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中的鲁迅

教材中的鲁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漱渝,王涧,李斌 编
图书标签:
  • 鲁迅
  • 文学
  • 教材
  • 教育
  • 思想
  • 文化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经典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603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30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6
字数:4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鲁迅作为中国一个经典文化符号,自民国以来,其作品即进入教材领域,不少成为经典篇目。因鲁迅本人的特殊文化政治地位,其作品在教材中的进退与内容取舍,很大程度上是各个时期的政治风向在教育领域的一种投影。《教材中的鲁迅》的意义,就在于以史料整理、概述的方式,既客观再现了一个经典文本的教材传播史和接受史,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代语文教材发展过程中内容文本的演进史。

内容简介

  《教材中的鲁迅》主要是对自民国以来各个时期鲁迅作品在各种中小学语文教材(包括海外华文教材)中的传播与接受的情形,进行详细的资料整理,全面客观地再现了鲁迅作为一个经典文化符号在教材中的传播史和接受史。全书史料全面翔实,图文对照互参,可以为语文教育研究者及鲁迅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史料参考。

作者简介

陈漱渝 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 副主编: 王 涧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任编辑、博士 李 斌 中国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目录

前言:播撒鲁迅精神的种子
第一章 民国时期教材中的鲁迅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1920年代教材中的鲁迅
第三节 1930年代教材中的鲁迅
一、商务印书馆版
二、世界书局版
三、中华书局版
……
第四节 1940年代教材中的鲁迅
一、国统区教材
二、沦陷区教材
三、解放区教材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学教材中的鲁迅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前十七年统编教材中的鲁迅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材中的鲁迅
北京市
上海市
……
第四节 新时期教材中的鲁迅
第五节 新课标教材中的鲁迅
人教版
语文版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教材中的鲁迅
第一节 人教版小学教材中的鲁迅
1950年
1951年
……
第二节 地方版小学教材中的鲁迅
安徽省
北京市
……

