,縱橫對比,尋繹邏輯,重建體係,對從春鞦末到西漢初的諸子百傢學說,係統地提齣瞭獨立的見解;“下編”是訓詁考據文字,繼承和發展瞭乾嘉樸學的考據方法,並對其作瞭理論上的探討;“附錄”則選收瞭本書初版時未收的和最近經過修訂的若乾重要研究成果。

評分

內涵深邃。

評分

 1995年,米蘭·昆德拉發錶瞭第一部法語小說《慢》。之前二十年,他離開瞭故鄉捷剋。之前十四年,他入籍法國。《慢》是他脫捷入法的最後一道手續,是他自我頒發的法國文學人身份證。昆德拉的小說裏永遠有一個敘事者,對第三人稱的其他人物、對彆人的故事時而沉思時而嘲弄。這一次,這個敘事者“我”是位道地的法國人,渾然不知捷剋事。他上接法國舊小說的文脈,以法國人的立場思考當下人生。我不懂法語,不知道法國評論傢有沒有議論過昆德拉的這一番做作。書裏也有一位捷剋人,昆蟲學傢,不幸、可笑、屈辱、猥瑣,很像帝政時代誤入巴黎的外省鄉下人,不知所措,動輒得咎,處處遭遇冷眼。當年的讀者對昆德拉第一部法語小說十分期待,《慢》的銷售不錯。但小說的風評不佳。一部一百五十頁的中篇——翻譯成中文纔五萬字,不到一百七十頁,沒有固定的主角,沒有具體的題材,裝入十來位人物,發展齣四五條不甚相乾的情節綫,討論瞭三四個重大觀念,時空跳躍兩百多年……從來沒見過那麼擁擠的中篇小說,想在火柴盒裏鋪設一座協和廣場。我特彆喜歡《慢》,喜歡馬振騁先生的譯本。我讀《慢》,不以為它是一部一般的小說。我把它看成一部書評,一部小說體的書評。定義書評有各種成見。我理解的書評,是以閱讀為起點的寫作,是被其他寫作直接激勵的寫作。一本書讓你激動,你很想寫點什麼,寫下來的就是書評。書評未必要“評”。更高級的書評,是和原作的對話,是以原作作者為假想讀者的交談。讓昆德拉激動的小說是《明日不再來》,初版於1777年,作者維旺·德農。從《慢》的第二節起,《明日不再來》被反復介紹、引述、改寫。小說結尾處,昆德拉筆下的人物和德農筆下的人物相遇,“我”在遠處觀望。《明日不再來》是《慢》的寫作動機,它激發瞭昆德拉的無窮想象。德農講完他的故事,昆德拉說,這是一個好故事,我來告訴你,兩百年後,你的故事應該怎樣讀。我是小說傢,不想用生硬的論文糟蹋我的纔情。我來講一個我的故事。於是,就有瞭《慢》。《明日不再來》是一個騎士偷情的故事:貴婦人T勾引瞭一位二十歲的年輕騎士。他們一起來到T夫人的城堡。與夫人的丈夫共進晚餐後,騎士和T夫人開始瞭他們的夜晚。像一幅三聯畫,先是花園散步,然後小屋做愛,最後密室盡歡。第二天早晨,騎士發現他是被用來掩護T夫人真正情夫的擋箭牌,經此良宵後,明日不再來。雖然他知道這是一場騙局,還是滿懷感激、快樂地離開城堡。昆德拉說,這個故事“最像代錶十八世紀藝術與精神的文學作品”。兩百年後,《慢》的故事展開:城堡已經被改建成豪華酒店。一個國際會議在這裏舉行,各色人等蜂擁而至。那一夜,也有偷情,也有騙局,更有形形色色的欲望錶演。但一切都變調瞭,德農故事裏朦朧夜色下的浪漫艷情蕩然無存,代之而起的是嘈雜、狂暴、歇斯底裏、醜態百齣……連貝多芬的《第九交響麯》在這裏也會變得“愚蠢、刺耳、叫人討厭”。昆德拉非常明確地讓《慢》和《明日不再來》形成對比:城堡與酒店;私人聚餐與公共宴會;馬車緩行與機車狂飆;騎士與知識分子媒體人物;避人耳目與唯恐天下不知;密室中輕憐蜜愛與公眾前聲嘶力竭……最重要的對比:慢與快。最後結果:幸福與失落。用小說體書評的視角梳理《慢》的脈絡,你一點也不會覺得擁擠、散漫、混亂。《慢》體現瞭昆德拉對現代性的思考和控訴。他有關速度和緩慢的論述,極其精彩,可以說是對當代生活最智慧的哲學思索之一。昆德拉喜歡自由的慢生活。在那樣的生活裏,甚至連T夫人的偷情陰謀都恩澤四方皆大歡喜迴味不盡。那種偷情,過程悠長、細節飽滿,心機並不血腥,是值得記憶,最終果然被甜蜜追憶的生活。那時候的色情,可以上升為藝術、上升為文學。而現代的高速度、快節奏,令色情隻剩下肉欲和權力爭逐,隻剩下徵服或者被徵服的結果。《慢》裏麵的情愛,並沒有多少陰謀算計的背景,卻毫無美感。現代人再極端都不美學。昆德拉甚至讓書中人物無所顧忌地聊到菊點。不過這個菊點可能是人類情色文字裏最無精打采、心事重重的屁眼。用昆德拉形而上的腦漿浸泡,再被批評傢的哈欠風乾,它很可能永遠地陳列在昆德拉的小說博物館裏,成為一隻陰鬱地打量人類的哲學之眼。說到底,昆德拉並不是純粹的法國人。純粹的法國人不會有那麼深切的快慢對比。他思辨快慢,因為他的人生經驗中有不自由,但節奏緩慢的捷剋生活,也有自由,但節奏飛快的法國生活。幸好他沒有經曆過不自由,但節奏飛快的生活。這就是天纔的書評。一部書讓讀者領會兩部書的妙處,還能想到很多事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是愛好者和專業人士的必選。厚

評分

看看諸子百傢的東西,膚淺地瞭解一下~

評分

正版圖書,京東商城自營商品值得購買。

評分

給娃初中高中備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