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残渣:1991-2011艺术创作手记

时间的残渣:1991-2011艺术创作手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峰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创作
  • 手记
  • 当代艺术
  • 中国艺术
  • 1990年代
  • 2000年代
  • 个人回忆
  • 艺术观察
  • 文化评论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70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325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实验艺术场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无论艺术还是设计,都是我们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世界最好的方式之一。

内容简介

我们生存的地球,据说是正反物质碰撞湮灭后留下的剩余物质,而就在这一小块剩余物质上就发生了生命这回事儿。《时间的残渣:1991-2011艺术创作手记》,不过是一个生命成长中留下来的一粒残渣。我们透过它能看到出生于新中国60年代一辈人中的一位,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和遭遇,以及,他以艺术的方式做出的反应。

作者简介

冯峰,著名的先锋实验艺术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实验艺术系主任。
1991年开始从事艺术与设计教育工作,同时进行当代艺术、实验设计、小说等多个领域的艺术创作。作品曾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围家展出,并在巴黎、北京、广州、深圳、香港、上海等地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览。2010年,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标识性建筑宣政殿、紫宸殿——《时间中的宫殿》设计者(与澳大利亚IAPA合作)。作品载入《新中国美术60年》。
著有《1图像:叙述与再现》、《2形态:转译与牛成》、《3语汇:元素与秩序》、《4观念:认识与表达》、《交换教学:广州美术学院与曼彻斯特都会大学交流课程》,以及《设计素描——为了设计的造,型训练》等教学文献。2008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盛宴:冯峰作品FENG FENGWORKs.1 993-2008》。

内页插图

目录

代序冯峰:一个视觉搅局者
1 时间的残渣
1-1 时间中的宫殿
1-2 身体里面的风景
1-3 文明的残渣(上篇)
1-4 文明的残渣(下篇)
1-5 鸭子?还是兔子?
1-6 静物
1-7 一桌宴席和一只孔雀
1-8 W和C
1-9 一个城市的生存策略
1-10 一条去旅行的腿
1-11 黄金时代
1-12 金狗屎

2 如果每一个人都精彩
2-1 我希望我就是一个个人
2-2 你究竟想要干什么?
2-3 没有人能走出自己的世界
2-4 抱歉,我从来不谈风格
2-5 也没什么梦想
2-6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释放出自己的精彩
2-7 我们似乎已没有退路了

3 逝去,是一种生长
3-1 为什么要“实验”?
3-2 走错房间的渔夫
3-3 反设计
3-4 基础不是砖头,是树的根
3-5 这是否能唤起我们的荣誉感
3-6 逝去的生活方式
后记:我,及其他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时间的残渣》第1章

