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涛 著
图书标签:
  • 香港电影
  • 战后香港
  • 电影史
  • 文化研究
  • 城市研究
  • 记忆研究
  • 视觉文化
  • 历史
  • 社会文化
  • 电影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23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57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培文·电影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打破传统电影史写作的局限,将香港电影放在华语电影发展及转折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剖析,以香港为中心,讨论冷战背景下华语电影之间的互动及影响。

内容简介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以香港电影为主要论述对象,从历史、类型、文本等方面切入,试图以新的框架和扎实的史料重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香港电影。

作者简介

  苏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译有《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香港电影:余外的维度》(即出)。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战后初期香港电影的文化政治
1. 香港左派电影的另一个面向--以大光明影业公司为中心
2. 时代转折、政治形塑与艺术探索--兼论1949年前后内地与香港电影的互动
3. 上海传统、流离心绪与女明星的表演政治
--长城影业公司的创作特色与文化选择
4.女明星的银幕塑形:李丽华与战后香港国语片
5."南来影人"、流亡意识与传统的焦虑--卜万苍香港电影生涯侧影
6."电懋"电影中的女性身体、现代生活方式与都市空间

第二部分 武侠/功夫片的类型、作者与文化想象
7.厚积薄发 一鸣惊人:胡金铨"邵氏"时期的创作
(附:胡金铨创作生平年表)
8. 浪漫暴力、男性身体与去势焦虑:张彻的武侠片、功夫片
9. 权力、性别与"形式的意识形态":楚原的奇情武侠片
10. 功夫、谐趣与传统的回归:刘家良的功夫片
11. 功夫喜剧:类型、风格与文化想象

第三部分 家国想象与本与建构
12.《秋海棠》与《红伶泪》:一株海棠,两种风情
13.《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传奇、古典美学与南来影人的"家国想象"
14.《董夫人》:主体欲望的诗意描摹与女性主义
15. 《精武门》:功夫、暴力与国族想象
16.《半斤八两》:嬉笑怒骂中的人性批判

参考影片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光影迷城:战后香港电影的流变与时代侧影》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特别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崛起与转型,深入剖析了从战后百废待兴到经济腾飞,再到九七回归前夕的社会剧变中,香港电影工业如何作为一面独特的镜子,映照出一个城市的身份认同、集体记忆与文化焦虑。本书摒弃单纯的流水账式梳理,转而采取议题驱动的叙事方式,探讨了类型片的美学特征、跨文化身份的叙事策略,以及电影工业在资本运作和审查制度下的自我调适与突破。 第一章:废墟上的光影萌芽——战后初期(1945-1950s初)的重建与探索 二战的硝烟散去,香港电影业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开始了艰难的重建。本章详细考察了这一时期香港电影的早期形态,包括南下避难的上海影人带来的“新派”制作技术与“旧派”叙事模式的碰撞。重点分析了粤语片(尤其是民间戏曲片和伦理片)如何迅速填补市场空白,反映底层市民的日常生活与情感需求。同时,对早期国语片(如“蝴蝶片”的延续)在香港的立足与挣扎进行了细致梳理,指出其在政治动荡背景下的内容转向与艺术局限。本章将侧重于考察在物资短缺和政治敏感时期,电影工作者如何以简陋的设备,构建出第一个反映香港本土情感的影像谱系。 第二章:双雄争霸与类型固化——粤语与国语的并行发展(1950s中后期至1960s) 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初步发展,香港电影市场逐渐形成了国语长片和粤语片两大板块的竞争格局。本章将深入研究邵氏兄弟和电懋(后来的国泰)两大影业巨头崛起背后的商业逻辑。邵氏的“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策略如何规范了国语片的工业化流程,以及李翰祥、张彻等导演如何将武侠片推向高峰。对比之下,粤语片则在李小龙出现前,以喜剧、时装伦理片为主导,反映了新兴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本章将重点分析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文化意义,探讨其如何成为战后香港人自我期许的英雄原型,并在国语武侠的强势下,寻求本土化的表达路径。 第三章:新浪潮的冲击与艺术的反思——对黄金时代的审视与突破(1970s初至1980s初) 1970年代,社会矛盾的积累和国际电影思潮的涌入,催生了香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运动之一:“香港新浪潮”。本章着重分析了来自海外学成的导演们(如徐克、许鞍华、方育平)如何批判既有的工业模式和题材窠臼。通过对《七日生》、《狂潮》、《投奔怒海》等关键作品的文本细读,展现了他们如何将镜头转向香港的社会现实、殖民历史和身份迷思。本章特别关注新浪潮电影在美学上对写实主义的回归,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为后续的类型片创新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章:类型片的极盛与极致——商业爆发期的符号学解读(1980s中期至1990s初) 香港电影在八十年代中期迎来了产量、票房和国际影响力的巅峰。本章将分类解析几种最具标志性的类型片: 动作与武侠的现代转型: 研究张彻的阳刚美学如何被徐克的新武侠所颠覆,探讨《新龙门客栈》、《笑傲江湖》等作品中对侠义精神的解构与重构,以及成龙功夫喜剧的全球化策略。 黑色幽默与都市焦虑: 分析王家卫电影中对时间、记忆和疏离感的捕捉,及其如何成为都市精英文化的反思。同时,探讨“英雄片”系列如何将帮派叙事提升至史诗层面,反映社会秩序的模糊化。 灵幻与喜剧的本土奇观: 考察林正英僵尸片中对传统民俗的挪用与现代化改造,以及许冠文/周星驰喜剧对社会阶层差异的辛辣讽刺。 本章认为,这一时期的“极致化”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对社会快速变化所产生的集体躁动和情绪的集中宣泄。 第五章:身份的“边缘”与回归的“前夜”——离散、回归与电影叙事的交织(1990s中后期) 随着九七临近,香港电影的叙事焦点开始转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身份的追问。本章重点分析了“后殖民”语境下,电影如何处理“身份认同”这一核心命题。从对身份焦虑的描绘(如部分文艺片)到对香港人精神气质的总结(如部分警匪片),电影工作者集体地在影像中寻找一个锚点。本章还将考察好莱坞的介入和亚洲金融风暴对本地电影工业的影响,分析在市场压力下,电影制作的题材和风格如何发生微妙的转变,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与新格局的开启。 结论:光影留痕——香港电影遗产的持久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战后香港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的独特性——其极高的工业效率、对类型片的颠覆性重塑能力,以及在政治夹缝中保持创作活力的韧性。强调了香港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中间地带”的产物,其美学成就远超其地域限制,对东亚乃至全球的电影语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入文本层面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香港电影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了从地方叙事到全球文化输出的复杂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论著的文字风格相当成熟老练,有一种老派文人的韵味,但绝不晦涩。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将复杂的电影理论和历史背景阐述得生动形象。我特别欣赏他处理历史转折点的笔触,那种带着淡淡的喟叹却又充满洞见的观察角度,让人深思。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明星工厂”模式解体过程的描摹,精准地捕捉到了个体价值与工业化流程之间的永恒矛盾。阅读时,我甚至会想象作者坐在旧式打字机前,一丝不苟地敲击出这些文字的画面。它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理解香港电影文化基因的钥匙,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光影艺术背后,是多么复杂的历史洪流和人性博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拍了什么”,更深究了“为何要拍,以及如何拍成的”内在逻辑。

