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精装豪华版,内附上百幅精美彩色插图;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倾毕生心力的经典巨著;
★从收藏的角度解读西方艺术史
★高品位人士不可不读的艺术修养书和艺术品收藏与鉴赏指南
如果没有收藏这种社会行为,人类的艺术史也许整个要改写。试想,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没有几经藏家之手,最后驻留于卢浮宫,一代代的欣赏者何以眩惑于那神秘莫测的微笑;如果埃尔金勋爵没有历尽磨难把帕台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带回英国,也许古希腊雕塑家非迪亚斯的杰作将毁于战火和旅游者点点滴滴的“蚕食”,后人又何从领会古希腊艺术的“静穆与单纯”……正是收藏,使得艺术史得以在作品当中“复活”和延续,也正是收藏,才使得艺术史脱离了静止的“美”的成见,成为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
鲁维姆·弗拉叶尔曼
评分评分
如果没有收藏这种社会行为,人类的艺术史也许整个要改写。试想,如果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没有几经藏家之手,最后永久驻留于卢浮宫,一代代的欣赏者何以眩惑于那神秘莫测的微笑;如果埃尔金勋爵没有历尽磨难把帕台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带回英国,也许古希腊雕塑家非迪亚斯的杰作将毁于战火和旅游者点点滴滴的“蚕食”,后人又何从领会古希腊艺术的“静穆与单纯”……正是收藏,使得艺术史得以在作品当中“复活”和延续,也正是收藏,才使得艺术史脱离了静止的“美”的成见,成为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艺术收藏的历史》是一部经典的艺术收藏通史,它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的细节展现了西方世界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9世纪初期2000多年的艺术收藏的历史。书中,欧洲不同时代和国家的艺术收藏风尚和主要活动都得到了反映;以王公贵胄为代表的大收藏家的活动都被生动记录——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美第奇家族、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红衣主教黎塞留、蓬巴杜夫人、凯瑟琳大帝、拿破仑……这些西方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同时也是艺术事业热情洋溢的资助者和艺术品“贪得无厌”的“攫取者”。《艺术收藏的历史》同时还是一部关于艺术的观念的历史:它试图展示的,不仅仅是艺术与财富的关系,更是珍贵藏品与观念之间的关系。欧洲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语言、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特征,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等等,均在不同时代和地域的艺术收藏的时尚、趣味和风气中得到了清晰有力的折射。弗朗西斯·亨利·泰勒(Francis Henry Taylor,1903~1957),美国著名的博物馆符理者、艺术品收藏家和作家,执掌艺术收藏重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15年(1940~1955),期间他发展出了自己的博物馆理论,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一家积极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机构,而不是一座艺术品仓库。除本书之外,泰勒的著作还有《巴别塔》(1945)、《艺术五千年》(1948)等。人类最早的收藏不可避免地跟宗教和国库密切相关。战争中赢得的战利品和工业生产的有形成果,一直代代相传,而总是跟权力密切相关的艺术品,则充当了交换的媒介。与此同时,由于其内在价值(主要是基于构成这些艺术品的贵金属和奇珍异石),艺术品还充当了公共财富的储备和国家信用的符号。财宝的增长,势必让储藏室或保险库跟不上趟,于是便开始侵占圣殿和庙宇的地盘。这些地方实际上既不是博物馆,理论上也并非为了文化享受而建造;它们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介于储蓄银行与圣器收藏室之间。帝王谷的法老陵墓,充当了无声的证词,佐证着人类生命的短暂无常,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了他们对肉身永恒的信念。别以为法老们对自己生前身体福祉的关注会阻止他为自己储藏尘世的财富。埃及法老们留下的记录,记载了他们用来抚慰神祇的祭品收藏。但这些藏品不同于佛教或基督教所规定的那些祭品,因为这些物品本身几乎没有创造奇迹的神力;它们是死者所熟悉的并在其肉身存在期间使用过的物品,同样装饰着符合其身份地位的尊贵与奢华。如果说埃及木乃伊的一丝不苟令人叹为观止的话,那更多地是因为他选择带入坟墓的财产所具有的连续感。吉恩.卡帕特说:“神生活在他的神殿里,就像国王生活在他的宫殿里一样,神殿本身只不过是一个复制品而已,是为了让法老们居住过的短暂住所永存不朽而建造起来的。”“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观念,跟埃及人毫不相干,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这样的观念。
评分鲁维姆·弗拉叶尔曼
评分生命的湍流(关于库普林散文的札记)
评分与盖达尔的几次会面
评分内容好
评分亚历山大·格林的一生
评分★他在苏联也深受尊重,他的名字成为“正直的象征”,同时他又是一位大师,在散文中发现了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