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繁体竖排版)(全4册)

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繁体竖排版)(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俞樾 编,贞凡 等 校
图书标签:
  • 学术笔记
  • 茶文化
  • 清代文献
  • 丛书
  • 古籍
  • 竖排版
  • 繁体
  • 民国
  • 笔记
  • 茶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93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920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5-02-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繁体竖排版)(套装共4册)》共23卷,续钞25卷,三钞29卷,四钞29卷,共106卷。著有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清史稿卷482有传,其事迹又见缪荃孙所作翰林院编修俞先生行状(续碑传集卷75),以及春在堂全书卷首所刻的国史儒林传。

内页插图

目录

茶香室丛钞
茶香室续钞
茶香室三钞
茶香室四钞

前言/序言


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繁体竖排版)(全4册) 内容梗概 《茶香室丛钞》是一套集学术性、文献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珍贵古籍文献汇编,以其严谨的考证、深邃的见解、精美的排版,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本丛刊共分四册,收录了清代著名学者张廷济(字叔未,号梅生、湛渊,又号茶香室主人)所辑录的大量珍贵笔记、考证、论述,涵盖了金石学、考古学、文字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其内容详实,考据精审,不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学术史、文化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当代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册:金石考证与文物鉴赏 本册聚焦于张廷济在金石学和文物鉴赏方面的研究成果。张廷济早年即对金石碑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为此倾注了毕生心力。本册收录了他的多篇关于古代铜器、石刻、玺印、砖瓦等的考证文章。这些文章不仅详细描述了文物的形制、纹饰、铭文,更深入地探讨了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内涵,以及与当时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关联。 例如,在关于商周青铜器的考证部分,张廷济不仅细致地辨析了不同时期青铜器的风格特征,如纹饰的演变、铭文的字形变化,还结合史料,对器物的用途、所属的家族、所处的年代进行了严谨的推断。他对于青铜器上铭文的释读,往往能够结合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力求还原文字的原貌和意义,为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关键线索。 在石刻研究方面,张廷济对于汉碑、魏碑、唐碑等不同时期碑刻的风格、书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分析。他尤其关注碑刻上的文字内容,对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制度、地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订,纠正了前人的一些谬误,填补了一些史料的空白。对于一些难以辨认的残碑断碣,他能够凭借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广博的史学知识,进行大胆而审慎的推测,并辅以确凿的证据加以论证,显示了其高超的学术水平。 此外,本册还收录了张廷济对一些古代玺印、砖铭、瓦当等文物的鉴赏和考证。这些看似微小的文物,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张廷济能够从其材质、形制、文字、图案等方面,发掘出其背后的故事,例如,通过对一枚汉代玉印的考证,可以推断出其主人的官职、爵位,乃至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 本册的另一个重要亮点在于其对文物图片的精选和考究。在可能的情况下,配合文字叙述,呈现了大量高品质的文物拓片和照片,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文物的魅力,并便于对张廷济的考证进行核验。 第二册:文字学、音韵学与文献考订 第二册着重于张廷济在文字学、音韵学以及对古代文献的考订方面的成就。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对文字的研究是理解古代文明的关键。张廷济在文字学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能够熟练运用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多种古文字,并对它们的演变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 本册收录了张廷济关于汉字形体演变、字义变迁、异体字、通假字等方面的论述。他对于不同时期字形的差异,以及同一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例如,他可能会从甲骨文的象形特征出发,追溯一个字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在后世语义上的引申和发展。 在音韵学领域,张廷济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能够结合古代韵书和诗歌的押韵情况,对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进行研究。本册中可能包含他对中古汉语、上古汉语语音的推测,以及对一些古今语音差异的探讨。这些研究对于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音读的准确性,以及追溯汉语的演变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此外,本册的大部分内容致力于对历代文献的考订。张廷济以严谨的态度,对流传下来的古代典籍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和辨伪。他能够从文字、音韵、文例、史实等方面,找出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和讹脱,并提出合理的修正意见。他对于一些宋元以来讹传的史实、误记的典故,进行了有力的纠正,恢复了许多被掩盖的历史真相。 例如,在考订某一部史书时,张廷济可能会发现其中记载的某个事件与传世的其他史料相互矛盾,他会进一步查阅更多的文献,并结合考古发现,分析不同史料的可靠性,最终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他对一些已经被定论的学术观点,也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进行审视,并根据新的证据提出自己的看法,展现了其独立的学术判断能力。 