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

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夕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散文
  • 随笔
  • 读书笔记
  • 文化
  • 生活
  • 闲适
  • 文集
  • 煮雨文丛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08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378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所收的是谈古书赏鉴、收藏和阅读的文章。由于写作时间和场合不同,内容是杂拌儿,文体也不统一,这里说一说它们的写作背景。
回想起来,从小就喜欢读书,加上有点收藏癖,屈指一算,跟古书已经有六十多年的缘分了。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初识,六七十年代“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离恨,到八十年代末与书再续前缘,已是沧桑阅尽,甘苦备尝。而就在这时,海内兴起收藏之热,古书也开始受到青睐。朋友们看我常逛书店,以为老马识途,叫我说说古书的事情。扬之水道兄敕命撰稿,这就是二十年前《读书》上发表的几篇文章的由来。接着周晶先生编《藏书家》,不弃下走,就写了几篇文章,或谈书市的沧海桑田,或谈古书的鉴赏和收藏,不外乎个人的点滴经验和体会。

作者简介

杨成凯,笔名林夕,1941年生,山东招远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事语法学理论、自然语言理解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工作,任至研究员。学术活动范围广泛,除语言学论著外,在文学艺术、目录版本、古籍整理等领域都有述作发表,并曾翻译和审校20世纪国外艺术理论名著《艺术和错觉》、《艺术的故事》等。尤为倾心中国古文献收藏和研究工作,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目录

卷一
寒窗青灯五十年不可一日无此君
读书和藏书
古书市场今昔
古书价格漫谈

卷二
明寒山赵氏小宛堂刻《玉台新咏》版本之谜
沉湮已久的<同事摄诗集》
从《宋词三百首》的版本说起
《清代版本图录》读后
《近代词人手札墨迹》读后
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卷三
梦窗词甲乙丙丁稿
弹指词
玉壶山房词选
花间集
梅苑
花庵词选
宋四家词选
词辨
箧中词
艺蘅馆词选
汲古阁未刻词
绝妙好词
绝妙好词笺

卷四
云间三子新诗合稿·幽兰草·倡和诗馀
书林清话
书目丛刊
精选古今诗馀醉

卷五
明刻本漫话
清刻本漫话
“岂待开卷看,抚弄亦欣然”
--说初印本
“独惜斯文留半卷”
--说残书

精彩书摘

关于曹寅重修松巅阁一事,梦庵有《忆旧游》(曹银台为余重建松巅阁,康熙乙酉冬十二月也)及七律“丙戌暮春松巅阁落成却寄曹荔轩”。此事有关考证,详见作者《曹寅和梦庵禅师》一文。
次年丁亥,梦庵入京都主持柏林寺。曹寅《楝亭诗钞》卷五有七绝一首(此诗《别集》卷三重出),当是送行之作:
送梦庵北上
倚杖思维已后时,布帆挂起亦相宜。
扬州送别情多少,却对寒泉理鬓丝。
梦庵词集结尾两首《望江南》是在京都寄怀曹寅之作,当作于丁亥岁末,次年六月梦庵圆寂。词集至此戛然而止,或为绝笔。词云来春将归金陵,恐未成行。
《同事摄绿萝词》中另有一题图词:
庆清朝(题殷六曹公东皋草堂图)
红树山青,黄芦水碧,数椽茅屋东皋。烟霞影里,横斜雁字行高。一曲秋江笛韵,白蘋洲畔系轻韧。萧然意,拼将霜鬓,混迹渔樵。新酿床头初熟,脱葛巾浅漉,何必如陶。吟松咏菊,百年心事都消。大抵浮名身外,鼠肝虫臂任人嘲。回廊下,石枰响细,先著
谁饶。曹寅有《东皋草堂记》,见《楝亭文钞》。
集中另有一词言及曹郡丞,与曹寅无干,亦录于此:
西湖月(西湖观荷,有怀曹郡丞,时郡丞赴淮阴)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闲闲书室读书记》精彩节选

回想跟书结识,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病床上躺了一年半,不能下地,百无聊赖,只有看书消遣时光。住院期间看的是小人书,只记得一位长者随身带着一本社会小说,被我留下来看了几天,书名好像叫“双枪”什么的。后来长年累月看的是《西游记》,精装一册,最后把书皮都看没了,现在所知道的孙悟空的故事都还是那时候留下的记忆。