评分

读罢全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细节的掌控力令人叹服,那些看似零散的行业轶事、人脉纠葛,都被他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研究网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特定时期电影政策对创作环境影响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他没有陷入简单的褒贬,而是展示了创作者如何在各种限制和机遇中寻找出路,那种“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与无奈,真实得令人心疼。这种对社会肌理与文化生态深度结合的分析视角,远超一般影评集所能达到的高度。它迫使我重新审视那些我以为早已了然的经典片段,发现其背后蕴含的复杂社会张力。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学术性论证部分逻辑清晰,但叙事转折处又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欲罢不能,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对于任何一个想深入了解香港电影土壤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尤其是封面那张老照片的质感,仿佛能嗅到潮湿空气里的胶片味道。内页的排版也很考究,很多珍贵的剧照和幕后资料被巧妙地穿插在文字之间,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可读性。我特别喜欢它在梳理上世纪中后期香港电影产业变迁时所采用的叙事手法,没有那种生硬的教科书腔调,而是通过讲述那些幕后英雄和边缘人物的故事,将一个时代的浮沉勾勒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仔细端详那些模糊的旧照片,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那是真正用汗水和灵感浇灌出来的光影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电影史的记录,更像是一封写给那个黄金时代的深情情书,让我对香港电影的理解从单纯的影迷欣赏提升到了更具历史厚重感的层面。可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可以随便翻阅的书,它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寻根”体验。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亚洲电影的观众,我总觉得对香港电影的记忆有些碎片化,大多停留在特定导演或明星的标签上。然而,这本书却像一个高倍显微镜,将构成那个电影生态系统的每一个微小细胞——从片场的行规、灯光的配置,到资金的运作模式,乃至观众的口味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剖。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左派电影”与“邵氏/嘉禾体系”之间微妙的竞争与互动那一章节印象深刻,它揭示了意识形态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商业叙事,这种宏观与微观的交织,让香港电影的图景变得立体而饱满。读这本书,就好像是坐在时光机里,亲眼见证了那些工业奇迹是如何一步步艰难建立起来的,那种敬畏感油然而生。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多层次的,它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振。作者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比如剪辑师、场记、灯光师的着墨,尤其让我动容。他没有将焦点仅仅集中在台前光鲜亮丽的人物身上,而是挖掘了支撑整个工业运转的底层力量。这种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使得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而非冰冷的学术分析。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集体记忆的深度挖掘,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获得了呼吸。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拓宽了我们对“电影史”的定义,让我们看到,一部电影的诞生,是无数个体命运交织的产物。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感到一种充实,以及对那段光辉岁月的由衷怀念。

评分

了解早期香港电影史的必读之书。

评分

特别长知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书中内容还是集中于战后香港电影史中的“点”,缺乏整体宏观的论述和思考,与书名似有不符。

评分

浮城北望:重绘战后香港电影

评分

很实用的一本书,师兄写的。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DD都很不错,感觉是正品的说

评分

很好,美,好看极了!

评分

讲述过去年代香港老电影,值得一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