第四章 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阐释
第一节 初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阐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风筝》
……
第二节 高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阐释
《记念刘和珍君》
《〈呐喊〉自序》
……
附录
新马华文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王润华
文本旅行:《藤野先生》到台湾黄英哲
当鲁迅不再是禁忌——在台湾教授鲁迅的经验与困难黄琪椿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民国时期教材中的鲁迅
  第一节 概论
  1922~1949年间,大、中、小学课堂都学习过鲁迅作品。但一方面新文学在民国时期的大学课堂地位不重要,另一方面留下来的选本类大学教材很少,我们所能找到的多为间接材料,只好暂不讨论大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同样,鲁迅作品很少进入小学教科书,据不完全调查,仅有两套解放区高小教材选有鲁迅作品(本文将会介绍)。所以,我们以中学教材为主要范围讨论民国时期教材中的鲁迅。
  我们依据《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卷提供的线索,并结合人教社、北师大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情况,调查了1920~1949年间90种中学国文教科书。除一套沦陷区教科书外这套沦陷区教科书是北京伪教育总署编辑的《初中国文》,1938~1939年初版,1941年修正,新民印书馆出版。它是在宋文翰编、中华书局1937年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的基础上增删几篇作品而成。两套所选鲁迅作品及课后的助读项目完全一样,我们不再单列一类。,根据其依据的课程标准和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大略分为五类:第一类为1920~1927年的14种初、高中国文教科书;第二类为1928~1939年的40种初中国文教科书;第三类为1928~1939年的17种高中国文教科书;第四类为1940~1949年国统区的8种初、高中国文教科书;第五类为1946~1949年解放区的11种初、高中国文教科书。
  一
  我们共调查了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学国文教材14种,其中9种选有白话文,这9种之中,有6种选有31篇鲁迅作品,共出现48次。按这9种教科书总选文篇数1267计,每26篇作品中会有1篇鲁迅作品。
  《呐喊》中的作品在这些教科书中出现频率最高,共18次。其中有5套教科书选有《故乡》,4套选有《孔乙己》,3套选有《风波》,2套选有《鸭的喜剧》,此外,《〈呐喊〉自序》、《药》、《兔和猫》、《社戏》都出现过1次。《热风?随感录》排第二,出现12次,其中《随感录三十五》、《随感录三十六》、《随感录四十九》、《随感录六十二》各出现2次,《随感录四十二》、《随感录四十八》、《随感录六十三》、《随感录六十六》各出现1次。《爱罗先珂童话集》排第三,出现6次,《鱼的悲哀》、《时光老人》各出现2次,《池边》、《狭的笼》各出现1次。此外,《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论雷峰塔的倒掉》、《〈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等4篇作品,以及武者小路实笃《自序》、江口涣《忆爱罗先珂华西理君——〈桃色的云〉代序》、尼采《〈察拉图斯忒拉〉的序言》、阿尔支拔绥夫《幸福》、明那?亢德《疯姑娘》、安特来夫《黯淡的烟霭里》、芥川龙之介《鼻子》等7篇翻译作品也都被选入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还被两套教科书同时收录。
  最早同时也是民国时期选择鲁迅作品最多的教科书,是俍工、仲九合编,民智书局1922~1924年初版的《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这套教材共选215篇作品,其中鲁迅作品21篇。编者沈仲九认为国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现代思潮”,与其让学生“读《庄子》、《墨子》、《荀子》等,不如叫他读《胡适文存》、《独秀文存》这一类书;因为一则难懂,一则易解;一则未必合于现代思潮,一则可以当作现代思潮的一部分的代表。就轻重缓急论,要做一现代的人,不懂《庄子》、《墨子》等的学说,却不要紧;不懂国语文提倡的理由,不懂女子解放问题、贞操问题、婚姻问题、礼教问题、劳动问题等,却是要做一时代的落伍者”。沈仲九:《中学国文教授的一个问题》,《教育杂志》第16卷第5号,1924年5月20日。穆济波在东南大学附中使用这套教科书第三编中的《故乡》与《狭的笼》时,设定的教学目的为:“社会制度,把一般同生共命的人类,强分出无限智愚强弱的主奴阶级来,要免除人类的悲苦,便要将这一层层的障壁打倒,一切不合理的思想,制度,都给完全解放改造,重新再铸文明。如能将人类之狭隘的习惯一一破除,庶几乎才有一种正当的生活。”穆济波:《道尔顿制实验班国文教学计划》,《中华教育界》第13卷第6期,1923年12月。《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后两编“为国外小说名作的翻译,而另外辅之以长篇翻译剧本及诗歌”,孙俍工:《文艺在中等教育中的位置与道尔顿制》,《教育杂志》第14卷第12期,1922年12月20日。在编辑上“以作家的国别和时代为准”[孙俍工、沈仲九:《编辑大意》,《初级中学国语文读本》(第一编),民智书局,1922年。],选入了鲁迅翻译的《幸福》和《疯姑娘》。孙俍工为这些作品设计的作业中,包含分析“所含蕴的思想问题、所表现的人生问题及学生对于本篇的感想和批评”,“注意作家略历、作家的思想学说、作家艺术上的主张(人生的艺术或艺术的艺术)及派别(浪漫派、自然派或新浪漫派等)、作家所受时代精神与环境的影响”等。孙俍工:《文艺在中等教育中的位置与道尔顿制》。可见,无论是这套教材的编者,还是使用者,都把其中的鲁迅作品看成新思潮和新文学的载体。
  ……
  民国时期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中,1930年代初版的初中国文教科书数量最多,印刷次数最多,使用区域最广,使用时间最长。我们找到的40套教科书中,有36套选入67篇鲁迅作品,共出现174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套教材中选有4~5篇。由于这些教材中有些我们仅找到4~5册;有些仅出版3册,以每册选文40~50课之间计,大概每45篇中会有1篇鲁迅作品。这跟周作人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例差不多。
  按照被收录次数排序,《野草》中的作品出现次数最多,共48次;《呐喊》集中的作品其次,出现42次;鲁迅译、鹤见佑辅著《思想?山水?人物》排第三,出现16次。《热风?随感录》排第四,出现15次。《爱罗先珂童话集》排第五,出现9次。具体情况参见下面四个表格(A表示鲁迅作品被收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店四大主要出版社所出版教材中的次数,B表示鲁迅作品被收入其他出版社所出版教材中的次数)。
  ……
