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馆丛刊26: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

明医馆丛刊26: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淑琴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儿科
  • 临证
  • 方剂
  • 验方
  • 肖淑琴
  • 明医馆丛刊
  • 传统医学
  • 临床经验
  • 疾病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0482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636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肖淑琴教授年80有余而身体康健,患儿家属常赞其方药少力宏,效验价廉。肖淑琴教授不擅使用电脑,故全书皆为她一笔一划手写,托人转录电子稿而成,凝聚了肖老师的心血,是她儿科临证经验的精华。

内容简介

  

本书为北京中医医院肖淑琴教授儿科临证50余年经验的总结。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肖淑琴教授学术经验的概述。从第二章开始,分别论述肖淑琴教授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及其他儿科杂病的认识及治疗经验。从病案切入,论述肖淑琴教授诊治思路及体会。

作者简介

肖淑琴,生于1937年,教授,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医院杏林名医。肖淑琴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1961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中医系,1964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工作,1967年拜老中医袁述章为师,学习袁老治疗儿科神经系统疾病和疑难怪病的经验,同时还跟随姚正平学习治疗肾病经验,想祁振华学习治疗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静安,向关幼波学习治疗肝胆疾病的经验。她热爱中医事业,对医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理论联系实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治儿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肖淑琴学术经验总结

一、论治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二、论治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三、论治小儿神经精神系统常见杂病/

第二章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一、小儿感冒/

二、小儿咳嗽/

三、小儿哮喘/

四、小儿肺炎/

第三章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一、小儿厌食/

二、小儿呕吐/

三、小儿腹痛/

四、小儿腹泻/五、小儿便秘/

第四章

神经系统常见杂症

一、小儿夜啼/

二、小儿神经性尿频尿短/

三、小儿颜面神经麻痹/

四、小儿遗尿症/

五、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六、小儿多动症/

七、小儿癫痫/

第五章

其他儿科杂症

一、过敏性紫癜/

二、荨麻疹/

三、睑板腺囊肿与睑腺炎/

四、小儿肢体痹证/

五、病毒性心肌炎/

六、小儿肾病/

七、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腮前脑炎/

八、重症水痘/

九、小儿汗证/

十、“和法”治疗小儿多种病证/


精彩书摘

  一、小儿夜啼

  (一)治疗经验

  夜啼是指小儿入夜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安静的一种病证。一般全身情况良好。本病非发热、吐泻、口疮、外伤等疾病引起,也非伤乳、饥饿、尿布浸湿、衣带过紧、皮肤瘙痒所致,也不同于夜间亮灯睡眠习惯所引起的啼哭。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病因有三:一为寒,二为热,三为惊,即脾胃虚寒、心经积热、暴受惊恐。《保婴撮要·夜啼》曰:“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幼幼集成·夜啼证治》曰:“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解。”寒多属虚,由孕母素体虚寒或过食生冷导致胎儿禀赋不足,虚寒内生而出现夜啼。因其母孕期嗜食香燥炙煿之品,火伏热郁,导致胎儿内有蕴热,出生后又哺母乳,蕴热尤甚,热居心经而出现夜啼;亦有因婴儿出生后护理不慎,重衣厚被,室内闷热,小儿受热,热积于心所致者。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五脏属阴,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夜属阴,阴盛则脾之寒愈盛,中焦寒凝气滞,气机不利,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心主惊,心藏神,心经积热,热多属实,心火属阳,日属阳,夜属阴,至夜则阴气盛而阳气衰,阳气衰则无力与伏热相争,热伏神明,故入夜心烦而啼。其临床辨证可分为脾胃虚寒型和心经积热型。脾胃虚寒型的病机为寒凝气滞,气机不利;心经积热的病机为暴受惊恐或肝郁化火,导致心火旺盛、心神惊扰。

  (二)病案举例

  1�毙木�积热证(小儿夜啼)

  病例1

  李某,男,3个月。2004年12月19日初诊。

  【主诉】夜啼3个月。

  【现病史】患儿从出生至今夜睡不安,喜仰卧,常于夜间1点左右突然啼哭,声音响亮,时急时缓,1~2个小时不止,入睡不实,惊惕不安,面赤唇红,白天精神好,乳食如常,大便干结呈小球状,小便短赤。曾服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及外院药剂的小儿钙剂,无效。近日查微量元素,锌、铁、钙、硒含量均未见异常。

