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孔子在美国

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孔子在美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涛 编
图书标签:
  • 孔子
  • 美国报纸
  • 历史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中美关系
  • 媒体研究
  • 19世纪
  • 儒家思想
  • 图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665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620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1-11
页数:6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孔子在美国》的作者依托丰富而翔实的史料,对近代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界媒体上的形象进行了系统、细致而又深入的考察,十分有助于读者了解美国人一百多年来不断变化的中国观,同时反观自照,加深自己对孔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具有多重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孔子在美国》依托丰富的史料,深入研究了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作者选择了能代表美国社会舆论的几大报纸,从中筛选了3000篇左右的相关文献,分为五个时段,展示了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符号的孔子,在美国文化的语境中所经历的认同和变异,以及这一符号与美国社会和中美关系的相互融合和影响机制。对于孔子的海外形象研究和美国的中国形象研究而言,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

作者简介

张涛,男,1971年生,四川岳池人。1988年9月考入四川省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现四川民族学院)英语系,1990年9月升入四川外语学院英语师范系,1992年6月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四川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1995年6月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2000年6月获世界史博士学位。2000年7月至今任教于四川外语学院。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华美国学会理事、美国国务院学友、国际美国学会(荷兰)成员、重庆市第一批社科专家库成员。曾于2008年和2005—2006年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密苏里州和宾夕法尼亚州等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和访问。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国社会文化和中美关系,已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CSSCI来源刊发表论文近30篇,多次获得学校和省级学术奖励。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排华酝酿时期的孔子形象,1849—1882
第一章 孔子:中国“反文明”特性之源
第二章 孔子:美国舆论中的怪异符号
第三章 孔子思想与美国价值观念的共性:负面舆论之下的理性声音

第二部分 排华高峰期的孔子形象,1882—1920
第四章 孔子与美国排华高峰期华人的认同建构
第五章 孔子与排华高峰期的华人怪癖
第六章 孔子与近代中国的衰落
第七章 孔子:美国世纪之交援华舆论中的主角
第八章 孔子在社会进步中的借鉴意义

第三部分 动荡年代的孔子观,1920—1950
第九章 孔子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政治
第十章 “子曰”:带有种族偏见的美国幽默
第十一章 孔子:美国日常消费的内容
第十二章 孔子与中国的坎坷命运
第十三章 孔子与美国的外交舆论
第十四章 孔子在美国社会的积极作用