《孤寂的灯塔》 内容简介 《孤寂的灯塔》是一部饱含深情的个人回忆录,作者以真挚细腻的笔触,追溯了自己人生中那些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时光冲刷得模糊的片段。这不是一本宏大的历史叙事,也不是一本畅销的励志指南,它是一面折射个体生命体验的镜子,映照出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前行、如何寻找内心安宁的真实轨迹。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作者从少年时代的懵懂青涩,到青年时期的迷茫与探索,再到中年时期的沉淀与反思,直至暮年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第一部分:青瓦岁月,微光初照 开篇从作者童年故乡那片熟悉的土地写起。故乡的景象,如同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在作者笔下缓缓展开。那些淳朴的乡邻,依稀可见的祖辈身影,以及孩童时期最纯粹的快乐与忧伤,都被赋予了温暖的光泽。作者并未刻意美化过去,而是真实地呈现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生活气息,包括物质的匮乏,也包括人情味的浓厚。在这里,作者第一次感受到孤独的滋味,但更多的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渴望。那些在田埂上奔跑的日子,那些透过窗棂洒进来的斑驳阳光,都成为日后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锚点。 第二部分:迷雾森林,追寻回响 进入青年时期,作者踏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也遭遇了更为复杂的困境。求学之路上的艰辛,初入社会的种种不适,以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摇摆的挣扎,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旋律。作者坦诚地记录了自己曾经的迷茫,对未来方向的困惑,以及在集体与个我之间寻求平衡的种种尝试。书中穿插了作者与几位重要人物的交往,他们或许是启蒙者,或许是同行者,他们的言行和命运,如同一道道光,照亮了作者前行的路,也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这段时期,作者开始接触到一些思想的火花,开始尝试理解更宏大的命题,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仍受限于当时的认知。 第三部分:波涛之上,静水流深 步入中年,作者经历了生活的起伏,品尝了成功的喜悦,也承受了失落的痛苦。他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选择,反思那些曾经坚守的信念。这一部分,作者将目光更多地转向内心的探索。他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关注情感的本质,关注那些被生活琐碎掩盖的珍贵情感。作者分享了在事业上的起起伏伏,在家庭中的温暖与羁绊,以及在人际关系中的得失。这些经历并非波澜壮阔,却真实地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努力寻找立足之地,并试图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在这里,对“孤寂”的理解开始发生变化,它不再仅仅是独处的状态,而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与清醒。 第四部分:暮色余晖,归于本真 生命的晚年,作者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回望过去,也以一种更加透彻的眼光审视当下。他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评价,而是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一部分,作者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有限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意义。他分享了与家人朋友相处的点滴温情,对自然景物的细微体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那些曾经困扰过他的问题,在岁月的沉淀中,似乎都有了新的答案。作者借用“灯塔”的比喻,象征着那些在人生航程中,始终指引着方向、给予慰藉的精神力量,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从未熄灭。这本书的结尾,没有戏剧性的高潮,只有一种淡淡的释然,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回归,一种对“孤寂”的拥抱与超越。 《孤寂的灯塔》不仅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它更是一曲对生命、对时光、对人性的深情礼赞。作者的文字朴实而富有力量,他没有刻意雕琢辞藻,却用最真诚的情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阅读这本书,如同与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孩童般好奇的朋友对坐,听他娓娓道来,分享那些属于他,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它或许不能为你提供解决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它能陪伴你,让你在回味自己人生旅程时,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勇气,多一份对生命本质的敬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于那些能够连接过去与现在,将经典的文学思想与当下的社会现实进行对话的书籍,总是充满着浓厚的兴趣。“教材中的鲁迅”,这个名字,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联想,它是否能帮助我理解,鲁迅的思想,为何能够穿越时空,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以一种“跨时空的对话”为切入点,去探讨鲁迅的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解读和应用,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的社会,能带来怎样的启示。我期待它能够引导我去思考,鲁迅当年所批判的那些国民性的弱点,在今天是否依然存在?他提出的那些关于启蒙、关于改造的理念,是否仍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或许,它会引用一些 contemporary 的社会现象,来印证鲁迅的洞察力,或者,它会从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反思鲁迅思想的局限性,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我希望它能够让我看到,鲁迅并非只是一个历史符号,而是一个能够与我们进行深度对话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是我们反思过去、观照当下、开创未来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总觉得,伟大的作家,其作品就像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每一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教材中的鲁迅”,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期待,它是否能够帮助我“发掘”出那些被教材所“浓缩”或“简化”的鲁迅。