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森林(第4卷)

中国森林(第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森林》编辑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森林
  • 中国森林
  • 生态
  • 自然
  • 环境
  • 生物多样性
  • 林业
  • 植物
  • 地理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265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35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7
字数:1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森林(第4卷)》系统全面介绍了我国竹林49个类型,灌木林53个类型经济林51个类型。分别介绍这些类型的地理分布、自然环境、组成结构、生长发育、经营措施等内容,为森林经营管理和发挥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目录

第四篇 竹林
第一章 散生竹林
第一节 刚竹林
3-1-1-1 毛竹林
3-1-1-2 刚竹林
3-1-1-3 淡竹林
3-1-1-4 桂竹林
3-1-1-5 紫竹林
3-1-1-6 台湾桂竹林
3-1-1-7 斑竹林
3-1-1-8 乌哺鸡竹林
3-1-1-9 白哺鸡竹林
3-1-1-10 折衢县红壳竹林
3-1-1-11 角竹林
3-1-1-12 灰竹(石竹)林
3-1-1-13 早竹林
3-1-1-14 毛金竹林
3-1-1-15 篌竹林
3-1-1-16 水竹林
3-1-1-17 早园竹林
3-1-1-18 粉绿竹林
3-1-1-19 假毛竹林
第二节 大节竹林、酸竹林、矢竹林和箭竹林
3-1-2-1 摆竹林
3-1-3-1 黄甜竹林
3-1-4-1 茶竿竹林
3-1-5 箭竹林

第二章 混生竹林
3-2-1 箬竹林
3-2-2-1 苦竹林
3-2-3-1 井冈寒竹林

第三章 丛生竹林
第一节 簕竹林
3-3-1-1 料兹竹林
3-3-1-2 孝顺竹林
3-3-1-3 马甲竹(立新孝顺竹)林
3-3-1-4 花竹林
3-3-1-5 青皮竹林
3-3-1-6 撑蒿竹林
3-3-1-7 硬头黄竹林
3-3-1-8 油簕竹(马蹄竹)林
3-3-1-9 车筒竹林
3-3-1-10 簕竹(大簕竹)林
3-3-1-11 单竹林
3-3-1-12 粉单竹林
3-3-1-13 桂单竹林
3-3-1-14 木 竹林
第二节 牡竹林
3-3-2-1 牡竹林
3-3-2-2 龙竹林
3-3-2-3 黔竹林
3-3-2-4 麻竹林
3-3-2-5 西藏牡竹林
3-3-2-6 梁山慈竹林
第三节 绿竹林、慈竹林
3-3-3-1 绿竹林
3-3-3-2 吊丝球竹林
3-3-4-1 慈竹林

第五篇 灌木林(灌丛)
第一章 旱生灌木林(灌丛)
4-1-1 梭梭柴灌木林(含白梭梭)
4-1-2 麻黄灌丛
4-1-3 白刺灌丛
4-1-4 沙拐枣灌木林
4-1-5-1 银沙槐灌丛
……
第二章 中生灌木林
第三章 温生灌木林
第四章 高寒灌木林

第六篇 经济林
第一章 油料林
第二章 干果林
第三章 香料林
第四章 药材林
第五章 工业原料林
第六章 条编林
参考文献
植物中文名、拉丁名对照表
植物拉丁名、中文名对照表
动物中文名、拉丁名对照表
动物拉丁名、中文名对照表
树木病害中文名、拉丁名对照表
树木病害拉丁名、中文名对照表

