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117153300 金匮要略方论 定价:17.00 人民卫生出版社
9787117153263 注解伤寒论 定价:20.00 人民卫生出版社
9787117153270 温病条辨 定价:20.00 人民卫生出版社
9787117153294 灵枢经 定价:17.00 人民卫生出版社
9787117153317 黄帝内经素问 定价:30.00 人民卫生出版社
9787117153287 时病论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是汉代张机(仲景)所著。为重要的古典医书之一,也是学习中医的必读书。
《金匮要略方论》三卷,分二十五篇。其内容主要是论述中医所称的“杂病”的证候与治疗。其中包括的疾病,有疟疾、中风、虚劳、肺痿、肺痈、咳嗽、消渴、黄疸、疮痈、妇人妊娠、产后病,以及中毒急救等。由于这些都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至今仍有许多确切的疗效,因此,本书可供中西医学习和研究中医之用。本次重刊,书后附有方剂索引,更便于读者查阅。
注解伤寒论
《注解伤寒论》系金代成无己对汉代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注解。该书成书于1144年,是现存早的《伤寒论》全注本。全书共十卷,二十二篇。书中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证候,计397法,113方。在每条之下,成氏结合自己临证心得,本《内经》之旨,进行注释。其所采用的“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研究方法,堪为后世以经释论的典范。
《注解伤寒论》既保持了仲景《伤寒论》之原貌,又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因此,是学习中医的重要读本。此次重刊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清·吴瑭(鞠通)所著,为明清医学中“温热”学派的名著之一。《温病条辨》共有六卷。卷首引证《内经》经文,冠以原病篇。前三卷据金·刘河间“三焦分治”的方法,系统地把温病分上、中、下三焦三篇,详细论述了温病的病源和证治。卷四为杂说是讨论有关温病的学理,卷五为“解产难”,卷六为“解儿难”,都是结合温病的理论来讨论产后调治以及小儿惊风、痘症等。由于本书所有论据和治疗方法,都是明清以来医家的实践经验,颇切实用;本书中所创制的一些方剂如“桑菊饮”和“银翘散”等至今仍为中医所广泛应用,因此,本书是学习和研究祖国医学,特别是研究温热病所不可少的参考书。本书系据问心堂本排印的,并据别本增补了朱武曹氏评,及秋燥胜气论(附法八条,方六首)。
灵枢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中医古典医籍,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灵枢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灵枢经》共十二卷,分八十一篇。全书除了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原理、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以外,并论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非常丰富。几千年来,一直对中医的临床实践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仍是今天研究中医学、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必读的古典医书。可供学习中医、中医教学,以及从事中医研究工作者阅读参考之用。
本书是根据明·赵府居敬堂刊本,经过校勘、标点排印的。
本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素问》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入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必读的古典医书。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金匮要略方论
卷上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
痉湿喝病脉证第二
栝楼桂枝汤
葛根汤
大承气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防己黄芪汤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白虎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栝楼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熏方
赤小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注解伤寒论
新刻伤寒论序
刻伤寒论序
注解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伤寒论序
宋刻伤寒论敕文
图解运气图
卷一
辨脉法一
平脉法第二
卷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痉湿喝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方六道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六方二十八道
卷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七方一十九道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方十道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九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一方一十五道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方五道
卷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三方一道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方四道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六
.....
温病条辨
卷首
序(四首)
凡例(十四条)
原病篇(引经十九条)
卷一 上焦篇(法五十八条,方四十六首)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
伏暑
湿温寒湿
温疟
秋燥
补秋燥胜气论
卷二 中焦篇(法一百零二条,方八十八首,外附三方)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疟、痢、疸、痹附)
秋燥
卷三 下焦篇(法七十八条,方六十四首,图一首。共二百三十八法,一百九十八方)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暑温伏暑
寒湿
湿温
秋燥
.....
灵枢经
卷之一
九针十二原一法天
本输第二法地
小针解第三法人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法时
卷之二
根结第五法音
寿天刚柔第六法律
官针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风
终始第九法野
卷之三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卷之四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四时气第十九
....