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追根溯源”的方式,去探究那些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其创作的背景、作者的意图,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反响。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去了解,在那些被反复吟咏的句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怎样的时代情绪,以及怎样的个人情感。或许,它会提供一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或者,它会引用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来为我展示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鲁迅。我希望它能够让我看到,教材中的鲁迅,只是冰山一角,而这座宝藏,还有待我去更深入地挖掘和探索。它能够激发我一种持续的好奇心,让我不断地去探寻鲁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伟大的作家,其作品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解读维度的。“教材中的鲁迅”,这个书名,让我好奇它是否能揭示鲁迅作品在不同时期,被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者,是如何被“再创作”的。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个引子,带领我重新审视自己学生时代所接触到的鲁迅,去探究那些被选入教材的篇章,其背后有着怎样的编选逻辑,有着怎样的解读倾向。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元视角”,让我们看到,鲁迅的形象,是如何在教材的塑造中,逐渐形成,又如何在与读者的互动中,不断地被更新、被丰富。或许,它会引导我思考,为什么某些篇章会被反复提及,而另一些同样重要的作品,却鲜为人知?它是否会帮助我辨识出,那些被“理想化”的鲁迅,与那个更真实、更具争议的鲁迅之间的差异?我希望它能够激发出我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思维,让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而是能够主动地去质疑,去探究,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更深层的意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穿越时空”的文学解读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能将那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思想,重新唤醒,并与当下产生共鸣的时候。鲁迅,无疑是那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引发我们深思的作家。他的文字,像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那个时代的国民性,也剖开了我们内心的隐秘角落。而“教材中的鲁迅”,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鲁迅本人的研究,更是关于“我们是如何理解鲁迅”这一过程的审视。我总觉得,教材是一种特殊的媒介,它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某个作家、某个作品的刻板印象。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这种“教材滤镜”,能够让我们看到,在那些被反复摘录、反复讲解的经典篇章之外,鲁迅还有怎样更广阔、更丰富的思想版图。或许,它会带领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段落,挖掘出当年被忽略的细节,或者,它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鲁迅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与我们今天的关联。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种“解构”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鲁迅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文字本身,更在于他所引发的持续性的思考和讨论,在于他能够不断地被重新解读,并不断地为新的时代提供养分。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其魅力在于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产生共鸣。“教材中的鲁迅”,这个书名,给了我一种直觉,它或许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会如此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教材之中。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选择、被解读,并最终成为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我期待它能够揭示鲁迅作品的“经典化”过程,去分析那些被选入教材的篇章,其文本特征、思想深度以及艺术价值,是如何契合教育的要求的。或许,它会从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鲁迅作品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文素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我希望它能够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应试内容”的鲁迅作品,发现它们在教育过程中的真正意义,并认识到,教材中的鲁迅,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启蒙的火种。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书籍感到由衷的喜爱。“教材中的鲁迅”,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混合的期待。一方面,我对“教材”这个词,会联想到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系统的梳理;另一方面,“鲁迅”这个名字,又自带了某种大众的熟悉度和亲切感。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系统地梳理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其重要作品,但同时,又不会落入枯燥的学术论述的窠臼。我期待它能够用一种生动、易懂的语言,去讲述鲁迅的故事,去阐释他的思想。或许,它会引用一些有趣的、鲜为人知的史料,或者,它会用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鲁迅的观点。我希望它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入门”的指引,让我能够更轻松地走进鲁迅的世界,并逐步深入地去理解他的伟大。我期待它能够填补我在理解鲁迅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并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的鲁迅研究领域的大门。