前言/序言


《中国森林(第4卷)》 一、 序章:林海深处的低语 “中国森林(第4卷)”,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扇开启宏大叙事的门扉。它邀请您深入中国那片辽阔而神秘的绿色疆域,去倾听古老森林的回响,去感受生命在四季轮回中的勃勃生机,去探寻人与自然在漫长岁月中交织而成的复杂篇章。这一卷,将继续延展前几卷的视野,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为您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中国森林画卷。 本书并非对某一篇幅森林的简单描绘,而是一次系统性的、跨学科的探索。它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森林的多样性,从北国寒带的针叶林,到南国热带的雨林,从高原的稀疏灌木,到平原的温带阔叶林,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拥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树木的种类、生长的高度、叶片的形状,更深入到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气候、水源,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中国森林(第4卷)”的诞生,源于对生命根系的探求,对生态平衡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审视。它试图回答那些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森林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文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它们又面临着怎样的命运?我们又该如何与这些生命的基石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 卷首:万物之脉,生生不息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物产之邦”,而森林,无疑是这物产之邦最宝贵、最核心的财富之一。它们是中国大地上的绿色动脉,是生命能量的汇聚地,是数不尽的生灵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巍峨的喜马拉雅山麓到绵延的东北平原,从云雾缭绕的西南高原到湿热的岭南大地,森林以其磅礴的气势,覆盖了中国广袤的土地,构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孕育了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森林(第4卷)”将带您走进这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去领略那些被时光雕刻出的自然奇观。我们将深入到那些人迹罕至的原始林区,探寻古老树种的秘密,观察它们如何默默地抵御岁月的侵蚀,如何以顽强的生命力书写着自然的史诗。我们将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奥秘,了解它们如何在复杂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保持着精妙的平衡,如何成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一环。 本书关注的不只是静态的风景,更是动态的生命。您将看到,每一棵树,每一片叶,每一丝菌丝,都在这场宏大的生命交响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将揭示森林中隐藏的生物学奇迹:那些与特定树种共生的微生物,那些在森林下层依靠腐殖质生存的昆虫,那些以森林为巢穴、以森林为食源的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些生命的互动,构成了复杂而又脆弱的食物链和共生关系,共同维系着森林的健康与活力。 三、 篇章一:北方巨林的沉思 在中国的北方,辽阔的兴安岭、长白山脉构成了广袤的寒温带森林。这里,高大的红松、白桦、落叶松是绝对的主角。它们挺拔的身姿,在严寒的冬季依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积雪覆盖的林海,宛如一片银色的童话世界。 “中国森林(第4卷)”将深入到这片北方的绿色心脏。我们将探究这些寒带森林是如何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树木又如何在漫长的冰封期内保存生命力。我们会详细介绍北方的主要树种,它们的生长习性、繁殖方式,以及它们如何适应贫瘠的土壤和短暂的生长季节。 除了树木本身,我们还将关注生活在这片森林中的生灵。黑熊、棕熊、狼、鹿、狐狸……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中寻找食物、繁衍后代,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又与森林有着怎样的依存关系?我们将解析北方的鸟类迁徙规律,了解它们如何在短暂的夏季在森林中繁衍生息。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森林的演替过程。在长期的自然干扰(如火灾、风暴)和生物活动下,北方的森林是如何更新和演替的?我们将探讨这些过程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人类活动对北方森林的影响,例如木材采伐、森林火灾的防控,以及当地居民如何依靠森林生存,并为保护这片珍贵的绿色宝库所做的努力。 四、 篇章二:西南秘境的低语 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是中国森林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这里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孕育了独特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森林,甚至在高海拔地区还分布着高山草甸和稀树灌木丛。 “中国森林(第4卷)”将带领您穿越西南地区的云山雾海,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绿色奇迹。我们将详细介绍西南地区特有的植物种类,许多是世界级的珍稀植物,例如那些以高山杜鹃闻名的区域,它们在特定的季节绽放出绚烂的色彩,将山峦装点得如诗如画。我们将探究这些植物如何在极端的海拔差异、陡峭的山坡以及湿润多雨的气候中生存和繁衍。 本书将重点关注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系统,例如那些被誉为“物种基因库”的原始森林。我们将揭示这些森林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大量的特有物种,如各种蕨类植物、苔藓植物,以及各种依附在树干上的附生植物。我们将深入到森林的各个层次,从地表的落叶层到高大的树冠,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其中的微小生命,它们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我们将关注生活在西南森林中的珍稀动物,例如大熊猫、金丝猴、亚洲象等。它们的栖息地如何与森林环境紧密相连?它们的生存现状如何?我们又该如何通过保护森林来保护这些濒危的物种?本书将深入探讨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以及当地社区在生态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例如雨林社区的传统知识和可持续利用模式。 五、 篇章三:南方绿洲的脉动 中国南方,从华南的热带雨林到长江中下游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构成了中国最温暖、最湿润的森林生态系统。这里,四季常青,植被茂密,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中国森林(第4卷)”将带您领略南方森林的勃勃生机。我们将深入到那些神秘的热带雨林,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湿热气息,观察那些盘根错节的古树,以及它们身上缠绕着的藤蔓。我们将详细介绍南方森林的优势树种,如樟树、松树、楠木等,以及它们如何适应高温高湿的环境。 本书将重点介绍南方森林的丰富物种,包括大量的昆虫、两栖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我们将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食物网和生态关系,例如那些在夜间活动的昆虫,以及它们如何吸引蝙蝠和夜行性鸟类。我们将关注那些在南方森林中生活的特有物种,以及它们独特的生存策略。 同时,本书还将审视人类活动对南方森林的影响。例如,随着经济发展,南方部分森林区域面临着橡胶种植、城市扩张等压力。我们将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森林保护的平衡,如何通过人工造林、生态修复等手段来恢复和保护南方森林的生态功能。本书还将关注南方农村地区如何利用森林资源,例如竹林、果林等,并思考这些利用方式的可持续性。 