本册的内容不仅为文献学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文献校勘和考证过程的窗口,能够从中体会到严谨治学的魅力。 第三册:史学钩沉与文化溯源 第三册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历史与文化领域,收录了张廷济在史学钩沉和文化溯源方面的研究。张廷济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深厚的兴趣,他并非满足于对既有史料的梳理,而是致力于挖掘被遗忘的史实,还原被误读的历史。 本册中的史学研究,可能涵盖了对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民族关系、文化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深入探讨。他可能会从一些零散的史料、地方志、碑刻、出土文物中,搜集整理关于某一历史时期或某一特定事件的信息,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从而勾勒出更加清晰的历史图景。 例如,他可能会对某个朝代的特定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执行情况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他也可能通过对某个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资料进行研究,来推断该城市的规模、布局、经济结构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 在文化溯源方面,张廷济的研究则更加具有开拓性。他不仅仅关注物质文化,也深入探讨了思想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精神层面的内容。他可能会追溯某种风俗习惯的起源,考证某个神话传说的演变,或者分析某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发展。 本册的内容还可能涉及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见解。他对一些古代经典著作的解读,可能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视角,并揭示其深层的思想内涵。他对古代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的品评,也充满了独特的见解和深厚的功底。 张廷济的研究方法,往往是跨学科的,他能够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取得更具启发性的研究成果。他对于一些长期存在的历史谜团,能够通过严谨的考证和逻辑推理,提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本册的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读者跳出传统的历史叙事,以更加多元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中华文明。 第四册:艺术品鉴与生活美学 第四册则将焦点移至张廷济在艺术品鉴和生活美学方面的造诣。张廷济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对美有着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的艺术家。 本册收录了张廷济关于书画、陶瓷、玉器、家具等各类艺术品的品鉴文章。他能够从作品的笔墨、构图、色彩、材质、工艺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他的品评,并非流于表面,而是能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神韵和作者的创作心境。 例如,在品鉴一幅古代书画作品时,他可能会分析作者的用笔用墨是否得当,构图是否新颖,色彩是否和谐,以及画面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他对于一些名家作品的评价,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并揭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除了对具体艺术品的品鉴,本册还可能包含张廷济关于艺术理论的探讨。他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书法的“骨法用笔”,以及陶瓷的“窑变”之美等,都可能有所阐述,并对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进行解读。 更为难得的是,本册还触及了张廷济的生活美学。他如何理解和实践“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如何在日常器用中体现雅致,如何在品茗、赏花、抚琴中寻觅生活的乐趣。他对于古人的生活情趣、雅集活动、园林艺术等的记述,也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生活方式的深刻体悟。 这部分内容,不仅为我们了解张廷济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味提供了窗口,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器载道”等美学理念的视角。它能够启发读者在物质生活中追求精神的充实和审美的愉悦,将艺术融入生活,将生活过成艺术。 《茶香室丛钞》全四册,内容丰富,涵盖广泛,考证严谨,见解深刻。其繁体竖排的古朴装帧,更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使其成为一件具有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学术瑰宝。无论是对于致力于古代学术、历史、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是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生活美学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丛刊都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茶香室丛钞》的问世,对我这个长期沉浸在某个研究领域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拓宽我研究思路的文献,而这套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繁体竖排的设计,虽然在阅读初期需要一些适应,但一旦习惯了,就会发现它带来的沉浸感是横排简体所无法比拟的。那种缓慢而专注的阅读过程,更能让人进入一种心流状态,与作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我被书中蕴含的深厚学术底蕴所震撼,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宝库,每一个角落都可能藏着惊喜。我期待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发现新的研究切入点,解决我目前研究中遇到的瓶颈。同时,我也对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精湛的文字功底深感钦佩。这套书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展示,更是对传统学术文化的一种守护与传承。