  【检查】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红紫。

  【诊断】中医诊断:夜啼(心经积热)。

  【辨证】心经积热,暴受惊恐,兼挟肝热。

  【治法】清心调肝,镇惊安神。

  【方药】

  生地6g竹叶3g连翘6g生甘草3g

  郁金6g瓜蒌6g钩藤6g石菖蒲6g

  蝉蜕3g

  每日1剂,每次30ml,每日3次。

  服2剂后,夜啼消失,烦急减少,入睡安,大便成形,偏软。以上方去瓜蒌,服3剂而愈。

  本例患儿出生3个月,夜啼3个月,是因其母孕期嗜食香辣,火伏热郁导致胎儿内有蕴热,出生后哺乳,蕴热尤甚,从而使小儿受热,热积于心所致。入睡啼哭、声音响亮、面赤唇红、入睡不实、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均为心火内伏之象;入睡突然啼哭、时急时缓、惊惕不安,为暴受惊恐之象。病属热证,为心经积热、暴受惊恐之证,病位在心、肝,故治疗以清心导赤、镇惊安神为法。方中生地,凉血清热;竹叶,清热除烦;连翘,清心导热;石菖蒲,味辛、苦,性温,入心、肝二经,芳香开窍;郁金,味辛、苦,性寒,行气开郁;蝉衣,味甘,性寒,入肺、肝经,清热定惊、收敛。


前言/序言

  余出身中医世家,祖父、父亲是当地最受广大患者信任和崇敬的医生。父亲视患者如亲人,对贫困患者除免费诊治、送药外,还给他们一些生活上的帮助。1952年父亲带头参加中医联合诊所,不幸的是,1955年他因过度劳累病逝于诊桌前。父亲留给我的是他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和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这些都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也贯穿于我一生的工作当中。

  1956年我高中毕业后放弃了被保送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机会,改考医学院,被贵阳医学院医疗系录取。1958年贵阳医学院贯彻党的中医政策,按上级指示设立中医系,我被领导批准由医疗系转入中医系,圆了我学中医的梦。1961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临床研究室工作。1962年拜名老中医张叔骏为师。张老师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症,尤擅治疗风湿痹证。1964年1月调北京中医医院工作至今。1967年拜儿科名医袁述章为师,随师侍诊,获益良多。袁老师擅治儿科神经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病、怪病。同时我还向本院名医姚正平学习其治疗肾炎肾病的经验、向祁振华老师学习其治疗儿科消化系统疾病的经验、向关幼波老师学习其治疗肝胆疾病的经验,我还向许多其他儿科长辈学习其治病之长,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

  几十年来,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和教学,使我对中医的体会越来越深,并总结出以下几个观点。

  (1)中医学博大精深,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故治病必须遵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做到“审病求因,审因论治”。

  (2)疾病有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之中最主要的是禀赋不足和七情所伤。因脏腑虚弱(内因),六淫及时邪(外因)才会乘虚而入以致病,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取决于正气与邪气的关系,正气强则病退,邪气盛则病进。所以,治病应祛邪扶正或扶正祛邪,或标本兼治,做到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并做到未病防病、已病防变。

  (4)儿科临床论治尤当重视脾胃和肺脏。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而体虚;肺常不足,卫表不固,外邪易乘虚而入。所以,儿科最常见的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因此治疗儿科疾病时应注重脾、肺的调补。当然五脏六腑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不同的病证治疗时应各有偏重,如许多慢性病、疑难杂症的治疗重在脾、肾,而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重在心、肝等。

  (5)对一些慢性病、疑难杂症和怪病,要考虑痰湿与血瘀互结为患。我在此类疾病的治疗中常加上祛痰化湿和活血化瘀之品,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6)正确运用历代医家经典方加减化裁治疗疾病,取效显著。

  我将50多年从事中医工作的临证所得著成《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一书,将我临床实践存留的个案的四诊资料、病证分析、病因病机、辨证用药以及我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体会,辑为一集出版。恰逢北京中医医院建院60周年之际,拙著不揣愚陋,忝于《明医馆丛刊》之中。鉴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误,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本书写成之后,又承蒙赵荣莱、李乾构两位名老中医作序,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写作过程中,承蒙好友高春丽、袁莉不辞辛苦,为我打字排版,特此感谢。

