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主要树种育苗技术

中原地区主要树种育苗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玉生,杜广云 编
图书标签:
  • 育苗技术
  • 中原树种
  • 园林绿化
  • 林业
  • 苗木生产
  • 树木栽培
  • 植物繁殖
  • 中原地区
  • 园艺
  • 林木育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4206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88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23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原地区主要树种育苗技术》是为适应中原地区林业生态建没的需要,普及林木育苗技术,使种苗业更好地服务于造林绿化事业而编写。全书以实用为原则,参考相关资料,系统介绍了中原地区林木育苗的综合技术和主要造林树种及园林绿化树种的育苗技术,突出各树种的育苗关键环节,总结了当前育苗实践中的新技术、新经验;书末还附有林木种苗技术规范和标准。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供林业、农业、园林系统的各类林木育苗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苗圃的建立
1 苗圃地的选择
2 整地
3 土壤处理
4 苗圃规划与建设

第二章 施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1 施肥
2 植物生长调节剂

第三章 播种育苗
1 种子贮藏
2 播种前种子的处理
3 育苗需种量的确定
4 播种期
5 播种方法及技术要点

第四章 扦插繁殖
1 硬枝扦插
2 嫩枝扦插
3 埋条繁殖

第五章 嫁接繁殖
1 接穗的采集
2 接穗的贮藏
3 砧木的选择
4 嫁接方法
5 嫁接苗的抚育管理

第六章 苗木出圃
1 合格苗的基本标准
2 苗木分级
3 起苗季节
4 起苗方法
5 包装
6 运输与假植

第七章 常绿树种育苗技术
1 油松
2 雪松
3 白皮松
4 侧柏
5 圆柏
6 龙柏
7 竹类
8 大叶黄杨
9 小叶黄杨
10 女贞
11 火棘
12 枸骨
13 桂花
14 石楠
15 红叶石楠
16 荷花玉兰
17 珊瑚树

第八章 落叶树种育苗技术
1 银杏
2 杨树类
3 柳树类
4 刺槐
5 泡桐
6 臭椿
7 槐树(龙爪槐)
8 黄连木
9 楝树
10 楸树
11 元宝枫
12 悬铃木
13 榆树
14 车梁木
15 喜树
16 七叶树
17 白蜡
18 栾树
19 合欢
20 朴树
……