黄帝内经素问
卷第yi
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卷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四
附:黄帝内经问遗篇
《时病论》和《金匮要略方论》这两本书,对于我来说,可以说是打开了中医认识“时行疾病”和“杂病”的窗口。市面上关于“时病”的书籍不少,但往往侧重于某个特定的时期或者某类疾病,《时病论》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套书的《时病论》版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它从病因、病机、辨证到治疗,都有详尽的论述,让我对传染性疾病有了更系统的认识。 而《金匮要略方论》,更是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方面的智慧。我之前对“杂病”的理解比较局限,总觉得中医只能治疗一些感冒发烧的小毛病。但《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内容,涉及到了内科、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并且给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剂。比如,书中对“胸痹”的论述,就让我看到了中医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之处。这套书的编校质量也很好,注解清晰,排版合理,让我能够比较轻松地学习这些内容。
评分《灵枢经》作为《黄帝内经》的姊妹篇,是研究人体经络、腧穴、针灸等的重要经典。我对针灸一直很感兴趣,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资料。《梅花版》这套书的《灵枢经》版本,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对经络循行、腧穴定位的描述,非常详细,甚至还配有经络循行图,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曾经尝试过对照着其他版本的《灵枢经》来学习,但常常因为图示不清晰或者文字过于抽象而感到沮丧。 这次的版本,在讲解“井荥俞原”等重要穴位时,不仅仅是描述其位置,还会深入剖析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比如针对哪些病症,应该选取哪些穴位,以及具体的针刺手法。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描述,对照自己的身体进行穴位定位,发现准确率很高。这让我对针灸的信心大增,也更加渴望能够深入研究下去。
评分《注解伤寒论》在我心中的地位,一直很高。这本书是张仲景的经典之作,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鼻祖。而这套【梅花版】的书,对《伤寒论》的注解,我个人觉得非常用心。首先,它采用了繁体字,这更符合古籍的原貌,读起来也更有味道。其次,它的注解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复述原文,而是加入了许多名家学者的解读,对原文的难点进行了一一剖析,并且提供了多种理解角度。 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六经辨证”时,所做的详细梳理。以前我对“太阳伤寒”、“阳明热证”等概念总是似懂非懂,但通过这本书的注解,我才真正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书中对每一个方剂的来龙去脉,以及药物配伍的妙用,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我看到了中医方剂的精妙之处。
评分温病学的研究,在古代医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温病条辨》正是这一领域的集大成者。这套书的《温病条辨》版本,我个人觉得非常出色。它在原文的排版上就做得很好,字体清晰,段落分明,阅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更难得的是,它附带的注解,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解释,更是对作者的论证思路、病机辨识、治法方剂的深层解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温热病”的“溯源”分析,从外感邪气到内生湿热,层层递进,条理分明,让我对温病的发生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温病的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的临床指导意义。这套书的《温病条辨》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在讲解方剂时,会详细说明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以及每味药的功用,还会列举一些典型的医案,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这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价值巨大。
评分这套【梅花版】中医古籍系列,我入手已经一段时间了,从收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古朴的封面设计,配合纸张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沉淀。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深入了解那些经典著作,但市面上流传的版本众多,良莠不齐,常常让人无从下手。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我最先翻阅的是《黄帝内经素问》,这本中医的“圣经”,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晦涩难懂。然而,这套书的注解部分,真的是做到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编者不仅对原文进行了细致的白话翻译,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视角进行阐释,使得一些古代的医学理论,比如“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五脏六腑”的论述,通过图文并茂的解释,我才真正明白了它们在人体中的具体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前模糊的概念一下子清晰起来。
评分特别精美,装帧古朴,教勘权威
评分特别精美,装帧古朴,教勘权威
评分特别精美,装帧古朴,教勘权威
评分能在次点?
评分特别精美,装帧古朴,教勘权威
评分特别精美,装帧古朴,教勘权威
评分特别精美,装帧古朴,教勘权威
评分特别精美,装帧古朴,教勘权威
评分特别精美,装帧古朴,教勘权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