评分

这套《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的出现,让我重新审视了学术研究的另一种可能。在当下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有这样一套厚重的、系统性的著作问世,实属难得。我被它精美的排版所吸引,繁体竖排的设计,不仅是为了复古,更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贴近原文的原始风貌,体会作者当初的思路。每一页都仿佛是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前人的思想世界。我尤其欣赏这种“丛钞”的形式,它意味着汇集了多方面的资料和见解,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分析。虽然我还在初步浏览,但已经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和研究价值。我计划将它作为我的案头必备,日日翻阅,慢慢消化。我相信,在这套书的陪伴下,我的学术之路会更加宽广,对许多问题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这不仅是一套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知识的虔诚。

评分

拿到《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这套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厚重”和“惊喜”。厚重,不仅指其分量,更是指其蕴含的学识深度;惊喜,则来自于它精美的装帧和难得的繁体竖排版本。这种设计,本身就传递出一种对传统学术的尊重和对读者阅读体验的考量。我喜欢那种指尖划过纸张的触感,喜欢竖排文字带来的视觉韵律。虽然我才刚刚翻阅,但已能感受到其中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文字的精炼,论述的深刻,都让我对作者的学养有了初步的认识。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套书中找到关于某个我一直困惑的学术问题的解答,或者能够启发我新的研究方向。阅读这类书籍,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需要时间,需要耐心,更需要一颗求知若渴的心。我相信,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我探索学术的更深远之处。

评分

这套《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简直是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一直都很推崇纸质书籍的质感,而这套书无论是纸张的选用,还是印刷的精美,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繁体竖排的排版,让我仿佛回到了古籍阅读的时代,那种仪式感是电子阅读无法给予的。我虽然还未深入研读,但已经能从目录和序言中感受到其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这套书似乎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让我看到了过去未曾触及的可能性。我计划花大量时间来仔细阅读,并且做好笔记,以便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精华。我相信,通过这套书的学习,我的学术认知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对相关领域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评分

盼望已久的《学术笔记丛刊:茶香室丛钞(繁体竖排版)(全4册)》终于捧在手中,这套书的装帧本身就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古色古香的封面设计,配上沉甸甸的纸张,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墨香。我尤其喜欢它的繁体竖排版,这不仅是对传统阅读习惯的一种致敬,更是让我沉浸在那份旧时光的韵味中。翻开书页,字里行间流淌的,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与学识。虽然我才刚刚开始品读,但从开篇就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和严谨的态度。内容编排上,似乎是按照某种逻辑脉络展开,每卷都有其独特的主题,但又彼此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阅读这样的书籍,需要静下心来,细细体味,不能急于求成。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索其中的奥秘,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学术视野。这套书的出现,对于喜欢传统学术研究,特别是对古典文献有兴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

评分

茶香室丛钞(繁体竖排版)(全4册)

评分

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俞樾中进士第十九名。而在此前的复试中,他的表现尤为出色。这年复试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诗,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曾赞:“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诗)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在应试诗中,俞樾诗显属力作,又弘扬清廷坚守家国的主旋律,遂将其名次移列第一。俞樾对曾的识拔之恩感激涕零,岂料他毕竟太书生,不善应对,不会做官。按说他至少可做到学部堂官,却仅当了一任河南学政便被御史弹劾,削职归田。