  肖淑琴

  2015年7月



明医馆丛刊26: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 《明医馆丛刊》系列,以传承经典、弘扬名家医术为宗旨,汇集历代名医的宝贵临证经验,旨在为广大中医同仁提供一部部精炼实用的学术瑰宝。本期“丛刊”第二十六辑,隆重推出由著名儿科专家肖淑琴教授主讲的《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将这位在儿科领域耕耘数十载,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老中医的临床经验,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部分:肖淑琴教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特色 肖淑琴教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耳濡目染,对中医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扎实的功底。她受业于多位名师,勤于钻研,深谙中医温病、杂病、儿科之理。尤以儿科辨证论治独树一帜,在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临床风格。 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 肖教授始终将辨证论治视为中医的灵魂。她强调,儿科疾病虽然发病急,变化快,但其根本不离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在辨证时,她注重“四诊合参”,尤其重视望诊中患儿的神色、舌象、鼻息、肌肤等细微之处,以及闻诊中的声音、气味,触诊中的脉象、肌筋,问诊中对患儿症状、病史、饮食起居的详细询问。她认为,只有准确的辨证,才能做到“审因论治”,下出最适合患儿体质和病情的方药。 “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小儿脏腑娇嫩,生机旺盛,但亦易受邪侵。肖教授在治疗上,坚持“扶正祛邪”的原则。她认为,“正气”是抵抗疾病的根本,故在祛邪的同时,绝不忘顾护脾胃、培补元气。尤其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不单纯追求症状的表象,而是深入探究病因,从根本上调整患儿的机体功能,使其恢复正常。 “中病即止,切勿过剂”的用药理念: 肖教授用药审慎,力求精当。她常说,“小儿药,如过犹不及”。在用药过程中,她强调“中病即止,切勿过剂”,即症状缓解,疾病好转时,应及时调整方药,甚至停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对稚嫩的儿体造成损伤。她善于在基础方剂中灵活加减,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用药。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尽管以辨证论治为核心,肖教授并未忽略“辨病”的重要性。她认为,对于一些有明确病名、病因的疾病,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结合其特有的病机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缩短病程。 重视情志与生活起居: 肖教授深知,小儿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外感邪气,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起居失常也是重要诱因。她在诊疗过程中,总是耐心与家长沟通,指导他们如何调整患儿的情志,如何合理喂养,如何安排规律的作息,从而达到“三分治,七分养”的协同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临证治验精粹——常见儿科疾病的辨治 本书收录的肖淑琴教授的临证治验,涵盖了儿科常见的内科、外科、皮肤科等多种疾病,每个案例都详细记录了患儿的详细病情、肖教授的辨证思路、用药处方以及疗效。以下为部分代表性内容: 一、外感咳嗽 咳嗽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肖教授认为,小儿咳嗽,无论寒热虚实,多与肺、脾、肾有关。 风寒咳嗽: 患儿多有鼻塞流涕、咳声重浊、痰稀白等症。肖教授多用辛温解表、宣肺止咳之法,如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组成方剂,随证加减。如遇遇冷加重,苔薄白,则加苏叶、荆芥以散风寒。 风热咳嗽: 患儿多有发热、咽红、咳声嘶哑、痰黄稠等症。肖教授多用辛凉解表、清热化痰之法,如用银翘散、桑菊饮加减。如患儿咳甚,痰不易咳出,则加浙贝母、瓜蒌仁以清肺化痰。 痰湿咳嗽: 患儿多有咳嗽日久,痰多稀白或黄稠,胸闷,食欲不振等症。肖教授多用健脾化痰、理气止咳之法,如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其中,常加用陈皮、半夏以燥湿化痰,茯苓、薏苡仁以健脾渗湿。 肺热咳嗽: 患儿多有高热、咳嗽频剧、痰黄而黏、呼吸急促等症。肖教授多用清肺泻热、化痰止咳之法,如用桑菊饮加减,并酌情加入大黄、知母以清肺热。 二、腹泻 小儿腹泻,尤其在夏秋季节,是困扰家长的常见病。肖教授认为,小儿腹泻,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邪内生所致。 伤食泄: 患儿多有腹胀、腹痛、泻下气臭、食欲不振等症。肖教授多用消食导滞、和胃止泻之法,如用保和丸加减,常加用神曲、麦芽以消食化积,山楂以行气散瘀。 湿热泄: 患儿多有腹泻次数多,泻下稀水样或黄色糊状,伴有发热、口渴、肛门灼热等症。肖教授多用清热利湿、止泻之法,如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其中,常加用茵陈、黄连以清热燥湿。 脾虚泄: 患儿多有腹泻日久,泻下稀白或蛋花汤样,次数不多,但迁延不愈,伴有面色萎黄、精神不振、食欲不佳等症。肖教授多用健脾益气、止泻之法,如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其中,常加用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 三、感冒 小儿感冒,是四季常见病,发病率高,病程长短不一。肖教授认为,小儿感冒,病因多为外感风邪,其病位在肺,与脾、肾亦有密切关系。 风寒感冒: 患儿多有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等症。肖教授多用辛温解表、发汗散寒之法,如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 患儿多有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少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鼻塞流黄涕等症。肖教授多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法,如用银翘散加减。 四、其他疾病 本书还收录了肖教授对小儿哮喘、夜啼、惊风、遗尿、疳证等疾病的临床经验。例如,在治疗小儿哮喘时,她强调“冬病夏治”,在夏季三伏天进行穴位敷贴,以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在治疗小儿惊风时,她注重辨别虚实,虚证多用补法,实证多用泻法,力求标本兼治。 第三部分:经验方与特色疗法 除了辨证论治的方药,本书还收录了肖教授的一些经验方和特色疗法,这些方法往往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经验方: 例如,肖教授针对小儿消化不良,创立的“健脾消食散”,由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神曲、山楂等组成,临床应用多年,疗效确切。 特色疗法: 肖教授善于运用推拿、外敷等外治法。如在治疗小儿腹泻时,常配合腹部推拿,以健脾和胃,止泻;在治疗小儿感冒时,会使用葱豉汤进行足浴,以散寒解表。 总结 《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是肖淑琴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结晶,是一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儿科专著。本书内容详实,论述严谨,案例生动,方法实用,不仅为中医儿科的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于中医爱好者和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通过学习本书,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肖淑琴教授精湛的医术,更能从中学习到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为弘扬中医儿科事业贡献力量。 本书的出版,不仅丰富了“明医馆丛刊”系列的内容,更为后辈中医学习和传承宝贵的儿科临证经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传播,肖淑琴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必将惠及更多的患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中国儿科中医的瑰宝!《明医馆丛刊26: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中的每一个案例都仿佛是一堂生动的教学课,让我看到了中医的智慧和力量。肖老师的医术精湛,更难得的是她将这些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读者。她不仅仅是给出方子,更重要的是教会读者如何去“看”孩子,如何去“悟”证。她对各种儿童疾病的辨证论治,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而且非常注重个体化治疗。我特别欣赏她在书中对儿童“稚阳未充”的体质特点的细致分析,以及如何根据这一点来选择温和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在面对孩子生病时会手足无菌,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中医儿科的道路。她提到的很多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比如对反复感冒、久咳不愈、过敏性鼻炎等,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读这本书,不仅学习了医术,更重要的是学习了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仁心仁术的医者情怀。