《闲闲书室读书记》收录了作者数年间于“闲闲书室”读书、品茶、感悟的随笔。书中并非系统性的书评,也非宏大叙事的文学评论,而是作者在日常阅读中,与书中人物、故事情节、作者意图产生的一期一会,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一次次的会心一笑,或是些许触动心弦的沉思。 本书的内容涉猎广泛,从古典的诗词歌赋、哲学思想,到近现代的文学小说、历史传记,乃至一些看似边缘却富含深意的冷门书籍,作者都以一种轻松、自然的姿态与之对话。他并非以专家学者的严谨去解剖书本,而是以一个真诚、热情的读书人的身份,分享阅读带来的乐趣与收获。 在文章中,读者会看到作者如何将古籍中的智慧,巧妙地运用到当下的生活感悟中;如何通过阅读一段历史,反思人性的复杂与变迁;如何在一本小说中,体会不同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进而引发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审视。作者的文字,平实而富有韵味,不事雕琢,却能字字句句触碰到读者的内心深处。 例如,在谈论某位古代诗人的作品时,作者不会仅仅罗列其生平仕途,而是会聚焦于某句诗、某个意象,由此联想到自己某个相似的经历,或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点想象。这种将个人经验与经典文本的连接,使得阅读变得更加生动和亲切。读者仿佛能看到作者在灯下翻书的情景,伴着淡淡的墨香,或是窗外淅沥的雨声,一同沉浸在书中的世界。 在品读小说时,作者也乐于跳出情节的线性叙述,去探究人物性格的形成,或是作者设置伏笔的匠心。他或许会为某个角色的命运扼腕叹息,或许会对某个情节的巧妙安排拍案叫绝。他也会将书中描绘的场景,与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是想象中的某个画面联系起来,让文字的画面感更加立体。 本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作者善于在阅读的间隙,穿插一些关于茶道、器物、乃至园林景色的描写。这些看似与读书本身无关的细节,却共同营造了一种宁静致远、诗意盎然的阅读氛围。品一杯香茗,赏一处风景,再辅以手中书卷,这便是“闲闲书室”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将读书融入生活,将生活体验反哺于阅读的方式,使得全书散发出一种温润的光泽。 《闲闲书室读书记》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指南,也不是一本教会你如何“读懂”某本书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分享,一次与作者在书海中的同行。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或许会发现自己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或许会因为作者的某段引述而勾起对某本书的兴趣,或许会因为作者的某个感悟而重新审视自己一直以来对某件事的看法。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安静的角落,与作者一同走进书的世界,感受文字的温度,领悟思想的光芒,是一种难得的慰藉。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阅读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一种平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它适合所有热爱阅读,也热爱生活的朋友们。翻开这本书,就像走进一个温馨的书房,与一位知心的朋友,漫步在文字的海洋,共赏一卷好书,共度一段闲适的时光。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就被其独特的书名所吸引。而阅读正文,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遥远的道理,变得贴近生活。他所探讨的,是那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关于阅读,关于人生,关于成长。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以及他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能力。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香醇的红茶,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甘甜与回味。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阅读”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灵魂的洗礼。它提醒我,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放慢脚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特有的清香,还有一丝淡淡的茶香。作者仿佛化身为一位博学的隐士,将他多年来在书海中遨游的所得,悉心整理,赠予有缘的读者。我并非是那种能一眼看透所有事物的人,因此,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不会事无巨细地告诉你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抛出一个引子,让你自己去联想,去探索。这种开放式的叙述,恰恰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迫使我去思考,去追寻。每一个章节,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里面有历史的沉淀,有哲学的思辨,有文学的芬芳,更有生活本身的智慧。我惊喜于作者在不同领域知识间的游刃有余,仿佛他早已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自然流露。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位学识渊博的朋友聊天,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学问,而是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分享他的见解和感悟。这种交流,让我觉得既充实,又放松,没有丝毫的压力。它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醇厚的滋味。

评分

这本《闲闲书室读书记》与我之前读过的许多书都不同,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却有着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你一旦翻开,便舍不得放下。它的吸引力并非来自外部的喧嚣,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而真诚的笔触,记录下了他对书籍、对生活、对人生的种种感悟。我尤其欣赏他在文字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思考精神。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而作者却鼓励我们去质疑,去独立判断,去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引导,对于正在迷茫中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及时雨。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绘,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获得力量。读这本书,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他分享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他的人生智慧和精神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交流,是我在其他地方很难获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诗意,“煮雨”、“闲闲书室”,光是听着,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安逸。而书中的内容,也完全没有辜负这个美好的名字。它不像那些追求轰动效应的图书,上来就抛出惊人的论点,而是像一位老友,在温暖的炉火旁,轻声分享他与书的奇妙邂逅。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他并非是生搬硬套地引用古人的话语,而是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香醇的普洱,需要慢慢地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甘甜与回味。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阅读”的另一种可能,它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灵魂的洗礼。它提醒我,在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放慢脚步,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评分

