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跂斯翼,如矢斯棘:林徽因建筑文集》以古建测绘实录为切入点,带领广大建筑学爱好者领略“一代才女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严谨和理性,感受其对古建筑设计与保护工作的热情与执着,欣赏她灵活转换于中西建筑艺术体系的迷人风采,体会浪漫主义情怀与科学研究之精彩碰撞。
林徽因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代建筑,并逐一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本书收集了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对古代建筑的看法和评价,对当代社会人民生活住宅的设计与研究,还有随笔杂谈等,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
|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福建闽侯人。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新月派女诗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胡适赞其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先后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传统景泰蓝的改造以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1955年4月1日清晨与世长辞,年仅51岁。 |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除有关建筑的论文外(本书已收录),还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出版前言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中国建筑之结构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北宋、辽、金建筑简史
城市新建筑之有益借鉴
中国建筑彩画略谈
中国建筑彩画绘制意见
和平礼物
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我们的首都
平郊建筑杂录
平郊建筑杂录(续)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达·芬奇--具有伟大远见的建筑工程师
对苏联城市重建计划之体会
林徽因年表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演进程序简纯,历代继承,线索不紊,而基本结构上又绝未因受外来影响致激起复杂变化者。不止在东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较其它两系——印度及阿拉伯(回教建筑)——享寿特长,通行地面特广,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即在世界东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较起来,也是个极特殊的直贯系统。大凡一例建筑,经过悠长的历史,多掺杂外来影响,而在结构,布置乃至外观上,常发生根本变化,或循地理推广迁移,因致渐改旧制,顿易材料外观,待达到全盛时期,则多已脱离原始胎形,另具格式。独有中国建筑经历极长久之时间,流布甚广大的地面,而在其最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诸重要建筑物,均始终不脱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结构部分,及布置规模,虽则同时在艺术工程方面,又皆无可置议的进化至极高程度。更可异的是:产生这建筑的民族的历史却并不简单,且并不缺乏种种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组织上的迭出变化;更曾经多次与强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触(如印度佛教之传入),或在实际利害关系上发生冲突战斗。
这结构简单,布置平整的中国建筑初形,会如此的泰然,享受几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个最特殊,最体面的建筑大族,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
虽然,因为后代的中国建筑,即达到结构和艺术上极复杂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却仍呈现出一种单纯简朴的气象,一般人常误会中国建筑根本简陋无甚发展,较诸别系建筑低劣幼稚。
这种错误观念最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对东方文化的粗忽观察,常作浮躁轻率的结论,以致影响到中国人自己对本国艺术发生极过当的怀疑乃至于鄙薄。好在近来欧美迭出深刻的学者对于东方文化慎重研究,细心体会之后,见解已迥异从前,积渐彻底会悟中国美术之地位及其价值。但研究中国艺术尤其是对于建筑,比较是一种新近的趋势。外人论著关于中国建筑的,尚极少好的贡献,许多地方尚待我们建筑家今后急起直追,搜寻材料考据,作有价值的研究探讨,更正外人的许多隔膜和谬解处。