评分

3人物轶事

评分

价格实在,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今言四卷,明郑晓撰。郑晓字皇甫,浙江海盐县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皋乡试第一。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郎登进士第。初授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阨塞、士马显实强弱之敷,迭撰九边图志。后丁父忧,久归不起。许赞任吏部尚书,召为考功郎中。因改忤严嵩意,被贬为和州同知。后又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拜荆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遥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 郑晓学问淹博,经济宏深。又久历国家耍职,谙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国政朝章、兵戎邦计。今言就很有这方面的特点。 《今言:元明史料笔记》为竖排繁体。 今言四卷,明郑晓撰。郑晓字皇甫,浙江海盐县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皋乡试第一。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郎登进士第。初授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阨塞、士马显实强弱之敷,迭撰九边图志。后丁父忧,久归不起。许赞任吏部尚书,召为考功郎中。因改忤严嵩意,被贬为和州同知。后又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拜荆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遥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 郑晓学问淹博,经济宏深。又久历国家耍职,谙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国政朝章、兵戎邦计。今言就很有这方面的特点。 《今言:元明史料笔记》为竖排繁体。 今言四卷,明郑晓撰。郑晓字皇甫,浙江海盐县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皋乡试第一。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郎登进士第。初授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阨塞、士马显实强弱之敷,迭撰九边图志。后丁父忧,久归不起。许赞任吏部尚书,召为考功郎中。因改忤严嵩意,被贬为和州同知。后又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拜荆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遥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 郑晓学问淹博,经济宏深。又久历国家耍职,谙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国政朝章、兵戎邦计。今言就很有这方面的特点。 《今言:元明史料笔记》为竖排繁体。 今言四卷,明郑晓撰。郑晓字皇甫,浙江海盐县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皋乡试第一。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郎登进士第。初授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阨塞、士马显实强弱之敷,迭撰九边图志。后丁父忧,久归不起。许赞任吏部尚书,召为考功郎中。因改忤严嵩意,被贬为和州同知。后又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拜荆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遥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 郑晓学问淹博,经济宏深。又久历国家耍职,谙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国政朝章、兵戎邦计。今言就很有这方面的特点。 《今言:元明史料笔记》为竖排繁体。 今言四卷,明郑晓撰。郑晓字皇甫,浙江海盐县人。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年)皋乡试第一。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郎登进士第。初授职方主事,因而得以日披故牍,尽晓天下阨塞、士马显实强弱之敷,迭撰九边图志。后丁父忧,久归不起。许赞任吏部尚书,召为考功郎中。因改忤严嵩意,被贬为和州同知。后又迁太仆丞,历南京太常卿,拜荆部右侍郎。不久又改任兵部,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又因平定东南沿海倭寇有功,召拜吏部左侍郎,遥南京吏部尚书。又因知兵事,改右都御史,协理戎政。不久又拜刑部尚书。 郑晓学问淹博,经济宏深。又久历国家耍职,谙悉本朝掌故,所以他的著作多涉国政朝章、兵戎邦计。今言就很有这方面的特点。 《今言:元明史料笔记》为竖排繁体。

评分

完美至极,包装精良。清人的东西,还是比较靠谱,学术用之,推荐购买!

评分

非常好,老公很喜欢

评分

一个出生在滇东北最边远、最贫困的山区的巧家法喇村的农民的儿子,靠苦读走出大山来到省城工作,却念念不忘培育自己的土地,以及仍在贫困中挣扎,陷于无望中的父老乡亲,于是拿起了手中的笔,先后写了近二百万字的四部纪实性作品,作为试笔,又在此基础上,呕心沥血,写出了这部百万字的小说《神史》,并准备再用十年时间修改打磨,定要使其成为传世之作。但命运多舛,在他三十二岁,风华正茂的时候,因肝硬化医治无效而骤然去世。他的两个弟弟(孙世美、孙世先)又接续他的事业,一面整理堆积如山的遗作(除《神史》外,还有长篇小说《乡长》及多部诗歌、散文集与研究著作),一面为《神史》一书的出版而四处奔波,却处处碰壁。在绝望中偶然遇见了后来成为本书责任编辑的尹杰先生。尹杰先生事后回忆说,最初他也是为兄弟情谊所感动,对书本身并未注意,拖了两个多月,才在偶然中随手翻看文稿,没有想到看到的那一页,描写的竟是小说主人公孙富贵的父亲深夜送儿子上学的情景,和自己少年时代的经历极其相近,顿时产生了生命的感应。于是用半月时间一口气将全书读完,又一次次唤起自己的苦难记忆,以致被作品表现得惊人的真实的农村苦难所压倒,竟感到全身不适,犹如生病一般。尹杰先生说,这种感觉是自己在二十五年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时才有过;于是,冥冥中仿佛有一种力量催促自己必须成为这本书的整理与出版者:这是一种责任,更是自己生命的内在要求。

评分

好书,值得阅读,值得珍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