评分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阅读鲁迅的作品时,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那种对于现实的批判,对于人性的洞察,有时过于尖锐,过于赤裸,以至于让人难以承受。而“教材中的鲁迅”,这个名字,给我一种温暖的联想,仿佛这本书是将鲁迅置于一个更平和、更易于接受的环境中去呈现。我设想,它或许会从一个更具引导性的角度出发,去剖析鲁迅的思想,将那些复杂的概念,以更清晰、更具逻辑的方式展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鲁迅的批判,并非是纯粹的否定,而是带着一种深切的悲悯和对民族未来的忧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鲁迅思想的“温度”,让我们看到,在他犀利的笔触下,隐藏着怎样的对“人”的关怀,对“改造”的期盼。或许,它会带领我走出那些过于沉重的解读,去发现鲁迅作品中那些积极的、充满生命力的元素,那些对进步的呼唤,对新生的期许。我希望它能够让我不再仅仅停留在对鲁迅“批判家”的单一认知,而是能够看到他作为一位“思想者”,一位“启蒙者”的更全面、更立体的一面。

评分

鲁迅的文字,对我而言,常常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不足,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甚至今天社会的一些病灶。“教材中的鲁迅”,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好奇,它是否会以一种更加“落地”的方式,去探讨鲁迅的批判性思想,如何与我们当下的生活产生联系。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不仅仅停留在对鲁迅作品的文本解读,而是会尝试将他的思想,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语境中去审视。我期待它能够引导我去思考,鲁迅当年所批判的那些现象,在今天是否依然存在?他的思想,是否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解决当下问题的启示?或许,它会引用一些 contemporary 的案例,来佐证鲁迅的观点,或者,它会从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反思鲁迅思想的局限性。我希望它能够让我看到,鲁迅并非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能够与我们对话,与我们并肩作战的思想家。它能够激发我一种更积极的社会参与意识,让我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思考,我们如何能够从鲁迅的思想中汲取力量,去推动社会的进步。

评分

“教材中的鲁迅”这个名字,一开始吸引我的,其实是那种莫名的熟悉感。鲁迅,这个名字,大概是伴随了无数人的求学之路,从初中的课本到高中的选修,再到大学的中文系,他仿佛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一个埋藏在字里行间,时而晦涩难懂,时而又直击人心的灵魂。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脑子里立刻涌现出无数过往的画面: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地解读《孔乙己》的迂腐,同学们在台下窃窃私语讨论《呐喊》的深意,甚至还有当年为了背诵《故乡》里的描写而抓耳挠腮的场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仿佛能把我重新拉回到那个求知的年代,去重新审视,去重新理解,那个曾经只存在于书本里的鲁迅。我想,它或许能为我揭示,那些教科书上的文字,背后究竟蕴藏着怎样更深层的力量,那些被简化了的讲解,是否掩盖了作者更宏大、更复杂的思考。毕竟,教材的篇幅有限,总会有些地方,只能点到为止,留下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去探索。而我,一直渴望着有那么一本书,能够填补这些空白,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生动的鲁迅,一个不仅仅是文字的先锋,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痛苦,有呐喊的,真正的人。我想,这本书,很可能就是我一直寻找的那把钥匙,能够开启我对鲁迅更深层次的认识,让我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探索者。

评分

我对那些能够提供“方法论”的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当它能够指导我如何更好地去理解和欣赏伟大的文学作品时。“教材中的鲁迅”,这个名字,让我好奇它是否会提供一种独特的阅读方法,去解锁鲁迅作品的隐藏含义。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如何阅读教材中的鲁迅”这个角度出发,去提供一套系统的阅读策略。我期待它能够引导我去关注那些被忽略的细节,去理解那些晦涩的词句,去体会鲁迅文字背后的深层情感和思想。或许,它会教我如何去辨识鲁迅的讽刺艺术,如何去捕捉他语言的精妙之处,如何去体会他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我希望它能够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让我能够独立地去发现鲁迅作品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它能够为我提供一把打开鲁迅世界的“钥匙”,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这位文学巨匠的思想宝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