在原则上,一种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要点:实用;坚固;美观。实用者:切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适合于当地地理环境。坚固者:不违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在寻常环境之下,含有相当永久性的。美观者:具有合理的权衡(不是上重下轻巍然欲倾,上大下小势不能支;或孤耸高峙或细长突出等等违背自然律的状态),要呈现稳重,舒适,自然的外表,更要诚实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饰,不矫揉造作,勉强堆砌。美观,也可以说,即是综合实用,坚稳,两点之自然结果。一,中国建筑,不容疑义的,曾经包含过以上三种要素。所谓曾经者,是因为在实用和坚固方面,因时代之变迁已有疑问。近代中国与欧西文化接触日深,生活习惯已完全与旧时不同,旧有建筑当然有许多跟着不适用了。在坚稳方面,因科学发达结果,关于非永久的木料,已有更满意的代替,对于构造亦有更经济精审的方法。
已往建筑因人类生活状态时刻推移,致实用方面发生问题以后,仍然保留着它的纯粹美术的价值,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和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瑟农庙(Parthenon)一样,北京的坛,庙,宫,殿,是会永远继续着享受荣誉的,虽然它们本来实际的功用已经完全失掉。纯粹美术价值,虽然可以脱离实用方面而存在,它却绝对不能脱离坚稳合理的结构原则而独立的。因为美的权衡比例,美观上的多少特征,全是人的理智技巧,在物理的限制之下,合理的解决了结构上所发生的种种问题的自然结果。二,人工创造和天然趋势调和至某程度,便是美术的基本,设施雕饰于必需的结构部分,是锦上添花;勉强结构纯为装饰部分,是画蛇添足,足为美术之玷。
中国建筑的美观方面,现时可以说,已被一般人无条件的承认了。但是这建筑的优点,绝不是在那浅现的色彩和雕饰,或特殊之式样上面,却是深藏在那基本的,产生这美观的结构原则里,及中国人的绝对了解控制雕饰的原理上。我们如果要赞扬我们本国光荣的建筑艺术,则应该就他的结构原则,和基本技艺设施方面稍事探讨;不宜只是一味的,不负责任,用极抽象,或肤浅的诗意美谀,披挂在任何外表形式上,学那英国绅士骆斯肯(Rnskin)对高矗式(Gothic)建筑,起劲地唱些高调。
建筑艺术是个在极酷刻的物理限制之下,老实的创作。人类由使两根直柱架一根横楣,而能稳立在地平上起,至建成重楼层塔一类作品,其间辛苦艰难的展进,一部分是工程科学的进境,一部分是美术思想的活动和增富。这两方面是在建筑进步的一个总题之下,同行并进的。虽然美术思想这边,常常背叛他们共同的目标——创造好建筑——脱逾常轨,尽它弄巧的能事,引诱工程方面牺牲结构上诚实原则,来将就外表取巧的地方。在这种情形之下时,建筑本身常被连累,损伤了真的价值。在中国各代建筑之中,也有许多这样证例,所以在中国一系列建筑之中的精品,也是极罕有难得的。
大凡一派美术都分有创造,试验,成熟,抄袭,繁衍,堕落诸期,建筑也是一样。初期作品创造力特强,含有试验性。至试验成功,成绩满意,达尽善尽美程度,则进到完全成熟期。成熟之后,必有相当时期因承相袭,不敢,也不能,逾越已有的则例;这期间常常是发生订定则例章程的时候。再来便是在琐节上增繁加富,以避免单调,冀求变换,这便是美术活动越出目标时。这时期始而繁衍,继则堕落,失掉原始骨干精神,变成无意义的形式。堕落之后,继起的新样便是第二潮流的革命元勋。第二潮流有鉴于已往作品的优劣,再研究探讨第一代的精华所在,便是考据学问之所以产生。
…………
阅读这本集子,最令人振奋的,莫过于感受到文字中涌动着的强大生命力和对未来的期许。它不是一本仅仅回顾历史的旧作,而更像是为当下和未来指明方向的灯塔。作者对新旧元素的融合,对地域文化的尊重,展现了一种开阔的胸襟和远见卓识。她的文字充满了理性思辨的力量,但这种理性并非冷酷无情,而是建立在对人类福祉深切关怀的基础之上。读到某些关于城市规划和公共空间的论述时,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种近乎紧迫的责任感,这促使我跳出个人经验的局限,去思考更大范围的人居环境问题。这种将个体观察提升至社会层面的能力,使得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纯粹的建筑评论范畴,上升到了一部关于现代文明如何审慎前行的重要文献。它激发了我对参与和创造美好环境的渴望,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雅的品味,与内页文字的调性保持了高度一致。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文字内容,但这种整体的美学呈现,无疑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深入文本,我被其中贯穿始终的“尺度感”所折服。它不仅仅指建筑的物理尺寸,更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是关于人与宏大世界之间关系的精妙平衡。作者似乎对“适度”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她反对过度装饰的浮夸,推崇恰到好处的留白与内敛。在当下这个追求“大而强”的时代,这种对“恰如其分”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和有力量。