第四部分 对华冷战时期的孔子形象,1950—1972
第十六章 孔子:美国政治与社会问题的监督者
第十七章 美国战后日常生活中的孔子

第五部分 当代美国的孔子形象
第十八章 中美对话中的孔子
第十九章 当代中美力量格局中的孔子
第二十章 美国舆论与孔子在当代中国的复兴
第二十一章 以孔子监督美国政治:当代美国政治评论的话语策略
第二十二章 当代美国社会生活中的孔子
第二十三章 孔子与战后美国华人的文化想象社区
第二十四章 孔子:战后美国华人餐饮的文化标记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孔子在美国》一书,细致勾勒了自1849年以来,孔子形象在美国报纸媒体中的演变轨迹,揭示了西方世界如何认识、解读并塑造这位东方圣哲。本书并非对孔子思想的直接阐释,也不是孔子思想在美国传播的具体历程,而是聚焦于“形象”这一概念,通过对大量历史报刊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展现孔子在美国公共舆论场域中出现的面貌、被赋予的意义以及随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图景变化。 本书的研究起点1849年,正是美国加州淘金热兴起,大量华人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之际,也标志着中美两国在更广泛层面上的接触与碰撞。在这一时期,中国以及与中国相关的一切,包括其文化符号,都开始被美国社会所关注。孔子,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征之一,自然也进入了美国报纸的视野。 早期,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美国报纸对孔子的描绘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文化隔阂,孔子的形象可能被简化、曲解,甚至被用于服务当时的社会议题。例如,在排华浪潮时期,孔子或许会被刻意塑造成与西方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东方专制”的代表,以合理化某些歧视性政策。另一方面,在少数关注中国文化或哲学的报道中,孔子可能被描绘成一位古老的智者,其思想被笼统地提及,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细致的辨析。这种描绘往往是片面的、异域化的,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 随着20世纪的推进,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对中国的态度经历了剧烈波动,这也直接影响了孔子在美国报纸形象的塑造。在某些时期,当美中关系趋于缓和或中国文化被视为“和平交流”的一部分时,孔子可能被重新赋予积极的色彩,被誉为“仁爱”与“和谐”的象征,甚至被用作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然而,在意识形态对抗激烈的时期,孔子形象又可能被政治化,被解读为服务于特定政治目的的符号,其思想的某些方面可能被放大或忽略,以符合当时的外交政策和国内宣传的需要。 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孔子在美国报纸上出现的时间和频率,而是深入考察这些形象是如何被建构的。它关注报道的语境、记者的视角、报纸的立场,以及当时美国社会的思潮和关注点。例如,美国报纸在报道孔子时,是否会引用原始文献?是否会采访学者?还是更多地依赖二手信息和既有成见?这些细节的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文化符号如何在异域的媒体环境中被“翻译”和“再创造”。 本书的研究方法也颇具特色。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报刊的广泛采集和细致比对,作者得以勾勒出孔子形象的“变迁”而非“固定”。这种变迁并非是线性发展的,而是螺旋式上升,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被深入解读,时而又被边缘化。作者通过对具体报纸报道的分析,例如,某篇报道如何使用“圣人”、“哲学家”、“道德家”等词汇来形容孔子,某个插图如何描绘孔子的形象,某个评论文章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在美国社会的意义,来具体展示这种形象的演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书的研究视角超越了简单的“正面”或“负面”的二元对立。它更关注孔子形象在美国报纸中的“功能”和“意义”。孔子在美国报纸上出现,究竟是为了介绍中国哲学?还是为了评论时事?抑或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这些不同的“功能”驱动了孔子形象的不同“呈现”。例如,在讨论教育改革时,孔子的某些教育理念可能被引用;在探讨家庭伦理时,孔子的孝道思想可能被提及;在分析社会秩序时,孔子的礼制思想可能被借鉴。 本书深入探讨了20世纪后期至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又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是出现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还是仍然存在着刻板印象和误读?孔子是否被塑造成了“中国软实力”的一部分?其形象的演变是否也与美国国内对中国的整体认知和态度的变化息息相关? 总而言之,《孔子在美国》一书,以报纸媒体为载体,以孔子的“形象变迁”为切入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建构与意义生产。它不仅是研究孔子在美国传播史的重要著作,也是理解美国媒体如何塑造外国文化符号的生动案例,更是洞察中美文化交流深层机制的宝贵资料。本书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本书,绝对是一次让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之旅。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展现了孔子这位古老哲学家的形象,如何在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长河中,在美国报纸媒体的传播中,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迁。作者通过对海量报纸文献的爬梳和分析,构建了一个生动而立体的孔子形象图谱。我之前对于孔子在美国的认知,大多停留在比较片面和概念化的层面,但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更加 nuanced(细致入微)的孔子。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思潮、种族关系、国际政治等因素如何影响孔子形象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作者详细阐述了在排华运动时期,孔子形象可能受到的负面解读,以及在20世纪中叶,孔子思想如何被用来论证某些政治理念的合理性。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形象”的建构和传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打开眼界”的书,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西方视角下的中国”这个宏大命题,并且聚焦到了孔子这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身上。《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所呈现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令人赞叹的。作者通过对海量报纸资料的细致梳理,呈现了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孔子形象。从最初可能被视为异国奇谈,到后来成为探讨中国社会、政治、哲学的重要参照,再到在某些时期被用来构建、甚至攻击特定的中国形象,这一过程的复杂性远超我的预料。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形象如何受到美国国内社会思潮、种族歧视、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非常精彩的分析。例如,在排华浪潮时期,孔子形象是否也受到了波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美国报纸又是如何解读孔子的?这些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客观性和批判性,并没有简单地将孔子描绘成一个受害者或者一个胜利者,而是呈现了一个在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充满张力与变动的形象。阅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文化符号的“可塑性”以及“在地化”解释的强大力量,也更加理解了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的艰巨与必要。

评分

《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复杂性的大门。作者以近乎考古般的严谨,梳理了1849年以来美国报纸上关于孔子的各种论述,呈现了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孔子形象。我原以为,孔子作为一位具有普适价值的思想家,其在美国的形象应该是相对稳定和积极的,但本书却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书中展现的孔子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体、不同作者手中,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解读,有时是“东方智慧”的象征,有时却又被视为“保守落后”的代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思潮、种族关系、国际政治等宏观因素如何塑造孔子形象的分析。例如,书中对20世纪初,孔子思想如何被引进美国,并与“现代化”议题联系起来的讨论,就非常具有启发性。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认识到,文化符号的意义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与不同社会语境的互动中,不断被建构、被诠释、被再创造。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棱镜”,通过《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本书,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了孔子这位中国文化巨匠在美国公众视野中的多面形象。作者从1849年这一历史节点出发,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美国报纸上关于孔子的论述进行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追踪研究。我原以为孔子在美国的形象会是比较稳定和正面化的,但本书却揭示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图景。在不同时期,孔子形象经历了从“神秘东方贤者”到“儒家代表”、“政治符号”,再到“全球文化资源”的转变。书中对于不同政治气候、社会思潮如何影响孔子形象的分析,尤为精彩。例如,在某些时期,孔子的思想被视为维护传统权威的工具,而在另一些时期,又被用来批判现实的不公。作者并未止步于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形象建构背后的权力运作和文化意图。阅读此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符号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与不同社会语境的互动中,不断被重塑和再赋予。