第九章 攀缘植物育苗技术
第十章 经济林树种育苗技术
附录一 中原地区主要绿化树种推荐名录
附录二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GB/T14071—1993)
附录三 育苗技术规程(GB6001—1985)
附录四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6000—1999)
附录五 苗圃常用除草剂
附录六 花卉温室大棚育苗技术
附录七 容器育苗技术
附录八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
附录九 林木良种推广使用管理方法
附录十 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LYJl28--92)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豫风绿韵:中原地区特色树种栽培与繁育图鉴》 引言 中原腹地,黄河之畔,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辽阔的土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在这片沃土之上,古老的森林曾为先民遮风挡雨,滋养生息。纵然历经沧桑,中原地区依然顽强地生长着无数珍贵的树种,它们不仅是构成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承载着地方历史文化、蕴含着潜在经济价值的宝贵资源。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种特定树种的育苗技术,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视角,旨在全面展现中原地区那些独具特色、极具代表性的树木,深入剖析其野外生存的奥秘,揭示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独特适应性,并探索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多元价值。 本书的撰写,源于对中原地区自然生态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这些“绿色活化石”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我们希望通过细致的观察、严谨的考证,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中原地区自然地理、生物多样性以及人文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提供一本既具科学性又富趣味性的参考读物。在这里,我们将带领您一同走进中原大地,发现那些不为人熟知、却同样令人惊叹的绿色生命,感受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理解它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部分:中原地区树木生存的土壤与气候密码 任何生命的繁衍都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中原地区,作为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但同时也面临着旱涝交替、夏季高温、冬季严寒等气候挑战。黄河的冲积平原、丘陵地带以及部分山地,形成了多样的土壤类型,从肥沃的冲积土到贫瘠的砂土、黏土,各有其特点。这些看似严苛的自然条件,却塑造了中原地区树木独特的生存策略。 在本部分,我们将首先解析中原地区的气候特征,如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光照时数、风力等,并分析这些气候要素对树木生长发育的影响。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区域内主要的土壤类型,包括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对不同树种的适应性。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能够在中原地区严酷气候和复杂土壤条件下茁壮成长的树种,探究它们在根系发达程度、抗旱、耐涝、耐寒、耐盐碱等方面的生理机制。例如,一些树种可能发展出深而广的根系以汲取深层水源,而另一些则可能通过休眠、落叶等方式来应对严寒。我们还将探讨地形地貌,如海拔、坡度、坡向等,如何进一步影响小气候和土壤水分,进而影响树种的垂直和水平分布。这将为我们理解为何某些树种集中出现在特定的区域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中原地区特色树种的视觉与生态档案 中原地区并非只有大家熟知的杨树、柳树,隐藏在这片土地上的,还有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特色树种。它们或许在形态上别具一格,或许在生态功能上独树一帜,又或许与当地的生物链条息息相关。本书将精选多达数十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原地区特色树种,为每一位读者呈现一份详尽的“生态档案”。 对于每一种精选的树种,我们将从其宏观形态入手,详细描述其树高、冠幅、树皮特征、枝条形态、叶片形状、颜色、大小及排列方式,以及花、果、种子的外观特征。我们将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精美的插图或摄影作品,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辨认出这些树木。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究它们的生态习性。这包括: 适生环境: 详细说明该树种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海拔范围等。 生长规律: 描述其生长速度、萌发时间、开花结果的周期、成熟时间,以及在不同生长阶段(幼苗期、旺盛生长期、衰老期)的表现。 繁殖方式: 概述其主要的繁殖途径,例如种子繁殖(风力传播、动物传播)、无性繁殖(扦插、嫁接、根蘖等),以及在自然状态下的繁殖特点。 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探讨该树种在当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例如其是否为鸟类提供栖息地或食物,是否为昆虫提供寄主,是否与特定的微生物共生等。 抗逆性: 详细介绍其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如抗旱、耐涝、耐寒、耐暑、抗病虫害、耐贫瘠、耐盐碱等。例如,某些树种可能拥有特殊的叶片结构来减少水分蒸发,或者其根系能够分泌物质来改良土壤。 分布区域: 简要说明该树种在中原地区以及周边省份的自然分布情况,指出其生态地理上的分布规律。 我们将力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如果不得不使用,会提供清晰的解释。每一份档案都将力求全面、准确,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失生动的描绘。 第三部分:中原地区特色树种的人文与经济价值探索 树木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们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原地区。这些特色树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或作为重要的木材资源,或作为药用植物,或作为观赏树种,或承载着地方的传说与习俗,共同构成了中原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在本部分,我们将系统地梳理中原地区特色树种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将追溯某些树种在中原地区的历史渊源,它们在古代农耕文明、宗教祭祀、民间传说、文学艺术中的出现与象征意义。例如,某些古老的树木可能被视为神木,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某些树种的果实或叶片可能被用于传统医学,记录着古人的智慧。 同时,我们将深入挖掘它们的经济与应用价值。这包括: 木材价值: 介绍其木材的材质特点(如硬度、纹理、密度、耐久性、加工性),以及在建筑、家具、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的传统用途和潜在价值。 药用价值: 详述其药用部位(如根、茎、叶、花、果、皮),以及在中医药理论中的药性、功效和主治病症。我们将参考相关的药典和文献,并强调其作为辅助性或替代性疗法的潜力。 食用价值: 介绍其可食用的部分(如果实、种子、嫩芽),以及在地方饮食文化中的应用,例如作为食材、调味品或酿造原料。 观赏价值: 描述其在园林绿化、城乡美化方面的应用前景,包括其观赏季节(如春花、秋叶、冬景)、姿态优美度、生态效益(如吸附污染物、调节气候)等。 生态服务价值: 评估其在水土保持、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维护、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生态贡献。 我们还将探讨这些树种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议题。例如,某些濒危的特色树种,需要得到特别的关注和保护;而另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树种,则需要科学的经营管理,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我们将呼吁读者关注本地的树木资源,并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的行动中来。 结语 《豫风绿韵:中原地区特色树种栽培与繁育图鉴》是一次对中原大地绿色生命的深度回望与人文探索。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希望成为您手中一份生动、翔实、引人入胜的向导。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期待您能够: 拓宽视野: 认识到中原地区丰富的树木多样性,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 增进了解: 深入掌握这些特色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以及它们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激发兴趣: 感受这些绿色生命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元应用价值。 启迪思考: 关注生态保护,珍视身边的自然资源,并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愿本书能点燃您对中原绿色风光的无限热情,让您在行走于这片土地时,不再只是匆匆过客,而是能驻足倾听,细品每一抹绿色的故事。让我们一同守护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让“豫风绿韵”永世流传。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乡土珍稀树种”的复壮策略。我工作的方向是对本地的濒危物种,比如某些特定的槭树或栎树的幼苗进行规模化繁育。我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种子休眠打破(Dormancy Breaking)的深度分析,比如用赤霉酸处理的梯度变化,或者不同冷藏介质(沙土、珍珠岩、蛭石的混合比例)对发芽率的影响曲线。但这本书的重点显然不在这里。它对那些产量高、市场需求大的树种的篇幅分配明显偏重,技术细节也处理得非常细致入微,比如不同类型育苗盘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对侧根发育的影响。我读到关于白杨育苗的章节时,发现它详述了不同砧木与接穗的亲和性数据,这确实是宝贵的,但与我关注的“珍稀”主题相去甚远。我甚至希望看到一些关于育苗过程中的环境因子模拟技术,比如如何通过LED光谱控制来模仿特定光照条件以优化幼苗的生物量分配。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更贴近农业推广的实用主义,而不是生态恢复的高精尖研究。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让我感到一种浓厚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技术丛书”的遗风。语言非常直白、陈述性强,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理论背景的阐释。例如,谈到营养液配方时,直接给出了毫克/升的数值,却鲜少提及这些数值是如何根据特定树种的生理需求和土壤养分背景推导出来的。我更喜欢那种能解释“为什么”的技术书籍,它能帮助读者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根据原理进行灵活调整,而不是死板地套用公式。这本书的图表制作也相对简单,大部分是黑白线条图,清晰度尚可,但缺乏现代育苗技术中常用的高分辨率的组织结构图或显微照片来佐证某些关键的生理变化。对于一个习惯了查阅带有多媒体辅助的在线数据库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纯文字和基础插图的组合,使得一些复杂的生理过程的理解变得略显抽象和费力。它更像是一份口述经验的文字记录稿,而非经过严格学术编辑的教材。

