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葡之香,掬滄海而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俱還本法。
評分依靠種種因緣條件和閤纔能成立,一旦組成的因緣散失,事物本身也就歸於烏有,「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的因果定律,稱之為「 緣起 」。四諦是釋迦牟尼體悟的苦、集、滅、道四條人生真理,四諦告訴人們人生的本質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達到涅槃的最終目的。五蘊分彆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瞭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裏的精神現象。佛教“無常”與“無我”觀點的提齣是以緣起論和五蘊論為基礎的。“無常”與“無我”指齣一切事物都不會永恒存在,都會經曆一個從産生到滅亡的過程。 「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是識彆真佛法與假佛法的標準:一切法若與三法印相違的,即使是佛陀親口所說,也是不瞭義;若與三法印相契閤的,縱然不是佛陀親口所說,也可視同佛說。因為三法印是「印」證佛法真僞的標準,如同世間的公文,憑藉印監可以確認公文的真假,因此稱為「三法印」。無明和行屬於過去世,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屬於現在世,生和老死是屬於未來世。佛教的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三界是處於生死輪迴中的、迷妄有情的眾生生存場所,故三界又稱為苦海。由於在三界中還有生死,所以隻有跳齣三界外,纔能通嚮涅槃之路,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三界。八正道是指獲得最終解脫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八正道是四聖諦中道諦的具體內容。八正道包括: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通過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佛教的三學指的是戒、定、慧三學。戒學是佛教徒的行動規範和守則;定學是禪定、靜慮;慧學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相的般若智慧。三學是對八正道的歸納總結,是佛教修行的根本,三學是修行者獲得解脫的必由之路。所謂因果,因是能造作、産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産生的結果。由佛教的緣起論産生瞭因果理論,因果理論是佛教輪迴解脫理論的基礎,隨著佛教的發展而對因果理論産生瞭不同的看法。
評分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辨。”總之,讀書能造就一個人,也能毀掉一個人,但不讀書,肯定是百害而無一利——讓我們都來讀書,讀好書吧!
評分不錯,京東信的過 不錯,京東信的過
評分多讀書,讀好書。
評分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玆成佛;未來大士;仗此證真。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不現?無一色非三摩地;無一聲非陀羅尼門。嘗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鹹提妙旨。
評分“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鹹提妙旨。”很美的句子!任何景緻都可傳心。一片樹葉,風一吹,悠悠一飄,悟道瞭!月亮照在沙汀上,一看!悟道瞭!“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評分福德沒有具備,一上來就想悟道,就是做生意也沒那麼便宜的事。想勞力賺點錢多睏難!平生沒有種一點福德,坐在那裏隻想管自己的人會有福德?那就奇怪瞭!那些為世間救世救人、為他人忙碌的人都白乾瞭!那真是笨蛋的可以,隻有你最聰明,隻管自己兩腿一盤就成佛?唉呀!有這樣便宜的事我早乾瞭!
評分書趣之二,在於可以大發議論。凡著書立說者,必為一時之俊纔。雖是俊纔,有時也會有疏漏,而這疏漏偏偏被你看齣來瞭,你高興不高興?杜甫《飲中八仙歌》中有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句是寫李白的。但你想,如果把“臣”字寫成“爺”字,不是更好地錶達他的酩酊大醉之態麼?一時間意得誌滿,好像杜甫都要來拜你為“一字師”。大發議論,使你與作者有並駕之感,精神上快樂無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