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CAD:PKPM应用与设计案例

建筑结构CAD:PKPM应用与设计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超核 等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结构
  • CAD
  • PKPM
  • 结构设计
  • 建筑工程
  • 案例分析
  • 计算机辅助设计
  • 建筑软件
  • 工程实践
  • 图纸绘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2355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01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页数:25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建筑结构CAD:PKPM应用与设计案例》以最新2010规范版本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为蓝本,紧密结合现行建筑结构规范,突出重点,辅以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PMCAD模型建立、SATWE分析计算和JCCAD基础设计三大核心模块以及墙梁柱施工图后处理模块的使用方法,并通过丰富的工程实例,阐述了概念设计思想在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的应用。《建筑结构CAD:PKPM应用与设计案例》适合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及PKPM软件的初学者使用。

目录

第1章 PKPM系列软件简介
第2章 PMCAD——结构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
2.1 PMCAD的基本功能
2.2 建筑模型与荷载输入
2.2.1 工程概况
2.2.2 建立新工程
2.2.3 轴线输入
2.2.4 网格生成
2.2.5 楼层定义
2.2.6 荷载输入
2.2.7 设计参数
2.2.8 楼层组装
2.2.9 保存与退出
2.3 平面荷载显示校核
2.4 画结构平面图
2.4.1 绘新图
2.4.2 绘图参数
2.4.3 楼板计算
2.4.4 预制楼板
2.4.5 楼板钢筋
第3章 SATWE——多高层建筑结构有限元分析
3.1 SATWE简介
3.1.1 SATWE的特点
3.1.2 SATWE的基本功能
3.1.3 SATWE的适用范围
3.1.4 SATWE的基本操作步骤
3.1.5 SATWE与TAT的区别
3.2 SATWE前处理——接PM生成SATWE数据
3.2.1 分析与设计参数补充定义
3.2.2 生成SATWE数据文件及数据检查
3.2.3 特殊构件补充定义
3.2.4 温度荷载定义
3.2.5 特殊风荷载定义
3.2.6 多塔结构补充定义
3.2.7 修改构件计算长度系数
3.2.8 水平风荷载查询/修改
3.2.9 图形检查
3.3 SATWE结构内力和配筋计算
3.3.1 计算控制参数
3.3.2 启动计算分析过程
3.4 PM次梁内力与配筋计算
3.5 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3.5.1 图形文件输出
3.5.2 文本文件输出
3.5.3 计算控制参数的分析与调整
3.6 结构设计计算书的内容
第4章 墙梁柱施工图设计
4.1 概述
4.2 梁施工图
4.2.1 连续梁的生成与归并
4.2.2 梁配筋参数设置
4.2.3 连梁定义
4.2.4 查改钢筋
4.2.5 钢筋标注
4.2.6 立面改筋
4.2.7 立剖面图
4.2.8 三维图
4.2.9 梁挠度图
4.2.10 梁裂缝图
4.2.11 配筋面积查询
4.3 柱施工图
4.3.1 柱施工图参数设置
4.3.2 柱归并
4.3.3 施工图表示方法
4.3.4 柱施工图编辑
4.4 剪力墙施工图
4.4.1 概述
4.4.2 工程设置
4.4.3 绘新图
4.4.4 读取剪力墙钢筋
4.4.5 编辑剪力墙钢筋
4.4.6 剪力墙平面图
第5章 JCCAD——基础设计
5.1 规范规定及JCCAD简介
5.1.1 规范规定
5.1.2 JCCAD简介
5.1.3 工程实例的地质资料
5.2 地质资料输入
5.2.1 概述
5.2.2 菜单功能介绍
5.3 基础人机交互输入
5.3.1 概述
5.3.2 地质资料
5.3.3 参数输入
5.3.4 网格节点
5.3.5 荷载输入
5.3.6 上部构件
5.3.7 柱下独基
5.3.8 局部承压
5.3.9 图形管理
5.3.10 其他菜单介绍
5.4 桩基承台及独基沉降计算
5.4.1 概述
5.4.2 独基沉降计算
5.5 基础施工图
5.5.1 概述
5.5.2 基础平面图
5.5.3 基础详图
第6章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及其案例分析
6.1 建筑结构概念设计
6.1.1 概念设计的意义
6.1.2 概念设计的内容
6.2 概念设计在工程案例中的运用
6.2.1 印象海南岛剧场
6.2.2 海口某滨海酒店
6.2.3 海口某商住楼
6.2.4 北京万达广场一期西区地下室结构设计
6.2.5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光盘”结构的优化设计
6.2.6 某砌体结构旅馆的加固设计
6.2.7 北京饭店二期改扩建工程商业部分结构设计
6.2.8 北京财富中心一期工程办公楼混合结构设计
6.2.9 安贞医院外科综合楼
6.2.10 北京饭店二期豪华公寓结构设计
附录1 框架结构设计实例1
附录2 框架结构设计实例2
一、工程概况
二、模型建立
三、SATWE参数设置
四、部分计算结果
五、施工图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PKPM设计软件是一套集建筑、结构、设备设计于一体的集成化CAD系统,它在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占有绝对优势,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现已成为国内应用最为普遍的CAD系统。随着部分最新版结构设计规范、规程的出台,PKPM软件也相应地进行了升级换代,为了让读者及时了解最新版PKPM软件的使用,编著者根据最新2011规范版本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编写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依据现行的建筑结构规范、规程,结合具体工程实例的操作,突出重点,详细介绍了PMCAD模型建立、SATWE分析计算和JCCAD基础设计三大核心模块的使用方法。
