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内蒙古大兴安岭站(2006-2008)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内蒙古大兴安岭站(2006-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鸿烈 等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
  • 森林生态系统
  • 定位观测
  • 内蒙古
  • 大兴安岭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研究数据
  • 2006-2008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996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8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5
字数:1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内蒙古大兴安岭站(2006-2008)》为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大兴安岭站)依据《指南》编纂,以整理、收集、共享大兴安岭森林站长期监测和研究数据的精华为宗旨,在对大量野外实测数据的统计汇编和精简编撰的基础上整合而成,内容涵盖大兴安岭森林站的地理特点和区域优势、主要研究数据资源目录、观测场地和样地信息、近5年承担中国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水分、土壤、气象、生物监测任务的数据资源,可以说是大兴安岭站长期定位观测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台站简介
1.2 研究方向(含研究特色)
1.3 在研项目
1.4 研究成果(论文、出版物)
1.5 台站开放与合作交流

第二章 数据资源目录
2.1 土壤数据资源目录
2.2 水分数据资源目录
2.3 气象数据资源目录
2.4 生物数据资源目录

第三章 观测场和采样地介绍
3.1 概述
3.2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站观测场介绍
3.2.1 综合观测场(DXFZH)
3.2.2 气象观测场(DXFQX)
3.2.3 辅助观测场(DXFFZ)

第四章 土壤长期监测数据
4.1 土壤交换量
4.2 土壤养分
4.3 土壤水溶性盐分
4.4 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
4.5 土壤速效微量元素
4.6 土壤容重
4.7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第五章 水分数据资源
5.1 土壤含水量
5.2 林内溪流水质、树干径流场水质状况

第六章 气象长期监测数据
6.1 大气温度
6.2 大气湿度
6.3 大气压
6.4 降水
6.5 风速
6.6 太阳辐射

第七章 生物长期监测数据
7.1 生物多样性
7.2 植物叶面积
7.3 样地基本情况
7.4 兴安落叶松林隙幼苗更新调查表

前言/序言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内蒙古大兴安岭站(2006-2008) 内容简介 本卷聚焦于中国北方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详细呈现了2006年至2008年间,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所累积的宝贵数据。通过对区域内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要素的长期、系统性监测,本数据集为理解这一独特而脆弱的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变化及其对环境因子响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背景与意义 内蒙古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部面积最广、生态地位最为重要的温带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横跨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鄂尔多斯市(部分边缘区域)、锡林郭勒盟(部分边缘区域)、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等多个盟市。这里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对维护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干扰以及自然灾害(如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频发,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生物多样性、碳汇能力以及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都成为当前科学研究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关注的焦点。 本数据集的建立,正是为了填补这一区域长期、精细化生态监测数据的空白。通过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设立的长期定位观测站点,研究人员得以系统性地收集和整理涵盖植被、土壤、气候、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等多个维度的第一手数据。这些数据不仅是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体检报告”,更是未来生态修复、可持续利用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生命线”。2006-2008年这一时期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断面,能够从中窥探该地区在特定气候背景和管理策略下的生态系统状态,为与其他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长期变化趋势提供关键依据。 研究内容与数据维度 本数据集的科学价值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数据的细致性。其核心内容围绕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展开,具体包括: 1. 植被结构与动态: 物种组成与多样性: 详细记录了该区域优势树种、灌木、草本植物以及附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相对丰度。这包括对不同林型(如纯林、混交林、次生林)的细致分类,并标注了其地理位置和面积。 林木生长与生理特征: 收集了不同龄组、不同地段树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生长参数,以及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关键生理指标。这些数据对于估算植被的生产力、碳固定能力以及对水分、光照等环境因子的响应至关重要。 植被覆盖度与物候变化: 通过遥感影像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监测了森林覆盖度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以及主要植物类群的物候特征,如发芽、展叶、开花、落叶等关键节点的日期和持续时间。这有助于理解植被对季节性气候波动的反应。 生物量估算: 基于对林木各组成部分(如树干、枝、叶、根)的测量和模型推算,估算了乔木、灌木及草本层的生物量,为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生产力评估提供基础。 2. 土壤理化性质与生态过程: 土壤类型与分布: 详细调查了区域内主要的土壤类型(如暗棕壤、草甸黑土等)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土壤母质、地形地貌对其形成的影响。 土壤物理性质: 测定了土壤的容重、质地(砂、粉、黏粒含量)、孔隙度、持水量、渗透性等关键物理指标。这些参数直接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能力,进而影响植物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 土壤化学性质: 收集了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磷钾、阳离子交换量(CEC)以及腐殖质含量等。这些数据是评估土壤肥力、养分循环和潜在的养分限制因素的重要依据。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 通过野外埋袋法等实验手段,监测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以及与分解相关的微生物活性指标。这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土壤肥力维持机制至关重要。 土壤水分与温度: 进行了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的连续观测,这对于理解植物水分胁迫、根系活动范围以及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时空变化模式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3. 气候条件与水文过程: 气象要素观测: 记录了区域内的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基本气象要素。数据以逐日、逐月、季节和年度的形式呈现,为分析植被和土壤的响应提供环境驱动力。 蒸发蒸腾量估算: 基于气象数据和植被特征,估算了潜在蒸发和实际蒸发蒸腾量,这是理解区域水循环和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参数。 地表径流与地下水: 在重点区域布设了水文监测点,记录了地表径流量和一定深度的地下水位变化,为评估森林对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 4. 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 陆生脊椎动物: 进行了鸟类、哺乳类、两栖爬行类等陆生脊椎动物的调查,包括物种鉴定、数量估算、栖息地偏好以及活动规律。 昆虫多样性: 重点关注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昆虫类群,如传粉昆虫、植食性昆虫、天敌昆虫等,进行物种鉴定、种群数量动态监测,以及其在植物授粉、植被损害或生物防治方面的作用。 土壤动物: 调查了土壤节肢动物、环节动物等土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它们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微生物群落: 对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的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这对于理解土壤碳氮循环、养分转化等过程至关重要。 5. 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火灾记录: 收集了该时段内发生的森林火灾的地点、面积、发生频率、燃烧强度等信息,以及火灾对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病虫害监测: 记录了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发生面积、危害程度以及对树木生长和死亡的影响。 数据应用价值 本数据集的价值体现在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 为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影响研究: 深入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对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结构、功能和生产力的影响,为制定适应性对策提供支持。 碳汇与碳循环研究: 为量化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碳汇能力以及碳循环过程提供关键数据,对于全球碳循环模型的研究和气候变化减缓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保护: 为识别濒危物种、评估物种栖息地适宜性、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森林经营与管理: 为科学开展森林采伐、更新、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森林经营活动提供技术支撑,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恢复与退化治理: 为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指导,例如针对火灾或病虫害后的植被恢复策略。 教学与科研: 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提供案例和实践素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宝贵的原始数据,促进学科发展和学术交流。 政策制定与决策支持: 为政府部门在生态补偿、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支撑。 结论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内蒙古大兴安岭站(2006-2008)》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数据集合。它系统、详尽地记录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在特定时期内的关键生态过程和状态。这些宝贵的数据为深入理解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的奥秘、应对环境挑战、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本数据集将成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决策者、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种“数据集”类的出版物,最怕的就是数据冗余和信息检索困难。我衷心希望,编辑和作者在整理这份2006-2008年的成果时,能够遵循国际通行的元数据标准,确保每一个数据字段都有明确的定义和单位。一个优秀的生态学数据集,其可读性往往和其科学价值一样重要。我希望能看到清晰的数据字典,以及对数据质量评估的详细说明,比如缺失值处理的策略,异常值的剔除标准等。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基础的统计分析脚本或代码示例(尽管书籍本身不是软件),那将极大地方便后续使用者快速上手,将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科学发现。毕竟,大兴安岭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具有很强的区域代表性,它的成功经验可以被推广到其他相似的寒温带森林。这份数据集的发布,无疑是对整个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网络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其规范性至关重要。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所震撼。内蒙古大兴安岭,那片广袤的林海,承载着中国北方生态安全的重任。我特别好奇,在2006到2008这三年间,研究团队是如何捕捉到气候波动对这个脆弱生态系统影响的细微变化的。这个时间段正好跨越了某些关键的自然事件的发生,比如极端天气,书中是否记录了这些事件对森林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即时冲击或滞后效应?我设想,数据集中应该详细记录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结构动态,比如乔木层的优势种更替、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候同步性。如果能深入到微环境层面,比如林冠下光照、温湿度梯度的垂直分布数据,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希望作者不仅是提供了数据,更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数据脉络,让读者能够沿着时间轴和空间梯度去追溯生态系统演变的逻辑链条。对于希望进行长期生态学分析的人来说,这样一份高质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简直是无价之宝。