评分

一本真正能引发深度思考的学术著作!《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了解到孔子在美国的形象变化,更在于它深刻揭示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作者从1849年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起点出发,细致梳理了150多年来美国报纸上关于孔子的各种论述,其史料之丰富,分析之深入,令人拍案叫绝。我之前一直觉得,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应该在全球拥有统一的形象,但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展现的孔子形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体、不同作者手中,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有时,他是“和平与秩序”的象征,有时,他又是“保守与落后”的代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冷战时期孔子形象的研究,他如何被意识形态的斗争所裹挟,成为“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的对照,或是被用作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将孔子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鲜且富有启发性。阅读此书,不仅是对孔子形象的了解,更是对文化传播机制、媒体力量以及不同文明之间认知差异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绝对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美国公众视野中的演变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勾勒出了一幅跨越一个半世纪的文化图景。我原以为,作为一位来自遥远东方的古老哲人,孔子在美国的形象会是相对 static(静止)的,但本书让我大开眼界。从早期报纸零星的提及,往往伴随着对中国神秘主义的想象,到后来随着华工移民的到来,孔子形象逐渐与“异域文化”、“儒家思想”等标签联系在一起,再到20世纪中后期,特别是冷战时期,孔子形象开始被赋予新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解读,时而被誉为“东方智慧”的代表,时而又被贴上“保守”、“阻碍进步”的负面标签。本书通过对大量报纸文献的爬梳,生动地展现了这种复杂而多变的塑造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时期美国社会思潮、地缘政治、文化交流等宏观背景是如何影响孔子形象的建构。例如,在某些时期,孔子被视为维护传统秩序的象征,与当时美国国内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形成鲜明对比;而在另一些时期,他的思想又被用来论证某些政治理念的合理性。这种深挖背后的原因,使得阅读过程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场思维的启迪。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历史的进程是模糊而遥远的,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孔子”如何在另一个文明的土壤中被“看见”和“解读”,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其复杂性与丰富性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思想家如何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所理解和阐释充满了好奇,而《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研究。作者以极大的耐心和细致,追踪了孔子在美国报纸媒体中的形象演变轨迹,从19世纪中期那个模糊、遥远的东方智者,到20世纪,逐渐被具象化、符号化,再到21世纪初,其形象的复杂化与多元化,这一过程的展现是如此生动且引人入胜。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描述了孔子形象的变化,更深入地探究了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动因。例如,书中详细分析了美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通过报纸媒体来构建对中国的认知,而孔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自然就成为了这种认知塑造的关键环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具体报纸报道的引用和分析,它们如同一个个珍贵的历史切片,让我得以窥见当时美国社会对孔子及其思想的真实态度和理解。这种研究方法,使得本书既具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学习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符号解读和形象构建非常感兴趣,而《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强烈好奇心。不得不说,本书作者的史料功底令人叹为观止,从19世纪中叶的粗浅印象,到20世纪后期的多元化解读,几乎涵盖了孔子在美国报纸媒体中的所有重要论述时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时期报纸报道时所展现出的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视角。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在美华人群体早期对孔子形象的塑造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以及随着美国国内社会变迁,孔子形象又是如何被重新解读和挪用的。作者并没有将孔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符号,而是清晰地展现了他如何在不同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手中,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这种“活化”孔子的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被诠释和再创造的过程。书中对于不同报纸刊物(例如,侧重精英阶层的《纽约时报》与侧重大众的《纽约邮报》)在塑造孔子形象上的差异性分析,也为我理解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阅读此书,就像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考古,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一个关于孔子在美国的全新面向,这种探索的乐趣是无与伦比的,也让我对“形象”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对于任何对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或者对跨文化形象构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佳作。本书作者以其精湛的研究方法和宏大的历史视野,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详尽而生动的历史画卷。我之前从未设想过,一个古老的哲学家,其在美国媒体中的形象会如此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从19世纪末期,孔子可能仅仅是作为一种“东方神秘主义”的碎片化象征,到20世纪初,随着美国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关注度提升,孔子的思想被引入,并与“儒家伦理”的概念紧密联系,再到后冷战时期,孔子形象的多元化解读,时而被视为全球化的文化资本,时而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并没有回避媒体报道中的偏见与误读,反而将这些负面解读视为理解孔子在美国社会中复杂地位的重要线索。这种诚实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形象”这个概念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认识到文化传播并非单向灌输,而是充满着协商、误读、再创造的过程。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读懂”历史的书,它以《孔子在美国:1849年以来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为名,却提供了远超书名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作者的研究视野之宏大,史料考证之严谨,都令人印象深刻。我一直以来都对“文化符号”的生命力充满好奇,而孔子在美国报纸上的形象变迁,恰恰是一个极好的研究样本。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从19世纪中叶那个遥远而模糊的“东方智者”形象,到20世纪,其形象开始被具象化,与“儒家思想”、“中国伦理”等概念紧密联系,再到后来的多元化解读,甚至在某些时期被赋予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含义,这一过程是多么的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对不同时期美国社会背景的深入剖析,例如,书中对冷战时期孔子形象的解读,让我看到了文化符号如何被意识形态的斗争所裹挟。这种将孔子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解读的方式,让本书充满了思想的张力,也让我对“文化传播”这一复杂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