评分

这份技术资料的组织结构,虽然逻辑清晰,但缺乏对“育苗经济学”的交叉分析。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而言,选择哪种育苗技术,最终的决策往往是成本效益权衡的结果。例如,组织培养能提供高度均一的种苗,但成本高昂;而扦插繁殖虽然简单快捷,但遗传变异性较大。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不同技术路线在不同树种上的“单位苗成本分析”或“投入产出比预测模型”。哪怕只是一个简单的表格对比,说明使用不同催根剂的成本与最终出圃率的差异,都会大大增加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现在提供的是纯粹的“怎么做”的步骤,但没有提供“值不值得这么做”的经济决策依据。因此,当我在评估引入新的自动化育苗设备时,这本书无法提供将新技术纳入现有流程的可行性和财务预测数据,它更像是一本在没有成本考量下的“最佳实践汇编”,而非指导企业战略决策的工具书。

评分

我主要关注的是苗木的“抗逆性”培养,特别是针对极端气候(如初春倒春寒、夏季高温干旱)的预处理技术。我曾寄希望于书中能介绍一些生物刺激素(Biostimulants)在苗期应用的效果对比,或者探讨如何通过控制水分胁迫(Water Stress)来诱导幼苗积累脯氨酸等抗冻物质的精确方法。然而,书中对“抗逆性”的讨论,大多停留在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和做好常规的防寒防暑措施上,比如“冬季深埋”或“夏季遮阳网覆盖”。这些都是非常基础的物理防护,缺少更深层次的生物调控手段。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根系微生物组(Rhizosphere Microbiome)在提升幼苗对水分和养分吸收效率方面的研究引用,或者至少是关于如何接种有益真菌来增强抗病性的技术细节。这本书对于如何让苗木“活下来”有详尽描述,但在如何让苗木“更健壮、更能抵抗环境压力”的进阶环节上,似乎有所保留或并未深入探讨。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第一感觉就是装帧相当朴实,那种大地色系的封面,摸上去有点粗粝的质感,很符合它“技术手册”的定位。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北方落叶阔叶树种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快速成苗的策略,尤其关注嫁接技术在提升抗逆性方面的应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对中原地区常见林木,比如杨树、柳树、刺槐这些“主力军”的基础性培育流程进行详尽的记录。翻阅目录,能看到大量的章节都在讨论扦插的深度、生根液的浓度配比,以及不同季节的温室温度控制。这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苗圃管理者来说,可能只是基础知识的再确认。我期待看到更前沿的组织培养技术在这些速生树种上的突破,或者至少是关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方案,特别是针对新出现的病毒性病害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但书里更多的是传统的田间管理经验,比如“土壤耕作深度不宜超过二十厘米”这类非常具象的、需要长期实践积累的条目。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地方性的、扎实的“操作指南”,而不是一本面向全国范围、涵盖尖端育苗科技的“参考大全”。对于初入行的技术员或许价值更高,能帮他们迅速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