这本《闲闲书室读书记》,与其说是一本读书记,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作者通过对书籍的解读,引申出他对人生的种种感悟。他的文字,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总能在不经意间驱散内心的阴霾。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平淡中见真情的叙述风格。他没有刻意去雕琢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读他的书,就像是和一个知心朋友促膝长谈,你无需伪装,可以袒露内心的所有想法。他所探讨的,是那些我们常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人生课题。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堆砌,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满足。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平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更加浓烈。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能够触及灵魂的。而《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像某些书籍那样,只是在信息的层面做文章,而是能够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读者去探寻。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喜欢他那种闲适而又充满力量的叙述风格。他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园丁,用心地打理着自己的书室,然后邀请你一同来欣赏这些精心培育的“精神花朵”。每一朵花,都有它独特的色彩和香气,都蕴含着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感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生活的热情也似乎被重新点燃。它让我明白,阅读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修行,一种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评分

在我看来,《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是一本能够“治愈”心灵的书。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安抚力量,能够平复我们内心的焦躁与不安。他用一种闲适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我特别欣赏他那种对阅读的热情,以及对知识的渴求。他让我们看到,书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精神的食粮,能够滋养我们的灵魂。他鼓励我们去独立思考,去勇敢质疑,去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引导,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我们来说,尤为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生活的看法也变得更加积极和乐观。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充满了挑战,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一颗平和而热爱的心。

评分

当我捧起《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时,我期待的或许是某种知识的增益,或是某种情节的慰藉。然而,它给予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他谈论书籍,却又不仅仅局限于书籍本身,而是将书籍作为引子,去探讨更广阔的人生议题。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片段,在他的笔下,却闪烁着不一样的光彩。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他鼓励我们去发现美,去感受爱,去拥抱生活。这种积极而又温暖的态度,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受感染的部分。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也更加坚韧。它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充满了挑战,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一颗平和而热爱的心。

评分

《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纯粹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观点泛滥的时代,能够读到这样一本用心、用情、用脑的书,实属难得。作者的文字,不华丽,不煽情,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所探讨的,是那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关于阅读,关于生活,关于成长。他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开放式的引导,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蕴藏着无限的可能。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净化,对生活的看法也变得更加积极和乐观。

评分

初次翻开《煮雨文丛2:闲闲书室读书记》,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副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不是那种浓墨重彩的宣纸,而是带着几分写意的淡雅,像是古时文人雅士在雨后轩窗下,手捧一卷泛黄的书册,目光悠远,思绪万千。这里的“闲闲”,并非懒散,而是一种心境的安放,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是对文字的敬畏,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一种对过往时光的温情回望。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速食的畅销书,急于将信息倾倒给读者,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引领你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韵味的私人世界。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之处的描摹,那些关于阅读场景的铺陈,那些偶然拾起的灵感片段,都如同散落在书页间的珍珠,虽不耀眼,却闪烁着独有的光芒。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阅读”这件事的本质,不再是单纯的获取信息,而是一种精神的对话,一次灵魂的漫游。这种感觉,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概括,它更像是一种浸润,一种潜移默化。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境似乎也变得更加澄澈,对周围的世界,也多了几分细致的观察和温和的理解。它提醒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慢下来,静下来,去感受文字的力量,去品味阅读的乐趣,是多么的宝贵。

评分

这本集子选收的是比较轻松的文章,不外乎根据自己跟书打交道的经历,谈谈古书市场的古往今来,古书鉴赏和收藏的趋向,古书的版本题记和研究心得,等等。历年跟词集打交道,今从积稿《历代词集题记》中选录了几篇文字。往年给《新世纪万有文库》写了几篇出版前言,这里选收四篇。

评分

所收的是谈古书赏鉴、收藏和阅读的文章。由于写作时间和场合不同,内容是杂拌儿,文体也不统一

评分

有这样的背景,林夕的读书记于我以及有相类兴趣的人可算具普及作用了,细细读去,确是大有趣味。如先前常听闻一句对明刻本的批评,&ldquo;明人刻书而古书亡&rdquo;,当为确论,不以为疑。林夕做了详尽分析,明代刻本删改古籍,主要是万历之后;明刻本前期是墨色浓重的黑口本,犹有元代遗风,中期是清朗整洁的棉纸本,颇有摹宋意味,即使后期也不能一概否定,如万历五年张之象所刻《史通》,据宋本校勘,就胜于嘉靖陆深刻本,这一阶段的好书要考量读书人的甄别眼力。明刻本之重要还在于,宋元刻本固然珍贵,但存量太少,许多古籍的留存只能看到明刻本,其文献价值可想而知。

评分

呵呵,煮雨文丛2齐啦!!!

评分

过半文章已在藏书家丛刊中拜读过,很喜欢杨老师朴实的文风。插图书影若都是彩色印刷就更完美了。

评分

有种旧时门前大碗茶的感觉。

评分

广师大的这套《煮雨文丛2》做得很精致,就是定价偏高,本书讲述作者淘古书,评古书文章,前后跨度数十年,收集而成。

评分

内容很好,装帧太差,图片有偏色。

评分

京东购物,快捷方便,质量可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