评分

我是一名中医儿科的初学者,之前阅读了一些理论书籍,但总感觉缺乏实践指导。《明医馆丛刊26: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的出现,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肖老师的经验总结,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望闻问切,如何辨证施治。她对每个病例的分析都极为透彻,从起病原因、病程发展,到辨证要点、方药组成,再到治疗后的转归,环环相扣,让我对中医儿科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尤其喜欢她对一些“小儿常见病”的独特见解,比如她对“积食”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纯的消化不良,而是结合了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多种因素,提出的治疗方案也更加全面。书中的一些“经验方”,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经过无数次临床验证的,疗效显著。我尝试着运用书中的一些思路去分析身边的儿童疾病,发现果然奏效,这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治疗经验,更在于它传授了一种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想象。《明医馆丛刊26: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不仅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医者传承。肖老师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医儿科的宏伟蓝图。她对儿童生理病理的深刻洞见,以及对疾病的精准辨识,都令人叹为观止。我反复阅读书中关于“如何看待小儿体质的特殊性”的论述,感触良多。她提出的“治病求本,固护脾肾”的理念,贯穿始终,为我们指明了中医儿科治疗的方向。书中对各种常见儿科疾病的治疗案例,如湿疹、哮喘、反复感染等,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于我这样的中医爱好者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她不仅分享了具体的方药,更重要的是分享了她对疾病的“悟性”,这种悟性是书籍无法直接传授的,但通过阅读她的文字,我却能感受到那种境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医儿科的理解更加透彻,对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拿到这本《明医馆丛刊26: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觉得可能就是一本普通的经验集。但翻开之后,我完全被吸引住了。肖老师的文风非常亲切,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和我拉家常,但她讲的又都是最核心、最实用的东西。她对于一些儿童特有的病症,比如夜啼、挑食、脾胃虚弱等,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治疗方略。她不是简单地套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结合了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了很多“临证要诀”。我特别喜欢她对“脾胃为后天之本”的强调,以及如何通过健脾益气来调理小儿的各种疑难杂症。书里提到的很多食疗方和推拿手法,也都是非常接地气、易于操作的,让我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而且,肖老师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情志”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这方面的内容是很多儿科书籍里容易被忽视的,但对我们家长来说却非常重要。读完这本书,我对中医儿科的认识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有信心去实践了。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让我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医儿科很感兴趣,但总觉得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很难转化为实际应用。直到我翻开了这本《明医馆丛刊26:肖淑琴儿科临证治验》,才真正找到了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肖老师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将多年的临床经验娓娓道来。她不像一些学者那样空谈理论,而是从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病例入手,详细阐述了辨证思路、用药选择以及加减变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一些常见儿科疾病的认识,比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她强调“辨证是基础,用药是关键”,并且善于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方药。书中列举的很多药方,都十分精炼,但疗效却相当显著。我尤其喜欢她对一些经典方剂的化裁运用,比如在治疗小儿麻疹时,如何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来加减银翘散或桑菊饮,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热解毒,而且顾及到小儿的特殊体质。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坐在肖老师的诊室里,听她亲自指导一样,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