《建筑结构CAD:PKPM应用与设计案例》—— 深入解析PKPM软件在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实战应用 这是一本专为建筑结构工程师、CAD技术爱好者以及相关专业学生量身打造的深度技术指南。本书聚焦于当前建筑行业广泛应用的PKPM系列软件,以其强大的功能和高效的设计流程为核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带领读者全面掌握PKPM在各类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技巧,并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剖析设计思路、计算方法与软件操作细节,旨在培养读者独立解决复杂结构设计问题的能力。 本书结构设计理念与软件应用深度融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领域,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中,PKPM(Perfect King PM)系列软件以其集成化的设计平台、强大的计算分析能力以及丰富的应用模块,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软件操作步骤,而是将结构力学原理、设计规范要求与PKPM软件的各项功能紧密结合,力求让读者不仅“会用”,更能“用好”PKPM,理解其背后蕴含的设计逻辑和科学依据。 内容涵盖广泛,案例解析详实 本书的亮点之一在于其丰富且贴合实际的案例库。我们精选了包括多层砌体房屋、框架结构住宅、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结构厂房、大跨度空间结构等多种典型建筑类型,从初步的结构建模,到荷载的施加与组合,再到内力分析、配筋设计、构件验算,直至施工图绘制,全程贯穿PKPM软件的操作流程。 基础篇:PKPM软件基础入门与建模精要 在进入复杂设计案例之前,本书首先会对PKPM软件的整体架构、基本操作界面、常用命令以及数据输入输出进行系统性的介绍。重点讲解如何根据建筑方案图纸,准确、高效地建立三维结构模型,包括: 轴网与楼层定义: 如何精确输入建筑轴线、楼层高以及各楼层的结构信息。 构件绘制与属性设置: 详细阐述梁、柱、墙、板、基础等构件的绘制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材料、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钢筋类别等属性的精确设置。 荷载输入与组合: 讲解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各类荷载的输入方式,以及如何根据国家规范生成荷载组合,为后续的结构分析奠定基础。 建模技巧与常见问题解决: 提供一系列提高建模效率的技巧,并针对建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预警与排查方法指导。 进阶篇:结构分析与设计计算的核心模块应用 完成结构建模后,本书将深入探讨PKPM中用于结构分析与设计的核心模块。 结构力学分析原理与PKPM实现: 结合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讲解PKPM如何进行结构的静态分析、动力分析。分析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以及风荷载对结构的影响。 各类结构体系的内力分析与构件设计: 砌体结构: 讲解《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在PKPM中的应用,包括砌体墙的配筋、构造要求等。 混凝土结构(框架、剪力墙): 重点介绍PM结构软件在框架梁、柱、楼板、剪力墙、基础等构件的内力计算、配筋设计和验算过程。详细阐述PKPM如何根据规范要求(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自动生成配筋方案,以及如何根据设计经验对软件生成的配筋进行优化。 钢结构: 介绍PKPM钢结构设计软件(如SATWE)的功能,包括钢框架、支撑体系的内力分析、节点设计、构件选型等,并对照相关钢结构设计规范进行讲解。 空间结构: 对于网架、网壳等空间结构,介绍PKPM在复杂节点连接、受力分析与设计方面的应用。 特殊结构与荷载分析: 包含对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特殊地基等情况下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考虑,以及对动荷载、温度作用等特殊荷载的处理。 案例实战篇:多维度解析典型工程设计流程 本书的重中之重在于其详实的案例解析。每一个案例都将从零开始,清晰地展示整个设计过程: 案例一:多层砌体住宅结构设计 从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出发,介绍如何使用PKPM的砌体结构软件建模,输入砌块信息、砂浆强度、墙体布置,进行荷载计算,并最终生成配筋图。重点解析砌体墙的抗震构造措施。 案例二: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住宅楼设计 详细展示框架、剪力墙、连梁、楼板、基础的设计流程。包括如何建立复杂的空间模型,定义不同楼层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整体的抗震计算,以及框架柱、梁、剪力墙、基础配筋的详细设计与优化。强调PKPM在解决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强剪弱弯”、“强柱弱梁”等设计原则的应用。 案例三:钢结构厂房设计 介绍钢结构厂房的建模,包括钢柱、钢梁、檩条、支撑系统的布置,荷载的输入(风、雪、吊车荷载等),结构的内力分析,以及主要钢构件的强度、稳定性验算。展示PKPM如何进行钢结构节点的校核与设计。 案例四: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屋盖结构设计 针对大跨度屋盖,如体育馆、会展中心等,介绍PKPM在薄壳、穹顶、梁板式屋盖等复杂结构形式的建模、分析与设计。着重分析大跨度结构在自重、活荷载、风荷载作用下的变形与应力分布,以及相应的配筋构造要求。 案例五:地下工程结构设计(基坑围护与主体结构) 介绍地下室、地下连续墙、桩基等的设计。重点讲解PKPM在进行地下工程结构内力分析时,如何考虑土压力、水压力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 高级应用与实践技巧 除了基础和案例解析,本书还将涵盖PKPM的高级应用和实践技巧: 结构施工图深化设计: 如何利用PKPM生成满足施工要求的结构施工图,包括图纸输出、标注、节点详图绘制等。 与其他软件的协同设计: 探讨PKPM与其他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如Revit)的接口与数据交换,以及与计算分析软件(如ANSYS)的配合使用。 性能化设计与减隔震技术初步应用: 简要介绍PKPM在性能化设计、结构减隔震设计方面的初步探索与应用。 参数化设计与自动化流程: 探讨如何通过脚本或自定义程序,实现PKPM设计流程的自动化,提高设计效率。 案例分析与常见错误规避: 总结项目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杂症,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帮助读者少走弯路。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收益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资深建筑结构工程师和PKPM软件专家组成,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更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本书的内容贴近实际工程需求,讲解深入浅出,操作指导细致入微。 