阅读这些文字,如同品味一杯经过时间沉淀的茶,初尝清淡,回味却无穷无尽,让人深思建筑的真正价值,是否在于其能否让人心安,而非能否傲视群雄。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翻开扉页便能感受到一股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是前几章的篇章,那种对建筑的独特理解和深邃思考就已经让我深深着迷。作者的文字功底极为扎实,无论是对具体建筑实例的描摹,还是对建筑理论的阐释,都显得那么得心应手,毫无晦涩之感。她似乎总能用最精准的词汇捕捉到建筑的灵魂所在,那种人与空间、历史与未来的对话,在她的笔下变得如此生动可感。尤其是一些关于传统建筑的观察,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概念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对美的执着追寻。那种对细节的偏爱,对比例的敏感,无不透露出一位真正热爱建筑的灵魂的细腻。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它需要你慢下来,静下心来,去体会那些文字背后的重量和深意。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站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廊柱之下,感受着光影的变幻,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木料的气息,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人对“建造”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初捧此书时,着实被那种文风的优雅和智性的光芒所震撼。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反而像一位学识渊博的友人,娓娓道来她对世界万物的洞察。那些关于空间构成的思考,关于材料选择的哲学,如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反复的打磨。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流于表面的批判精神,她敢于直面时代潮流对建筑美学的冲击,却又能在喧嚣中保持一份清醒的坚守。这种坚守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在吸收新知的基础上,对“什么是好的建筑”这一永恒命题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读她的文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原本朦胧的视野被拨开云雾,清晰地看到了事物本来的面貌。这种智慧的穿透力,让她与其他建筑评论家的高下立判。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更高精神层次的门,它不仅关乎砖瓦和水泥,更关乎人类的居住理想和文明的延续。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专业术语感到头疼的普通读者,但阅读这本作品的过程,却出奇地轻松愉快。这可能归功于作者卓越的叙事能力。她将那些复杂的建筑原理,巧妙地融入到生活化的场景和个人化的感悟之中,使得原本高冷的学术话题变得亲切可感。我尤其被其中对于“场所精神”的探讨所吸引,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联结,是建筑之所以成为“家”或“纪念碑”的关键所在。作者没有空泛地赞美,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了这些精神是如何被塑造、被维护,甚至被无情地消解的。每一次阅读,都像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哲学思辨,它挑战了我对日常环境的默认设定,促使我去审视自己身处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更为深刻和持久。这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与周围环境对话的可能性。
评分整个包裹只用一个破塑料袋包装,到手中的六本书全都裸露出来,其中一本严重破损!就这么“多快好省吗”?多没体会到,快也没体会到,“好”和“省”就纯属扯淡了!
评分女性视角下得建筑表情
评分超喜欢~~~~~~~~~~~
评分超喜欢~~~~~~~~~~~
评分(林徽因文集之建筑卷)前些日子看过,虽是一本建筑专著,林却让枯燥的的专用术语不再无味,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繁杂一层层的揭开,构造图纸精细至极,但中国古建筑用料之费不仅在装饰上,还在承重力学上,外行看林建筑文章只得此意念。建筑之美在林的笔下让人神往。林梁夫妻二人本是才子佳人,却每日做些古之儒雅之士不屑的苦力之作,并在其中发现、光扬建筑之美。不由让人感叹,林若嫁了徐,这一世不过是一诗人,嫁了梁,她的形象不再单薄的只是些瘦瘦的诗句。诗人总是出世的,而建筑家不仅入世,而且将这世界按自己的意愿建造。好喜欢林徽因。
评分她也是一位很优秀的建筑学家!
评分封面都是霉点,这样的发给顾客是不是太不合适??
评分女性视角下得建筑表情
评分女性视角下得建筑表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