六、 卷末:共生之道,未来之光 “中国森林(第4卷)”不仅仅是对中国森林现状的记录,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在这几卷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森林的壮丽与脆弱,它们是宝贵的自然遗产,也是支撑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书将深入探讨人类活动与森林生态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传统的森林利用方式到现代化的林业产业,我们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模式下的人类活动对森林结构、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我们将审视森林采伐、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带来的挑战,以及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应对这些挑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 本书还将关注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巨大的碳汇,森林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减缓全球变暖。我们将分析中国森林在固碳减排方面的潜力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森林管理来提升其碳汇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森林(第4卷)”将引导读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我们呼吁建立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森林保护和管理体系,强调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我们将关注那些致力于森林保护的个体、组织和社区,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未来中国森林发展的重要财富。 “中国森林(第4卷)”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环境、关于未来的深度对话。它提醒我们,中国森林的未来,不仅仅取决于科学技术,更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和行动。只有理解了森林的价值,尊重自然规律,我们才能共同守护好这片珍贵的绿色宝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家园。这卷书,是献给所有热爱自然、关注环境、心怀未来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和副标题都给人一种强烈的学术或至少是高度信息密集的预期,仿佛里面藏着解读中国林海的钥匙。但实际阅读下来,它更像是一种对“自然静谧”的过度赞美,充满了对现代社会喧嚣的反思,这种主题并非完全不能接受,但它与“中国森林”这个地理概念的关联性显得微弱。我可以从书中读出作者对“消失中的田园牧歌”的哀叹,以及对人类工业化进程的隐晦批判,这些情绪表达得非常到位,笔力可见一斑。可这些都无法替代对具体知识的渴求。如果我想看一篇探讨环境伦理的文章,市面上有无数优秀的选择;但如果我特地选一本名为《中国森林》的书,我期待的是关于物种分布格局、气候梯度对森林类型的影响,或者是不同民族在林地管理上的传统智慧等硬核内容。很遗憾,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情绪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满足,而非知识体系上的构建,这让它在我心中,更接近于一本装帧精美的“心灵鸡汤”,而非一本可靠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抓人眼球的,那种深邃的绿色和斑驳的光影,一下子就让人感觉置身于一片古老而神秘的林海之中。我当初买回来,主要是冲着它“中国森林”这个宏大的主题去的,本以为能读到一些关于中国不同地域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以及林业发展史的全面梳理。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散文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系列关于“树木”这个意象的哲学沉思录。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探讨人与自然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联结,而非严谨的科学论述。比如,他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述一棵古松在风雪中挺立的姿态,并将其与古代文人的坚韧品格联系起来。虽然文字优美,辞藻华丽,不时能感受到那种文人墨客式的忧郁和对自然的敬畏,但对于我这个真正想了解中国森林具体地理分布、主要树种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保护挑战的读者来说,这些诗意的描绘显得有些空泛和不切实际。我期待的是数据、是地图、是具体的物种名录,而不是那么多关于“林间低语”的感性捕捉。那种阅读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座精心布置但缺少展品的博物馆,布景很美,但核心内容却意犹未少了。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堪称一流,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面似乎都在诉说着“自然”的质朴。但内容上的“货不对板”才是最让我感到困扰的地方。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涵盖中国主要森林类型的科普读物,或许是关于东北的针叶林,西南的雨林,或者北方的阔叶林群落结构。结果,大量的篇幅被用来探讨一些非常边缘的话题,比如作者年轻时在某处山林中迷路的经历,以及他与一位隐居山中的老猎人之间关于“狩猎伦理”的对话。这些片段虽然增加了故事性,却大大稀释了主题的严肃性。如果说《中国森林》是一个广阔的地理概念,那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一个非常小的、作者自己圈定的“后花园”里散步。对于那些想借此书了解中国森林生态多样性、气候影响、或者近几十年来林业政策变迁的专业人士或者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实在太低了。它更像是为那些不关心科学细节,只追求心灵慰藉的读者准备的“精神食粮”,美味是真,但营养价值存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其松散,几乎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可以引导读者从头到尾理解作者的意图。它更像是一系列零散的笔记、片段式的回忆录和一些似乎是临摹自古籍的段落的杂烩。我翻阅到一半时,经常需要停下来努力回忆前面读过的内容,因为作者似乎总是在不断地切换场景和时间线,没有一个稳固的锚点。例如,前一章还在描述秦岭的生物多样性,下一章却突然跳到了作者对欧洲古典园林哲学的思考,中间没有任何过渡性的桥梁,让人感到极度跳跃和困惑。我本希望通过这本书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森林的系统性认知框架,了解不同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但很遗憾,这种“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虽然在某些文学领域是值得称赞的,但在一本以“地理”和“生态”命名的书籍中,显得过于任性和自我放纵。它更像是一本“作者与森林的私人日记”,而不是一本面向公众的知识性读物,信息的检索和整理成本太高了。

评分

从装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精美的,那种沉甸甸的重量感和考究的装订,无不彰显着出版方对其定位的重视,似乎预示着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严肃著作。然而,阅读体验上的“轻浮感”与装帧的“厚重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一直在寻找关于中国林业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或关键转折点,比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过程,或者在应对特定病虫害方面的重大科研成果。这些本应是作为“中国森林”的当代史部分而存在的关键信息,在这本书中却被刻意回避或者一笔带过,仿佛它们是过于“现代”和“功利”的,不适合纳入作者构建的这份“林中仙境”的图景里。我甚至怀疑,作者是否真正深入考察过中国那些受保护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森林区域。更像是基于一些二手资料和美好的想象力所构建出来的“理想国”式的森林描述,缺乏实地调研带来的那种扎实的、略带泥土气息的真实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