“搅局者”这个词是我在刘庆元和冯峰的一篇谈话中发现的,我想借用它作为评论冯峰艺术的一个关键词,因为它再好不过地描述了冯峰工作的一些方法论特征。


尘封的星轨:一位未名旅者的观测记录(1980-1990) 引言:时代的呼吸与个体的低语 这本书并非关于艺术创作的系统论述,也无关乎宏大的艺术史叙事。它是一本在特定十年间——从1980年到1990年——一位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观察者,以碎片化的、近乎私人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思索与片段。这十年,是世界格局剧烈变动的序章,是信息加速涌入的黎明前夜。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经验的捕捉与内心的景观重构,成为了一种必需的生存策略。 第一部:光影与边界的消融 (1980-1984) 一、初探物理的极限与幻觉 早期的记录聚焦于对物质世界基本构件的迷恋与质疑。彼时,对摄影技术和早期电子影像媒介的探索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里没有对“作品”的最终完成度负责的压力,只有对媒介自身潜能的试探。 例如,对“长时间曝光下城市夜景的视觉腐蚀”的实验笔记中,描述了如何利用化学药品的微小波动来模拟时间的不可逆性。这并非为了创造视觉奇观,而是试图捕捉那些在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器中被无情碾碎的“瞬间的残余”。手稿中详细记录了关于焦距偏移、感光材料老化等一系列技术层面的晦涩探讨,这些探讨围绕的核心问题是:当我们试图固定一个时刻时,我们实际上定格了多少“虚无”? 一个重要的主题是“镜面反射的悖论”。大量的文字记录了在不同材质(如抛光金属、水面、旧玻璃)上观察自身倒影的经历。这不是自恋,而是一种对“观看主体”的解构。记录者多次提到,在特定光照条件下,反射出的“我”与现实中的“我”之间,存在一个不可逾越的、由光速决定的延迟。这种延迟被赋予了哲学重量:我们永远只能看到过去的自己。 二、声音的几何学与城市病理 在这一阶段,听觉经验的权重被提升到了与视觉同等重要的地位。笔记中有一部分专门探讨了“城市噪音的频率分析”。这不是对音乐的分析,而是将交通、工厂、人群交谈等无意义的声响,抽象为纯粹的波形图。 有一次长达数周的记录,是关于“电梯下降时内部静默与外部喧嚣的突变”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记录者尝试用简单的数学公式来量化这种由空间压缩引发的焦虑感。这些笔记显示出一种对“非语言信息”的饥渴,试图从无序的声场中,提取出某种隐藏的、关于社会运行的“病理学规律”。 第二部:符号的重组与语言的陷阱 (1985-1988) 一、文字的失效与图像的泛滥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爆炸的前夜,对既有语言系统的厌倦感在笔记中愈发明显。文字不再被视为表达的工具,而更像是限制思维的枷锁。记录者开始尝试用“替代性符号”来记录感受。 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关于“非字母符号”的草图和定义,它们更接近于炼金术的徽记或早期密码学中的字符。例如,一个被反复描绘的图形,被定义为“被遗忘的承诺的几何表现”。这些符号体系从未形成统一的、可被他人理解的系统,它们更像是一种防止思维被大众语言同化的“思维的防火墙”。 同时,对商业符号和大众传媒图像的“剥皮”过程也有详细记载。记录者会花费大量时间研究电视广告的帧率、杂志封面的色彩调和,目的在于拆解其背后的“说服机制”。笔记中充满了对“流行色如何预示着集体无意识的转向”的推测。 二、记忆的物理载体与时间的回溯 这一时期的重点转向了对“物”与“记忆”之间粘性的考察。大量的篇幅用于记录对旧物件的细致描摹,而非对物件所承载的情感进行抒发。记录者对“旧报纸的纤维结构”、“老照片背面墨水的化学成分”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其中有一系列关于“被遗弃的物件”的田野考察记录。例如,在一个废弃工厂的角落里发现的一只断裂的机械齿轮。笔记中详细描述了齿轮上的锈迹如何形成“微观的纹理地图”,这些地图被推测为记录了齿轮在运转过程中所承受的“历史压力”。这是一种试图通过物质载体,逆向追踪时间流逝轨迹的努力。 第三部:主体性的漂移与内陆的构建 (1989-1990) 一、地图的失效与内部地理 随着冷战格局的松动,外部世界的宏大叙事开始崩塌,这促使记录者将目光完全转向了内部——对“心灵地图”的绘制。然而,这种绘制并非心理分析,而是试图建立一种个人化的、非线性的“内部地理”。 笔记中开始出现对“内心空间”的描述,例如“焦虑的高原”、“遗忘的沼泽地”、“专注力的核心熔炉”。这些地理概念往往与特定的身体感受和生理状态相绑定。例如,对失眠夜晚的记录,被描绘成在“无限延伸的灰白色平原上徒步”,目标是抵达地平线上一个永远无法靠近的“寂静之塔”。 二、未完成的肖像与群体的幻影 在1989至1990年间,对“人”的观察变得更加疏离和去中心化。记录者试图创作一系列“非肖像”——即描绘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其边界如何被环境侵蚀的瞬间。 例如,对一个在人群中侧身站立的人的速写记录中,重点不在于面部特征,而在于其肩膀与周围空气的“摩擦系数”,以及其影子在地面上被拉伸和扭曲的程度。这反映了一种对个体身份的怀疑: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网络中,“我是谁”不如“我如何被周围的场域塑形”更具研究价值。 最后阶段的笔记中,充斥着对“未来时间”的猜测,但这些猜测是基于对当下碎片信息的反向推演,而非乐观的展望。它们更像是一系列关于“可能性坍缩”的数学推导,充满了对不确定性的审慎接纳。 结语:残渣的堆积 本书所呈现的,是横跨一个技术与意识形态剧烈转折期的私人观察集。它没有结论,只有在不断提问和拆解中累积下的、无法被轻易归类的感知碎屑。它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个体意识在物质与符号的夹缝中艰难呼吸的真实回声。这些记录,如同从旧机器中拆卸下来的零件,它们本身或许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其材质、磨损和连接点,记录了它们曾经参与的、庞大而复杂的运转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套“思维工具箱”的说明书,而非标准化的操作指南。它没有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如何构建问题的方法论。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启发来自于作者处理“时间”的方式。1991到2011,这二十年间,媒介、技术和社会思潮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手记里记录的对“永恒性”的追问却始终如一。这种在快速变化的外壳下,对核心命题的坚守,非常具有力量感。每一次翻阅,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从同一段文字中读出截然不同的意味,这说明了文本的“开放性”与“多义性”已经被作者成功地植入到了创作的源头。它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持续发酵的起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本身,似乎也模仿了手稿的“非正式性”,大量的留白与密集的文字交替出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张力。我发现,作者在记录某一个特定项目时,会突然中断,转而去思索一个完全不同的、跨媒介的概念,例如从雕塑的体量感,突然跳跃到声音的频率波形。这种跨域的联觉思维,是理解当代艺术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提醒着我们,优秀的头脑不会被单一的门类所束缚。更令人玩味的是,作者似乎有意在某些关键的日期点上留下了“未完成的注释”,仿佛是刻意留给未来的自己或更具洞察力的读者去填补。这不仅仅是记录,更像是一种与时间进行的、微妙的智力游戏,挑战着读者的理解深度和耐心。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册一入手,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般的执着,在那些泛黄的、似乎随时会化为灰烬的记录中,试图拼凑出一个时代艺术生态的完整图景。那种笔触的跳跃性和主题的无序性,非但没有让人感到困惑,反而逼真地还原了创作者在特定时间段内思绪流动的真实面貌。我仿佛能透过那些潦草的涂鸦和斟酌再三的只言片语,闻到那个年代工作室里特有的松节油和咖啡混合的味道。书中对材料试验的细致描述,比如对某种特定颜料混合比例的反复推敲,甚至比某些学院派的技法书来得更为生动和实用。这绝不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它更像是一份精神脉络的拓印,每一个墨点、每一个划痕都承载着创作者与媒介抗争或和解的历史瞬间。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审美标准,潜入到创作前的混沌状态中去,去感受那些尚未成型的观念是如何在时间的筛子里缓慢结晶的。这种未加修饰的原始性,才是其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