阅读本书,您将能够: 1. 熟练掌握PKPM软件各项功能: 从基础操作到高级应用,全面精通PKPM在各种建筑结构类型中的应用。 2. 深刻理解结构设计原理: 将软件操作与结构力学、规范要求相结合,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 3. 提升独立设计能力: 通过大量案例学习,掌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4. 提高设计效率与质量: 学习高效建模、智能计算、规范验算技巧,减少错误,优化设计方案。 5. 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了解PKPM在BIM集成、性能化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提升职业竞争力。 无论您是初入职场的结构工程师,还是寻求技术提升的资深从业者,抑或是希望夯实理论基础的学生,《建筑结构CAD:PKPM应用与设计案例》都将是您宝贵的参考书和工作助手。本书致力于成为您在PKPM应用与建筑结构设计领域中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并非只是罗列了几个简单的计算题目,而是深入到了具体工程项目的实际问题中去。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非标准结构形式时,展现出了极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书中对某个特殊基础处理的章节,详细描述了从最初的假设、计算模型建立,到最终参数确定的全过程,甚至提到了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这种“把脉”式的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书本知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现场条件进行灵活调整。这种实践导向的叙述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价值所在。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结构师进行项目复盘,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专业,深色调配上明亮的字体,给人一种严谨、可靠的感觉。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它详实的内容深度所吸引。首先,它对基础理论的讲解非常到位,绝非走马观花。作者似乎对建筑结构的基础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尤其是那些关于荷载计算和材料特性的章节,无论是对于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来说,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书中对各种规范的引用也非常及时和准确,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至关重要。我个人特别欣赏作者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把握,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时刻提醒我们在设计中需要关注的实际问题。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整个结构设计的流程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充实和完善。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它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介绍,更是对结构设计思维的培养。作者在讲解一些复杂计算模型时,并没有满足于给出结论,而是深入剖析了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力学原理。这种对“为什么”的探讨,是区分优秀技术书籍和一般参考手册的关键所在。我个人认为,这本书非常适合作为结构设计领域研究生或初级工程师的案头参考书,因为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为何要如此做”的深刻洞察。它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可迁移的结构分析方法论,这种思维训练远比记住几个公式来得更有价值,是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它似乎涵盖了结构设计中绝大多数的常见环节,但又没有让人感到信息过载。作者在组织章节结构时,遵循了清晰的逻辑线索,从基础概念到复杂的构件设计,再到整体的抗震分析,层层递进,非常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记忆。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每章末尾设置的“设计要点回顾”,这就像一个高效的知识锚点,帮助我及时巩固了本章的核心内容。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成熟稳重,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工程实践的灵活性,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或故作浅显,完全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驱动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质量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技术书籍往往因为图表晦涩难懂而劝退读者,但这本则完全不同。插图清晰、比例适中,每一个关键的受力分析图或者节点构造图都标注得非常明确。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复杂结构的剖面图进行了精细的处理,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结构的人也能迅速理解其内部的力学逻辑。我记得有一个关于剪力墙布置的章节,作者通过几个对比鲜明的案例图,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布置方式对结构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比纯文字描述有效得多。此外,书中的文字流畅自然,作者在描述技术细节时,语言组织得很有条理,很少出现那种生硬的“工程术语堆砌”现象,读起来非常顺畅,让人有种被专业人士耐心指导的感觉。