评分

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我总会带着一份对科学严谨性的敬意。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森林,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别是碳、氮循环的动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我非常期待在这份数据集中能找到关于这些关键要素的定量信息。比如,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冠层截留雨水和养分归还的通量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精确核算区域碳汇能力至关重要。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研究站,必然会涵盖到能量平衡和物质循环的多个关键环节。如果能看到清晰的能量输入(辐射)和输出(蒸散发)的平衡数据,那么这份数据集的完整性就大大提升了。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是一本“能用”的工具书,它不仅记录了过去三年的观察,更像是为未来的森林可持续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策略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依据,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桥梁。

评分

坦白说,我更关注的是这种“定位观测站”所代表的长期监测哲学。2006到2008年只是一个快照,但它一定是建立在一个更宏大、更持续的监测框架之上的。我非常想了解,大兴安岭站的观测网络是如何布局的?是选择了典型的坡向、坡位、海拔梯度,还是着重于干扰(如火灾或采伐)的梯度?如果书中能将这些空间梯度信息与数据本身紧密结合,那么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学者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这份数据集的价值,不在于单一年份的数据有多完美,而在于它能否被有效地衔接到前后年份的研究中去。我期待看到的是一个体系化的成果,一个能让后来的研究者在这个平台上继续搭建新假说的“砖块”。如果这份卷宗能够清晰勾勒出该站点的长期研究目标和监测指标的演变,那么它的历史参考价值也会随时间凸显出来。

评分

这部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和严谨的气息,光是“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这几个字,就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在野外挥汗如雨、夜以继日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我非常期待能看到这份数据集是如何构建的,特别是针对内蒙古大兴安岭这样一个典型且重要的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它究竟涵盖了哪些核心指标?是关于植被的生物量、物候期的变化,还是土壤的理化性质、水文过程的监测数据?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实验设计和数据采集方法,毕竟,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是整个研究的基石。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高质量的图表和空间分布图,直观展示研究区域的异质性,那就更好了。毕竟,对于生态学研究者而言,原始、经过严格质量控制的数据集,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能为后续的大尺度模型模拟和政策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我猜想,这本书的篇幅一定非常可观,内容必然是干货满满,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真正面向专业人士的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