翻阅这本手记,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强烈的“在场”的冲击。它不像传统的回忆录那样试图建构一个清晰的叙事线索,而是更像一个被随意打开的旧抽屉,各种不相关的碎片——关于某次展览的吐槽、对某个哲学概念的片面理解、一张草图旁边随手画上的几何图形——杂乱地堆叠在一起,但正是这种杂乱,构建出一种无可辩驳的真实感。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在不同年份对“观看”这个行为的理解是如何发生微妙变化的,从最初对形式的迷恋,逐渐转向对观看者心理投射的关注。这种螺旋上升的自我对话,是任何外部评论都无法替代的。有时候,作者甚至会记录下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生活琐事,比如天气、一次不愉快的谈话,但冷静下来细想,这些“杂音”恰恰是滋养创作的土壤。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拆解了艺术创作的“神圣光环”,让我们看到,伟大的作品背后,是无数次对日常的敏锐捕捉和消化。

评分

如果用音乐来形容,这本书的节奏是极其不稳定的,它时而是低沉的、内省的巴赫赋格,充满了对结构和逻辑的推敲;但下一页可能就瞬间切换成了即兴的、充满噪音的自由爵士乐,充满了情绪的爆发和对既有框架的破坏。我特别着迷于那些关于“失败”的记录。一个艺术家通常倾向于展示其成熟的作品和清晰的理念,但这本手记却毫不避讳地记录了大量的死胡同和方向的迷失。那些被撕毁的草图、被否定的大段文字,反而揭示了创作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这些“不成功”的尝试,构筑了一个比最终成品更宏大、更复杂的认知地图。阅读这些片段,让我对于“完成度”这个概念产生了深刻的怀疑,似乎那些尚未完全落地的想法,才真正代表了生命力的旺盛。这种坦诚,是需要巨大勇气的。

评分

从远古开始,人们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油灯到电灯到无影灯,从刀剑到枪械到炸弹,从热气球到飞机到火箭……正因人们不断丰富知识,掌握技能,才让人们在自然中生存。我们没有猛犸象的庞大;没有猎豹的速度;没有致命的毒液;没有尖锐的牙齿......是什么让人类得以生存?是知识!枪械让我们训服野兽;飞机让我们在天空中翱翔;船只让我们在海洋中畅游……话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不过是将知识运用到战略上,其实诸葛亮能观天象,他可以明确地知道什么时候下雾,什么时候刮东风……可见,知识的力量多么伟大!我们用知识挽救生命,用知识治理环境……知识无处不在![SZ]

评分

买了[SM]一点都不后悔,很喜欢[ZZ],书是绝对正版的,纸张都非常好![BJTJ]识伴随人类成长,人类的成长少不了知识。

评分

艺术类的书,应该不错

评分

书质量不错 发货速度也快

评分

吸引人,帮别人买的,内容我没看,呵呵

评分

这本书非常不错 强力推荐

评分

吸引人,帮别人买的,内容我没看,呵呵

评分

买了[SM]一点都不后悔,很喜欢[ZZ],书是绝对正版的,纸张都非常好![BJTJ]识伴随人类成长,人类的成长少不了知识。

评分

是冯锋美术教学案例的汇集,有一定的教学研究价值,值得参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