评分

(9)序例读

评分

比较简单易懂的教材,内容全面主要了解新版购买的。

评分

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很好的书,慢慢看,京东是个不错的买书地!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的。诚然,知识对于年青一代何等重要。而知识并非生来就有、随意就生的,最主要的获取途径是靠读书。在读书中,有“甘”也有“苦”。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简洁而极富哲理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虽说读书如逆水行舟,困难重重,苦不堪言;但是,若将它当作一种乐趣,没有负担,像是策马于原野之上,泛舟于西湖之间,尽欢于游戏之中。这样,读书才津津有味、妙不可言。由此,读书带来的“甘甜”自然而然浮出水面,只等着你采撷了。 读书,若只埋首于“书海”中,长此以往,精神得不到适当地调节,“恹倦”的情绪弥满脑际,到终来不知所云,索然无味。这种“苦”是因人造成的,无可厚非。还有一种人思想上存在着问题,认为读书无关紧要,苦得难熬,活受罪。迷途的羔羊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待死亡;另一种能回头是岸,前程似锦 我的房间里有一整架书籍,每天独自摩挲大小不一的书,轻嗅清清淡淡的油墨香,心中总是充满一股欢欣与愉悦。取出一册,慢慢翻阅,怡然自得。   古人读书有三味之说,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佳肴,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我无法感悟得如此精深,但也痴书切切,非同寻常。   记得小时侯,一次,我从朋友那儿偶然借得伊索寓言,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读书心切,回家后立即关上房门。灯光融融,我倚窗而坐。屋内,灯光昏暗,室外,灯火辉煌,街市嘈杂;我却在书中神游,全然忘我。转眼已月光朦胧,万籁俱寂,不由得染上了一丝睡意。再读两篇才罢!我挺直腰板,目光炯炯有神,神游伊索天国。   迷迷糊糊地,我隐约听到轻柔的叫喊声,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不真切,定神一听,是妈妈的呼唤,我不知在写字台上趴了多久。妈妈冲着我笑道:“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用功了?”我的脸火辣辣的,慌忙合书上床,倒头便睡。   从此,读书就是我永远的乐事。外面的世界确实五彩缤纷,青山啊,绿水啊,小鸟啊,小猫啊,什么也没有激发起我情趣,但送走白日时光的我,情由独钟——在幽静的房间里伴一盏灯,手执一卷,神游其中,任思绪如骏马奔腾,肆意驰骋,饱揽异域风情,目睹历史兴衰荣辱。与住人公同悲同喜,与英雄人物共沉共浮,骂可笑可鄙之辈,哭可怜可敬之士。体验感受主人公艰难的生命旅程,品尝咀嚼先哲们睿智和超凡的见解,让理性之光粲然于脑海,照亮我充满荆棘与坎坷之途。在书海中,静静地揣摩人生的快乐,深深地感知命运的多舛,默默地慨叹人世的沧桑。而心底引发阵阵的感动,一股抑制不住的激动和灵感奔涌。于是乎,笔尖不由得颤动起来,急于想写什么,想说什么……   闲暇之余,读书之外,仍想读书寄情于此,欣然自愉。正如东坡老先生所云:“此心安处吾乡。”   早晨,我品香茗读散文,不亦乐乎!中午,我临水倚林读小说,不亦乐乎!晚上,我对窗借光吟诗词,不亦乐乎!整天都是快乐,因为我有书,我在!

评分

(9)序例读

评分

买这本书前一天,我才参加完一场机关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其要求写议论文。我犯得就是“不留天地头,不空出行间的空白,把大大小小的字铺满了三张信笺”的毛病。没有入围面试,也是理所当然的。至于说“用词、用语不适当;意义的欠缺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那就更多了。不过这也不是单凭文法就能补齐的。比如第一篇要我写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意义,第二篇要我写建设幸福无锡的方法。我无知、无情、无意。写出来的和材料给出的一般胡说八道,只能把一点意思翻来覆去的说,自然累赘而又欠照应。可见“功夫在诗外”。“新闻联播一千日,不作申论也会编。”确实是有道理的。

评分

是的,那也是我的感觉。

评分

(9)序例读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